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严法师说故事
证严法师 著
目录
缘起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
《中篇》五浊恶世度有情
《下篇》福德与业果
缘起
一九八九年,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「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,」出版以来,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,一九九九年了。
一九六六年,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,「慈善」、「医疗」、「教育」、「文化」志业,一路走来,也已经第三个年头,一九九九年了。
无论是过去十年里,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,世界的变化很大。
沈浮在变化里,匆匆忙忙的;全球的人类,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槛外了。
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,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,试图探寻,公元二千年以后,我们将会去到那里?
随着「千喜年」步伐急促地靠近,人们不安地探询,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「心安」的答案?
然而,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,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答案,似乎除了造成「忙碌」与「慌乱」以外,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。
社会上,如此焦急、忙乱,不安的心情,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;
因此,只要上人在花莲,无论如何疲累,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,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,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,抚慰不安的心灵。
就像音符一样精炼,十年来,这些清晨的话语,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。
每天,全球各地,总有数不完的访客,志工与志业体同仁,怀抱着疑虑与这安,殷殷期盼上人开示。
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,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;因此,无论多忙,上人总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诲,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,抚慰不安的心灵,拔除苦痛的根源。
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,十年来,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,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;也一字一字,一句一句,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。
十年来,上人的著作,超过了二十册。
无数的失望生命,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;
无数的禁锢心灵,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;
许多的破碎家庭,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;
许多的美善因缘,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。
因此,站在这跨越「千喜年」的关键时刻,为了让不安的社会与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,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,逐一校对,稍加增删;并结集成套,以虔诚的心,全球发行。
虔诚祝福,全球的读者们,「心安」。
结集成套,分三阶段出版:
一九九九年五月,全球慈济日,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;
其中,佛与系列五册,人生系列十五册。
一九九九年八月,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。
一九九九年十二月,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后一个月,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:
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,平装精装同时出版;
此外,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语,也同时平装出版。
静思文化,藉著一九九九年〖证严上人著作,新版集结发行〗,能在感恩的心中,享受「心安」的无限宁静与幸福。
静思文化谨识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
目犍连救母
有一次,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,突然想起生身的母亲;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、瞋、痴的行为三项具足,对人、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,他非常担心,不知道母亲往生后,到底会落在何处?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,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,原来那里就是地狱。
在地狱中,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,样样刑具都有,每一个都非常的可怜,真的非常苦啊!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,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:圆又大的肚子、细又长的脖子、干如柴枝般的手脚,每个都在哀嚎、饥饿难耐,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。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,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——他的母亲。
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,愁容满面、泪水涟涟,饥饿 正煎熬着她,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。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 哪些苦报?她的母亲说:「我非常饥饿,没有水、没有食物可吃: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,我急需要水,还有粮食!」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,他立刻运用神通,变出一钵饭、一壶水,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。他的母亲十分欢喜,尽管双手无力,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,她忍着颤抖和痛楚,将食物拿到嘴边,想先喝口水再吃饭;可是,饭与水才一到嘴边,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团大火,瞬息间水干了,饭也变成了焦炭。
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,非常痛心也觉得万分无奈,尽管他的神通广大,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,让他无能为力,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。
当他出定后,赶紧去请教佛陀,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、五体投地礼拜说:「佛陀!我心里很痛苦!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什么业?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她呢?」他泪涟涟地诉说。
佛陀说:「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!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、瞋、痴的恶业;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;除了贪业之外,且有憎恨心,不懂得赞叹他人、时时毁谤造业。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,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、不肯修行,反而毁谤三宝,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;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,业如须弥山,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!」
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,心里觉得很无奈,但他仍请求佛陀给他力量,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。他的一番孝心,令佛陀感动,佛陀说:「要救你的母亲,光凭你的神通是不够的:因为你的母亲业障太重,必须靠许多有修行且已证果的僧众,将清净的福业累积在一起,用心力一起回向来帮助她。」
目犍连尊者说:「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?」
佛陀说:「这倒不难!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,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,增长智慧,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,透彻了妙法,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;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,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。」
目犍连尊者听了,内心非常欢喜,他就向每位僧伽、比丘一一顶礼请求。佛陀又告诉他:「你应该为你的母亲造福,在七月十五日当天,也就是解夏那一天举行供僧与大家结善缘;以这分清净心加上欢喜心,共同为她祝福,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,唯有这股力量才能转她的业。」
于是目犍连尊者,在七月十五日那天,准备了很丰盛的素斋,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,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——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。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,这一场供养非常的殊胜庄严。之后,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,同心为他母亲祝福,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,福德具足,这股福慧、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。
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,于定中看见一位很庄严的天人从远处飘飘然而来,向他顶礼,仔细一看,原来是他的母亲。她向目犍连尊者答谢说:「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众多尊者的慈悲愿力;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,我已超越饿鬼的境界,现在要生天道了。」目犍连尊者见到此一境界,非常高兴,出定后赶快去向佛陀礼谢,也向所有的比丘顶礼。
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,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、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,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,目犍连非常的感恩。因此,故事就这样被流传下来,从此大家认为要为亡者祈福,必须在「结夏安居」结束的七月来供僧,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现。
鸠摩罗迦叶母子的故事
佛陀的僧团中,有一对母子一同修行,其中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——
有一天,僧团里大家都很高兴地为鸠摩罗迦叶尊者庆祝,因为他在静坐中看到一群白蚁,他很用心观察这群白蚁的生态,结果忽然彻悟了;他发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生活的形态,也都有尊贵存在的意义。为何佛陀尊重众生的生命?因为「蠢动含灵皆有佛性」,他深深体会到这种生命奥妙的道理。
他出定后,即向佛陀报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,佛陀很欢喜并赞叹他「教义分析第一」;能将生命融入教义之中,而且又分析得透彻圆融,佛陀很欢喜,大家也都为他祝贺。
这位鸠摩罗迦叶尊者自孩提时期就在僧团中生活,刚才说过有一段很美的故事,主角就是鸠摩罗迦叶尊者的母亲,她原是王舍城内一位富裕人家的女儿,从小就很聪明,但是一般少女所追求的美饰华服,她却一点儿也不希求,她的心一直处在平静具足智慧的状态中,并且敏感地体会到众生的生灭迁异、变幻无常;虽然是小小年纪,心里却充满对世间事物的矛盾和烦恼,因此她有一个心愿——想出家探究真理。
她向父母亲要求允许她出家,但是父亲不答应,她父亲说:「妳是独生女,家业如此之大,怎么可以出家呢?」不论她再怎么哀求,父母都不允许。这女孩想:在家要孝顺父母,不能太忤逆他们,只好等嫁人后,再找机会向丈夫要求出家了。
到了适婚年龄时,父母把她嫁给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青年,出嫁后过着很幸福的生活。不过,她仍守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,她的丈夫也对她很好,在这段婚姻生活中她怀孕了,但她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。那时正好城里要举行一个很大的庆典,这是非常重要的节日,不论是城内或城外到处都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,大家都装扮得很漂亮。那天,她的丈夫告诉她:「妳平常都穿素色的衣服,也没有装扮,可是今天是个大日子,妳应该要打扮打扮啊!」
她却说:「有什么好打扮?人的身体都是污秽不堪的;而且九孔还常流出不净物;生命无法长久,终究有死的一天,死后身体还不是烂了、臭了,装扮身体等于是在便器上洒香水一样,有什么用?」她丈夫听了…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