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爲人間的佛陀,世間的衆生因而得救。聽到他們這樣對我說,所以今特來此看看太子的相貌”。
淨飯大王聽說專爲看太子相而來,于感歡喜之余,立即命令宮女,把太子抱出來。阿私陀仙鄭重其事的,看了一會太子的相貌,發覺他的相貌,確屬靈秀異常,不是一般人所有的。可是他一看再看的看下去,不禁大大的痛哭了一場,最後竟伏在太子的腳下,無限欷獻的歎息不已,好像有不盡悲哀的樣子。
淨飯大王看到這種情形,不知老仙有些什麼感觸,自己一時也就吃驚起來,立刻走到老仙的面前恭敬問道:“你看了這孩子的相貌怎樣?足吉祥的還是不吉祥的?你爲什麼這樣的悲傷不已
是不是孩子不能長大成人?是不足將來他會爲害國家
過去相師都說他的相貌極爲尊貴,難道他們說的都不對嗎h請你不客“的無所保留的告訴我!現我已經年老,住世不會太久,我的一切希望,寄托在他身上,迦昆羅國的前途,究竟是禍還是輻,同樣系于他一身”。說著,顯得極爲苦痛的樣子。
阿私陀仙聽了大王這番說話,連忙起身製止國王的悲歎,而自己又無限鄭重的極爲誠懇的對大王說:“太子的相貌,的確是很圓滿與具有福德的,特別是他的一對眼睛,閃耀著慈悲和智慧的光芒,就像懸挂在空中的一輪明月,照耀著世界的每個角落一樣,所以大王與全國臣民,應一齊感到欣慰才是,爲什麼還要這樣的悲不自勝?我之所以歎息流淚,並不是太子有什麼不吉祥,而是我從太幹的相貌仔細觀察,認爲他在長大後,一定會出家苦修,完成無上正等覺,普救世間的衆生,永離生死的苦難。可是想到我自己,由于年紀的老大,既不能見到太子的正覺,亦不能受到太子的救拔,怎不使我感到極大的悲傷”h說罷,喊了一聲尊貴的王子,又不自覺的痛哭起來。正覺的佛陀,是徹悟人生實相,闡揚法化以化導人類,使之實現真平等與大自在。在當時,佛是新的宗教仰望,所以一般人期望于釋迦太子。
釋尊出現在這樣的時代,可見當時他所能走的路只有兩條,不是走理想的政治路線做轉輪聖王,就是走究竟的解脫路線爲一切智者。終于,“釋尊舍輪王而成佛道,而始終與輪王的精神相表裏。所以輪王有七寶,佛有七覺支寶,輪王有轉輪寶,佛則轉*輪。釋尊入涅槃,依輪王的葬禮”。
淨飯大王和王妃聽了阿私陀仙所說,知道太子的相貌端嚴和未來成就,對于太子的愛護更是無做不至,並爲太子舉行命名的典禮,延請熟習吠陀的婆羅門,給他取名悉達多。這有多種的解說:或說是圓滿之人的意思,或說是達成目的的意思,或說是一切義成的意思。佛本行集經說:“彼生之日,一切衆事,皆悉自成”。就自利說,他能成就一切的善事;就利他說,利生的大業都要在他手中完成:所以特被命名爲悉達多。
命名是個大的慶典,爲此,淨飯大王特下大赦令,赦免國內的一切獄因,赈濟國內的廣大貧民,供養所有的修道行人,以爲王子求福。同時遷王子入本宮,舉行儀式立爲太子。
叁 大事式備的學習
太子在出生後七日,母後摩耶不幸就去世,不過他在宮中的生活,由于姨母的善爲照料,還算過得十分的舒適。到了七八歲的學齡,淨飯王就聘請了許多名學者,來宮中教太子讀書,所以在少年時代,曾受良好的教育。
太子首從婆羅門教的學者跋陀羅,學習語文學的聲明,論理學的因明,宗教學的內明,技藝學的工巧明,醫藥學的醫方明等的五種學問。次從孱提提婆學習梨俱吠陀、沙摩吠陀、夜柔吠陀、阿闊婆吠陀等的四吠陀。此是印度最古的聖典,亦是印度哲學和宗教的根源,爲讀書人必讀的聖經。太子所過的生活,雖然十分的舒適,但從不怠于各種知識的學習,總是全神貫注的聽各老師的教誨,加以他的天資聰慧穎悟,很快的就對梵文、哲學、論理等各種知識學問,皆悉了解精通,博得每個老師的一致稱譽,認爲是不可多得的天才。
因果經記載太子的修學說:婆羅門學者跋陀羅,以四十九書字之本,教太子讀誦,太子見了這書後,就問他的老師說:“間浮提中,一切經書典籍,究竟是有幾種”
問得老師竟然不知怎樣的回答,接著又問:…坦個阿字,有些什麼特別意義”?老師同樣的答不出來,于是內懷慚愧的,走到大王的面前,很惶恐的對大王說:“太子是天人中第一師,諸凡技藝、典籍、議論、天文、地理、算術、射禦,太子都能自己知道,爲什麼還要我來教
我實在不夠資格教導太子”!從這敘述,可以想見太子的聰慧過人,是到達了怎樣的程度。
除了學習五明與四吠陀的各種學問,淨飯王又請了一些著名的武師,如毗奢密多羅等,教授太子的武藝。在這方面,由于太幹的精勤學習,同樣的獲得了非凡成績。
太子是個生性沈默持重,態度文雅柔和的青年,一般不知他的內在工夫,總以爲他是個文弱書生,爲了表現體力的優越,願與親族子弟角力一番,看看自己的體力究竟怎樣。過後將自己的想法,向父王明白的表示,父王聽了兒子這麼一說,自是很歡喜的這麼去做。
淨飯大王爲了盡早舉行角力運動,立即通知王族、鄰邦的君主和本國的名士,請來宮中看太子的體力表演。時來參加體力角逐的,有太子的從弟提婆達多、難陀、孫陀羅難陀等。他們一致的說,太子雖複聰明智慧,善解各種書論,但是體力一定不如我們,我們與他較量體力,必能獲得最大的勝利。
到了角力舉行的這一天,所有來參加各種武藝的,都集合到廣大的競技場。首在城門表演的一幕:提婆達多將橫在城門口的大象,舉手將之撲躄于地;難陀以足指挑象擲著路傍;太子則以手執象抛到城外,還複以手接住大象,不讓象受一點損傷。來看角力的群衆,見到太子的這一表演,不禁一時歡聲雷動,成認太子的勇健,不是一般人所及。
最後表演射鼓技術,競技場中排有金銀鑰石銅鐵等鼓,仍由提婆達多首先上陣,一箭就射穿叁只金鼓,次及難陀,亦同樣的射穿叁鼓。諸來人衆,沒有不贊歎他們的技藝高超,同時將眼光投射到太子的身上。太子不慌不忙的獨自跨上一匹駿馬,在距離百步外的地方,一箭就射穿了七個鐵鼓。
太子武藝的如何精強,從他表演騎射的技術,操縱馳驅的姿勢,可以明顯的看出,所以不論什麼武藝的較量,沒有一個可以敵得過太子的。結果,在場的人看了太子如有神助的情形,固然沒有不心悅誠服的,就是年已老邁的淨飯王,看了兒子的武藝如此優越,亦感老懷的無限慰藉,更把國家的未來前途,寄厚望于這位智勇兼備的太子。
四 觀耕于野的痛感
太子的英武與聰慧,雖得到全國臣民的一致歎伏與尊敬,在宮中所過的生活也是極爲美滿的,不是聽到賞心悅耳的音樂,就是看到美麗華貴的事物,而所接觸的又無非是人生的快樂面,照理是沒有什麼不稱心如意的。可是到他十二歲的那年,因隨父王巡遊各個地方,一向深處宮中的太子,一旦與大自然的接觸,在風和日麗中,見到美麗景色,心胸爲之開朋,精神頓然一爽,似有另外一種特殊的感覺。
可是當他隨父王繼續在田野上行進時,無意中見到一個穿著破舊衣服的農夫,正在田中以牛犁地。犁地的農夫,固然滿頭流著豆子般的汗珠,而且不時發出吭唷的喘息的聲音,就是老牛也拖著沈重的步子,似有不勝負荷地勉強前進,于是滋生了憐愍農夫及老牛的心靈,想不到人世間還有這麼痛苦的一面。如佛所行贊說:“路傍見耕人,墾壞殺諸蟲,其心生悲恻,痛臉刺貫心。又見彼農夫,勤苦形枯悴,蓬發而流汗,塵土坌其身。耕牛亦疲困,吐舌而急喘。太子性慈悲,極生憐愍心”。當時所見所想的實情,這真可以說是刻畫入微。
不唯如此,再住足而觀時,犁撥土壞之下,所出現的小蟲,不一會兒就被遠處飛來的鳥雀,啄食得一個不留,而啄食小蟲的鳥雀,突又被在空中俯沖而下的老鷹捉住,凶狠地啄食它的血肉。衆生自相殘殺的這一幕,在短短的時間內,于大自然的舞臺上表演,使太子的內心不免受到深深的震動,因像這樣互相侵淩殘殺的現象,是太子所從來沒有看到過的,亦是太子所想像不到的,想像不到的而今竟于現實璟境中見到,怎不使太子感到非常的悲痛?
大子在宮中享受甜蜜的物質生活慣了,忽然見到這些痛苦和殘忍的事情,怎不有思以解救之道
于是獨自走到一個幽僻的地方,悄然坐在一棵間浮樹下,想著剛才所見到的現象,並自言自語的自問:“人生原來就是這樣勞苦的嗎鏟衆生之間應該這樣互相殘殺的嗎
果真這樣還成什麼世間”
盡管這樣自問,但橫梗在腦海中的問題,始終沒有辦法解答。直到夕陽西下,夜幕快要低垂時,他還坐在樹下凝思冥想,似乎不得答案不罷休的樣子。
太子盡管默默的在想,但奔放的時間不容他再逗留下去,只好隨著父王,在侍從的衛護下,回到溫暖的宮中,可是一連串的問題萦繞著他,他在宮中再也不能如過去那樣的悠然自得,終日總是悶悶不樂的愁眉不展!
當時太子,對于問題的思考,不僅是人世的,而是很深遠的。本行集經說:“人的生命生存在這世間是很短暫的,在日月的時間流中奔放之下,出息不能保證入息,人息不能保證出息,可是就像這樣短暫的人生,人們還常常的有著無量憂苦,一旦墮落到叁途,其苦患更是不可稱說。于五趣中生死,輪轉是無有邊際的,可是沈沒生死海中的衆生,不知不覺,其毒痛的劇烈,真是難以喻顯”!
太子終日沈思在這樣嚴重的大問題上,那裏還能表現出愉悅之色
淨飯大王從旁見到這種現象,同時回想阿私陀仙的預言,不免感到大大的一驚,因他一心叁思的,希望智勇雙全的太子,能夠繼承他的王位,以使國家得到富強,如讓太幹這樣終日苦思下去,真有這麼一天去過出衆生活,追求他所仰望的最高的正覺,那我所有希望豈不完全落空
淨飯大王想到這點,認爲這決不是辦法,必須想個最佳對策,打消太子出家念頭。世俗一般人的觀點,以爲人的思想消極,可能由…
《人間佛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