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因叁要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一句話,博得他人信任、安心而生歡喜,解開疑惑,那你已經種了度化衆生的因。身體的動作也是一樣,大家一起辛苦工作後,卻把善後的工作留給別人,這就斷了善緣的因。雖然你開始時做得很好,但是後來卻招致別人不滿與怨憎,那麼你就種下與衆生無緣的因,將來你所說的話,人家不會采納;你想合群,也會覺得很困難!

   我曾經聽人抱怨說:「我抱著非常誠意的心來到這個團體,但是我覺得自己很沒有人緣!」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,本來與這個團體有緣,只是不能與人同甘共苦到最後皆大歡喜的時刻,就是差這麼一點而已。所以我們既然付出了,就要有始有終、貫徹到底,做到整件事情圓滿完成,這就是種歡喜因。

   《地藏經》中「利益存亡品」也這樣說:「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」,故知舉手投足,開口動舌,無不是因,無不是業。舉手役足之間,隨時都在種因。所以我們每一天、每一時、每一刻,一定要抱持因緣果報的觀念,處處謹慎,不要讓衆生起了厭煩的心。

   學佛要學平等心

   修行若能保持誠與信,則有補無失——有百利無一害。「若誠不一,則心莫能保;信不一,則言莫能行。」若誠不一,是說我們對別人的誠意不平等——對某個人很誠意,但是對另外一個人卻沒有誠意;對自己愛的人,即使掏心挖肝也無悔;可是對于不喜歡的人就不一樣了,看他成功、健康,就會感到怨怒、氣憤,不但不會生隨喜心,反而會去破壞他,這就是沒有平等心。

   學佛就是要學平等心,也就是「怨親平等」——不論親疏愛憎,對一切衆生都要抱持一個「誠」字。我們若沒有平等心,就會偏護此人而排斥彼人,如此則不能保住菩提心;而菩提心一失,就落入小乘了。「信不一則言莫能行」——一個人若講話不算話,絕對無法成就事業。

   若能做到「誠」與「信」這兩點,就是最大的修行;這兩個字是一切智慧和福德的種子,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勉勵。

   (編者按:靈源惟清禅師與圜悟克勤禅師皆乃宋代禅宗高僧,讀者可于《大正藏》第51冊史傳部叁之績傳燈錄卷第二十二及第二十五得知二位禅師之生平。本文內二位禅師之對話,讀者可于《卍續藏》第113冊禅林寶訓順朱卷二詳知內容。)

   能受天磨方鐵漢

   修行的原則,一定要以孝爲先,奉養父母,並且皈依叁寶,守持戒律;而修行最重要的態度就是「誠」與「信」:「存誠于己,可以教人無欺」,一個人的人格實以誠信而立,我們若能時時心存誠意,不欺不诳、不卑不亢,則一切舉止動作、行爲表現,都是無聲的說法——不管身教或言教,皆可以啓發他人內心的誠意。

   修行必須心正意誠

   佛法修行的法門很多,有所謂「八萬四千法門」;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所接觸的衆生,根機參差不齊,有的人智慧門未啓、有的人智慧很高、有的人執著很深,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法門循循善誘。然而,不管是小乘法或大乘法,都不離「誠」與「信」。

   佛陀教導我們學法不可偏差,但是有的人偏于打坐參禅,一打坐就想求神通,欠缺下工夫磨練、修持佛法的誠意,這樣很容易産生幻覺幻聽,一不小心就得禅病。

   有的人偏于念佛、偏執于個人了脫生死,以爲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,解脫今生的業報,這種信念是不正確的,欠缺了淨土法門中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的認知。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、了脫生死,必先在人間培植大善根、大福德;若只斷章取義,就不是正確的信念。佛陀開演千經萬論、無量無數的法門,絕對不離正信、正念,能夠依止正信、正念,內心自然存誠。

   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

   「誠」、「信」兩個字是修行之本——信爲道源功德母,而誠可以成就一切事業;所以誠與信對我們有莫大的助益。孔子也說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。」一個人若沒有信用,講話不能讓人采信,則他的爲人就不可能被人看重,他的一生也難以成就。因此做人絕對要言而有信,不可言而不實;做人一定要心存誠意,以誠待人,不可欺騙、隱瞞人。

   修行就是要修整自我的心,使之不迷失。「是誠不一,則心莫能保」,連自己的心都保不住,何況是要得到別人的信用與敬仰

  那就更難了!

   所以我一再強調,誠正、信實是做人的基礎。做人若無信用,即使說得天花亂墜,大家還是認爲你能說不能做,這樣的人如何發揮所長

  因此,修行必須從「信、實、誠、正」出發。「衣食可去,誠信不可失」,我們可以寒無衣穿,饑無飯食,但是不能失去誠與信。

   衣食可去,誠信不可失

   殷商末年的伯夷、叔齊能受後代學者的尊敬,是因爲他們有誠、有信,有清高的意志——當他們認爲國無道時,甚至拒食這個國家土地所生長的糧食,甯願流離他國、餓死他鄉,這就是清高之士、信實之人;他們雖然因貧困饑餓而死,但是他們的精神與芳名,卻永垂不朽!

   古代的秦始皇統治天下,但是他不誠、無信、施暴于天下,使民不聊生、百姓受苦,而受到萬世唾罵,無法取得別人的尊敬;所以說「衣食可去,誠信不可失」。

   有誠有信的人就是「善知識」,像伯夷、叔齊,甯可舍棄衣食而餓死他鄉,但其精神可以領導後世之人,我們應該要學習善知識的德行。「唯誠取信」——唯有一個「誠」字才能取得別人的敬仰信任,因此我們要非常謹慎,絕對不可失去誠信,否則就有欺人之嫌了。

   有句話說:「心若欺人,反自取其欺」,你若欺騙別人,其實是欺騙自己啊!你可能騙得了人家一、二次,但當馬腳露出時,則任憑你再多的花言巧語,也沒人會再相信你,這等于是欺騙自己的心。所以,我們要謹慎莫欺人!

   能受天磨方鐵漢

   我曾聽過有人這樣說——「佛法教我誠信,但是我以誠以信待人,別人卻無法以誠以信待我,這樣我很快就會被人淘汰,事業無法穩固。現在的時代必須相互競爭、欺騙、隱瞞,才能建立事業。

   這是不合道理的說法。一項事業的成就,必須憑借我們的誠信待人,並發揮自己的實力,于困苦中力爭上遊,方能獲得圓滿的結果。所謂「能受天磨方鐵漢」,當所經營的事業無法順利成功時,除了憑藉自身的誠正,還得有鐵漢般堅忍的毅力,屢挫屢堅,那麼就能東山再起,重現新機。

   寶石美玉從礦石而來,但若沒有經過雕琢就無法發光、發亮;同理,人在世間必定要接受許多人事的磨練、考驗,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堅強的人。

   不遭人忌是庸材

   一般凡夫都容易妒賢欺能,能幹的人不能被別人容納,爲什麼呢

  因爲太自大了!我常常說「成功的第一秘訣要擴大心胸、容納一切衆生;第二要縮小自我,不可自大。」要將自己縮小到進入他人眼裏、能穿透他人心窩,讓人見了你而不覺礙眼,甚至能從內心接受你、喜歡你。所以,遭到別人妒忌、欺難時,要好好警惕自己!

   然而,「不遭人忌是庸才」,若自己表現得很好,卻遭到別人的毀謗時,要安心立足,繼續發揮自己的能力、才幹。

   「能受天磨方鐵漢」,是要我們磨練堅強的意志,當面對別人的贊歎或毀謗時,能如如不動、站穩腳步!「不遭人忌是庸才」是警惕我們要不斷地努力,受人妒忌時要安然地接受;受人欺難時,也要勇敢地繼續做該做的事,要有寬容的心接納一切!

   因此,不想受到別人的欺難,而能充分發揮良能,就要縮小自己,擴大心胸。被人欺難時也不要在意,因爲「欺難」是凡夫的習性啊!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,雖然自己很能幹也必須縮小自己,不礙人的眼、不刺人的心,以溫柔的態度對待人,擴大心胸容納所有的人,盡量做到不遭人忌的程度;設若被人忌,也要歡喜接受,趕快自我檢討,誠心改過。

   所以不管是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,我們都不要對和自己能力相當的人斤斤計較,要以平等心去對待衆生。除了幫助比自己弱小而可憐的人以外,也要付出愛心去幫助能力和自己一樣或比自己能力強的人。如此才能去掉凡夫心,成就我們的佛性。

   因此,「不遭人忌是庸才,能受天磨方鐵漢」也是磨練我們修行功夫的基礎,如能接受考驗,那麼必然能守持叁聚淨戒和不犯威儀。

  淨因第叁要

   一.發菩提心

   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

   五濁即淨土

   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

  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發「菩提心」,修「菩薩行」;唯有如此,才能成就無上佛果。

   什麼是「菩提心」呢

  菩提就是「覺道」,覺悟人間的苦難,發心求取正覺成就佛道,普度衆生離苦得樂。然而發了「菩提心」之後,想要達到成佛的目標,一定要修「菩薩行」——精進持淨戒,慈悲度衆生;這是成就佛果唯一的途徑。

   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我們能夠發菩薩心,菩薩的心懷就是《法華經》中「法師品」的偈言:「大慈悲爲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爲座,處此爲說法。」

   佛陀平等說法,普施一切衆生,而因爲衆生根機不同,接受的心得不同,所以佛陀必須苦口婆心地教化再教化。但是不論何種根機的人,都一定會感受到佛陀的心懷,那就是——「慈悲」。

   《法華經》中佛陀教育我們——普天之下需要佛法流傳,佛法由誰來流傳呢

  法師。何謂「法師」

  就是擁有與佛同樣的志向,行如來之行,與佛同樣舍俗出家,擔起如來家業的「出家僧衆」。

   法師必須能夠將佛陀的教法完全吸收、內化,成爲自己的精神、心懷;吸收佛陀的精神,體驗佛陀的心懷,然後再以身作則、教化衆生,這樣才堪稱「法師」。一位法師必定是經過佛法的洗煉,洗得心清淨,練得志堅強,而且具足外柔內剛的氣息。

   心存大慈大悲接引衆生

   在「法師品」有言:「大慈悲爲室,柔和忍辱衣」,這是一個比喻——將我們的心比喻成「室」。如古人用「宅心仁厚」來形容很有愛心的人;…
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