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位奴仆名叫那芬,他既年輕又聰明,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這個家庭。他很能知足,知道自己因家貧而被賣爲奴隸,但老主人對他照顧愛護有加,所以他很感恩。現在他又被當成財産分給小主人,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,只是一個人,不只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可以給小主人,而且還要吃飯增加開銷,所以他知道要趕快多努力來爲小主人效力。
小主人帶著家眷和那芬,兩手空空的出門了。他心裏很煩惱,因爲一無所有,人海茫茫,出去了要住哪裏呢?一家大小要如何生活呢?那芬就安慰小主人:「您不用煩惱,有朝一日我要讓您的家財勝過您的大哥。」
小主人說:「哪有可能呢?我什麼都沒有,你要用什麼去賺錢?現在我們連生活都出問題了,怎麼有可能以後家産會比我大哥多呢?」
正發愁時,小主人的太大忽然發現自己手上還有一些一玉環金飾,她就把手上的珠寶拿下來,對那芬說:「我們現在只剩這些東西比較值錢,就讓你拿去打點一切吧,」
那芬拿著金飾、玉環立即去想辦法運作,他到市區去,看看有什麼可以買的,然後再設法賣出去。這少許的本錢到底能做什麼呢?他看來看去沒什麼好買的,于是就往城外走去。
走出城外時,他看到有一個人擔著一捆木柴要賣,他發現那一捆木柴之中有一根很有價值的檀香。檀香可以治百病,而賣的人卻不知道。那芬就以便宜的價錢買了那捆木柴,因爲他識貨,所以他非常歡喜地把柴扛回去了。
沒多久,當地村裏有一位富翁病得很嚴重,雖然他很有錢,卻苦于找不到好的檀香來和藥。那芬知道了就把檀香送過去。那位富有的的長者因爲有了檀香和藥,因此把病治好了。他很歡喜就把一大半的家財送給那芬。
那芬得到財産後,他就運用自己貿易的天分,幾年的辛苦經營之後,果然讓小主人的財産比他的大哥還要多。生活穩定、家財富足之際,他的小主人就和夫人商議:「我們要如何回報那芬呢?」
夫人說:「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自由,我們就讓他回複自由之身,這可能是他最高興的事。」小主人也覺得很有道理。
有一天,小主人就把那芬叫來,說:「你給我的已經太多了,我不知要如何回報你,我想讓你回複自由之身,甚至也撥出一部分的財産給你。」那芬聽了千分萬分的感恩,感激小主人能讓他除去終身爲奴的身分,讓他得到自由。
他對小主人說:「您不用給我財産,只要有自由之身我就很滿足了,我要趕快去修行。因爲我知道今生成爲貧賤之人,很可能是我過去生欠修行:現在能得到自由,我想去佛陀的僧團、求佛陀收我爲弟子:因此,一切的家産我都不需要。」
小主人也很歡喜地送他出門。那芬得到自由之身,立即前往佛陀的僧團,求佛陀引度他出家。佛陀當然很歡喜,立刻讓他現比丘相。從那時起,那芬比丘非常殷勤求道。幾年之後,那芬比丘修行有成,佛陀說的佛法,他一點都不遺漏地加以吸收,而且已能琅琅上口。
他嚴持戒律、又論道第一,當時他就想:「我應該回報以前的主人,因爲他給我自由之身,我才能享受到佛法的妙境。」他很感恩,所以向佛陀請假,暫時離開僧團,前往主人的住處。
主人看到那芬已現出家相,而且變得那麼莊嚴,相見之時,彼此都很歡喜,主人就准備了很豐盛的宴席來供養那芬比丘。用餐之後,那芬比丘就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妙樂和主人一起分享。主人聞法後非常歡喜,他說:「聽你講這麼多難得的妙法,我恨不得能身曆其境;也能親聞佛陀的教誨。」
那芬比丘說:「佛陀很慈悲,您准備一下,我回去可以代您向佛陀請求,請佛陀來應供、說法,如此也能利益這個國家的人民啊!」
主人覺得很有道理,他說:「對啊,不應只有我得到佛法的妙樂,我應該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向全國的人民宣告:佛陀會來我們的國家,讓大家都有機會得到法益。」
那芬比丘一回去即代爲向佛陀請求,佛陀慈悲答應了。那芬比丘以前的主人也去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來參與盛會;國王以前也聽過佛陀的盛名,因此很歡喜地來參加供養的盛會。當國王見到佛陀時,即從內心生起恭敬,很虔誠地作揖禮拜。
佛陀應供之後即爲大家說法,國王和小主人心裏都想:今天能有這個因緣都是那芬比丘促成的。那芬比丘原本是個奴隸,可是卻能修得妙法,爲什麼他會這麼有福呢?
佛陀就說:「能夠感恩圖報的人,就是有大福的人。人與人之間必定要互相感恩;那芬比丘就是因爲抱著感恩心,所以福德具足了,因此他能夠得道!」
人與人之間真的要互相感恩,像這故事中的人——身爲奴仆的知道感恩主人;王人也懂得感恩奴仆,因此才有這麼祥和圓滿的境界;所謂「和則興」,有感恩之心才有德行,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。
慈心的拘那羅王子
過去,佛滅度之後,在印度有一位國王叫烏斯迦,這位國王是位虔誠的佛教徒,心地善良,對百姓施以仁政。他有一個兒子,這孩子的眼睛非常美麗,幾可媲美印度的一種美目之鳥——拘那羅鳥。因爲國王很喜歡這種鳥,便以「拘那羅」來爲兒子命名。
太子長大後,生得劍眉星眼,相貌堂堂,而且行爲端正,非常慈悲。國王開始爲王子找對象,有一天,他帶著太子到寺院去禮佛,並請長老耶舍尊者開示。尊者看看年輕的王子說:「人生無常,身體有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,還有種種的不淨,有誰能永遠年輕永保俊美?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,就像王子這對眼睛,雖然看起來很美,其實是最垢穢不淨,招災惹禍之源。」
尊者這一番話,令王子感到疑惑:大家都贊歎我的眼睛很美,爲何尊者卻說它是垢穢不淨之物,招災惹禍之源?這些話不斷在太子的腦海中盤旋。
國王的宮中有很多嫔妃,其中有一位很年輕的嫔妃,被王子的儀表深深吸引,對王子早有染著之心:有一天,她看到王子一人獨處,就百般獻媚,向王子求愛。王子爲人端正,怎會做出亂倫之事呢?他深自警惕,擺脫了她的糾纏。後來,王子結婚了,那位年輕的嫔妃看到夢中情人跟別人結婚,不免妒火中燒,由愛生恨。
王子婚後不久,國王忽然得病,那位嫔妃細心地照顧國王,直到國王恢複健康。國王感念她長時間的照顧,于是問她:「妳照顧我這麼久,心中有什麼願望,我願意成全妳。」
她說:「我只要求接掌國政七日就好了。」
國王心想:君無戲言,我既然答應她在先,怎能食言?何況只有七日,並不算什麼,于是答應了。
這嫔妃登位之後,寫了一封愛恨交加的密函,派人送給太子,要太子挖掉雙目——不要讓她再看到他的眼睛,唯有如此,她的怨恨才能消除。太子看了信,終于明白耶舍尊者開示的用意了。只不過一切似乎已經太遲,現在嫔妃的話就如國王的旨令,是不能違抗的。
不得已,太子挖下一顆眼珠,他把眼珠放在掌心而恍然大悟:「原來它這麼腥臭,爲何這麼不淨之物,會得到許許多多的贊歎,又惹來這場大禍呢?」他想:既然要我的兩眼,就全挖掉吧,
兩眼挖掉後,他眼前一片黑暗,但是他的內心突然一片光明,身心清涼,那分安穩自在已是更上一層樓的境界。
太子妃聽到通報,趕來時看到太子已經失明,她痛哭失聲,心痛徹髓。而太子卻很自在,反而安慰她,甚至向太子妃說法,他說:「人生無常,不要怨不要恨,也毋須憂愁,因爲怨恨憂愁才是心中的大敵。」
那時,王子身邊的侍衛向太子建言,說:「太子,您如果仍住在宮內,恐怕連性命都很難保!」太子當然有自知之明,而且爲了不讓嫔妃繼續造業,于是帶著太子妃逃出王宮。從此流落民間,用心習琴,以賣唱維生。
經過幾年後,他們又回到京城。有一天,他們來到宮外,彈琴賣唱。國王聽到如此淒美的琴音,不由得想起失蹤已久的太子;于是,派人去請那位彈琴的人。
國王看到彈琴的人,原來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太子。如今竟然雙眼失明,淪落到以賣唱爲生,國王非常痛心,激動地問太子:「是誰害你如此?是誰讓你失去雙眼?」但是,太子絕口不提,只把心中所悟的真理告訴父王,希望父王能息怒消怨。
最後,王子身邊的大臣和侍衛忍不住了,異口同聲向國王說明原委:國王聽了之後勃然大怒:立刻傳喚嫔妃,欲下令處死。但是,太子卻不斷哀求父王,憐憫他已是殘廢之人,希望父王讓他保有完整的大愛,不要再傷害他人。
國王被太子的慈悲所感動,于是勉強赦免她;但是,這位嫔妃自己卻受到良心的責備,而覺得無地自容,于是撞牆自殺。國王的嫔妃因爲心中不清淨的愛,而生煩惱、怨恨,甚至傷害別人,毀滅自己,這是何苦呢?
愛,如果能像清水一樣清淨、自在,普潤一切衆生,那該有多好。我常說,要照顧好這顆心,才能發揮大愛的精神:切莫存有雜染、埋怨,更不可讓心染上非分之念,這需要我們多用心。
賓頭盧應供記
佛陀在世時,五百弟子中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,他非常聰明,也很有智慧。有一段時間,他喜歡顯露神通,佛陀就製戒禁止弟子顯異惑衆。
有一次,他又爲一位長者現了神通。佛陀知道後就對他說:「你故意顯神通,罰你不能進入涅槃,要在末法時代傳法給衆生,將來若有人很虔誠地邀請,你就必須現身爲他們證明佛法。」因此,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沒有趨入涅槃。
過了將近百年的時間,當時印度的佛教徒,知道佛陀的一位弟子還沒有入涅槃,所以,若蓋新房、新浴池都會虔誠地設齋供僧,希望賓頭盧尊者能降臨。
在印度有能力蓋浴室的家庭都是很富有的,因爲當地多數人都是「天浴」,過去的出家衆也是用天浴淨身——就是等到下雨才能洗浴或者用天然的溪流洗浴。所以,當地富有人家把浴室蓋好後,第一件事就是要供僧,邀請賓頭盧尊者莅臨,他們如儀迎接,當作真有一位高僧大德來臨一樣。
那時,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者,他也想邀請賓頭盧尊者,所以,辦得非常鋪張。爲了表示尊重、虔誠的心,他又請人插了很多鮮花,預備許多水果,結果一天下來,花就凋謝了。
他們有一個傳說——如果賓頭盧尊者親臨應供,水就很清、花也豔麗清香,不會凋謝。長者看到花都謝了,心裏非常懊惱。他想:我很虔誠呀!爲何賓頭盧尊者不來呢?他請示一位法師,法師回答說:「因爲你的虔誠還不夠!」
他說:「那我再來一次吧!」
第二次,也是非常隆重,這次的花和水果,比上次更多更新鮮,但是,一天還沒過去,花也一樣凋謝了。他心裏很難過,又去請教許多法師,法師回答仍然是:「你的誠意還不夠!」他說:「既然如此,那我還要用更多的物口,用更莊嚴的布置來邀請他!」
那天,他家裏到處布滿花果,並邀請數百位僧伽尊者,更有非常多的賓客到來,那時有一位很老邁的尊者也來應供,富人一一供養他們。虔誠供養之後,他擡頭一看,全部的花果都還清新如故,他很歡喜地向大德僧衆叩謝:「前兩次我也是用這麼虔誠的心、邀請賓頭盧尊者,這次我相信他已降臨應供,可是,爲何前兩次不來呢?」他心裏很疑惑,所以向大衆僧請示。
那老邁的尊者說:「你已連續請我叁次,第一次我就來了:但是,你家門禁森嚴,只准許莊嚴的出家人進來,我衣衫褴褛,他們就不讓我進門,我告訴他們:[是你們的主人很虔誠地邀請我來的。』但是他們非但不讓我進門,還被他們打傷:第二次邀請,我仍然來了,但又再次挨打。這一次我是換掉褴褛的僧衣,才得以進門啊!」
富有的長者聽了恍然大悟,原來是自己爲了莊嚴會場,希望來的人都服裝整齊,結果求好心切,反而弄巧成拙:凡夫往往有分別心,而忘失那分虔誠的心,我們待人更要保有平等心與平常心。
阿那律陀的過去因緣
學佛,「勿以善小而不爲,勿以惡小而爲之」,要知道點點滴滴皆不離因緣果報。
佛陀對僧衆的教育,是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中去注意言行,並互相關心、彼此照顧。有一次,阿那律陀不小心將針線掉到地上,佛陀便親自爲他撿起來,爲他穿線,可見佛陀非常關心弟子,而且也身體力行。
那時弟子們很感動,也想知道阿那律陀的過去因緣。佛陀即說:「在過去燃燈佛的時代,有一位長者子,每當燃燈佛講法之時,一定會到僧團聽法。那時燃燈佛在講述:『六神通』,其中有一種稱爲『天眼通』,這位長者子對天眼通特別感到好奇和興趣,于是在佛前發願:『願我于來世修行得天眼通,而且要天眼第一!」從那時起,他就非常用功修持。」
「長者子在那一世結束後,生于窮困的家庭,那位窮困的年輕人因生活煎熬,頓時生起盜心,想去偷東西。有一天黃昏,他穿戴好後出門,走到一舍利塔旁,鞋帶突然斷了,于是他走進塔裏;塔內有人燃燈禮拜舍利,而人已離開了,留下油燈。他爲了修整鞋帶,把燈心用一根竹片挑高一些,又加了油,讓燈光更明亮一點。當他整理鞋帶後,心也靜下來,那盞燈照亮了他的心:『爲什麼我只因一時的貧困,就想去當賊,偷人家的東西呢?看看周遭貧困的人那麼多,都已饑餓得無法維生,我怎能忍心再偷別人的東西?』他覺得自己的心念很可怕,爲何會有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念頭?那時,他就在舍利前發露忏悔,並發願:『從今開始我要修行,而且要得天眼通!希望能點亮心燈,照視天下,』他發現一時糊塗,心地黑暗即容易犯錯,所以希望眼前的這盞燈能永遠照亮他的心,讓心光能引發天眼通,使心地光明、時時能分辨事理。甚至發願自己將來能遇上佛陀,生于佛世,得到真正究竟的境界。從那時起,再困苦的環境,他都不再起盜念。」
佛陀說:「那位窮困的年輕人,前生是長者子,也就是現在的阿那律陀。過去生他有這些因緣,又發善心善願,所以,現在他能在我的座下,發心出家而修行證果。」他道心堅固,只是聽法容易昏沈、打瞌睡,因此遭到佛陀的鞭策,故廢寢忘食,目不交睫而導致失明。
佛陀教他以耐心訓練開拓心光而引發天眼通,並以此因緣教育他的弟子們,發揮大愛,彼此互相幫助,並且照顧好心念。因爲有了過去的因,加上現在的緣,我們要好好的珍惜這分因緣。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