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」

  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——口業要守好,意業要攝住,身體不要犯規矩。如果能夠這樣,修行者自然能得道。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,聽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諄諄的教誨,更深深體會佛陀的苦心。他知道不能孤負佛陀教誨的大恩,所以就很有耐心、不斷地背誦和記憶,終于記住了這首偈文,而且可以琅琅上口,背得很順。佛陀很歡喜,又叫他到面前背給大家聽,大家都覺得很奇怪,爲什麼他會背了呢?

   佛陀又說:「你的年齡已不小了,只背一偈不算什麼,最重要是必須了解這首偈的內容,要認真聽——身叁、口四、意叁,這叁樣是凡夫心生滅的源頭,我們的心要顧好,否則這十種不善的業報會使人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;而行十善業則會上天堂,所以要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心,體會心念是如何興起、如何消滅,其生滅方法是如何?確實要好好觀照、把握每一分鍾內心的事相生滅,才不會造身的叁惡業、口的四惡業和內心的貪瞋癡等惡業。」

   梵德比丘聽了解說之後,才恍然大悟,深深體會內心生滅的道理:宇宙「生住異滅」的四項法門,他也體會到了,所以世間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達。

   當時有一群比丘尼離開僧團到別處居住,佛陀就讓五百羅漢輪流去向他們講學。有一天,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講課,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來了,不禁相視而笑,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記不住,爲什麼佛陀要派他來講課?大家都抱著作弄他的心,心想:一定要讓他難堪!于是表面上他們依禮請他進來,也請他上座,可是大家都用輕視的態度、傲慢地坐在他面前。

   梵德尊者不在意別人給他的臉色,他還是很自在地坐下來。他開口就說:「我愚鈍有加所學很少,能背誦的偈很淺,如果有說錯的地方,請大家多包涵。」然後就開始將佛陀傳給他的——身叁、口四、意叁的道理和守口攝意的方法很順口地一一解說。

   當時想反駁他的比丘尼聽了,想說也開不了口,那堂課上得很成功,結束時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滿、皆大歡喜,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禮拜、再送他回去。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,一個愚鈍的人,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誠的心去教導,對方自然會感恩而真正用心來接受,接著就有耐心去琢磨;也就是不論學或教,雙方都必須有耐心和用心。

   佛陀對梵德比丘的教法,就是循序讓他知道人生無常、心念生滅不定,不只是大自然的生滅不定,人的內心也是如此:如果能體會瞭解分秒刹那無不是生滅的道理,自然會愛惜時間,更加精進,進而追求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的境界。這就是佛陀的智慧,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。

  善說法的毗阇提比丘

   佛陀對于能夠時時說好話的弟子經常加以贊歎,假若有人犯兩舌惡口,佛陀也會加以嚴厲鞭策。在僧團中,有的人可以將佛陀的教育不斷地向外弘揚:也有人非常的沈默,什麼話也不說、不聽;有的看起來非常沈靜,但卻能出口成章;但偶而也難免有一些評頭論足的雜音。總而言之,在僧團中,各種形態的口業也很多。

   有一天,佛陀看到一群僧衆圍繞著一位比丘,大家都非常認真地聽他說話,看得出那是心靈淨化的交流。佛陀看在眼裏、歡喜在心底,此後幾天都是同樣的情景,佛陀感到非常安慰。有一天,佛陀就問一位年輕的比丘:「你們常圍繞在毗阇提比丘的周圍,聽他說什麼呢?」

   有位年輕的比丘面帶歡喜的笑容說:「佛陀!毗阇提比丘平常很沈默,大家原以爲他是一位不善言詞的人,沒想到他一開口說法,卻能句句深入人心!」

   佛陀問:「你們對他的印象如何?」

   他說:「我們對他非常恭敬,他是一位不貪利養、不愛名利的修行者。平時他沈靜平實、平易近人;但是,一開口說法卻能滔滔不絕,佛陀的妙法好像從他的口中再度湧出一般,這是我們恭敬尊重他的原因。」

   佛陀就說:「你去找毗阇提比丘來。」

   于是,年輕的比丘就去找毗阇提比丘,告訴他:「佛陀很關心你,正在找你。」

   毗阇提比丘趕快來到佛陀面前禮拜,佛陀說:「毗阇提,我以前看你在聽法時全無反應,原來你都很認真地將法聽進去。聽說你常在年輕的比丘群中,將自己的心得拿去教化他們,有這回事嗎?」

   毗阇提比丘說:「佛陀,您所說的法,我確實都很認真聽,然後又在內心經過思考,把精髓妙法時時謹記在心。如果有人迷失或無法理解您所說的話,我就爲他作一番說明,所以大家最近常圍繞在我身邊……。」

   佛陀說:「很好!很好!你能夠將清淨的妙法再源源宣流,達到淨化的教育,這應該要持續;因爲好話、妙法要多說。除此之外,其他的言語就不必多談,要遠離世俗之言,遠離是非之事啊!」佛陀對毗阇提比丘的優點加以肯定,然後又對他細心叮咛,這即是佛陀的智慧和愛心。

   許多人易犯的是利口辯辭或者話說得很好聽卻不實在:有的還會批評人,甚至作人身攻擊,這都是口業啊!因爲會說話的人不一定都說好話,所以佛陀叮咛毗阇提比丘要多說好話,平常就應沈靜不可多言,尤其要遠離世俗事,世俗話也不要說,不批評人我。疋非。佛陀對毗阇提比丘的教育,我們也要如同親受一樣,雖然我們離佛已二千多年,但是只要用心,佛法的妙用時時都可以發揮在生活中啊!

  息思比丘的故事

   人生不能離開日常生活,而日常生活不能離開與人相處,人與人相處,最令人歡喜的就是人人和睦,對人和睦才能過著歡喜的日子:反之,將會是滿腹的怨氣。而學佛,就是要先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。

   什麼樣的人能夠與人和睦相處?就是具有寬闊的胸襟、充足的愛心和懂得善解、包容的人:而心胸窄小、我慢的人,往往無法與人和睦相處。

   在佛陀的弟子中,有一位是淨飯王妹妹的兒子,叫做息思。他出家後,還帶著王宮裏的習氣——優越感和我慢心。在僧團中,原本大家都很尊敬這群王子,而其它的王子們遇到人也都很高興地與人打招呼,唯有息思,每次別人與他打招呼,他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,因爲他看不起別人。有人跟他說話,他總是動不動就面紅耳赤、無法和顔悅色地對待人,他自以爲高高在上,別人都算不了什麼,所以一向都以這種態度對待別人。

   佛陀好幾次遠遠地看到他盛氣淩人、不可一世的態度。有一天,佛陀就問一位年輕的比丘:「你們大家相處得是不是很和睦呢?」

   年輕的比丘回答:「還好。」

   佛陀再細心地問:「在僧團裏面,有沒有人比較特別,不能合群?」

   那位比丘說:「有啊!息思比丘我慢心強,在僧團裏面很不快樂,因爲沒有人敢去招惹他,他很孤單。」

   佛陀說:「你去叫他來吧!」

   息思比丘聽到佛陀找他倒也不敢怠慢,很快地來到佛陀面前,也很恭敬地頂禮。佛陀慈祥地問他:「你在僧團裏的生活快樂嗎?」

   息思無法回答,自己是否快樂呢?他自己也說不上來。

   佛陀又說:「你是不是不快樂啊?」

   他低下了頭,佛陀就說:「你回頭看看僧團的那群比丘?」

   他向外看到一群群的比丘都那麼和顔悅色,相處得很和睦融洽。他回過來,低頭忏悔說:「佛陀!我知道錯了,這一切都是因爲我自己的貢高、瞋怒之心所引起的,所以無法與人群相處,才會過著不快樂的日子。」

   佛陀問:「爲什麼無法與人合群呢?你自己仔細再想想。」

   他自己靜靜地想了以後,向佛陀說:「佛陀啊!對別人我總是抱著輕視和我慢之心,而且每次看到別人歡喜地在一起,我就會生悶氣,怒氣不由自主地從心中生起,因此無法體會那分對人和睦的快樂。總之,可能是我傲慢、瞋怒之心太重了吧!」

   佛陀說:「既然你的身分在俗家和我有這分親緣,那就更應以身作則,謙讓和氣,你身爲王子還願意出家實在很難得,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用功;因爲人身難得、世事無常,所以才會想來出家。既然出家了,更要時時抱著體念無常的心態;既然知道人生名利富貴都不是實在的,那還有什麼好貢高傲慢的呢?你應該好好克服自我這種無明習氣,要不然一失人身、萬劫難再啊!」

   佛陀語重心長地說了這番話後,他深深地從內心忏悔。于是在佛陀面前說:「我一定會改過,從此刻開始我要痛改前非,過去的都是錯的,從現在起我要用心學習,用智慧和慈悲來面對人群。」

   當時,在僧團中的修行人,有很多人難免都有偏差的心態,佛陀必須不厭其煩地一一開導;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也可能看到形形色色不一樣的人生。一個常愛發脾氣、看到人事物都無法起歡喜心的人多麼可憐,即使再能幹,但是若心量狹窄與人不和,別人雖然口服心卻不服,惹得大家心中都有怨氣,試想這樣會和睦、快樂嗎?這就是人格上的大缺點。

   我們學佛必須用平常心來學,不可貢高傲慢,瞋怒的習氣也不要那麼重;若有這種毛病,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。因爲,我們會讓自己孤立起來,這是多麼不愉快的事。修學佛法若想立群處衆,必須讓人人歡喜,被人人所接受,如此才能度人。

   所以,學佛法行菩薩道,必定要將貢高、我慢、瞋怒的習氣去除掉,而最重要的,還是要多用心!

  那芬比丘的故事

   佛陀教育弟子就是教大家把「心」的觀念調正,教弟子們在人群之中要懂得彼此感恩。從前有一個小國叫那螺,那個國家的人民都以采珍珠或者采檀香貿易爲業。雖然只是個小國,但富有的人很多;不過也有不少貧困的人。

   那時有兩位兄弟,父母剛剛往生不久,大哥認爲兄弟應該分家,各自去奮鬥才不會互相拖累。大嫂就問:「那麼要怎麼分家呢?」

   大哥拿不定主意、不知道該怎麼分才算公平,那位大嫂就說:「以財産和奴仆來劃分:一個得到全部的財産,一個分得一位奴仆,就這麼決定了。」大哥當然是得到了所有的財産,而弟弟也只好接受一位奴仆的分配。…
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