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4

  

《欲樂與法樂的省思》課堂筆記之四

  

(1月25日 上)

  【思惟聞法意樂】

  1、叁士道的不同發心。

  (1)觀想諸佛菩薩在上方虛空之中慈悲注視著我們,我們因爲無明只看到眼前今生,不斷受生死輪回之苦,現在有因緣聽法,就要好好策勵聽法的動機,首先要突破的是常執。

   也許今天我們就會死去,死後會去哪裏呢?我們的惡業很重,善業很少,極大可能墮落叁惡道,所以我們要向叁寶求救,我們下世不要墮惡道、要能得生人天,以這種動機聽法,就是下士道的發心。

  (2)那麼來生不墮落惡道、得生人天,卻還是在生死輪回之中,福享盡了還是會墮落,所以我們要解脫生死輪回,以這種動機聽法,就是中士道的發心。

  (3)我們自己解脫生死,但我們的父母親人、同學朋友呢?我們不忍心看到他們受苦,我們要象佛菩薩一樣救拔一切如母有情,這種動機就是上士道的發心。

  2、學習發心。

   這些發心現在對我們來說可能有些虛,但只要我們不斷發心發願,這些總有一天會成爲真實的,無論我們是下士道、中士道、還是上士道的發心,我們都要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讓這些越來越真實、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發起菩提心。

  3、同學分享聽法的歡喜感受。

   聽課特別歡喜,聽法師講了一些故事,很歡喜,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;看博客,師父和法師之間的對話,講到平常應“收心”、大事時應“放心”,自己卻剛好相反,平常拖拉懶散,大事時緊張收心,看博文後知道了要改正的方向,內心感到很明朗。

  4、怎樣思惟和聽聞。

  (1)怎樣思惟呢?

   聽法前思惟聞法勝利,我們如果思惟了就容易提起意樂,否則就容易開小差、打瞌睡。但是要思惟並不容易,以前有的法師也不會思惟,每到上課說先思惟聞法勝利時就很痛苦,那怎樣思惟呢?

   我們有沒有聽法很受用、很歡喜的時候?或多或少都會有,那就把它調出來,這樣我們的心就會揚起來。

  (2)怎樣聽聞呢?

  舉例:以前剛學佛時親近能海上師的弟子仁祥老和尚,老和尚說:只有聽法能讓你開智慧!不僅這句話,他的神情、動作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裏,所以後來就經常聽,感到美不可言。什麼是聽聞佛法?你一定要跟具足圓滿功德的善知識來聽,你也可以看書、聽磁帶,但只有具足圓滿功德的善知識親自給你講,那種加持力是非常大的。佛法是從身語意業表現出來的,你們以後有機會遇到大善知識親自給你講的時候就能體會到。所以說“見聞憶念,增長功德”。

   我們聽聞佛法不要機械地認爲是聽課,佛法是從身語意業同時表現出來的。我把老和尚的話、表情、動作刻在腦子裏琢磨,多年以後才覺得有一點懂了。你們現在也是一樣,現在不要以爲聽懂了,要經過多年實踐以後,你們才會覺得我現在講的有道理。

   科技的東西可以很快製造出來,心靈的東西沒有辦法,只有腳踏實地地去信、然後去實踐。

  【師父開示】

   “千百年來,所有的聖賢,我們世間的聖賢也好,佛門裏面的聖賢也好,佛菩薩,都是告訴我們:這五種欲樂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會有很大的影響,甚至會有危害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要好好地加以疏導。那如何來讓自己要能夠走出欲望的溝壑?要走出欲望的迷途,深坑,要靠佛法、靠善法欲,善法欲能夠給人帶來法的樂,五欲只能帶來欲的樂、欲望的快樂;善法欲是善法的快樂。善法的快樂是精神上面的一種快樂,是自己煩惱得到調伏以後的快樂,是內心得到了智慧,體悟到真理的一種快樂。比如世間上面的一個正人君子,他的所作所爲,非常地能夠體現道德的風尚,能夠體現仁愛的精神,不僅自己身心得到愉悅,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。又如佛法裏面所談到的正知正見,正念正行,同樣如此會給很多人帶來法喜、帶來快樂。我們在學校裏邊讀很多聖賢的書,明白很多的道理;在寺廟裏面讀了很多佛教的經論,也一樣會給自己帶來法喜、帶來法樂。我們在經堂裏邊打坐、念經、念佛,內心也能夠得到和諧,得到安全,得到喜悅,也會有一種在世俗社會當中,各種欲樂難以達到的境界和心境。我們同行善友之間,彼此的虔誠、恭敬、接納、禮讓、互相包容、互相交流、互相勸勉,慈悲喜舍,助人爲樂,這種精神、這種行爲、這種感受,更是難以找到的、難能可貴的,無價之寶。也是自己以及同行善友,彼此都能夠用自己的身心,生命來實踐佛法的最真實的寫照、最真實的反映、最現實的結果。所以我們需要認認真真去學習教理、去實踐教法,佛法一定是有靈驗的,一定是能夠得到驗證的,我們一定是會有收獲的。反過來說,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樂,那麼這就是凡夫的行爲,一般人的行爲。那麼這一般人的行爲,都是在六道輪回當中循環,當然我們也不是要強調與佛法不相應的、沒有利益的、自我折磨的那樣子的一種苦行。真正的苦行也是無益于生命的解脫。釋迦牟尼佛雖然最初六年苦行,而最後還是放棄,其原因是,佛法是中道。那我們一個人如果了遇到很多困難、問題和挫折,甚至失敗,那個時候,我們能不能還有信心勇氣來面對自己、來認真學習佛法,這就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  【法師引導】

  1、同學複述和談感受。

  放縱五欲是凡夫的行爲,自己老是走不上去,就是因爲認識不到五欲的危害。

  2、我們有沒有善法欲?

  (1)我們從五欲中走出來要靠善法欲,我們有沒有從五欲中走出來?

  一般來說在五欲中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五欲中,重的五欲還是知道的,他沒有佛法的快樂,很難比較什麼是法樂。

  (2)幾年前師父總問我們,你們學《廣論》學了那麼多年了怎麼一點善法欲都沒有?

   當時還不懂,什麼叫沒有善法欲。上殿沒勁、上課沒意思、出坡太累、對佛菩薩沒感覺,看到別人很用功,心想別假裝了;什麼時候來勁呢?吃飯、睡覺、下山、有新電影出來時,這都是和五欲相應。

   有這種習性的人,他要改正的動力是很弱的,大家之中有這樣的的人,在寺裏過得很自在,實際上他很可憐,因爲他不知道他在浪費暇滿人身,實際上緣份夠的話他是可以得到勸谏的,但他會不會聽呢?他聽不進去,講也沒有用。他什麼時候會轉變呢?就是善法欲起來的時候。

  

  3、什麼是善法欲?

  (1)同學回答:

  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善法欲,感到學博客的時候很歡喜;皈依心很強的時候,感到苦受生起出離心的時候,很願意學下去;看到同行、法師的功德,希望自己也有那樣的功德智慧。

  (2)什麼是善法欲。

  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善法欲,這就很有問題,善法欲字面的意思是對善法的追求,大家還停在想的階段,看看師父的行持就知道什麼是善法欲了。

  就是永不停息、永遠行持善法,自己學習、並且幫助他人,自己主動去做、不待別人來叫你,永不停息地去做。這是善法欲的特點。

  (3)善法欲從業果而來。

  我們學業果,快樂的原因是善業,我們要不要快樂?要的話有沒有造善業呢?沒有造善業是因爲我們對業果沒有真正相信、或者是內心沒有體會。給別人講可以頭頭是道,但自己內心並沒有體會,所以行爲上做不出來,業果都是別人的事情。

  別人受了傷害很苦,你會去對他說:這都是你的業啊。你受了傷害很苦,別人來勸你說是你的業,你說我都這麼苦了、說什麼業啊?

  對業果相信了你才會不停策勵自己永不停息地去造善業,你怎麼會停在那裏呢?所以看你們是不是呆在哪裏就知道你的速度了,自己內心有了體會以後,看別人就非常清楚。你有某種體會就會有某種體現,你沒有就要去修。

  (4)善法欲與惡法欲的區別。

  善法欲太美了,它與惡法欲的一個絕大差別,就是五欲不一定能得到快樂,例如炒股一定會賺錢嗎?不一定的,但那麼多人還是去追求一個不一定得到快樂的東西。

  善法欲你去追求一定得到快樂,善法欲得到的樂果比五欲不知大多少倍,一個是不一定得到快樂、一個是百千萬倍的快樂,你會選擇哪一個?一定是百千萬倍的快樂嘛。

  4、調伏煩惱的具體過程。

  (1)“善法的快樂是精神上面的一種快樂,是自己煩惱得到調伏以後的快樂,是內心得到了智慧,體悟到真理的一種快樂。”

   這個層次更高,你幫助別人,別人對你很感恩,這是第一層,你精神上會有愉悅喜悅,這是第二層,第叁層是煩惱調伏的快樂、清涼。

  (2)什麼是煩惱?就是我們內心的不寂靜相,貪嗔癡都是。

  ①事例:

   上堂課上到中間,有個同學大搖大擺的走出去了,我是什麼心情呢?總體上本來都很快樂,但卻有一絲隱隱地不快,找到原因就是因爲中途有人走出去了,一點沒給我面子,所以讓我感到不快,先把煩惱的賊找到了,然後就要調伏它。

  ②第一思惟業果。

   我感到苦了,因爲覺得怎麼可以走呢?我講得也還可以吧,你要走下課再走,不要上課時大搖大擺地走啊。思惟,這是我的業,反省我在別人講…

《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