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研習“雜阿含經”論增上心學

  研習“雜阿含經”論增上心學

  蔡惠明

  一、“雜阿含經”爲修禅者所專習

  增上心學就是定學,也作增上意學。梵語Dhyana,意譯禅那,暑稱爲禅。意譯作“思維修”、“棄惡”等,通常譯作禅定。“定”是梵語Samadhi的意譯,音譯爲“叁昧”、“叁摩地”或“叁摩提”。意譯又作“正受”、“等持”。禅定就是“安靜而止息雜慮”的意思,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,郎以靜坐欽心,專注一念,久之達到身心輕安,觀照明淨的狀態,稱爲“禅定”。定有兩種:一是“生定”,指人們生來就有一種精神功能,屬于報得;二者“修定”,指專爲獲得般若、功德、神通而修習所得的功夫,屬于修得。禅定重在修心、見性,而不限于靜坐疑心,專注觀境的形式。“雜阿含經”主要內容就是聯系此丘修習禅定,講述佛教教義。主張“善攝諸根”、“內寂其心,如實觀察”。闡明正確的禅思,並斥責外道的禅觀。記述修禅的步驟、方法,注意事項及其所要達到的結果等,所以有人認爲此經重在止觀道理,爲修禅者所專習。禅法就是止觀方法。止爲梵語Samatha(奢摩他)的意譯,觀爲梵語Vipasyna(毗缽舍那)的憊譯。止是息除妄念,專心一境;觀是在“止”的基礎上發生智慧,辨明事理。通過“止觀”的修習方法,可以悟到“緣起性空”而成佛道。中國天臺宗始創人智顗大師特別重視止觀法門,著有“摩诃止觀”、“童蒙止觀”等書,闡述修習止觀的具體方法和步驟。

  雲何爲定

  釋尊在“雜阿含經”第二二一經中告諸此丘:

  “若諸此丘在學地者,未得心意增上安隱,向涅槃住,如是像類此丘,我爲其說不放逸行。所以者何

  以彼此丘習學諸根,心樂隨順資生之具,親近善友,不久當得盡諸有漏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當後有。所以者何

  彼眼識所可愛樂,染著之色,彼此丘見已,不喜、不贊歎、不染、不系著住;以不喜、不贊歎、不染、不著住故,專精勝進,身心止息,心安極,住不忘,常定一心,無量法喜,但逮得第二二昧正受,終不退減隨于眼色;于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法亦複如是。”說明“心……不染、不著住故,專精勝進,身心止息,心安極,住不忘,常定一心”就是“定”的境界。在七八五經中,釋尊告諸比丘:

  “何等爲正定

  正定有二種。有正定,世,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;有正定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爲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

  若心住不亂、不動、攝受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爲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,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

 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,不亂、不散、攝受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”說明正定有世間、出世間兩種。世間定只是轉向善趣,而出世間定,則是從心專注于一境,觀察四聖谛之理而悟得。

  二、禅定的意義

  關于禅定的意義主要是解脫、叁昧、正受。“俱舍論”說:“定稱爲叁摩地,以之爲大地法之一。”“唯識論”則譯爲定,以之爲五別境之一,謂修得禅定,爲色界、無色界心地的作用,必須經過精勤修行得入定境,如叁學中的定學,六度中的禅定波羅密,五根中的定根、五力中的定力,八正道中的正定。“叁藏法數”卷九載:“定者禅定也,謂能攝散澄神,見性明道,故日定學。”在“雜阿含經乙第六八六經中,世尊告諸比丘:

  “如來有六種力,若六種力成就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得先佛的最勝處智能轉梵輪,于大家中師子吼而吼。謂處非處如實知,如來初力。複次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以業法受如實知,如上廣說,是名第二如來力。複次,如來、禅、解脫、叁昧、正受如實知,如上廣說,是名如來第叁力。複次,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,如上廣說,是名如來第四力。複次,如來天眼淨過于人眼,見諸家生死此生彼,如上廣說,是名如來第五力。複次,如來結漏已盡,無漏心解脫,慧解脫,如上廣說!乃至于家中,師子吼而吼,是名如來第六力。”可見如來六種力中,第叁如來力如來禅、解脫、叁昧、正受就是禅定的力用。

  上座部佛教有四禅,大乘佛教則有九種大禅、百八叁昧等·四禅是:

  1、初禅。郎禅定的初級階段,這時沈思于專一,摟除情欲,消除不善心,這就是“離”(離欲境界),即離欲界苦,而得清淨喜樂。但此時尚有思慮,還未達到表象的沈靜,所以稱爲“初禅”。

  2、二禅。由初禅進而安住一想,達到表象的沈靜,獲得定力喜樂,是二禅境地。

  3、叁禅。由二禅進而舍喜樂,達到完全安靜,獲得輕安的妙樂。具舍支、念支、樂支、慧支、一心支。

  4、四禅。由叁禅再提高一步,至此四禅,呵棄叁禅的樂受,四支的不苦不樂受支、舍支、念支、一心支。苦樂雙亡,達到舍定的清淨境界。

  四禅天中還有不還天,爲證叁果聖人阿那含(此雲不還)的寄居處。因他們所入之定爲四禅的,所以四禅舍心家同分而安立居處。伹第四禅天,系有漏凡夫,只能伏惑,而五不還天,是無漏聖人,而能斷惑,聖凡有異,伏斷懸殊。阿那含有利鈍兩種,利根阿那含,即于色究竟天第四禅天的不還天的舍定心中,發無漏“人空”智慧,斷盡思惑,郎便超出叁界,離分段生死,證偏空理,成阿羅漢。鈍根阿那含,在色究竟天中,複由定心,欣上厭下,滅色歸空,生無色界,修四空定,斷叁十六品思惑盡,證我空理,郎出叁界,成阿羅漢,這是他們的差別。五不還天的說法,是中國天臺宗所作的補充。

  大乘的九種大禅是:自性禅、一切禅、難禅、一切門禅、善人禅、一切行禅、除煩惱禅、此世他世樂禅、清淨禅。百八叁昧是般若經典中所述的一百零八種禅定。“大智度論”卷五有詳細說明,請參閱。

  “中間含經”卷二也有“四禅”的闡述,卷七十二則講二二定”,“長阿含經”卷十談到八解脫,限于篇幅,未能詳引,並請參閱。

  叁、禅定的分類

  原始佛教重視禅數,認爲戒定慧叁學中,戒是根本,定慧是實踐。定指“禅”,慧指了解“敷”。所謂“數”,即數法,指毗昙而言,毗昙郎阿毗達磨,一般譯作對法,也可譯作敦法。爲什麼稱爲數法

  因爲1、禅經的分別,經中法相繁多,名目不一,昕以要將它分類,一般就以數爲分類的標准,把相關聯法分爲一類,然後依次序數的次第排列爲一法、二法、叁法等,這種分類方法稱爲“增一” ,在漢譯四“阿含”中就有“增一阿含”,經文均帶法敷,由一至十一相次編纂,就是應用數法,這在昆昙中占重要位置;2、對于法的諸門分別,郎對某一種法,既可歸于這一類,又可歸于另一類,如地、水、風、火,既在“四大”中講,也在二八界”中講。對某法在這裏講,在那裹也講,稱爲“數數分別”,也與數相關。所以稱爲數法。禅法的種類很多,其中之一是“安般守意”,又譯作“持息念”。“安”指入息(吸),“般”指出息(呼),持息就是控製呼吸;“念”是說“專注一心”。“守意”就是揩念,也即當作持解。這種禅法要求有意識地控製呼吸,同時又要求專注一心,思想集中,這就是上座部十念之一。最早將印度禅法介紹到中國的安世高,主要就是念息法,因爲此法簡單易行,在印度早就流傳,而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,依附于方術,走向黃老之學,而道家也講究吐納、食氣等養生之術,適合中國人的口味。這種數、息、止、觀、還、淨的禅法,由吳康僧會的綜合,後被天臺宗吸收爲“小止觀·六妙門”,很受歡迎,對後世禅學有一定的影響。所謂“禅數”,就是把禅法與數法結合起來。東晉道安謂安世高擅長禅數,而他所譯也以禅數最爲完備。

  據記載,安世高的禅法是依僧伽羅刹傳承,用四念住貫穿五門(五停心)而修習。他從大本“修行道地經”抄譯了叁十七章,著重身念住,破除人我執。念息另譯大小“安般經”,其中說六種特勝,也和四念住相聯系,這是上座部用念住統攝道支的基本精神。因爲和當時道家“食氣”、“導氣”,“守一”等說法相似,所以很快流傳。東吳康僧會先從江南陳會受學,注解了“安般守意經”。他以自己學禅的心得,在所編:八度集經”的禅定度中,對止觀有扼要的敘述。道安得新譯昆昙的啓發,對安世高翻譯的業迹,認識更清楚,他從各經中抄襲十經,加以解釋,成爲“十法句義經”。

  禅定的分類有:1、世間禅,可分兩種:①根本味禅,此有四禅、四無量、四空等叁品,合爲十二,稱十二門禅。厭欲界的散亂修四禅,欲大福的修四無量。厭色籠的修四空,爲生一叨出世間善法的根本,所以稱根本味禅。又合證而爲觀慧,因此名隱沒。于其禅定生愛味,所以名有垢。所觀的境界不分明,因名無記(此中出世善,非于四禅、四無量、四空直生,乃以它爲所依,更修谛觀而生)。②根本淨禅,亦有叁品:六妙門、十六特勝、通明禅。慧性多的人修六妙門,定性多的人修十六特勝,定慧均等的修通明禅。根本的含義就是不隱沒、無垢、有記,與上述相反。然前述的根本味禅,爲凡夫外道厭下地、欣上地的,以六行觀修得,或佛弟子以八聖種修得,因而發有漏智、無生無漏智的,所以名爲世間禅。第二種根本淨禅,利根的外道凡夫,在佛出世前亦修,因而發有漏智,所以稱世間禅。但逢佛出世,聞佛說法,則依之而直發無漏智,這與有漏智不同,稱爲淨禅,“止觀”卷九之一稱爲亦有漏亦無漏。

  2、出世間禅。有觀練熏修的四種·觀禅有九想、八背舍、八勝處、十一切處四種。觀是觀照的意思,明觀照不淨的境界。練禅指九次定,練就是鍛練。在觀禅中,由于行用未調練,出入中間,尚雜異念,要由淺入深,順次鍛練四禅滅盡定,不離異念,所以稱“練”。“俱舍論”名爲雜…

《研習“雜阿含經”論增上心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