..续本文上一页吧。
②课后有些人的回馈也令人吃惊,有人说听了法师讲的课很难过,说,你要说我就直接说我嘛,不想让我听课就跟我说,不要课上这样来说。我没有批评谁的意思,谁愿意造这种违缘呢?如果我课下说你,你更接受不了。你要去想想他讲的是不是有道理?自己有没有如理亲近善知识,还是在外相上转?
6、我们要得到真实的快乐,就不能在外相上嫉妒攀比。
(1)我们没运用佛法的时候,就都是在外相上转,这会成为一个非常自私的人。
现在八十年代的人这点比较严重,我小时候还受过一些传统教育,学习过象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。现在有的人有种业力,一切为了我,把别人都踩在脚底下才好。
(2)一个人的福报是可以看到的。
你是个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,大家都会喜欢你,你是个自私的人,大家都不会喜欢、还会讨厌你。寺院、世间都是一样,你随自私的习气走,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。
你多体会他人的痛苦、令他人快乐,为他人付出,业造的重的话不用等来世,很快就会感果的,你的内心会持久的愉悦。
(3)闻思修,佛法内证的快乐是我们要追求的。
不是说做那个事可以亲近法师我才去做,看到法师在哪里赶快蹭过去听一听,山下又有听法的机会了,如果是这样,我们跟世间人有什么区别呢?世间人发工资的时候,比别人少了钱就会去追究,我为什么比他少呢?
(4)在外相上攀比,只是造违缘。
什么叫随喜?别人得到快乐时我们要欢喜,我们呢,嘴巴上说随喜,心里却很难过。
举例:明天又安排一部份人去听师父演讲了,他们会得到受益,那我们会随喜吗?我常常听到的是他都去了,我为什么不能去,我也为寺院效了不少劳啊?他去了你替他高兴,你造善业,下次你也会去,你会感得机会,你说我不能去他最好也不能去,这是造恶业,你下次怎么还能去呢?
(5)所以,嫉妒心非常严重,嫉妒让我们的快乐变成忧苦,让有才华的人变得愚笨。
①我也以前也深受其害,看到别人好就是不开心,广论忍辱波罗蜜里有讲,上座法师开示方法也讲了,但对境就是心里很难过,他为什么就是比我强呢?你如果想怎样把别人踩下去自己爬上去,结果越是这样越上不去。
②什么时候有所改变的呢?就是确立了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时,因为我要追求后世的快乐,周围的人就都成了帮助我的人,比我好的人我要向他学习,比我差的人我以后要帮助他们,都是我的资粮,否则我们就在外相上你高我下、你死我活。你确定有善知识教你、你确立了人生宗旨,身边的人就都成了我们的朋友,你会非常欢喜,想要拥抱他们。
【四、师父开示内容】
“佛陀在太子的时候,他就能够有这样子一种心情,他看到一回,就能够发起这样的心。并且呢,一直去思索这样一个问题。那我们看到这样子的境界,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的,为什么我们看到如此惨烈的境界,还不能让我们感悟?让我们觉悟?让我们认清自己生命的本质,以及世间痛苦无常的本质?说明我们内心,思维的习惯,还是烦恼在推动、业力在推动,同佛法的距离依然还是那么的遥远。佛法在自己心里的位置,还是那么的渺小、似有似无。我们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追求的目标可以说非常清楚明确,甚至非常的笃定,而对佛法的信仰,对佛法的行持,总是那么地摇摇摆摆,疑信参半,对自己的财富、名誉、权力,这些判断一个人,在世俗社会成功与否的,一个标志和标准,总是非常的在意、非常的渴求、根深蒂固。当然就财富、名誉、权力本身来讲并没有对与错。对与错的问题,从我们学佛的人来讲,它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,它不是我们生命的方向,它不是我们今生今世成功与否的标志,是世间人成功与否的标志,而不是佛教徒成功与否的标志。当然这些名誉、财富、地位、权力,对于自己养家糊口,承担社会责任是有一定的意义,甚至是不可或缺的。但这些仅仅是自己对家庭,以及对社会所应该肩负的责任而已。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,对家庭所肩负的责任,它固然同佛法有一定的联系,但是它本身不是佛法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你不学佛的人也要对家庭和社会尽责任,尽义务。反过来说,我们应该要如何用佛法在自己家庭里头,在社会里头去尽我们的责任和义务?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,更何况财富、名誉、地位、权力等等,他自己在获得的时候,同时也具有排他性、竞争性、不稳定性、不连续性,和不确定性。比如说,你有十块钱,你将十块钱去买了一支牙膏,你买了牙膏就意味着不能再去买别的东西。这就是叫做排他性。你在去买牙膏的同时,有很多的小摊小贩,希望你到他那里去买牙膏,这样子的话,本身也就具有竞争性。你买了牙膏,回到家里的时候,可能会发现,自己家里没有盐巴、没有酱油。自己会想到,应该把这十块钱拿去买盐巴、买酱油。这样也就说明,金钱的不稳定性。更何况我们并不能一直都能够赚到钱,所以,它也存在着不连续性。我们如果不小心的时候,会把这十块钱弄丢掉,它存在着不确定性。” 【法师引导】
1、总括本段内容。
这段讲佛看到无常的境界就能生起出离心,修道救众生。我们看到更惨烈的境界却无动于衷,因为我们的思惟习惯是烦恼,我们麻木,对世间的五欲贪着,以财富、名誉、权力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就,世间这些财富、名誉、权力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,它存在排他性、竞争性、不稳定性、不连续性,和不确定性。就是这些不是真实的快乐。
我们要重新树立一下人生的标准是什么?没有树立标准就会存在刚才讲的状态。
2、我们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在哪里呢?
(1)自己内心感觉笃定吗?
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学得好不好,他的内心是空的,所以他要抓一个东西来证明他的成就,就追求名誉、权力。
所以有听法的机会他就要去,来证明他有希求心;法师走过去他会敏锐,看法师有没看他一眼,法师为什么跟别人讲话不跟他讲话。
(2)你学得好不好你自己是会判断的,不是要别人来判你,说把你来生判到天上。
你自己都会确信你的来生会更好,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烦恼减少了,你利益他人的心越来越多了,你内心很愉悦,你内心有了这些感受体会,你自然会散发出这种业力。
(3)举例:
如果你求名呢?象有的老同学,说我都来了三年了,大家都该尊重我,结果新来的人不认识你,你就受不了,觉得法师对新来的人为什么也不教化一下,应该向新来的人把我介绍一遍。为什么我们把快乐建立在这种之上呢?建立在佛法上,就稳定了、不排他了、连续了。 3、要生惭愧心。
(1)有的人你说了他的问题,他要么反感难过,要么抵触,就算他内心承认,但是一笑了知,我就是这样了,他没有说我不想这样了我想改。
没有惭愧心,一切善法都没有了。
说知道错误了,没有想改的心,就是根本没有认识到错误。
(2)我们离古德的状态差得太远。大多数人觉得周围的人、寺院对不起我,我都这么优秀了,组长没长眼、法师没智慧,发现不了我这个人才,他没说我很差、福报很小,吃的是常住的、住的是常住的。
古德是什么心情?都是痛哭流涕,觉得自己很差啊,觉得寺院、周围的人对我这么好,学习条件、吃的住的这么好,我拼命学拼命做、感恩都来不及。
所以有福报的人都愿意为别人付出、很感恩,总是抱怨的人福报很小,这是可以观察的。
4、学佛要累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。
(1)什么是福德资粮?
有钱?身边的人都喜欢你,身体好,有闲暇时间,内心愉悦。
没有福报的人呢?病怏怏的,家里常有人来找你回去,身心逼迫,看到周围的人都讨厌。
什么是智慧资粮呢?
听法容易懂,有信心,听法易入心,观察力敏锐,容易放得下,容易从多个角度看问题。
没有智慧的人呢?一根筋,非常执着,听法听不懂。
但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,没福德智慧的人,可以通过学习用功累积,反过来骄傲、看不起别人,你的福德智慧就集不到。
有了这两种资粮,我们就能帮助利益别人,否则我们给别人带来的都是痛苦压力。 (2)福德资粮的积累靠善心,最极至圆满的就是菩提心。
①我们眼前就是要对人生善心,一个人、两个人、一百个人,我怎么让你得到快乐?这个业有多大?对每个有情你念念生善心,这个福德资粮就积得很快。
②这是有方法的,先要发愿我一定要生起善心,有善心的人他的内心是时常处于愉悦的状态的,见人就欢喜,内心不会有恐惧感。
③举例:以前我见人很恐惧,他会不会害我啊?就是善心生不起来。我们出去打的,先会想,他会不会宰我啊?现在的人为什么都安防盗门?现在我靠着大家把善心发起来一点,真是快乐,否则一辈子多苦啊。讲法也是一样,你没善心坐在上面讲会很恐惧,会觉得没讲好怎么办?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开光的活动,事先没有通知,被安立到主法的位置,下面几千人,第一念还是有点恐惧,幸好在这里做了点善行,心里想我怎样帮助下面的人呢?结果境界马上转掉,心生慈悲看到下面的人,感觉原来是这样,善心令恐惧全无。做好了是集资粮,没做好是我的能力还只有这样,有什么好恐惧的呢?所以大家多生点善心吧!以后有因缘,以我的经验给你们指导,你善心生起来了就不算白来这里一趟了。 (3)智慧资粮怎么积累呢?
①我们在帮助别人、为别人付出的过程中,智慧会被启发出来,没智慧是因为不管别人。
有的人对外境很麻木、很呆,你点他他还是一动不动,就是在于善心发不起来。
以前我对事情很害怕恐惧,做了善行发现还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,别人来找我时我学会不拒绝别人,来一个答应一个,越来越多的都答应,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太美了,因为看到自己的问题、别人的问题。以前对寺院的事不了解,也不想管,觉得自己可能今生是管不了了吧,结果境界的转化是非常快的。
②举例和分析:
a、一次一个法师找我,让我给他找辆车,我以前会说你去找某某法师吧,意思是不要找我,现在我会问他,你有什么事啊?他说要一辆车运很多东西,要从云水堂的库房运140件坎肩到僧团的库房,我说可以不用车,我找人帮你运,要不要一百个人?结果找了五个人,140件坎肩一下子全背完了。这让我发现别人找我帮忙时他并不清楚他要什么帮助,他反正是不够了,先要了再说,先要车再说。通过这件事可以观察到我可以观察缘起,在这个过程中我累积福德资粮,我观察别人的需要,观察缘起,整合缘起的能力越来越强,这就是智慧资粮。所以现在有人在我旁边干活,我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状态。我发现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样,是迷迷糊糊的。
b、如果一群人在干活,有一个要呆呆地站在那里,那他已经“死机”了,我看到他会跟他说你快点去干什么干什么,他就又活起来了。他看起来是别人都在干,我等一下有人喊我我再干,但从佛法来看,他是在浪费暇满人身,种了一个懒惰的因。
c、今天扫雪,我跟大家说从上往下扫,因为考虑景区可能从下往上扫,就不要扫重了。扫了一会发现有的人乱扫了一大片,我就上去呵斥他怎么这样扫?扫雪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谁欢喜?是为了扫出一条通道明天好通车,不是为了把路全部扫出来。有的人把做事当成任务,叫我这么干我就这么干,完成任务,根本不知道做事的动机是什么?这样怎么能积到智慧资粮呢?心里还想,老叫我干活,听法还没有我的份。
d、以前有个法师,那时寺里很多法师开始讲法,他面临的抉择是承担还是听法,他抉择承担,但是他回向到将来听法时能证悟所听法的内涵,结果后来学得最好的是他。
e、比如现在,有的人心想法师很会讲笑话,有的人心想法师讲的这个我有一点体会,为什么不同?就是资粮不同嘛。所以你达不到的,你就要去累积资粮嘛,你会用心的人进步是非常快的。
(4)佛恩深重,逢古难酬,佛恩深重我们无法报答,我们沿着这条路走,只会越来越快乐。
1、我们学佛法的核心是道次第,我们需要很长时间去学习,生生世世熏习。
2、“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”,这是道次第的摄要,道次第的根本在依师,他具德,能成就我们,依止如理的话,我们的菩提道就走对了,否则就是初一十五都错了。
3、“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”,你要观察善知识具不具德,不是听别人说就相信,或听一两次法就相信,你要用法来观察,这个法师有信心、悲心、具德,你观察到了就死心踏地地跟着他,你要找到一个具德的人,你有信心,因为我们习气很重,他来点你的时候你会知道他是为了你好。普通的恭敬是不够的,要大恭敬,非常如理依止,依教奉行去修学。
《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