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又愛又氣,一不小心脫口就說:「既然這樣,那妳何不幹脆去修行算了!」她喜出望外地說:「啊,很感謝你,這就是我的願望!如果你能成全我,那真是功德無量。」

   她的丈夫沒想到她會有這種反應,改口一直勸她,可是已沒辦法改變妻子出家的堅定意志,雖然她的丈夫萬分地不舍,但也只好成全她的願了。于是派了很多人又帶著很多東西,護送她到一個比丘尼團去出家。

   在那裏她很快樂,但是當她的肚子一天天的大起來,比丘尼團裏有人看了覺得奇怪,問她說:「妳是不是懷孕了?妳看起來像是懷孕了,」她說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比丘尼群中有人就帶她去見提婆達多,因爲那個比丘尼團是屬于提婆達多的團體。提婆達多看了之後,非常不高興地說:「我的團體裏,怎麼可以容納這種懷孕出家的人?這會破壞我的名聲。」說完,也沒讓她有辯解的余地,就要將她逐出比丘尼團。她知道自己要追求的並不是提婆達多的教法,所以就站起來向他行禮,表示願意離開。

   同行的比丘尼對她有一點同情,而懷孕的女子又央求她說:「我希望能轉到釋迦牟尼佛的比丘尼團中修行,妳能否好心地陪我一程,讓我投靠于佛陀座下的比丘尼團?」那位比丘尼真的就陪她走了四十五由旬的路程,去拜見佛陀。

   佛陀得知她來自提婆達多的比丘尼團,也考慮了一下,心想:「如果收留她,外面的人會議論紛紛,說我接收了被提婆達多所摒棄的人;但是衆生平等,也應該讓她有發願修行的機會。」佛陀即運用智慧,要將事理分辨清楚,不但要還她清白,也使真相大白。

   因此,邀請國王和給孤獨長者,以及當地的護法信徒;在黃昏的時候,佛陀就派優婆離尊者主辦這件事,因爲優婆離持戒清淨第一,佛陀就把這個任務交付給優婆離。

   優婆離尊者就在國王、大臣、居士、長者群中,請長老比丘尼陪著她,然後又請一位當地很有名望的婦女出來,告訴她:「請妳們將這位修行女帶到布幔裏,問她什麼時候結婚?什麼時候出家?要驗明懷孕的時間,如果是在夫婦的生活期間懷孕,那就是清白的;如果是出家後才懷孕那就是不清淨,妳要好好問清楚。」就這樣,由那位貴婦人直接和她交談,甚至還看看她身孕的大小。了解真相後,貴婦人向大家宣布她是在婚姻生活期間懷孕,她是清白的;至此真相大白,佛陀就允許她在比丘尼團中生活,住在另外一間房子待産。

   足月之後,她生下一個男嬰,很可愛。有一天,國王從尼衆精舍路旁走過,聽到有嬰兒的哭聲,國王奇怪地問:「爲什麼在修行的僧尼團裏有嬰兒的哭聲?」

   隨從的人報告說:「國王,您應該沒忘記幾個月前佛陀召集的事,那位比丘尼已經生産了。」國王聽了也很高興,心想:一個出家人,怎能帶孩子在僧尼團裏?于是領養那小孩,帶去宮裏付托給另外的王親撫養,取名爲鸠摩羅,也給他一個王子的名位,後來大家都稱他爲——鸠摩羅王子迦葉,到了孩子七歲時,國王又將他送回僧團,讓他出家當小沙彌。

   這個小孩很聰明,辯才無礙,非常伶俐。他在僧團中被養大成人,因此他的戒行和修持都很好,是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,他看到萬物的生態即用心體會、入定,因而開悟。在佛陀的僧團中,這對母子的故事很完整,而鸠摩羅王子迦葉的母親在比丘尼團中也成爲一位大德尼。

   由此可見,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可以包容一切衆生,可以分析事理,讓大衆證明她是清白的,讓她出家而無任何汙點,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和大智;反觀提婆達多就沒有這分智慧;所以大愛、小愛、智慧、愚癡,我們必定要認清楚。

  舍利弗露宿記

   學佛最基本的是要學習互相尊重、彼此和睦,這也是佛陀教育弟子們的重要課題——長幼有序。

   佛陀在世時,常在恒河的兩岸教化衆生,有一回來到王舍城,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就到王舍城邀請佛陀,請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講完後能轉到舍衛城弘法?佛陀很歡喜地接受了。

   當時從王舍城到舍衛城,唯一的一條路,就是從王舍城往北直走,然後由恒河渡船過去,再繼續往北走:經過須彌山(即現在的喜馬拉雅山),還要走過蜿蜒險要的山腰,接著再往西走好幾天才能到達。他們走到接近舍衛城的途中,已近黃昏,弟子群中就有人說:「佛陀,大家都已經很累了,今天絕對無法到達舍衛城,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?」佛陀慈悲地答應了,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頓。

   印度的氣候白天炎熱,晚上寒冷,佛陀睡到半夜時感覺有點冷即起身端坐。那時佛陀突然打了一個噴嚏,而且聽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噴嚏,往外一看,原來樹下有一個人。佛陀就問:「樹下是什麼人?」

   外面的人回答:「佛陀!是我,舍利弗。」

   佛陀說:「來!你爲什麼在樹下?」

   舍利弗說:「佛陀,昨晚到達精舍後,大家都急著找休息的位置,後來沒位置了,我只好住在樹下。」

   佛陀聽了,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們說:「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,爲什麼你們要爭先恐後呢?你們可知道,在你們當中誰可以坐首位?誰可以喝第一杯水?誰可以受第一個施主供養的食物?」

   那些比丘們因爲太年輕了,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樣,有人說:「有王族身分的刹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;因爲他們的地位高,可以喝第一杯水、接受第一個供養。」有人說:「不對,應該是婆羅門宗教家,因爲宗教家地位崇高,出家後更應該尊重他、禮讓他。」有人說:「不對,應該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、喝第一杯水,受第一個供養。」

   佛陀說:「諸位比丘大家注意聽,在這裏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,沒有階級的分別,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,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。在我的教團裏,你們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,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、禮讓之心,這個團體才會美。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賢,比你們年長的都要敬重;他們能夠老實修行,戒行就比你們好,他們先出家,早吸收佛法,內修外行德行平齊就稱作長老,你們年輕人要懂得敬重長老、尊重秩序。總之,能夠修德修心,又能弘揚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,喝第一杯水,受第一個供養。」

   佛陀講完這些話後,那些年輕的比丘們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題了。昨晚因爲大家都走得很累,每一個人都想找個好位置安歇,沒考慮要禮讓、尊重長老,讓舍利弗在樹下過了一夜,備受霜風露水,大家都很慚愧地向舍利弗道歉;此後他們便知道要彼此尊重,尤其是要依法禮讓長老,因此僧團一片和氣。

  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隨境「觀機說法」,讓弟子們去惡向善,知道什麼人才可稱爲「長老」,應該如何尊敬他人,大家應如何互相體貼;像舍利弗露宿這件事,當時彼此若相讓一點,即可空出一個位置,不是皆大歡喜嗎?我們學佛一定要學會「去貪」,不要貪那麼一點點,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斂一些,生活自然可以過得更和樂!

   日常生活中,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輕視,若疏忽了,那麼我們的心就會不安定;總之,學佛要從小處著手,對于肯用心的人而言,佛法確實就在生活當中啊!

  「不殘食戒」的風波

   有一次,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好的食物到僧團,那時有些年輕的比丘出門托缽去了,而幾位長老比丘已托缽回來。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養僧衆,長老尊者當然都有一份,不在精舍的年輕比丘也各留一份。但是,佛陀有規定「不殘食戒」也就是當天的食物一定要當天吃完,過了中午就不能吃了。

   其中和舍利弗同住一間的一位年輕比丘還沒回來,可是時間已快要過午了,有人向舍利弗建議說:「長老,眼看時間就要過午了,您爲年輕比丘留的這一份,留著也是浪費掉,不如您把它用了。」舍利弗想想也是有道理啊!因爲過了正午,這食物就不能吃了,丟掉又很可惜,于是舍利弗就把那一份必須咀嚼的食物也吃了。

   正當他吃完時,那位年輕的比丘回來了,舍利弗就告訴他:「哎呀!你回來晚了,某某長者送來美食,本來也幫你留了一份,可是你太晚回來了,所以我就吃了。」年輕的比丘聽了心裏很不歡喜就回他一句:「好吃的東西,大家當然都想吃。」

   舍利弗聽了心裏很不舒服,他覺得只因爲吃了他那份就被說得這麼難聽,好像說他很饞嘴一樣;舍利弗就回應他:「從今以後,我再也不要吃需要咀嚼的食物!」

   從那時候起,不管是早上或中午,他真的都不再吃須經過咀嚼的食物。時間久了,大家都很爲他的身體擔心,心想:長老爲了這件事而拒絕食物,要如何是好呢?大家就議論紛紛。佛陀看到叁叁兩兩的比丘在那兒交頭接耳,即問道:「你們在討論些什麼呢?」其中一位弟子就如實向佛陀報告。

   佛陀說:「這是舍利弗的余習未盡啊,在久遠劫前,有一個人不小心踩到一條蛇的尾巴,蛇回過頭咬了他一口!沒多久,那個人的腳就腫起來了。家人很著急,趕緊請醫生來,醫生看了之後說:「這是被毒蛇咬傷的,治療的方法有兩種:一是把那條蛇抓回來,讓牠把毒液吸回去,他就不會有生命危險:另外則須以藥物治療,不過時間上可能要比較長。這兩種方法讓你們選吧!」

   家屬覺得讓蛇再把毒液吸回去,這方法最快了,于是就把那條蛇抓了回來,醫生想盡辦法要使蛇舔回毒液,但是那條蛇不肯就是不肯。大家又想了一個辦法:生起一堆火要逼牠就範。但是,蛇甯可爬入火坑也不願意把毒舔回去。醫生看到這種情形,趕緊把蛇撥開,不得已才用藥物爲傷者治療。

  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,又向比丘們說:「你們知道嗎?當時那條蛇就是現在的舍利弗,那位醫生就是我。當時那條蛇甯死也不肯吞下一口悶氣,現在的舍利弗和當時毒蛇的習性不是一樣嗎?年輕比丘輕輕的一句:『好吃的東西,每一個人都想吃!』他聽了就不願再吞食必須咀嚼的食物,這種習氣不是很…
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