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有乖诤」。
同修正道,共行善事
第叁是「行同和敬」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,而無有乖诤。
路是人走出來的,佛是衆生自修而成。要修成佛道,一定要腳踏實地,步步向前精進。
學佛必須從行動中展現修養,因此稱爲「修行」——「行」就是不停止、不斷往前向聖人境界邁進。
出家衆的任務除了自修、自證,親自體會佛陀的教理之外,還要領導衆生向佛的目標邁進。所以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,必定要循八正道實行佛法。
「八正道」即「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」等八種正確的見解與行爲。我們除了自己走正道,也要引導他人行正道;彼此鼓勵共行善事,步伐整齊劃一,就不會相互違背、爭鬥。要勸告思想不端正的人改善觀念,勉勵行爲錯誤的人盡快改過,面對有邪知、邪命、邪業……的人,要立即點化對方、喚醒他的良知;而在點醒他人之前,自己一定要先覺醒,時時自我警惕,這就是「同修諸行」。
將善念化爲行動
「身慈和敬」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身,常予衆生一切樂事,而無有乖诤。
佛陀說法,不離「慈」字,慈就是「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」的廣大心懷;我們的心量要寬廣到足以包容普天下的衆生,使普天下衆生皆能得到安樂。
「慈」,不只是心存善念而已,還要能付諸行動,實際以身體力行去利益衆生。我常到慈濟醫院病房探慰病患,看到一群群志工對待病患,好像是對待自己的親人和好友一樣,親切柔和的鼓舞、安慰,使病房增添幾許慈愛的氣氛。這種溫暖親近的情感,洋溢在慈濟醫院內,使患者在病苦中減少許多煩惱、沮喪,此即稱爲「予樂」——在身體行動中,表現出一種給人快樂、消除他人痛苦的形態。
學佛一定要能學到「慈于內」、「行于外」——要時時將這分慈心銘刻在自己心版上;要時時將快樂的心態,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上。大家若能共同發揮這分慈心,身體力行去予樂,就叫做「身慈和敬」。
佛教徒必須要好好修持慈念,身體力行;而「予樂」也必須「發乎情,止乎禮」——予人喜樂,千萬要依禮而行,決不可非分越禮。有的人個性非常直率,與人交往經常熟不拘禮,稍不留神,言行即容易失去分寸,盡管言者無心,但是聽者有意。爲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,就必須時時自我警惕,謹守分寸,言行合禮,才不致失禮越節,能彼此和敬相處。
我們要時時刻刻將快樂種子散播給衆生,使一切衆生皆大歡喜,無違佛所說的「身慈和敬」,就不會有乖诤。
以「說法」洗煉衆生心
第五是「口慈和敬」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口,常與衆生說一切法,令其得樂,而無有乖诤。
人與人之間,難免有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形態,我們在言語中應該多多宣揚好人,時時表揚好事;設若他人有缺點,我們也要善意地引導、不加以渲染,所說的言語,一定要能利益衆生。
曾有人問我:「師父,什麼樣的人您不能原諒
」我想,做錯事是人所不能避免的,只要知過能改,就值得原諒;但如果一而再、再而叁的不誠實,造作「惡口」業,就不可原諒了!所謂惡口,就是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。
妄言——就是說謊話。說謊者多數會掩飾自己的錯誤,有很多事情他根本不知不見,卻顛倒是非,強詞奪理!一個人若會說謊,行爲必定會偏差。佛陀也曾表示,凡造大妄語業者,是不可救藥,不可原諒的!
兩舌——就是故意搬弄是非。學佛一定要學「說法口」——以言語淨化他人。我們的每一句話都要能夠教育衆生,使人願意向善,使彼此仇恨的人溝通感情;若能時時刻刻宣說佛法,洗煉衆生的心,就稱爲「說法口」。與說法口相反的是「是非口」,就是「非道理」而說成「是道理」。若以一張利口東家長、西家短,使本來感情很好的朋友,彼此之間的感情受到傷害,甚至暗埋仇恨種子,這就是以「兩舌」造作口業!如果用言語反複搬弄是非者,實在不可原諒!
绮語——就是口是心非、內外不一,擅于說好聽的話,也就是世俗所謂的甜言蜜語。孔子說:「巧言令色鮮矣仁」,即言詞巧妙動聽的人,很少是有仁心的,常常能說不能行,顛倒是非,花言巧語,迷亂人心;所以有人說:「口蜜腹劍」——口如甜饴蜜糖,但每一句話卻似暗箭傷人,像這種行爲也是不可原諒的!
人生教育的授與受,大都靠聲與色的傳達。口是聲的代表,我們學佛要聲色兼備,若修身而不修口,則修身之行也難成就,所以一定要身口並行;想令人起歡喜心,當然要用「說法口」來接引對方。
慈濟志業起源于我當年的一念悲心,然後以「聲」苦口婆心地呼籲衆人,由一而十,由十而百,口口相傳,聲聲相連;從近到遠,由少至多,都是以「聲」呼籲,才有今天的「慈濟」。而全省慈濟委員無論走到哪一個角落,也都是以慈濟之聲,成就了無數善行,淨化了無數人心。
聲色和、言行合,則事功可成。因此我們一定要心和、口和,方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修行團體。
調和心念,隨順衆生
第六是「意慈和敬」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意,常知衆生諸根性欲,予衆生樂,而無有乖诤。
「意」指心念。人的言語、行動,主要是由心起、由意發;心意的産生最快速,所以大家平時修行,一定要從心意修起,要時時刻刻鞭策自己:常存「慈悲」之心,對待衆生要抱持平等大慈的心念,不可有人疏我親的分別。
佛陀言:大地衆生,皆爲我親,皆是我的眷屬;老者是我的父母長上,同年者是我的兄弟姊妹,幼年者是我的子女。我們要將小家庭擴大爲大家庭,將我們小範圍的愛,擴大成對普天下衆生的平等大愛。
佛陀是出世聖人,爲了度衆生而入娑婆世界,化爲與衆生相同形態,隨順衆生的生活;菩薩倒駕慈航,爲了救濟苦難衆生而顯現多種身相,才能順應衆生進而度化衆生。我們學佛,也要知道衆生諸根性欲,時時調和自我、適應他人,爲衆生解除痛苦,讓衆生快樂。
長養慈悲心念成就諸行
「六和敬」中前五項——同戒、同見、同行、身慈、口慈的總根源,其實是在于意念——「意慈」,修身之前要先修心,擴大心胸、縮小自我,長養慈悲的心念,進而身體力行,成就諸道行。
希望大家自我鞭策、相互勉勵,人人沐浴在真、善、美、的人生中。
二.具足衆戒
以大乘心圓滿叁聚淨戒
以大乘心圓滿叁聚淨戒
「叁聚淨戒」包括:「攝律儀戒」、「攝善法戒」、「攝衆生戒」。這叁者聚集大乘諸戒法,聚集世間一切清淨善法,所以稱爲叁聚淨戒。
攝律儀戒是以「嚴防」爲體,嚴格防範錯誤的心念與行動,禁止一切惡事,具足莊嚴威儀。攝善法戒是修習一切善法,攝衆生戒是利益一切衆生,後二者皆以「勤勇」爲本,必須精進、勇猛,不可逃避、懈怠。
該持而不持是犯戒,該禁而不禁也是犯戒。所謂「大聖度人,功唯在戒」,「戒」是佛菩薩最主要的度人方式;換言之,舍棄戒法即非真正的學佛者。
嚴防諸惡攝律儀
「律」即戒律,是約束、禁止的意思;「儀」是儀態,是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與形態。攝律儀就是攝持大乘佛法的精神,積極推行該做的事,嚴格禁止不該做的事。
「攝律儀戒」以嚴防爲體,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防範不正當的心念及行爲,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不好的習氣斷除幹淨,並且積極培養良好的觀念與行爲;也就是「勤修戒、定、慧」,「息滅貪、瞋、癡」。
《法苑珠林》雲:「攝律儀者唯有四(有四項要義)——一者不得爲利養故,自贊毀他;二者不得故悭,不施他人;叁者不得瞋心,打罵衆生;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。持此四法,無惡不離也。」
以感恩心成就諸善
「攝善法戒」即修習一切善法,包括身、口、意所行諸善,及聞、思、修叁慧、六度波羅蜜等諸善法。
以「感恩心」待人處事,就能成就身、口、意的善法。例如,吃飯時專心吃飯,並且深思這碗飯從何而來——粒粒稻種需經過許多人流汗耕種,才能結成累累稻穗;可是稻谷不是拿來就能吃,要用器具碾壓,才能脫去谷殼,將糙米變成白米;而白米仍不能直接食用,必須以種種廚房用具炊煮……。總而言之,經由社會中無數農民、勞工、商人勞心勞力、分工合作,我們才能享用到可口營養的飯菜,怎能不珍惜、感恩呢
不但在食的方面當思來處不易,穿衣服時,也應用心思考這件衣服的來源——許多工業界人士、裁縫師及商人互助合作,才能製造出一件完整的衣服;所以,穿衣買衣應該節製,不能浪費。還有,我們走的道路、住的房子,也是許多人勞心勞力的成果。
一個人若時時抱持感恩的心,自然成就身、口、意的善業——對衆生常懷感恩,所行的必是報衆生恩的善行;所講的必是勸人爲善、教人向善的善言;所思的必是仁慈寬厚的善念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以感恩心行善、言善、念善,就是大善啊!
修叁慧,行六度
叁慧包括「聞、思、修」,是獲得智能的根本方式。
學佛是爲了啓發智慧,要啓發智慧就要用心聽法。可是聽法不是盲目地聽,而是認真思考所聽到的法,能不能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善的方向走
能不能教導我們在現代社會裏發揮人生良能
以實際行動利益人群
法若是正確的,我們才能接受,否則就不能接受;這都要靠思維、智慧去選擇。
所以聽法時要認真地聽,聽完後好好地思考,確實是正確、富教育意義的佛法,我們才能付諸行動。
我常說,佛法不是只用講的、不是只用聽的,說法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則,聽法的人一定要真正用心去學、用心去修。何謂「修」呢
就是用心學之後能說給別人聽,不但能說給別人聽,自己也能身體力行。
「修」…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