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像嗎?」

   舍利弗經過累世的修行,他的智慧那麼高,平常說的話哪一句沒有道理?平常哪一種是非看不開呢?但也仍有余習存在。凡人也是這樣,人我是非在別人身上時,我們都看得很清楚,但是,若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,卻往往解不開,這是凡夫之所以爲凡夫的習氣,這些無明習氣若能去除,那麼距離成佛的目標就不遠了。

   由此可知,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——當是非發生在別人身上時,我們可以排解,可是要記得反問自己,若發生在自己身上呢?我們是否能夠突破?修行就是要修到既能排解他人的煩惱,也能掃除自己的煩惱,這才是真學佛者,也才是真正超凡的人!

   所以,我常說離開人群沒有什麼法可修,在人群中才會有很多煩惱讓我們磨練;學佛,就是要看得開、放得下,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、淨化自己的心思,煩惱習氣盡除才是真正的「證果」,真正開智慧的人。

  阿難結集經典的因緣

   我們現在能認識佛法,讓佛陀的教理句句呈現在我們面前,這是阿難所成就的啊!

   佛陀入滅後,經典必定要流傳在人間,但是當時沒有錄音機,也沒有發達的文具;佛陀應境說法、觀機逗教,可是話一說過就沒了,要怎樣把佛法的精華點滴留下來呢?大家討論的結果認爲應該結集經典。所以很多人公推阿難負責結集佛陀的經典,阿難也覺得義不容辭,于是就承擔下來。

   但是,當時阿難尚未證得羅漢果,迦葉尊者在五百位已證果的羅漢面前,把阿難叫起來,故意激勵他,說他的心還沒有清淨、煩惱還沒有去除,所以沒資格參加。盡管阿難低聲下氣地懇求,還是有人起來指責——阿難做佛陀的侍者時,對佛陀有欠尊重。因爲有一回阿難幫佛陀折袈裟時,腳踩了佛陀的袈裟。阿難趕緊解釋說:「是有這回事,那是因爲我折袈裟時,忽然吹來一陣風,將袈裟吹到腳底下,我不小心踩到,不是故意的啊!」

   又有另外一位出來指責阿難做侍者沒有盡心——有一次,佛陀身體違和,要阿難給他一杯水,阿難卻不肯爲佛陀盛一杯水。阿難回答:「是有這件事,記得那時佛陀發燒,他真的需要一杯水,我從佛陀那兒接過缽來,趕緊跑到河邊,我正要舀水上來時,忽然對岸來了一群牛,很快地沖過來,把原本清淨的水弄得一團混濁,我不能將混濁肮髒的水拿來給佛陀喝啊!這也是不得已的事。」

   又有人起來指責說:「阿難!佛陀會提早入滅,也是你的過失啊,有一個時期,佛陀曾對你說:『佛可以住世五百年,也可以縮爲八十年。」那時候,你爲什麼不趕快起來請佛陀住世呢?爲什麼你叁緘其口呢?佛陀說了叁次,若有人請求,他可以住世五百年,你還是不肯開口請佛陀住世!」

   阿難回答說:「佛陀曾說世間的衆生剛強難調,若是需要他延長五百年,他可以住世五百年;但是那時候,我的心好像被魔遮蔽了,盡管我一直想開口,懇請佛陀再住世五百年,但是不知爲何就是沒辦法開口講出來,我也很懊惱啊,」那時,佛陀說了叁次,無人回應,因此他決定八十歲就要入滅。阿難說這些話時,內心仍然很難過,甚至痛哭流淚;他覺得很後悔,懇切地向大衆忏悔。

   迦葉尊者裁判說:「阿難!由此可見你的煩惱心還沒有斷除,感情這麼重,既然俗氣未除、煩惱未盡,你還是出去好好調理你的心態,煩惱斷盡以後再來。」就這樣把阿難趕出去。

   阿難離開了結集的場所回到自己的淨堂,心裏實在很後悔。不過他沒有埋怨別人,只後悔佛陀在世時,自己爲什麼不知好好用功,爲什麼沒有好好訓練自己的心態,沒有把汙點、雜念完全去除。于是他不斷地加緊用功,經過七天,他實在很疲勞,想要休息一下。那時,突然覺得整個身體很輕安,所有的煩惱頓時都空了,他滿身的清淨光明,那分輕安快樂,是無法描述的。

   他很高興,趕緊回到結集的道場內。他去敲門,可是沒有人要替他開門,只叫他運用智慧進入。阿難運用了神通,終于進入結經場;他的心非常平靜,從內心生起感恩恭敬和尊重,向在場的五百位羅漢和迦葉尊者恭敬頂禮,並描述他現在輕安清淨的心境。那時,大家都爲他歡喜,並請他趕緊將跟隨在佛陀身邊的所見所聞,再次宣誦出來。

   阿難尊者走到中間的位置,正擡頭挺胸開始要說法時,全場卻有一番騷動,因爲阿難站到講臺時滿面風光,那分莊嚴的法相,讓人以爲是佛陀複活了;因爲阿難本來就是佛陀的堂弟,他跟佛陀很相像,佛陀有叁十二相,阿難已經有叁十相。他站在講堂時,那分心靈輕安所發出來的滿面風光,給人的感覺真的像佛陀又站在大家的面前,所以有很多人懷疑,是不是釋迦佛複活了?

   有人說:「不可能,這不是佛陀複活,一定是他方的佛來了!也許是我們大家的虔誠,使他方的佛降臨了。」

   有的人說:「不可能,在娑婆世界除了釋迦牟尼佛,哪還有他方的佛來呢?剛才明明是阿難從我們的面前走過,在我們面前的人明明是阿難,會不會是阿難已成佛了?」

   阿難看到有的人懷疑——釋迦佛複活,有的人懷疑是他方的佛到來,或者懷疑阿難已成佛了,他爲了把這些疑問平息下來,所以就以「如是我聞」作爲開頭,要讓大家知道——我還是本來的我——阿難。我某時、某處聽到佛在爲哪些人說法,現在從記憶中再次來敘述佛陀說的話。所以,他這句「如是我聞」有平息衆疑的用意。

   而「如是我聞」確實也足以平息爭論。若說是阿難說的法,有些人可能會覺得——阿難跟我們一樣啊!阿難說的話憑什麼我們要相信呢?爲了要讓大家不要爲了結集經典而互相爭論,所以他用「如是我聞」;這代表「佛說的法,而我聽到了,現在照樣說出來。」如此大家就沒什麼好爭論了。

   今天我們有經典可以閱讀、聽聞,是因爲阿難他能耐怨、耐煩、耐磨,有這叁種力量才能忍辱,才有辦法再回到結集經典的道場,爲我們「如是我聞」宣說經法。阿難在僧團裏都得經過這叁種考驗,何況咱們凡夫在現在的團體中?因此大家要時時用心,效法阿難尊者耐怨、耐煩、耐磨的心性,才能成就我們的志業。

  佛陀對難陀的教育

   佛陀出去托缽,路過皂宮的樓阇,看到難陀和愛妃正在享受人間的愛欲之樂,難陀看到佛陀從遠處漸漸走近,佛陀的莊嚴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;因此,難陀不由自主地從樓阇下來,走到佛陀面前合掌向佛陀頂禮。佛陀很自然地把缽交給他,難陀接過之後,佛陀又說:「跟我走!」難陀就捧著缽,跟著走到佛陀落腳休息的地方。

   佛陀告訴難陀:「你不該沈迷在淫愛之樂,因爲這是很危險的,你應該出家,出家才是解脫之道。」難陀受到僧團那分靜谧的氣氛所影響,于是真的出家了。

   但是,難陀出家後,內心不能平靜,每天都想回去,因爲欲念未斷,心無法沈定下來,僧團中的「六群比丘」又常常使難陀掉舉昏沈,犯下許多規矩。

   有一天,難陀又和六群比丘聚在一起,佛陀看到後,就叫難陀跟他走。佛陀帶他來到市集,那裏有賣魚賣肉的攤子,地上有包過魚肉的葉子,還有魚血、魚鱗和其它髒物。

   佛陀叫難陀把那些葉子拿近聞聞看,難陀回答說:「佛陀,那些葉子不必拿近就已經很臭了,」

   佛陀叫他把葉子卷好,扔到旁邊,他也照做了。佛陀又要他聞聞自己的手,難陀說:「我的手很髒、很臭,」佛陀又叫他去擦手,他用草不斷地擦,也無法去掉腥味。

   佛陀告訴難陀:「你以前享受皇宮的富貴榮華;結婚後沈溺于淫愛之樂;出家後又和不守規矩的六群比丘在一起。你的人格已像那骯髒的腥物一樣,雖然已沒有拿在手上,但你的手還是髒的,即使用草去擦,臭味仍然去不掉!

   難陀聽了非常慚愧,起了忏悔之心,佛陀運用這生活化的教育使難陀徹底知錯。佛陀叫他去洗手,又告訴他:「從現在開始,這雙手不要再去摸髒的東西,要像現在一樣,忏悔則清淨。」

   他們又前行一段路,經過賣香的店鋪,佛陀告訴難陀:「去要一個盛過香的盒子!」難陀依言而行,把盒子拿到佛陀面前。

   佛陀問:「感覺如何?」

   難陀說:「好香!由此可知店裏有許多香材價值連城,雖然這是空盒子,卻仍然很香。」

   佛陀應機地說:「這就像人格的熏陶,香盒雖然是空的,但從香店取出的就很香;修行人也是一樣,雖然還沒有什麼修爲,尚未徹底了解真理、體悟本性,但在僧團中,若經常和清淨的大比丘相處在一起,也能很快得道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;若多親近他們,也會使你漸有德風。」

   這是佛陀對弟子們的生活教育,他知道弟子容易沈迷、心不穩定,于是用智慧配合實際的生活,對弟子循循善誘,讓他了解熏習的重要。學佛就是在修心,如何調伏心念?一半要靠同修者的力量,所以「善知識」非常重要。

  梵德比丘的故事

   世間人有的具有「一聞千悟」的智慧,有的人則很愚癡,連一句偈也不會背。但是,愚癡和智慧沒有絕對的分別,只要肯用心,智慧就能顯現。佛陀在世時有一則公案,當時有二幹多人在佛的僧團中修行,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,他出家後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,跟著大衆生活起居修行,平日都很守規矩,但只有一項缺憾,就是記憶力很差。大家聽完經後都能理解,而他在聽時似乎能了解,可是聽完後卻全忘光了。

   佛陀就教他背誦,但是他聽了就會忘記,怎麼會背呢?佛陀就派五百位羅漢輪流教他。但是,經過叁年後還是一偈不通,大家都認定他是極愚癡的人,所以法一聽過就忘了。佛陀覺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,差別在教學方式要領不同;教的人要用心,學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難。佛陀很慈悲地告訴他:「你要耐心、用心地學,現在只要記得一偈就好。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視著他,將心攝受在一起。佛陀循循善誘加以教導,要他記住:「守口攝意,身莫犯非,如是行者,得道是矣…
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