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也可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琢磨、鼓勵、啓發。所以,不要把人事當是非,應該將是非當作修練的機會。
凡夫大多太愛自己,所以事事多疑,懷疑別人所說的話是不是批評自己
別人所做的事是不是對自己不利
把人與事當作是非而處處起疑心,以這種心態來生活會很痛苦。所以修行時,即使是真正對己不利的是非,也要將其善解,化是非爲修行,決不可將人事當成是非。
所以「聞、思、修」就是聽聞佛法後,對佛法有了認識,再深入去思考。如同孔子所說「溫故而知新」,一再溫習、反複思考,一面聽、一面思考,自然融合成爲我們的智識,同時也啓發我們的智慧。
而且一切佛法一定要身體力行,因爲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水到底是熱的
還是冷的
你要自己喝才知道。修行也是一樣,要體悟佛法、開悟證道,一定要身體力行,才能真正覺悟,故稱聞、思、修爲叁慧學。
六度則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如果精進修持就能將我們從凡夫的此岸度到聖人的彼岸。做菩薩必須具備這六種善法,這些善法全部包含在攝善法戒裏。
慈悲喜舍,善導衆生
衆生心非常複雜,有人心善,有人心惡。
「攝衆生戒」就是將一切衆生不同的習氣、心念,導向同一個目標——止惡行善、轉迷成智。
例如「慈濟」將近幾千位的委員與數百萬會員的心,聚集在一起共同爲一個目標努力——「爲佛教、爲衆生」,這就叫做「攝衆生戒」。將衆生的心凝聚朝向同一目標,故稱爲攝一切衆生。
攝持衆生有四種方法——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「慈」就是予樂,發揮愛心與智慧,使一切衆生快樂!
所謂「施比受更有福」、「助人爲快樂之本」,唯有貢獻人生良能、爲衆生服務,才能感受到深刻而恒久的快樂。所以,不但要解除衆生身體上的痛苦,使他們獲得健康安樂,更要啓發他們慈愛的心念,使他們獲得歡喜、安詳的心境。
「悲」就是憐憫;拔除衆生的痛苦,即是悲憫衆生。
若沒有憐憫心,就會認爲別人生病是別人的事,與我何幹呢
窮是他窮、寒是他寒、餓是他餓,這些事跟自己有什麼關系
這樣漠視衆生的態度,實在很殘忍。大家應該要發揮不忍、恻隱之心,也就是憐憫心來對待一切衆生!
悲也是「濟」的意思——彌補、救濟衆生所缺少的。所以,「慈濟」兩個字就是予樂、拔苦,以慈愛、悲憫之心,彌補衆生的缺陷——例如缺乏物資者,就濟助他物資;如果心靈空虛者,就啓發他的愛心。從表相上看起來是在造福衆生,而實際上拔苦予樂者卻從身體力行中開啓智慧;所以慈即修慧,濟即修福,同步並行稱爲「福慧雙修」,故知「慈悲」就是慈濟的基本精神,故稱慈濟人是福慧雙修、悲智雙運。
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無常,今天能付出力量爲人群服務,就要及時去做,莫待明年,更不能等到自己的家庭、事業責任結束時才開始做,因爲人生的責任結束時,就是生命功能停止之時。雖然現在很平安,但是誰知道幾分鍾之後又是如何呢
總而言之,既知人生無常,就要趕緊行善、修行。而且,若能起憐憫心,憫念一切衆生的苦,自然會好好把握時間、積極從事救度衆生的工作,而不會浪費任何時間于無意義的事上。因爲時間可以累積道業、累積功德。
慈悲是觀音,喜舍名勢至
「喜」即喜慶,慶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
慈濟人濟貧教富很辛苦,但也非常歡喜自在!當貧窮、饑寒、病苦的衆生,由于我們付出的愛心幫助,而能吃得飽、穿得暖、擺脫病痛折磨時,不僅他們離苦厄得安樂,我們也會感到非常高興;這分溫暖而深刻的喜悅,不是任何世俗玩樂的短暫快樂所能比擬的。
至于富有的衆生,我們將慈濟精神介紹給他們,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救濟貧病的工作——「取諸社會,用諸社會」,以佛陀的教育引導他們舍迷得智,轉煩惱爲菩提。
引導這些富有的人發揮愛心與良能,幫助世間苦難衆生,如此就是教他們種福、修慧,並且讓他們得到心靈的踏實感與歡喜輕安,我們當然深感慶幸啊!
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,世間布施行善的人當然愈多愈好!所以我們不但要盡心盡力服務衆生,見到他人發心行善也要鼓勵、贊歎,並隨分隨力助他成功,這就是「隨喜功德」。
有一句話是「喜舍名爲勢至,慈悲就是觀音」,意即人人都可以做菩薩,以慈悲心利益衆生,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!衆生需要什麼,我們能付出多少,就盡量付出多, 少,以精進勇猛的毅力喜舍布施,則當下就是大勢至菩薩!
爲了幫助衆生,除了要舍財、舍力、舍時間,同時必須具備「叁輪體空」的精神;不能做了一件好事就常常放在心上,以爲自己很善良,布施的東西很多、很珍貴,或者認爲對方欠自己一分恩情。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做,做了以後也不要以爲有什麼,這才是「無量」的功德。
舍棄執著,無憎無愛
人與人之間相處,難免有投緣或不投緣的人。與自己不投緣的人,不論他說什麼或做什麼,都覺得聽不順耳、看不順眼。若有這種分別、執著之心,就無法平等普利一切衆生。
學佛就是要學得「衆生平等」、「無憎無愛」之心,不特別喜愛某人,也不特別排斥某人,而以平等、平常心來幫助衆生,並且「常念衆生同得無憎無愛——除了自己以平等心爲衆生付出外,還要教育衆生與我們一樣舍棄執著、無憎無愛。
如何舍棄執著
例如「持戒」,修行人不可有執著之心,修行持戒固然非常好,但是切莫執戒;若持戒又執戒,就會産生很多痛苦和煩惱!比如佛陀製戒「日中一食」,是因爲印度當時出家人托缽乞食,路途遙遠、無車可乘,步行往返浪費了很多時間;而且修行時去除了雜念,沒有煩惱少費心神,也極少消耗熱量,所以一日之中吃一餐足以維持身體所需;此乃因時因地所製戒。
但是很多佛教徒聽戒之後,因害怕犯戒而過午不食,結果餓出胃潰瘍等毛病,引起家人先生、子女的反感。所以持戒一定要適合目前所處的環境,符合正常生活的規範,不可因爲執戒「過了中午十二點就不吃」。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,要善加珍惜和利用,發揮救人的良能,才是正確、智慧的持戒。
有的人常不舍煩惱,什麼事都舍不得放下,我就告訴他:「你的心不如你的腳!你的腳不管踩了多髒多汙穢的東西,洗一洗就幹淨了!可是你的心聽法之後無法消化,一直積壓變成煩惱,這樣你的心就不如腳了!」
所以我們學佛若要進步,一定要舍,要持戒但不執戒就是「舍」。
若能以此四字——「慈悲喜舍」,做到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隨一切善事而喜,持戒而不執戒,人與人之間以平等心相對待,即以諸善法攝諸衆生,此即「攝衆生戒」。我們如果想度化衆生,一定要做到這四大: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如此,不但能攝持人,甚至一切的蠢動含靈衆生,也都能被我們感化。
以大悲大勇擔負衆生苦難
總而言之,學佛要禁止做一切惡事,奉行一切善事;「諸惡莫作」就是攝律儀戒,「衆善奉行」就是攝善法戒。攝律儀戒是以嚴防爲體,不去犯戒;攝善法戒與攝衆生戒皆以勤勇爲本,必須精進,具備毅力、勇氣。
叁聚淨戒可以攝持大乘一切戒法,如能力行此叁種戒法,當下就是菩薩!
因爲衆生的根機參差不齊,所以佛陀開示很多方便法門,先描述叁界六道中種種險惡與痛苦,根機較低的人聽了之後害怕六道輪回,爲了避免痛苦,就會趕快修行;此乃趨向了脫生死的修爲,稱爲小乘。
然而佛陀在法華會上,鞭策只爲自己修行,而不知發大乘心度衆生的聲聞小乘弟子,說他們是佛教中的焦芽敗種,不能延續佛陀救世的精神。現在的社會,不是獨善其身的小乘佛教能夠改善的,若不隨順人群,根本沒機會度化衆生。因此,學佛一定要趨向大乘佛法,這才是佛陀來人間教育我們的本懷。
種如是因,得如是果;種下菩薩心、佛心的種子,將來必定成就佛果。我每天爲大家開示,一再鼓勵諸位好好利用身體、時間來利益人群,我期望人人,不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,皆能學習佛陀的精神,以大慈悲心及勇猛精進的毅力、勇氣與信心,從凡夫地走入菩薩的道路,擔負起衆生的苦難,勇往直前、不退不懼,直往成佛的目標邁進!
(編者按:《法苑珠林》內容讀者可參閱《大正藏》第53冊之受戒篇第87的戒相部)
叁.不犯威儀
人性之美,莫過于誠
能受天磨方鐵漢
人性之美,莫過于誠
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;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
」這是《普賢菩薩警策文》中的句子。聖人賢者有高超的見地與智慧,能透徹人生真相,所以常時時刻刻自我反省——昨日已逝,自己是否已成就了些什麼
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,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、懵懂迷糊地空過時日,就叫顛倒的人生。所以修行者要隨時自我警惕、檢討,不要迷失了自我,也不可浪費時日。
去僞歸真,還我本來面目
自我最可貴,本性最純真,若能認清自己,就是最完美的人生!而我們要如何認清自我呢
因此自我省思與檢討非常的重要!人生的道路從何而來
目標又何在
想要走正確的道路,必定要誠心學道,想找回自我,也唯有學道。「道學行儀純誠厚德,人性之美莫過于誠,人性之貴莫過于信。」所謂「誠于中、形于外」,就是將所學的道理攝受于心,表現于外,亦即心念誠正則行動顯現威儀。一切舉動,如何與「道」相契合呢
必先具足「純」、「誠」的心念。
純就是純真、單純,沒有雜染。凡夫由于受到後天的汙染,一心直向欲境奔馳,所以多心、多欲。一切的罪惡以及業力,皆由欲念所致。要尋回真如本性,唯有去雜返純,去僞歸真,回歸到自…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