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」
佛陀的意思是要他——口业要守好,意业要摄住,身体不要犯规矩。如果能够这样,修行者自然能得道。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,听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谆谆的教诲,更深深体会佛陀的苦心。他知道不能孤负佛陀教诲的大恩,所以就很有耐心、不断地背诵和记忆,终于记住了这首偈文,而且可以琅琅上口,背得很顺。佛陀很欢喜,又叫他到面前背给大家听,大家都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他会背了呢?
佛陀又说:「你的年龄已不小了,只背一偈不算什么,最重要是必须了解这首偈的内容,要认真听——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这三样是凡夫心生灭的源头,我们的心要顾好,否则这十种不善的业报会使人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;而行十善业则会上天堂,所以要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,体会心念是如何兴起、如何消灭,其生灭方法是如何?确实要好好观照、把握每一分钟内心的事相生灭,才不会造身的三恶业、口的四恶业和内心的贪瞋痴等恶业。」
梵德比丘听了解说之后,才恍然大悟,深深体会内心生灭的道理:宇宙「生住异灭」的四项法门,他也体会到了,所以世间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达。
当时有一群比丘尼离开僧团到别处居住,佛陀就让五百罗汉轮流去向他们讲学。有一天,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讲课,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来了,不禁相视而笑,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记不住,为什么佛陀要派他来讲课?大家都抱着作弄他的心,心想:一定要让他难堪!于是表面上他们依礼请他进来,也请他上座,可是大家都用轻视的态度、傲慢地坐在他面前。
梵德尊者不在意别人给他的脸色,他还是很自在地坐下来。他开口就说:「我愚钝有加所学很少,能背诵的偈很浅,如果有说错的地方,请大家多包涵。」然后就开始将佛陀传给他的——身三、口四、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摄意的方法很顺口地一一解说。
当时想反驳他的比丘尼听了,想说也开不了口,那堂课上得很成功,结束时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满、皆大欢喜,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礼拜、再送他回去。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,一个愚钝的人,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教导,对方自然会感恩而真正用心来接受,接着就有耐心去琢磨;也就是不论学或教,双方都必须有耐心和用心。
佛陀对梵德比丘的教法,就是循序让他知道人生无常、心念生灭不定,不只是大自然的生灭不定,人的内心也是如此:如果能体会瞭解分秒刹那无不是生灭的道理,自然会爱惜时间,更加精进,进而追求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的境界。这就是佛陀的智慧,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。
善说法的毗阇提比丘
佛陀对于能够时时说好话的弟子经常加以赞叹,假若有人犯两舌恶口,佛陀也会加以严厉鞭策。在僧团中,有的人可以将佛陀的教育不断地向外弘扬:也有人非常的沉默,什么话也不说、不听;有的看起来非常沉静,但却能出口成章;但偶而也难免有一些评头论足的杂音。总而言之,在僧团中,各种形态的口业也很多。
有一天,佛陀看到一群僧众围绕着一位比丘,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,看得出那是心灵净化的交流。佛陀看在眼里、欢喜在心底,此后几天都是同样的情景,佛陀感到非常安慰。有一天,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:「你们常围绕在毗阇提比丘的周围,听他说什么呢?」
有位年轻的比丘面带欢喜的笑容说:「佛陀!毗阇提比丘平常很沉默,大家原以为他是一位不善言词的人,没想到他一开口说法,却能句句深入人心!」
佛陀问:「你们对他的印象如何?」
他说:「我们对他非常恭敬,他是一位不贪利养、不爱名利的修行者。平时他沉静平实、平易近人;但是,一开口说法却能滔滔不绝,佛陀的妙法好像从他的口中再度涌出一般,这是我们恭敬尊重他的原因。」
佛陀就说:「你去找毗阇提比丘来。」
于是,年轻的比丘就去找毗阇提比丘,告诉他:「佛陀很关心你,正在找你。」
毗阇提比丘赶快来到佛陀面前礼拜,佛陀说:「毗阇提,我以前看你在听法时全无反应,原来你都很认真地将法听进去。听说你常在年轻的比丘群中,将自己的心得拿去教化他们,有这回事吗?」
毗阇提比丘说:「佛陀,您所说的法,我确实都很认真听,然后又在内心经过思考,把精髓妙法时时谨记在心。如果有人迷失或无法理解您所说的话,我就为他作一番说明,所以大家最近常围绕在我身边……。」
佛陀说:「很好!很好!你能够将清净的妙法再源源宣流,达到净化的教育,这应该要持续;因为好话、妙法要多说。除此之外,其他的言语就不必多谈,要远离世俗之言,远离是非之事啊!」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优点加以肯定,然后又对他细心叮咛,这即是佛陀的智慧和爱心。
许多人易犯的是利口辩辞或者话说得很好听却不实在:有的还会批评人,甚至作人身攻击,这都是口业啊!因为会说话的人不一定都说好话,所以佛陀叮咛毗阇提比丘要多说好话,平常就应沉静不可多言,尤其要远离世俗事,世俗话也不要说,不批评人我。疋非。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教育,我们也要如同亲受一样,虽然我们离佛已二千多年,但是只要用心,佛法的妙用时时都可以发挥在生活中啊!
息思比丘的故事
人生不能离开日常生活,而日常生活不能离开与人相处,人与人相处,最令人欢喜的就是人人和睦,对人和睦才能过着欢喜的日子:反之,将会是满腹的怨气。而学佛,就是要先学习如何与人和睦相处。
什么样的人能够与人和睦相处?就是具有宽阔的胸襟、充足的爱心和懂得善解、包容的人:而心胸窄小、我慢的人,往往无法与人和睦相处。
在佛陀的弟子中,有一位是净饭王妹妹的儿子,叫做息思。他出家后,还带着王宫里的习气——优越感和我慢心。在僧团中,原本大家都很尊敬这群王子,而其它的王子们遇到人也都很高兴地与人打招呼,唯有息思,每次别人与他打招呼,他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,因为他看不起别人。有人跟他说话,他总是动不动就面红耳赤、无法和颜悦色地对待人,他自以为高高在上,别人都算不了什么,所以一向都以这种态度对待别人。
佛陀好几次远远地看到他盛气凌人、不可一世的态度。有一天,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:「你们大家相处得是不是很和睦呢?」
年轻的比丘回答:「还好。」
佛陀再细心地问:「在僧团里面,有没有人比较特别,不能合群?」
那位比丘说:「有啊!息思比丘我慢心强,在僧团里面很不快乐,因为没有人敢去招惹他,他很孤单。」
佛陀说:「你去叫他来吧!」
息思比丘听到佛陀找他倒也不敢怠慢,很快地来到佛陀面前,也很恭敬地顶礼。佛陀慈祥地问他:「你在僧团里的生活快乐吗?」
息思无法回答,自己是否快乐呢?他自己也说不上来。
佛陀又说:「你是不是不快乐啊?」
他低下了头,佛陀就说:「你回头看看僧团的那群比丘?」
他向外看到一群群的比丘都那么和颜悦色,相处得很和睦融洽。他回过来,低头忏悔说:「佛陀!我知道错了,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自己的贡高、瞋怒之心所引起的,所以无法与人群相处,才会过着不快乐的日子。」
佛陀问:「为什么无法与人合群呢?你自己仔细再想想。」
他自己静静地想了以后,向佛陀说:「佛陀啊!对别人我总是抱着轻视和我慢之心,而且每次看到别人欢喜地在一起,我就会生闷气,怒气不由自主地从心中生起,因此无法体会那分对人和睦的快乐。总之,可能是我傲慢、瞋怒之心太重了吧!」
佛陀说:「既然你的身分在俗家和我有这分亲缘,那就更应以身作则,谦让和气,你身为王子还愿意出家实在很难得,应该好好把握时间用功;因为人身难得、世事无常,所以才会想来出家。既然出家了,更要时时抱着体念无常的心态;既然知道人生名利富贵都不是实在的,那还有什么好贡高傲慢的呢?你应该好好克服自我这种无明习气,要不然一失人身、万劫难再啊!」
佛陀语重心长地说了这番话后,他深深地从内心忏悔。于是在佛陀面前说:「我一定会改过,从此刻开始我要痛改前非,过去的都是错的,从现在起我要用心学习,用智慧和慈悲来面对人群。」
当时,在僧团中的修行人,有很多人难免都有偏差的心态,佛陀必须不厌其烦地一一开导;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也可能看到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生。一个常爱发脾气、看到人事物都无法起欢喜心的人多么可怜,即使再能干,但是若心量狭窄与人不和,别人虽然口服心却不服,惹得大家心中都有怨气,试想这样会和睦、快乐吗?这就是人格上的大缺点。
我们学佛必须用平常心来学,不可贡高傲慢,瞋怒的习气也不要那么重;若有这种毛病,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。因为,我们会让自己孤立起来,这是多么不愉快的事。修学佛法若想立群处众,必须让人人欢喜,被人人所接受,如此才能度人。
所以,学佛法行菩萨道,必定要将贡高、我慢、瞋怒的习气去除掉,而最重要的,还是要多用心!
那芬比丘的故事
佛陀教育弟子就是教大家把「心」的观念调正,教弟子们在人群之中要懂得彼此感恩。从前有一个小国叫那螺,那个国家的人民都以采珍珠或者采檀香贸易为业。虽然只是个小国,但富有的人很多;不过也有不少贫困的人。
那时有两位兄弟,父母刚刚往生不久,大哥认为兄弟应该分家,各自去奋斗才不会互相拖累。大嫂就问:「那么要怎么分家呢?」
大哥拿不定主意、不知道该怎么分才算公平,那位大嫂就说:「以财产和奴仆来划分:一个得到全部的财产,一个分得一位奴仆,就这么决定了。」大哥当然是得到了所有的财产,而弟弟也只好接受一位奴仆的分配。…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