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非禅宗所獨有的

  禅非禅宗所獨有的

  演培

  緒說

  本會秘書長常凱法師、法光法師、諸位法師、諸位教友,佛教總會這次舉辦一系列的華英語佛學講座,要我來和諸位談談“禅與淨土”及“菩薩的修證位次”兩個題目,這本不是我所能講得好的兩大論題,現我所以樂意來此,是和諸位相互討論而已。

  今晚本應講“禅與淨土”,但這所要討論的太多,不是短時間所能講完,現特改爲“禅非禅宗所獨有的”,亦即專門講禅。佛教約于佛滅五百年,漸次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,從後漢到東晉初的二百余年間,是屬佛教的傳譯時代,但到南北朝以及隋唐的四百余年間,中國愛好佛法者,不但接受傳來的經典,且深入佛經的內在探究,並以各個探究所得,成立各個大乘宗派,佛教達于無比隆盛,成爲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。到了晚唐,特別是經五代時期的動亂,盛極一時的各宗,皆已逐漸的衰頹,唯有禅宗尚風行全國,不獨佛教各宗派,皆以禅宗而存立,就是中國傳統的儒道二家,亦以禅爲骨底,可見禅在中國佛教,確實有股潛在之力。原因禅不用經典,在深山窮谷中,無不可以做它內在的修持工夫!

  可是到了近代,亦即明清以來,禅亦漸漸衰微,要想覓一真參實學的禅德,雖不能說沒有,但畢竟是難得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人鈴木大拙,在美宣傳禅學,因而禅宗思想,漸在西方開展,成爲一門極流行的東方佛教思想;甚至所謂嬉痞士的歪風,一時亦在西方狂吹,並說是由禅宗而來。其後有些西方學者,知道在美所傳的日本禅,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,于是有人就到中國探求禅的思想根源,于中國學佛行人,乃亦開始重視禅的修學。

  l 禅非禅宗獨有

  中國一般學佛者,或社會的知識群,一聽到禅這字,立即想到禅宗,以爲禅是禅宗所獨有的,其實禅是通于大小乘及凡夫外道所共修的,不特不可看成禅宗專有,亦不得視爲純佛教的。印度是個酷愛冥思的民族,早在公元前一千年,亦即婆羅門教完成的時代,夜柔吠陀中,就說到修禅,不過初不名禅,而是稱爲瑜伽。瑜伽譯爲相應,即依調息等的觀行方法,攝持向外奔放的一念心,達到梵我一如或心境相應的情態,名爲瑜伽。; 是以印度宗教,皆有修禅之道。如釋尊未正覺前,開始追求正理時,曾從阿羅邏迦藍,學習無所有處定,繼從郁頭藍弗,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。而這兩大禅定學者,當時爲諸愛好修定的宗師,證知印度宗教學者,大都是修定的。釋尊智慧畢竟超過常人,依二大禅者修習一時期,發現那樣的修定,不能得身心解脫,于是決意離開他們,獨自走到伽耶畢缽羅樹下,按照自己的觀念禅思,終于得到真理的消息,成爲人間的覺者;如問佛是怎樣正覺的,我可絕不遲疑的說,是由一心不亂的禅思而來,不過不是枯寂的宴坐,或心似頑石的一無所知,而是運用正確的思唯,安然不動的靜坐,開發無漏智慧,以體證佛道的。到了正覺以後,傳播所證真理,同樣以禅開示人群,是以禅爲佛教思想的基本,亦爲佛教的生命,如離禅說佛法,無異喪失佛法的基本,亦即失去佛教的生命,是以佛法探索者,決不可忽視禅,唯有從這思想出發,方得佛教的真生命!

  二,禅的定義略說

  禅在印度是名禅那,或名馱衍那,中國譯爲靜慮、思惟修等。靜慮,是寂靜審慮的境思,就是當你修禅時、將心專注于一境,對之正審思慮,成爲定慧均等的一種心理情態。于中,寂靜是止,止息一切不應有的妄念,令心專注在一個境界上,使心得到極爲寂靜,當知這就是定,審慮是觀,是對所緣境,正審思慮得清清楚楚,沒有一絲一塵的迷胡,當知這就是觀。唯有像這樣的上觀均行、定慧平等,方名靜慮。定慧如不平等,止觀若有所缺,那就不得名禅。證知禅那行者,在正修靜慮時,是要經過智慧的抉擇,安定寂靜的實踐,息除所有的妄情妄見,發揮智的功用,達于真理體悟,是外靜內動的一種修持,決不如一;般說的,只是寂然不動。假定不是如此,不得名爲修禅,只是靜坐而已。如是禅定,是印度各宗教行者所共修的。不過還得知的,就是各宗教的修禅,在形式上雖是一樣,但對所觀的對象,所要到達的目的,佛教與其他宗教,大有天壤之別,不能看成是一。如以佛法老話說:一般宗教修禅,要不外求生大上,亦以上生天堂,;爲其最高目的,佛教修禅之道,是要行者斷除煩惱,出離叁界超脫生死,乃至證得最高佛果爲目的。佛教與其他宗教,對此有著根本不同,切不要以爲修禅就是一樣。 . ;禅那亦有譯爲棄惡:惡是指的貪欲等五蓋,或是其他一切諸惡。如貪欲等五蓋之惡+有股力量能夠蓋覆我人的自性清淨心+修定能將諸惡棄除,使心恢複本來清淨,所以名爲棄惡。還有譯爲功德叢林:俗說獨木不成林,要有種種樹木生長在一處,才得稱爲叢林,修定能出生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功德,如大智度論第十七說:“諸禅定功德,總是思惟修”,所以名爲功德叢林。

  叁 古禅今禅之別

  佛教開始傳入中國,不但傳來思想理論。禅的實踐同時傳來,因佛教是理論與實踐綜合的宗教,不是專說理論,或作義理探索。因而佛教傳入,禅法跟著而來,並不是到禅宗成立,才有修禅一法。爲此,有人從禅學在中國的發展,將禅分爲古禅與今禅的兩個階段。

  古禅傳入中國很早,約于公元一四八年,亦即東漢桓帝建和二年,安息國王的嬌子安世高,來到中國的洛陽,直至漢靈帝建甯年間,前後二蔔余年,專心致力于佛典漢譯工作,計譯有叁十五部四十一卷。所譯修行道地經、安般守慧經等,都是指導修禅的寶典,特別是安般守慧經,除了告訴修數息觀者,應怎樣控製心的方法,並說將數息觀修成,可得智慧解脫。中國六朝禅法,就是以此爲宗趣。另有月支人支樓迦谶,于東漢桓帝末年,來洛陽宣揚佛教。在靈帝光和,中平年間,亦即公元一七八至一九O的十余年間,譯出十叁部二十七卷佛典。于中首楞嚴經,般舟叁昧經等,內容都是講禅法的修習。兩位譯者在中國最初傳授禅法,中國愛好修定者,亦認這兩大師,爲後代禅訓之宗。可見兩位所譯經典及所傳授禅法,對中國修禅的影響很大,而初修禅的諸師,皆是依此而修的。

  不過最初傳來的古禅,有人將之稱爲漸修禅,就是對于禅的修習,要經調身、調息、調心的一定程序,不能躐等的漸次而修。太虛大師將這稱爲“依教修心禅”,或有稱爲“依教習定”。意即依于教理,攝心修定,從定發慧,如是次第進修,斯除煩惱結使,從而獲得身心解脫。如天臺教觀,就是依教修觀的最好證明。到東晉時(姚興弘始叁年),即公元四O一年,什公被姚興恭迎到長安,從事譯經工作,于中所譯坐禅叁昧經,是部相當有份量指示修禅的經典。到公元四O八年,有北印度佛陀跋陀羅,應廬山慧遠請,譯出達摩多羅禅經二卷,本身是位修禅的禅者。經常守靜,不同家僧,專門弘傳禅法,聞風而來親近,從學禅法者很多。以師體驗禅理爲生活中心,對其所譯禅經,特別予以珍重。這末一來,不特關中(現在陝西省)僧人習禅的很多,就是長江以東的江左,佛法行者亦多習禅。于是修禅之風吹反南北,逐漸隆盛起來!

  今禅是指菩提達摩東來所傳,亦即後來禅宗所傳的頓門禅,與達摩以前方便漸修的禅,確有很大的不同。太虛大師將這“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”的禅,稱爲“悟心成佛禅”,要以放下萬緣離于文字語言,見性成佛爲其主旨。下面就來專談今禅。

  四 今禅是什麼禅

  有人問:禅宗所傳的今禅,究竟是個怎樣的禅

  或說禅是究指什麼

  禅是以實踐實證爲主,本是不可說的,如用語言說出,那就不是真禅。如有人說:“禅是一種所謂r如人飲水,冶暖自知”的無言境界,古來標榜不立文字的禅,不是富有文字彩色的,但唯其是無言境,自然觸處逢渠,流露天真,爲個己獨賞,拿眼前景色,借寓于文藝的筆調,傳達出經文以外的消息于人一。義有大德說:“禅是每個人分上自證自悟的境界,是不落于思慮,不落于言說的境界。所謂叁二世諸佛,不能自宣,六代祖師,全提不起,一大藏教,诠句不及乙的境界”。所以說爲“教外別傳”,“不立文字”,因而古來大德,有所悟入的,無不在那兒做清道夫的工作,總是教人言下知宗,不容學人讀經閱論,不說一般佛法行者所說文字要掃除,就是佛說的經典,亦被指爲“拭瘡疣的故紙”,對于文字的掃蕩,不能說是不徹底”。因爲自證自悟的真理,不存于文字的經典中,而是在現實活生生的經典,唯有讀活生生的經典,才能體悟法爾真理。是則無言境界的禅,那容語言將之說出

  法華經說:“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”,也是這道理,禅是要自己去實踐實證的,在宮說文字中,找不到禅。

  禅的離語言文字,碧岩集舉須菩提與帝釋天的問答,已經透露了這個微妙消息。有次專者須菩提,在一個岩中冥坐,入空叁昧,在尊者本是平常事,但諸天卻到尊者前,在空中散花贊歎。當時尊者雖入空叁昧,但心中極爲靈明了知,就問空中雨花贊歎的是什麼人?空中答曰我是滅帝釋。專者義問你爲什麼雨花贊歎?天帝釋說:“我對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多,非常敬重,所以雨花贊歎”!尊者很奇特的說:“我于般若未嘗說過一字,你父怎會贊歎”

  天帝釋同樣答得妙:“尊者既然沒說,我也確實無所聞,無說無聞,這才是真般若”。般若是顯示空理最有力的利器,唯有般若才能顯示空理。但是用語言將空說出,那正不是空的本身,而是由概念所構成的空,怎能表達空的本身

  空是諸法的真理,具有永恒性、普遍性、必然性,無時無刻不在廣大空間活躍著,諸佛出世體現到這真理,真理固然是如此,我們縱然沒有體現到這真理,真理仍然是如此,並不因我們觐面不相識,真理就不彌漫世間。就是體驗真理的諸佛,彼此相見時,只是相互一笑,並不能用語言把所體現的真理說出。是以真正的空理或諸法實相,不存于言說文字的世界,要每個人…

《禅非禅宗所獨有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