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像吗?」

   舍利弗经过累世的修行,他的智慧那么高,平常说的话哪一句没有道理?平常哪一种是非看不开呢?但也仍有余习存在。凡人也是这样,人我是非在别人身上时,我们都看得很清楚,但是,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,却往往解不开,这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习气,这些无明习气若能去除,那么距离成佛的目标就不远了。

   由此可知,我们要常常警惕自己——当是非发生在别人身上时,我们可以排解,可是要记得反问自己,若发生在自己身上呢?我们是否能够突破?修行就是要修到既能排解他人的烦恼,也能扫除自己的烦恼,这才是真学佛者,也才是真正超凡的人!

   所以,我常说离开人群没有什么法可修,在人群中才会有很多烦恼让我们磨练;学佛,就是要看得开、放得下,修行就是要去除烦恼、净化自己的心思,烦恼习气尽除才是真正的「证果」,真正开智慧的人。

  阿难结集经典的因缘

   我们现在能认识佛法,让佛陀的教理句句呈现在我们面前,这是阿难所成就的啊!

   佛陀入灭后,经典必定要流传在人间,但是当时没有录音机,也没有发达的文具;佛陀应境说法、观机逗教,可是话一说过就没了,要怎样把佛法的精华点滴留下来呢?大家讨论的结果认为应该结集经典。所以很多人公推阿难负责结集佛陀的经典,阿难也觉得义不容辞,于是就承担下来。

   但是,当时阿难尚未证得罗汉果,迦叶尊者在五百位已证果的罗汉面前,把阿难叫起来,故意激励他,说他的心还没有清净、烦恼还没有去除,所以没资格参加。尽管阿难低声下气地恳求,还是有人起来指责——阿难做佛陀的侍者时,对佛陀有欠尊重。因为有一回阿难帮佛陀折袈裟时,脚踩了佛陀的袈裟。阿难赶紧解释说:「是有这回事,那是因为我折袈裟时,忽然吹来一阵风,将袈裟吹到脚底下,我不小心踩到,不是故意的啊!」

   又有另外一位出来指责阿难做侍者没有尽心——有一次,佛陀身体违和,要阿难给他一杯水,阿难却不肯为佛陀盛一杯水。阿难回答:「是有这件事,记得那时佛陀发烧,他真的需要一杯水,我从佛陀那儿接过钵来,赶紧跑到河边,我正要舀水上来时,忽然对岸来了一群牛,很快地冲过来,把原本清净的水弄得一团混浊,我不能将混浊肮脏的水拿来给佛陀喝啊!这也是不得已的事。」

   又有人起来指责说:「阿难!佛陀会提早入灭,也是你的过失啊,有一个时期,佛陀曾对你说:『佛可以住世五百年,也可以缩为八十年。」那时候,你为什么不赶快起来请佛陀住世呢?为什么你三缄其口呢?佛陀说了三次,若有人请求,他可以住世五百年,你还是不肯开口请佛陀住世!」

   阿难回答说:「佛陀曾说世间的众生刚强难调,若是需要他延长五百年,他可以住世五百年;但是那时候,我的心好像被魔遮蔽了,尽管我一直想开口,恳请佛陀再住世五百年,但是不知为何就是没办法开口讲出来,我也很懊恼啊,」那时,佛陀说了三次,无人回应,因此他决定八十岁就要入灭。阿难说这些话时,内心仍然很难过,甚至痛哭流泪;他觉得很后悔,恳切地向大众忏悔。

   迦叶尊者裁判说:「阿难!由此可见你的烦恼心还没有断除,感情这么重,既然俗气未除、烦恼未尽,你还是出去好好调理你的心态,烦恼断尽以后再来。」就这样把阿难赶出去。

   阿难离开了结集的场所回到自己的净堂,心里实在很后悔。不过他没有埋怨别人,只后悔佛陀在世时,自己为什么不知好好用功,为什么没有好好训练自己的心态,没有把污点、杂念完全去除。于是他不断地加紧用功,经过七天,他实在很疲劳,想要休息一下。那时,突然觉得整个身体很轻安,所有的烦恼顿时都空了,他满身的清净光明,那分轻安快乐,是无法描述的。

   他很高兴,赶紧回到结集的道场内。他去敲门,可是没有人要替他开门,只叫他运用智慧进入。阿难运用了神通,终于进入结经场;他的心非常平静,从内心生起感恩恭敬和尊重,向在场的五百位罗汉和迦叶尊者恭敬顶礼,并描述他现在轻安清净的心境。那时,大家都为他欢喜,并请他赶紧将跟随在佛陀身边的所见所闻,再次宣诵出来。

   阿难尊者走到中间的位置,正抬头挺胸开始要说法时,全场却有一番骚动,因为阿难站到讲台时满面风光,那分庄严的法相,让人以为是佛陀复活了;因为阿难本来就是佛陀的堂弟,他跟佛陀很相像,佛陀有三十二相,阿难已经有三十相。他站在讲堂时,那分心灵轻安所发出来的满面风光,给人的感觉真的像佛陀又站在大家的面前,所以有很多人怀疑,是不是释迦佛复活了?

   有人说:「不可能,这不是佛陀复活,一定是他方的佛来了!也许是我们大家的虔诚,使他方的佛降临了。」

   有的人说:「不可能,在娑婆世界除了释迦牟尼佛,哪还有他方的佛来呢?刚才明明是阿难从我们的面前走过,在我们面前的人明明是阿难,会不会是阿难已成佛了?」

   阿难看到有的人怀疑——释迦佛复活,有的人怀疑是他方的佛到来,或者怀疑阿难已成佛了,他为了把这些疑问平息下来,所以就以「如是我闻」作为开头,要让大家知道——我还是本来的我——阿难。我某时、某处听到佛在为哪些人说法,现在从记忆中再次来叙述佛陀说的话。所以,他这句「如是我闻」有平息众疑的用意。

   而「如是我闻」确实也足以平息争论。若说是阿难说的法,有些人可能会觉得——阿难跟我们一样啊!阿难说的话凭什么我们要相信呢?为了要让大家不要为了结集经典而互相争论,所以他用「如是我闻」;这代表「佛说的法,而我听到了,现在照样说出来。」如此大家就没什么好争论了。

   今天我们有经典可以阅读、听闻,是因为阿难他能耐怨、耐烦、耐磨,有这三种力量才能忍辱,才有办法再回到结集经典的道场,为我们「如是我闻」宣说经法。阿难在僧团里都得经过这三种考验,何况咱们凡夫在现在的团体中?因此大家要时时用心,效法阿难尊者耐怨、耐烦、耐磨的心性,才能成就我们的志业。

 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

   佛陀出去托钵,路过皂宫的楼阇,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,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,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;因此,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,走到佛陀面前合掌向佛陀顶礼。佛陀很自然地把钵交给他,难陀接过之后,佛陀又说:「跟我走!」难陀就捧着钵,跟着走到佛陀落脚休息的地方。

   佛陀告诉难陀:「你不该沉迷在淫爱之乐,因为这是很危险的,你应该出家,出家才是解脱之道。」难陀受到僧团那分静谧的气氛所影响,于是真的出家了。

   但是,难陀出家后,内心不能平静,每天都想回去,因为欲念未断,心无法沉定下来,僧团中的「六群比丘」又常常使难陀掉举昏沉,犯下许多规矩。

   有一天,难陀又和六群比丘聚在一起,佛陀看到后,就叫难陀跟他走。佛陀带他来到市集,那里有卖鱼卖肉的摊子,地上有包过鱼肉的叶子,还有鱼血、鱼鳞和其它脏物。

   佛陀叫难陀把那些叶子拿近闻闻看,难陀回答说:「佛陀,那些叶子不必拿近就已经很臭了,」

   佛陀叫他把叶子卷好,扔到旁边,他也照做了。佛陀又要他闻闻自己的手,难陀说:「我的手很脏、很臭,」佛陀又叫他去擦手,他用草不断地擦,也无法去掉腥味。

   佛陀告诉难陀:「你以前享受皇宫的富贵荣华;结婚后沉溺于淫爱之乐;出家后又和不守规矩的六群比丘在一起。你的人格已像那骯脏的腥物一样,虽然已没有拿在手上,但你的手还是脏的,即使用草去擦,臭味仍然去不掉!

   难陀听了非常惭愧,起了忏悔之心,佛陀运用这生活化的教育使难陀彻底知错。佛陀叫他去洗手,又告诉他:「从现在开始,这双手不要再去摸脏的东西,要像现在一样,忏悔则清净。」

   他们又前行一段路,经过卖香的店铺,佛陀告诉难陀:「去要一个盛过香的盒子!」难陀依言而行,把盒子拿到佛陀面前。

   佛陀问:「感觉如何?」

   难陀说:「好香!由此可知店里有许多香材价值连城,虽然这是空盒子,却仍然很香。」

   佛陀应机地说:「这就像人格的熏陶,香盒虽然是空的,但从香店取出的就很香;修行人也是一样,虽然还没有什么修为,尚未彻底了解真理、体悟本性,但在僧团中,若经常和清净的大比丘相处在一起,也能很快得道,像舍利弗、目犍连、大迦叶;若多亲近他们,也会使你渐有德风。」

   这是佛陀对弟子们的生活教育,他知道弟子容易沉迷、心不稳定,于是用智慧配合实际的生活,对弟子循循善诱,让他了解熏习的重要。学佛就是在修心,如何调伏心念?一半要靠同修者的力量,所以「善知识」非常重要。

  梵德比丘的故事

   世间人有的具有「一闻千悟」的智慧,有的人则很愚痴,连一句偈也不会背。但是,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,只要肯用心,智慧就能显现。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,当时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,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,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,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,平日都很守规矩,但只有一项缺憾,就是记忆力很差。大家听完经后都能理解,而他在听时似乎能了解,可是听完后却全忘光了。

   佛陀就教他背诵,但是他听了就会忘记,怎么会背呢?佛陀就派五百位罗汉轮流教他。但是,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,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,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。佛陀觉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,差别在教学方式要领不同;教的人要用心,学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难。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:「你要耐心、用心地学,现在只要记得一偈就好。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视着他,将心摄受在一起。佛陀循循善诱加以教导,要他记住:「守口摄意,身莫犯非,如是行者,得道是矣…
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