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于欲乐的享受不够,只要在欲乐方面给子他的满足,可能就不会再有出世的想法,净饭大王当时亦不外此想。为了改变太子的出家思想,父王尽力的想出种种办法,以使太干的生活过得舒服快乐,且特别的选派了大批男女,在太子的前后左右,随时听候调派侍奉,不特物质享受不愁缺乏,还有种种娱乐逗他开心。
净饭大王虽这样的以现世欲乐羁糜太子,但因太子生来具有厌恶浮华欲乐的性格,始终不为这些欲乐所动,仍然不时的离开那些宴乐嬉戏的璟境,独自走到后花园的树下,木然的坐在那里,深思人生的问题,大有不解决人生的问题,誓不罢休的态势。
五 耶输陀罗的为妃
关于太子完婚的年龄,经有多种不同的说法:有的说是十六岁,有的说是十七岁,有的说是十九岁,有的说是二十岁。不过一般都说是十七岁完婚的,现在我亦采用此说。
到了太子十七岁的那年,净饭大王决意为他完婚,以杜绝他的出世之想。当时愿嫁给太子为妻的,在同族中是有很多淑女的,但经净饭大王的严密选择,终于娶了耶输陀罗为妃。
耶撩陀罗是佛母的亲族,生于拘利国的首都天臂城,为善觉王的爱女,其母是净饭大王的妹妹,名叫甘露,所以她与悉达多太子,可说是表兄妹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说:“耶输陀罗,颜容端正,聪明智慧,贤才过人,礼仪备举。有如是德,堪太子妃一。如以现在的话形容:“她生得美丽如花,贤淑明慧,堪称绝代佳人”。举行婚礼的吉日,整个迦昆罗卫城,不特到处张灯结彩,点缀得多姿多辨的,而且街头人声鼎沸,充满一片欢乐“氛,其热闹的盛况,堪称是空前的。
以世俗的立场说:太子得到这样一位温柔美貌的妻子,对她自然非常的钟爱,所以这对新婚夫妇,过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,经过一个短短的时期,居然有了爱情的结品,到了十月怀胎期满时,生下一男孩,取名罗喉罗。
这三号讯的传出,虽为全国所乐闻,但最感到欣慰的,还是净饭大王。在他以为:我是这样的慈爱太子,太子亦必爱念他的儿子,况且还有这么一个贤淑端庄的妻子
从此可能打消他的出世妄念,而我的王位也就不愁没有人继承,释迦族的天下也就永为我的子孙统治下去。其老怀的高兴,真是无以复加。
净饭王虽则有了这个满怀希望的想法,但仍不时的恐怕太子出乎常情的远走高飞,为使太子死掉离尘出世的这条心,特再用尽心机的增加他的欲乐享受,所以为之建筑热际、雨际、寒际的三时殿。是诸宫殿的建造,是由全国名家设计的。“其中画栋雕梁,堂皇瑰丽,亭台楼榭,各具特色。规模的壮大,建筑的壮丽,世间无匹。宫中的布置和设备,也曾煞费苦心。周围遍植奋花异卉,不分四时,总是花香飘溢”。
除了璟境布置得巧夺天工,使人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,乐以忘忧,而且还征集了无数歌姬舞伎,日夜不停的在宫中表演舞影歌声,使太子无时无刻的不感到声色娱乐,逐渐忘掉人间不美满的一面,不再生起出世的观念。
以宗教的立场说:太子不但对这人间的一切逸乐,根本不感丝毫的兴趣,就是于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终日与其妃在一道,亦未曾有过世俗的意念,亦即从来没有进行过夫妇之道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说:“时王日日问诸采女:太子与妃相接近否
彩女答言:不见太子有夫妇道”。
为什么会如此
因在太子的脑海中,总觉有个问题不得解决,以致内心时刻感到不安,那里还有情绪去享受世俗的欲乐
这个严重的人生问题,白天固然盘旋于脑际,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,更如潮水般的涌上心头,逼得自己不得不去思想这个问题的解决。
有的时候,太子又这样想:我在富丽堂皇的王宫中,过着极为舒适的生活,但是外界的广大人群,是不是一样的会有我这样的享受
还有我现所享受的人间欲乐,能不能长期的为我之所保有?不说这些物质的享受,就算我这活泼泼的生命,能够永恒的生存下去吗
从现实世间看:花儿有开有谢,月儿有圆有缺,生命又怎能永远的住世?况且社会有不平等的森严阶级,我们能让它这样长期的对立下去,不想办法来填平阶级的鸿沟吗
越是这样向人生的深处去想,越不能安于现实环境的享受,更想跳出舞影歌声的宫庭,去做一自由自在人。
另外还有一种说法,就是为太子妃的有三人,就是水光长者的女儿瞿夷为第一夫人,移施长者的女儿耶惟檀为第二夫人,释长者的女儿鹿野为第三夫人。正因太子妃有三,听从父王为立三时殿。十二游经虽有这样的记载,但一般皆以耶输陀罗为太子妃,而这亦即第二夫人的耶惟檀,在俗曾经生子罗喉罗,后来出家为比丘尼,于诸比丘尼中具惭愧第一。
六 四门游观的所见
在花团锦簇生活下的悉达多太子,看来似乎过得很写意的,而实内心有着无限的空虚,所以不时的想走出宫阙,到外面去看看世界的真面目,作为自己探讨人生真谛的借镜。可是净饭大王,感于过去带着太子巡游各地的经验,总是不大乐意让他到外面去走动,用各种借口婉拒太子的请求。现在太子再度向父王表示要到外面走走的意念,净饭大王欣然的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原因以为现在的太子,不但有了美貌的夫人,而且有了可爱的儿子,所过的生活又是这样的安定,那里还会有过去那种离尘出俗的意念
于是决定让太子到外界呼吸一些新鲜空“,以免长期在宫中过着沉静生活。
净饭大王有了这样一个决定,立合群臣准备豪华的座车,整顿出游的各种仪仗,以便太子随时出外游观。同时深知太子是善感的,为了避免太子的触景伤情,再度引起去追求正觉的意念,“于是通令全国臣民,修平了城门的大路,大街小巷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,商店和住户的外表都要加以装饰,通衢大道还要张灯结彩,打扮得光彩夺日,表现得喜“洋洋”。
净饭大王亦可说是想得很周到的,除了外观装饰得焕然一新,就是路上行人亦子特别注意,举凡衣衫褴楼的,老态龙钟的,贫病交迫的,死亡出殡的,在太子出游的这天,都不准在路上通行,以免影响太子游兴。
到了一切准备就绪,认为无碍太子游行,所有听候差遣的侍从人员,立即前呼后拥的,请太子坐上华丽的座车,浩浩荡荡的向东门走去。“太子车驽所经的地方,旌旗招展,灯色辉煌,居民们夹道致敬,欢声雷动。附近乡镇中的百姓,听说太子出城,因为平日仰慕他的盛名,都纷纷赶来膑仰丰辨,凑凑热闹”。从这亦可看出太子是多么的得人望。如对王位有所爱好的储君,儿到人民对自已这样的拥戴,必会感到沾沾自喜,但释迦太子对权位没有占有欲,虽对人民的热情,报以感念的微笑,然并未被这热闹的场面,冲昏了自己的头脑,所以在人群的包围中,仍很冷静的向前行进。
在向前行进中,太子坐在车上,极目四面观望,忽儿一位白发垂垂的老人,手扶一枝拐杖,踉跟跪跪的,举步唯艰的,喘息不停的,向着太子这边走来,样子好像很辛苦的。这老人的形象,展现在太子的眼前,使太子有了异样的感触,因太子的生命力,正在充沛的时代,从未想到人会有这种形象,于是便向驾车的侍从问道:三刚面来的这个人,头是这样的雪白,背是这样的偃傻,行是这样的艰难,究竟由于什么原故会变成这样”
驾车的侍从听到太子这样的问话,一时真的不知怎样回答才好,但又不能不答覆,想了一会然后说道:三这是一个年纪已经迈向老境的人,生理机构的一切机能,都已衰退到难以支持,所以变得这样老态龙钟”。
太子接着问道:“他本来就是这样的
还是后来变成这样的”
侍从回答说:“不!此人在过去的时候,也曾经过婴儿、童子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的阶段,由于日月的迁谢不住,时间的不肯饶人,所以变成这样形枯色衰,饮食不能消化,“力虚弱到极,行动相当困难,看样子,是不久于人世的了”。
太子听了侍从这样说,对于人生有深一层的感触,所以接着又问:“像这样的年老力衰,是唯他一个人这样子还是一切人都这样”
驾车的侍从老实同答说:三道不是那个人如此的,而是一切人皆如此的,因为这是人生必需经过的阶段,谁也无法可以避免得了的”。
太子听了这番说话,不禁感到全身震栗,内心暗暗这样想道:“衰老的命运既然迟早亦要降临到我的身上,那我现在所有的快乐和享受,又有什么意义”?当时太子深深的体悟到老是人生的大苦,再也提不起兴趣继续游观,因而愁思不乐的对侍从说:“我们现在立刻同宫,不要再到什么地方游玩”。
随来的侍从,听说要回去,当然遵照太子的意思,转过头来踏上归途。但是心中都在想:刚刚出来为什么又纽纽要回
大家不免感到奇怪,谁也不知太子这时的内心,已为人生衰老的悲哀之所笼罩。
在归途中,人们的欢声依然不停,街上的彩灯依旧灿烂,只是太子的内心,与初出来的时候,有着显着的不同,不特不能表现出微笑,而且充满了极大忧伤,对于各种景物的看法,也就有了异常的感觉。在一般看来,这是一次失败的出游、,在太子看来,这次出游有很大收获,即对现实人生增加了认识。如对老人的态度,世人见了生起嫌恶之心,太子见了生起人不能免的观念,于是断尽壮年的憍逸。对于宫中各种的娱乐,产生更加厌恶的心理。
净饭大王所以应允太子的出游,日的是望太子增加欲乐的耽着,不致再想到去求永脱轮回的苦难,那知结果适得其反,不能不为太子的出处更为担心,但除了给太子增加更多欲乐的享受,其他也想不出什么特殊的办法,可使太子安心的继承王位以统领国家。
过了不久的时间,太子又想到要出游,净饭大王想到上次出游东门的不欢而回,本不愿再许太子的外出,可是想到这可能是一时的现象,不妨让他再出南门去玩一趟,也许会使太子同心转意,甘愿做个人间的轮王。
净饭大王想到这点,就又兴高彩烈的,慎重其事的,准备太子出游南门的事宜。上次太子是见到年迈的老人,而感到忧愁不乐的,…
《人间佛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