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成为人间的佛陀,世间的众生因而得救。听到他们这样对我说,所以今特来此看看太子的相貌”。
净饭大王听说专为看太子相而来,于感欢喜之余,立即命令宫女,把太子抱出来。阿私陀仙郑重其事的,看了一会太子的相貌,发觉他的相貌,确属灵秀异常,不是一般人所有的。可是他一看再看的看下去,不禁大大的痛哭了一场,最后竟伏在太子的脚下,无限欷献的叹息不已,好像有不尽悲哀的样子。
净饭大王看到这种情形,不知老仙有些什么感触,自己一时也就吃惊起来,立刻走到老仙的面前恭敬问道:“你看了这孩子的相貌怎样?足吉祥的还是不吉祥的?你为什么这样的悲伤不已
是不是孩子不能长大成人?是不足将来他会为害国家
过去相师都说他的相貌极为尊贵,难道他们说的都不对吗h请你不客“的无所保留的告诉我!现我已经年老,住世不会太久,我的一切希望,寄托在他身上,迦昆罗国的前途,究竟是祸还是辐,同样系于他一身”。说着,显得极为苦痛的样子。
阿私陀仙听了大王这番说话,连忙起身制止国王的悲叹,而自己又无限郑重的极为诚恳的对大王说:“太子的相貌,的确是很圆满与具有福德的,特别是他的一对眼睛,闪耀着慈悲和智慧的光芒,就像悬挂在空中的一轮明月,照耀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一样,所以大王与全国臣民,应一齐感到欣慰才是,为什么还要这样的悲不自胜?我之所以叹息流泪,并不是太子有什么不吉祥,而是我从太干的相貌仔细观察,认为他在长大后,一定会出家苦修,完成无上正等觉,普救世间的众生,永离生死的苦难。可是想到我自己,由于年纪的老大,既不能见到太子的正觉,亦不能受到太子的救拔,怎不使我感到极大的悲伤”h说罢,喊了一声尊贵的王子,又不自觉的痛哭起来。正觉的佛陀,是彻悟人生实相,阐扬法化以化导人类,使之实现真平等与大自在。在当时,佛是新的宗教仰望,所以一般人期望于释迦太子。
释尊出现在这样的时代,可见当时他所能走的路只有两条,不是走理想的政治路线做转轮圣王,就是走究竟的解脱路线为一切智者。终于,“释尊舍轮王而成佛道,而始终与轮王的精神相表里。所以轮王有七宝,佛有七觉支宝,轮王有转轮宝,佛则转*轮。释尊入涅槃,依轮王的葬礼”。
净饭大王和王妃听了阿私陀仙所说,知道太子的相貌端严和未来成就,对于太子的爱护更是无做不至,并为太子举行命名的典礼,延请熟习吠陀的婆罗门,给他取名悉达多。这有多种的解说:或说是圆满之人的意思,或说是达成目的的意思,或说是一切义成的意思。佛本行集经说:“彼生之日,一切众事,皆悉自成”。就自利说,他能成就一切的善事;就利他说,利生的大业都要在他手中完成:所以特被命名为悉达多。
命名是个大的庆典,为此,净饭大王特下大赦令,赦免国内的一切狱因,赈济国内的广大贫民,供养所有的修道行人,以为王子求福。同时迁王子入本宫,举行仪式立为太子。
三 大事式备的学习
太子在出生后七日,母后摩耶不幸就去世,不过他在宫中的生活,由于姨母的善为照料,还算过得十分的舒适。到了七八岁的学龄,净饭王就聘请了许多名学者,来宫中教太子读书,所以在少年时代,曾受良好的教育。
太子首从婆罗门教的学者跋陀罗,学习语文学的声明,论理学的因明,宗教学的内明,技艺学的工巧明,医药学的医方明等的五种学问。次从孱提提婆学习梨俱吠陀、沙摩吠陀、夜柔吠陀、阿阔婆吠陀等的四吠陀。此是印度最古的圣典,亦是印度哲学和宗教的根源,为读书人必读的圣经。太子所过的生活,虽然十分的舒适,但从不怠于各种知识的学习,总是全神贯注的听各老师的教诲,加以他的天资聪慧颖悟,很快的就对梵文、哲学、论理等各种知识学问,皆悉了解精通,博得每个老师的一致称誉,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天才。
因果经记载太子的修学说:婆罗门学者跋陀罗,以四十九书字之本,教太子读诵,太子见了这书后,就问他的老师说:“间浮提中,一切经书典籍,究竟是有几种”
问得老师竟然不知怎样的回答,接着又问:…坦个阿字,有些什么特别意义”?老师同样的答不出来,于是内怀惭愧的,走到大王的面前,很惶恐的对大王说:“太子是天人中第一师,诸凡技艺、典籍、议论、天文、地理、算术、射御,太子都能自己知道,为什么还要我来教
我实在不够资格教导太子”!从这叙述,可以想见太子的聪慧过人,是到达了怎样的程度。
除了学习五明与四吠陀的各种学问,净饭王又请了一些着名的武师,如毗奢密多罗等,教授太子的武艺。在这方面,由于太干的精勤学习,同样的获得了非凡成绩。
太子是个生性沉默持重,态度文雅柔和的青年,一般不知他的内在工夫,总以为他是个文弱书生,为了表现体力的优越,愿与亲族子弟角力一番,看看自己的体力究竟怎样。过后将自己的想法,向父王明白的表示,父王听了儿子这么一说,自是很欢喜的这么去做。
净饭大王为了尽早举行角力运动,立即通知王族、邻邦的君主和本国的名士,请来宫中看太子的体力表演。时来参加体力角逐的,有太子的从弟提婆达多、难陀、孙陀罗难陀等。他们一致的说,太子虽复聪明智慧,善解各种书论,但是体力一定不如我们,我们与他较量体力,必能获得最大的胜利。
到了角力举行的这一天,所有来参加各种武艺的,都集合到广大的竞技场。首在城门表演的一幕:提婆达多将横在城门口的大象,举手将之扑躄于地;难陀以足指挑象掷着路傍;太子则以手执象抛到城外,还复以手接住大象,不让象受一点损伤。来看角力的群众,见到太子的这一表演,不禁一时欢声雷动,成认太子的勇健,不是一般人所及。
最后表演射鼓技术,竞技场中排有金银钥石铜铁等鼓,仍由提婆达多首先上阵,一箭就射穿三只金鼓,次及难陀,亦同样的射穿三鼓。诸来人众,没有不赞叹他们的技艺高超,同时将眼光投射到太子的身上。太子不慌不忙的独自跨上一匹骏马,在距离百步外的地方,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铁鼓。
太子武艺的如何精强,从他表演骑射的技术,操纵驰驱的姿势,可以明显的看出,所以不论什么武艺的较量,没有一个可以敌得过太子的。结果,在场的人看了太子如有神助的情形,固然没有不心悦诚服的,就是年已老迈的净饭王,看了儿子的武艺如此优越,亦感老怀的无限慰藉,更把国家的未来前途,寄厚望于这位智勇兼备的太子。
四 观耕于野的痛感
太子的英武与聪慧,虽得到全国臣民的一致叹伏与尊敬,在宫中所过的生活也是极为美满的,不是听到赏心悦耳的音乐,就是看到美丽华贵的事物,而所接触的又无非是人生的快乐面,照理是没有什么不称心如意的。可是到他十二岁的那年,因随父王巡游各个地方,一向深处宫中的太子,一旦与大自然的接触,在风和日丽中,见到美丽景色,心胸为之开朋,精神顿然一爽,似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感觉。
可是当他随父王继续在田野上行进时,无意中见到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农夫,正在田中以牛犁地。犁地的农夫,固然满头流着豆子般的汗珠,而且不时发出吭唷的喘息的声音,就是老牛也拖着沉重的步子,似有不胜负荷地勉强前进,于是滋生了怜愍农夫及老牛的心灵,想不到人世间还有这么痛苦的一面。如佛所行赞说:“路傍见耕人,垦坏杀诸虫,其心生悲恻,痛脸刺贯心。又见彼农夫,勤苦形枯悴,蓬发而流汗,尘土坌其身。耕牛亦疲困,吐舌而急喘。太子性慈悲,极生怜愍心”。当时所见所想的实情,这真可以说是刻画入微。
不唯如此,再住足而观时,犁拨土坏之下,所出现的小虫,不一会儿就被远处飞来的鸟雀,啄食得一个不留,而啄食小虫的鸟雀,突又被在空中俯冲而下的老鹰捉住,凶狠地啄食它的血肉。众生自相残杀的这一幕,在短短的时间内,于大自然的舞台上表演,使太子的内心不免受到深深的震动,因像这样互相侵凌残杀的现象,是太子所从来没有看到过的,亦是太子所想像不到的,想像不到的而今竟于现实璟境中见到,怎不使太子感到非常的悲痛?
大子在宫中享受甜蜜的物质生活惯了,忽然见到这些痛苦和残忍的事情,怎不有思以解救之道
于是独自走到一个幽僻的地方,悄然坐在一棵间浮树下,想着刚才所见到的现象,并自言自语的自问:“人生原来就是这样劳苦的吗铲众生之间应该这样互相残杀的吗
果真这样还成什么世间”
尽管这样自问,但横梗在脑海中的问题,始终没有办法解答。直到夕阳西下,夜幕快要低垂时,他还坐在树下凝思冥想,似乎不得答案不罢休的样子。
太子尽管默默的在想,但奔放的时间不容他再逗留下去,只好随着父王,在侍从的卫护下,回到温暖的宫中,可是一连串的问题萦绕着他,他在宫中再也不能如过去那样的悠然自得,终日总是闷闷不乐的愁眉不展!
当时太子,对于问题的思考,不仅是人世的,而是很深远的。本行集经说:“人的生命生存在这世间是很短暂的,在日月的时间流中奔放之下,出息不能保证入息,人息不能保证出息,可是就像这样短暂的人生,人们还常常的有着无量忧苦,一旦堕落到三途,其苦患更是不可称说。于五趣中生死,轮转是无有边际的,可是沉没生死海中的众生,不知不觉,其毒痛的剧烈,真是难以喻显”!
太子终日沉思在这样严重的大问题上,那里还能表现出愉悦之色
净饭大王从旁见到这种现象,同时回想阿私陀仙的预言,不免感到大大的一惊,因他一心三思的,希望智勇双全的太子,能够继承他的王位,以使国家得到富强,如让太干这样终日苦思下去,真有这么一天去过出众生活,追求他所仰望的最高的正觉,那我所有希望岂不完全落空
净饭大王想到这点,认为这决不是办法,必须想个最佳对策,打消太子出家念头。世俗一般人的观点,以为人的思想消极,可能由…
《人间佛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