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因叁要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的本來面目!

   所以,學道應以最純誠的一念心追求道理,設若只是成爲裝飾自己的名利,道則不純、不誠;要以發自內心的單純和真誠精進向道,方能培養出純誠厚德,故知「道學行儀,純誠厚德」,即是找回自我最重要的一條軌道。

   什麼樣的人最可愛

  什麼樣的人最可親

  

   「人性之美莫過于誠」,以誠存心、以誠待人的人,最得人喜愛,也最值得人親近!自無始劫以來,我們清明的本性因爲受到社會環境的薫染而汙濁,直到認識佛陀所教導的道理、了解人生的宗旨後,才學習去掉無明,回歸純真本性;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機緣「學行合一」,戰戰兢兢地行于誠、精于道。

   希望人人都能爲自己開創一個可親、可敬、可愛的人生;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——回歸自我清淨的本性。

   團體美來自個人的美

   我常常提醒並鼓勵大家,要時時刻刻抱著一分感恩心誠懇地和人相處,以誠信待人。彼此若能守信重諾和信賴,則任何人我是非,都不會造成問題!

   學道,一定要反求諸己。一個團體,乃由無數個個體所組成,人人對自己都有責任,若能常常堅固「誠心」,一個團體有十個人,就有十分誠心;有二十個人,就有二十分誠心;整個團體若能同心發揚「誠」字,這個團體就是最美、最清淨的團體。所以說團體的風氣和形象,是每一個人的責任。

   宇宙雖然廣大,但是我們不可自認渺小,無法發生任何作用,我們應該要有自信,相信自己這個渺小的點,也能夠影響無數個點。我們是慈濟的一分子,一定要身體力行,檢視自我的誠意,恢複清淨的本性;人人若能恢複清淨的本性,就能轉娑婆世界爲極樂淨土。

   道學行儀,純誠厚德

   要得到幸福的人生,達到真、善、美的境界,一定要依正道而行;人生的道路若能行得正、不脫軌,便是真善美的境界。孔子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早上若能聽到一句真理,並體會其真義,即使當晚咽下最後一口氣,也能了無遺憾,可見「道」對于人生是多麼重要啊!因爲唯有識得真理,才能建設有意義的人生。

   因此學佛一定要用心追求正道,充實內在修養,並且表現于行動威儀中;若能如此,即是厚德——德行厚重。

   坦誠待人,則一切舉動皆能受人贊美、肯定。孔子說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

  」人若無信,就無法立身處世,有如一輛馬車欠缺了馬與車之間的連接杆,車子就無法運行前進!所以,做人一定要有誠信。

   佛門「六和敬」的重點在于「和睦」,而和睦最重要的條件是:相互坦誠。心存坦白、誠意,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;彼此信任,則一切行動皆能和敬——和而敬之。因此,我們的內心與行動要非常坦誠,才能彼此敬重,相互信賴。

   以誠以信,深蓄厚養

   靈源禅師說:「衲子雖有見道之資,若不深蓄厚養,發用必峻暴,非特無補教門,將恐有招禍辱。」圜悟禅師曰:「學道存乎信,立信存乎誠。存誠于中,然後俾衆無惑。存誠于己,可以教人無欺。惟信與誠,有補無失。若誠不一,則心莫能保,信不一,則言莫能行。」

   靈源禅師的意思是說:看人不可只看皮毛——不能只看他的聰明、談論佛法頭頭是道,就以爲很好;也不可因爲他的學問廣博,就以爲很好;若不能真正地深蓄厚養——長久累積內在的德行、真誠的修養,而只是憑著世智辯聰,利用佛法搬弄口才,這樣的人不但無法利益人群、教導衆生,甚至還會汙染佛門。

   圜悟禅師則強調:學道最主要是心存信、誠——要有正確的心思、正確的見解及正確的道念;這些都發自于我們的正信——正確的信仰。有些佛教徒但憑一股熱心,只知道要尊重佛、法、僧「叁寶」,對于教法卻不求甚解,只是一味盲從,無法分辨是非;由于觀念偏差,而造成錯誤的見解與行爲,這種錯誤的觀念害人不淺!

   例如有些人自稱信佛、學佛,但卻忽略家庭的照顧,每天跑道場,執著于打佛七、趕法會,或者受戒之後回來就說:「這件事我不能做,那件事我也不能做。」使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不得安甯!像這樣的人,盡管講經說法再怎麼好,又如何能圓融地負起人生應盡的責任。

   學佛要力行、合群

   學佛並非要脫離人群;能與人和睦相處,才是真正的學佛!我常強調:每個慈濟委員都必須從自身做起,從自我修養開始,漸進影響家庭,然後淨化社會;這是我叁十幾年來,一直努力推行的佛教精神。

   處于現今社會,覺得人生茫茫,不知道做人目的而耽于紙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!

   我們非常幸福,不但既得人身,又能聽聞正法;社會上有些人雖然有心追求道理,但是現在的宗教很複雜,若無法正確地選擇,往往會迷途而不知返。我們應該要心中存「誠」,不是爲私「我」信仰,要爲利益大地衆生,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。

   所以,學佛一定要學得內心純誠厚德,不可只學得表面能說善道。只對文字認識深入,對佛法並無助益;總之,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。

   信近于義,言可複也

   「誠信」,是學道的根源。一個人要成就事業或道業,不能離開誠與信。凡夫心之所以會迷茫,就是因爲彼此少了一分「誠」意,「一念無明起,叁細六粗(煩惱)生」,相互欺瞞、詐騙的事也就屢見不鮮!

   孔子的弟子曾參常常警惕自己:「君子慎其獨。」——在衆目睽睽下能夠保持君子風度沒什麼稀奇!因爲人多時,會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;最容易疏忽的是個人獨處時,以爲沒有人看見,自己的缺點及不符合道德的行爲便不經意顯露出來。所以做爲一個君子,在四下無人時,更要提醒自己威儀端正。

   孔子的弟子修身養性,就是這麼謹慎!他們不單是訓練自己的文學和辯才,更注重心性的修養。我們學佛者的目標是超凡入聖,所以要更加謹慎,清淨心地。

   說話時,不論對很多人說話,或只對一個人說話,態度同樣要有誠意。「信近于義,言可複也」,一個人講話非常有誠意,且這個誠是紮根于義的,則說話的人必能確實力行佛陀講經「不增不減」的精神——對衆人說法不增,對一人說法不減。這就是「信近于義」,也就是「發自于誠」。

   聞思修要發于誠

   想要心無雜染,就要有一分真「誠」的修養。佛法中「聞、思、修」——意指聽經不是爲了與人辯論,而是要好好用心地聽;聽了以後,深入地思考,悟透人生時間短暫,體會生命的寶貴;思考以後,將經中的道理表現在行動上,啓發良知,發揮良能,該做的事積極去做,不該做的事要戒止;這一切都是發自「誠」心。

   善的法門要勤修,惡的心念要息滅。所謂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戒定慧就是出于真誠的聞思修;我們學道要好好地培養這個「誠」字,設若缺乏誠心,任憑你說法說得再好,也只能暫時吸引人;然而如果言行不一,則無法使衆生信服,反而侮辱了佛門。因此,會不會說法不重要,老實修行、身體力行才是最重要!

   信是誠的起步

   圜悟禅師說:「學道存乎信,立信存乎誠。」我們要以誠來學道,但是起步一定要從信開始;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要學道、成就功德,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;若無法讓人信任,則連做人的根基都欠缺,何況是學道、識理呢

  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好好維守信用。

   慈濟志業任重道遠,這一條長遠的路,最初也是起源于「信」。當初創建慈濟醫院時,沒有寸土片瓦,我只不過說一句話:「我想蓋醫院。」全省慈濟委員就以我的意願爲意願,努力護持建院志業。也因爲這麼一句話,雖然遭遇很多困難,但爲了「言出必有信」,還是力行建院志業,這就是守信用、負責任。總之,「信」是做人的基本,建立信用後才能達到誠的境界。

   圜悟禅師又說:「存誠于中,然後俾衆無惑;存誠于己,可以教人無欺。」一個人內心若能常存一個「誠」字,則開口動舌、舉手動足,一切行爲舉止就可得到大衆的信賴。做人常常存著一分誠心,才得以教導別人不可欺騙;自己若不誠實,常常欺騙別人,搬弄口舌是非,卻要教誨別人不欺騙,那就很難了!

   記得我計畫創建醫院時,有一次到土城拜見廣欽老和尚。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語,那天卻對我說了許多話。有位委員問他:「老師父!我們想建醫院,您說蓋得起來嗎

  」他拍拍我的肩膀說:「你心無欺,醫院一定建得成!」當時,我體會到「欺」就是「誠」的相反;若有一分誠,醫院一定建得成。如今,這句話已經應驗了!

   誠信是做人的基礎

   道業唯有以「誠」方能成就,人間的事業也是一樣;若時常存心欺騙他人,說話欠缺可信度,這樣的人無論到哪一個地方,都是窒礙難行。希望諸位記住「唯信與誠,有補無失」。

   修行者要能善體人意,不能只顧到自己的感受,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場爲人著想。我們應該學習善體人意:不要當一個常常需要別人來善解自己行爲的人,而是要當一個能夠常常善解他人的人。

   我曾說過,什麼人我都可以原諒,唯有「不誠」與「不信」這兩種人,我比較不能原諒;但我不會放棄他們。平時說話不誠實的人,有時我就當他沒說,有時會將他的話打折扣,十分只能信幾分。至于無信的人,我不會重用他,不過,我同樣不會舍棄他,我會讓他有機會好好反省、改過。總之,「事相」上我必須去分別人的誠信與否,而「理相」上則不放棄任何人。

   舉手投足都在下種

   我們要相信佛教所說的因果,不要以爲此生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!種如是因,將得如是果。慈濟之所以有今天,全靠衆人護持,這個緣是累生累世結來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「因緣果報」,一定要有耐心,不但在發菩提心,還要有長遠心,好好照顧我們的善緣種子。

  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,你今天…
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