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

  證嚴法師說故事

  證嚴法師 著

  目錄

   緣起

  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

  《中篇》五濁惡世度有情

  《下篇》福德與業果

  緣起

   一九八九年,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「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,」出版以來,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,一九九九年了。

   一九六六年,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,「慈善」、「醫療」、「教育」、「文化」志業,一路走來,也已經第叁個年頭,一九九九年了。

   無論是過去十年裏,還是過去叁十叁個年,世界的變化很大。

   沈浮在變化裏,匆匆忙忙的;全球的人類,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。

  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裏,也望著二千年以後的未來,試圖探尋,公元二千年以後,我們將會去到那裏?

   隨著「千喜年」步伐急促地靠近,人們不安地探詢,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「心安」的答案?

   然而,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,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,似乎除了造成「忙碌」與「慌亂」以外,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。

   社會上,如此焦急、忙亂,不安的心情,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;

   因此,只要上人在花蓮,無論如何疲累,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,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,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,撫慰不安的心靈。

  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,十年來,這些清晨的話語,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。

   每天,全球各地,總有數不完的訪客,志工與志業體同仁,懷抱著疑慮與這安,殷殷期盼上人開示。

  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,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;因此,無論多忙,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,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,撫慰不安的心靈,拔除苦痛的根源。

  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,十年來,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,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;也一字一字,一句一句,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。

   十年來,上人的著作,超過了二十冊。

   無數的失望生命,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;

   無數的禁锢心靈,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;

   許多的破碎家庭,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;

   許多的美善因緣,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。

   因此,站在這跨越「千喜年」的關鍵時刻,爲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,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,逐一校對,稍加增刪;並結集成套,以虔誠的心,全球發行。

   虔誠祝福,全球的讀者們,「心安」。

   結集成套,分叁階段出版:

   一九九九年五月,全球慈濟日,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;

   其中,佛與系列五冊,人生系列十五冊。

   一九九九年八月,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。

  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,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,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:

  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,平裝精裝同時出版;

   此外,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,也同時平裝出版。

   靜思文化,藉著一九九九年〖證嚴上人著作,新版集結發行〗,能在感恩的心中,享受「心安」的無限甯靜與幸福。

   靜思文化謹識

  

  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

   目犍連救母

   有一次,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,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;因爲母親在世間時貪、瞋、癡的行爲叁項具足,對人、處事都有非常不好的舉止,他非常擔心,不知道母親往生後,到底會落在何處?目犍連急于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,于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,原來那裏就是地獄。

   在地獄中,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,樣樣刑具都有,每一個都非常的可憐,真的非常苦啊!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,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:圓又大的肚子、細又長的脖子、幹如柴枝般的手腳,每個都在哀嚎、饑餓難耐,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。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,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——他的母親。

   他的母親也如同餓鬼道的衆生一樣,愁容滿面、淚水漣漣,饑餓 正煎熬著她,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。目犍連問她的母親受了 哪些苦報?她的母親說:「我非常饑餓,沒有水、沒有食物可吃:肚子裏好像有火在燒,我急需要水,還有糧食!」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,他立刻運用神通,變出一缽飯、一壺水,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。他的母親十分歡喜,盡管雙手無力,也急急忙忙伸手來接,她忍著顫抖和痛楚,將食物拿到嘴邊,想先喝口水再吃飯;可是,飯與水才一到嘴邊,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,瞬息間水幹了,飯也變成了焦炭。

   目犍連看到了這種境界,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,盡管他的神通廣大,但是母親的業障如此深重,讓他無能爲力,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。

   當他出定後,趕緊去請教佛陀,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、五體投地禮拜說:「佛陀!我心裏很痛苦!到底我的母親曾種下什麼業?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救她呢?」他淚漣漣地訴說。

   佛陀說:「衆生的業力確實是自作自受啊!你的母親生時造下了貪、瞋、癡的惡業;她貪圖別人的勞力與財力而造業;除了貪業之外,且有憎恨心,不懂得贊歎他人、時時毀謗造業。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,生前也不懂得尊重叁寶、不肯修行,反而毀謗叁寶,這樣的癡業使她無法得救;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受罪報,業如須彌山,任何人都對它無可奈何啊!」

  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,心裏覺得很無奈,但他仍請求佛陀給他力量,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。他的一番孝心,令佛陀感動,佛陀說:「要救你的母親,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:因爲你的母親業障太重,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衆,將清淨的福業累積在一起,用心力一起回向來幫助她。」

   目犍連尊者說:「我要去哪裏找這麼多有清淨福業的人呢?」

   佛陀說:「這倒不難!從四月結夏安居到七月期間,許多清淨的比丘專心致力于去除煩惱,增長智慧,在這段期間已探討了真理,透徹了妙法,這些僧衆就具有最清淨的福德;如果能請這些人同心合力爲你的母親祝福,那麼她就可以得救了。」

   目犍連尊者聽了,內心非常歡喜,他就向每位僧伽、比丘一一頂禮請求。佛陀又告訴他:「你應該爲你的母親造福,在七月十五日當天,也就是解夏那一天舉行供僧與大家結善緣;以這分清淨心加上歡喜心,共同爲她祝福,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,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。」

   于是目犍連尊者,在七月十五日那天,准備了很豐盛的素齋,並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備了一盆清水,並親自奉上讓比丘們淨手——因爲印度人用手抓飯團吃。他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,這一場供養非常的殊勝莊嚴。之後,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,同心爲他母親祝福,因爲每個人平時勤于修行,福德具足,這股福慧、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。

   目犍連尊者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,于定中看見一位很莊嚴的天人從遠處飄飄然而來,向他頂禮,仔細一看,原來是他的母親。她向目犍連尊者答謝說:「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衆多尊者的慈悲願力;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,我已超越餓鬼的境界,現在要生天道了。」目犍連尊者見到此一境界,非常高興,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,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。

   目犍連尊者孝心殷切,又承受著衆人的慈悲、智慧及清淨福業的幫助,所以他的母親得救了,目犍連非常的感恩。因此,故事就這樣被流傳下來,從此大家認爲要爲亡者祈福,必須在「結夏安居」結束的七月來供僧,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現。

  鸠摩羅迦葉母子的故事

   佛陀的僧團中,有一對母子一同修行,其中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——

   有一天,僧團裏大家都很高興地爲鸠摩羅迦葉尊者慶祝,因爲他在靜坐中看到一群白蟻,他很用心觀察這群白蟻的生態,結果忽然徹悟了;他發現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生活的形態,也都有尊貴存在的意義。爲何佛陀尊重衆生的生命?因爲「蠢動含靈皆有佛性」,他深深體會到這種生命奧妙的道理。

   他出定後,即向佛陀報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,佛陀很歡喜並贊歎他「教義分析第一」;能將生命融入教義之中,而且又分析得透徹圓融,佛陀很歡喜,大家也都爲他祝賀。

   這位鸠摩羅迦葉尊者自孩提時期就在僧團中生活,剛才說過有一段很美的故事,主角就是鸠摩羅迦葉尊者的母親,她原是王舍城內一位富裕人家的女兒,從小就很聰明,但是一般少女所追求的美飾華服,她卻一點兒也不希求,她的心一直處在平靜具足智慧的狀態中,並且敏感地體會到衆生的生滅遷異、變幻無常;雖然是小小年紀,心裏卻充滿對世間事物的矛盾和煩惱,因此她有一個心願——想出家探究真理。

   她向父母親要求允許她出家,但是父親不答應,她父親說:「妳是獨生女,家業如此之大,怎麼可以出家呢?」不論她再怎麼哀求,父母都不允許。這女孩想:在家要孝順父母,不能太忤逆他們,只好等嫁人後,再找機會向丈夫要求出家了。

   到了適婚年齡時,父母把她嫁給當地一位很有名望的青年,出嫁後過著很幸福的生活。不過,她仍守著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,她的丈夫也對她很好,在這段婚姻生活中她懷孕了,但她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。那時正好城裏要舉行一個很大的慶典,這是非常重要的節日,不論是城內或城外到處都張燈結彩、喜氣洋洋,大家都裝扮得很漂亮。那天,她的丈夫告訴她:「妳平常都穿素色的衣服,也沒有裝扮,可是今天是個大日子,妳應該要打扮打扮啊!」

   她卻說:「有什麼好打扮?人的身體都是汙穢不堪的;而且九孔還常流出不淨物;生命無法長久,終究有死的一天,死後身體還不是爛了、臭了,裝扮身體等于是在便器上灑香水一樣,有什麼用?」她丈夫聽了…

《《上篇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