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因三要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一句话,博得他人信任、安心而生欢喜,解开疑惑,那你已经种了度化众生的因。身体的动作也是一样,大家一起辛苦工作后,却把善后的工作留给别人,这就断了善缘的因。虽然你开始时做得很好,但是后来却招致别人不满与怨憎,那么你就种下与众生无缘的因,将来你所说的话,人家不会采纳;你想合群,也会觉得很困难!

   我曾经听人抱怨说:「我抱着非常诚意的心来到这个团体,但是我觉得自己很没有人缘!」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,本来与这个团体有缘,只是不能与人同甘共苦到最后皆大欢喜的时刻,就是差这么一点而已。所以我们既然付出了,就要有始有终、贯彻到底,做到整件事情圆满完成,这就是种欢喜因。

   《地藏经》中「利益存亡品」也这样说:「举心动念,无非是罪」,故知举手投足,开口动舌,无不是因,无不是业。举手役足之间,随时都在种因。所以我们每一天、每一时、每一刻,一定要抱持因缘果报的观念,处处谨慎,不要让众生起了厌烦的心。

   学佛要学平等心

   修行若能保持诚与信,则有补无失——有百利无一害。「若诚不一,则心莫能保;信不一,则言莫能行。」若诚不一,是说我们对别人的诚意不平等——对某个人很诚意,但是对另外一个人却没有诚意;对自己爱的人,即使掏心挖肝也无悔;可是对于不喜欢的人就不一样了,看他成功、健康,就会感到怨怒、气愤,不但不会生随喜心,反而会去破坏他,这就是没有平等心。

   学佛就是要学平等心,也就是「怨亲平等」——不论亲疏爱憎,对一切众生都要抱持一个「诚」字。我们若没有平等心,就会偏护此人而排斥彼人,如此则不能保住菩提心;而菩提心一失,就落入小乘了。「信不一则言莫能行」——一个人若讲话不算话,绝对无法成就事业。

   若能做到「诚」与「信」这两点,就是最大的修行;这两个字是一切智慧和福德的种子,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勉励。

   (编者按:灵源惟清禅师与圜悟克勤禅师皆乃宋代禅宗高僧,读者可于《大正藏》第51册史传部三之绩传灯录卷第二十二及第二十五得知二位禅师之生平。本文内二位禅师之对话,读者可于《卍续藏》第113册禅林宝训顺朱卷二详知内容。)

   能受天磨方铁汉

   修行的原则,一定要以孝为先,奉养父母,并且皈依三宝,守持戒律;而修行最重要的态度就是「诚」与「信」:「存诚于己,可以教人无欺」,一个人的人格实以诚信而立,我们若能时时心存诚意,不欺不诳、不卑不亢,则一切举止动作、行为表现,都是无声的说法——不管身教或言教,皆可以启发他人内心的诚意。

   修行必须心正意诚

   佛法修行的法门很多,有所谓「八万四千法门」;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所接触的众生,根机参差不齐,有的人智慧门未启、有的人智慧很高、有的人执着很深,所以佛陀要用种种法门循循善诱。然而,不管是小乘法或大乘法,都不离「诚」与「信」。

   佛陀教导我们学法不可偏差,但是有的人偏于打坐参禅,一打坐就想求神通,欠缺下工夫磨练、修持佛法的诚意,这样很容易产生幻觉幻听,一不小心就得禅病。

   有的人偏于念佛、偏执于个人了脱生死,以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,解脱今生的业报,这种信念是不正确的,欠缺了净土法门中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的认知。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、了脱生死,必先在人间培植大善根、大福德;若只断章取义,就不是正确的信念。佛陀开演千经万论、无量无数的法门,绝对不离正信、正念,能够依止正信、正念,内心自然存诚。

   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

   「诚」、「信」两个字是修行之本——信为道源功德母,而诚可以成就一切事业;所以诚与信对我们有莫大的助益。孔子也说: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。」一个人若没有信用,讲话不能让人采信,则他的为人就不可能被人看重,他的一生也难以成就。因此做人绝对要言而有信,不可言而不实;做人一定要心存诚意,以诚待人,不可欺骗、隐瞒人。

   修行就是要修整自我的心,使之不迷失。「是诚不一,则心莫能保」,连自己的心都保不住,何况是要得到别人的信用与敬仰

  那就更难了!

   所以我一再强调,诚正、信实是做人的基础。做人若无信用,即使说得天花乱坠,大家还是认为你能说不能做,这样的人如何发挥所长

  因此,修行必须从「信、实、诚、正」出发。「衣食可去,诚信不可失」,我们可以寒无衣穿,饥无饭食,但是不能失去诚与信。

   衣食可去,诚信不可失

   殷商末年的伯夷、叔齐能受后代学者的尊敬,是因为他们有诚、有信,有清高的意志——当他们认为国无道时,甚至拒食这个国家土地所生长的粮食,宁愿流离他国、饿死他乡,这就是清高之士、信实之人;他们虽然因贫困饥饿而死,但是他们的精神与芳名,却永垂不朽!

   古代的秦始皇统治天下,但是他不诚、无信、施暴于天下,使民不聊生、百姓受苦,而受到万世唾骂,无法取得别人的尊敬;所以说「衣食可去,诚信不可失」。

   有诚有信的人就是「善知识」,像伯夷、叔齐,宁可舍弃衣食而饿死他乡,但其精神可以领导后世之人,我们应该要学习善知识的德行。「唯诚取信」——唯有一个「诚」字才能取得别人的敬仰信任,因此我们要非常谨慎,绝对不可失去诚信,否则就有欺人之嫌了。

   有句话说:「心若欺人,反自取其欺」,你若欺骗别人,其实是欺骗自己啊!你可能骗得了人家一、二次,但当马脚露出时,则任凭你再多的花言巧语,也没人会再相信你,这等于是欺骗自己的心。所以,我们要谨慎莫欺人!

   能受天磨方铁汉

   我曾听过有人这样说——「佛法教我诚信,但是我以诚以信待人,别人却无法以诚以信待我,这样我很快就会被人淘汰,事业无法稳固。现在的时代必须相互竞争、欺骗、隐瞒,才能建立事业。

   这是不合道理的说法。一项事业的成就,必须凭借我们的诚信待人,并发挥自己的实力,于困苦中力争上游,方能获得圆满的结果。所谓「能受天磨方铁汉」,当所经营的事业无法顺利成功时,除了凭藉自身的诚正,还得有铁汉般坚忍的毅力,屡挫屡坚,那么就能东山再起,重现新机。

   宝石美玉从矿石而来,但若没有经过雕琢就无法发光、发亮;同理,人在世间必定要接受许多人事的磨练、考验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。

   不遭人忌是庸材

   一般凡夫都容易妒贤欺能,能干的人不能被别人容纳,为什么呢

  因为太自大了!我常常说「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扩大心胸、容纳一切众生;第二要缩小自我,不可自大。」要将自己缩小到进入他人眼里、能穿透他人心窝,让人见了你而不觉碍眼,甚至能从内心接受你、喜欢你。所以,遭到别人妒忌、欺难时,要好好警惕自己!

   然而,「不遭人忌是庸才」,若自己表现得很好,却遭到别人的毁谤时,要安心立足,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、才干。

   「能受天磨方铁汉」,是要我们磨练坚强的意志,当面对别人的赞叹或毁谤时,能如如不动、站稳脚步!「不遭人忌是庸才」是警惕我们要不断地努力,受人妒忌时要安然地接受;受人欺难时,也要勇敢地继续做该做的事,要有宽容的心接纳一切!

   因此,不想受到别人的欺难,而能充分发挥良能,就要缩小自己,扩大心胸。被人欺难时也不要在意,因为「欺难」是凡夫的习性啊!所以我们要常常自我警惕,虽然自己很能干也必须缩小自己,不碍人的眼、不刺人的心,以温柔的态度对待人,扩大心胸容纳所有的人,尽量做到不遭人忌的程度;设若被人忌,也要欢喜接受,赶快自我检讨,诚心改过。

   所以不管是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,我们都不要对和自己能力相当的人斤斤计较,要以平等心去对待众生。除了帮助比自己弱小而可怜的人以外,也要付出爱心去帮助能力和自己一样或比自己能力强的人。如此才能去掉凡夫心,成就我们的佛性。

   因此,「不遭人忌是庸才,能受天磨方铁汉」也是磨练我们修行功夫的基础,如能接受考验,那么必然能守持三聚净戒和不犯威仪。

  净因第三要

   一.发菩提心

   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

   五浊即净土

   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

  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发「菩提心」,修「菩萨行」;唯有如此,才能成就无上佛果。

   什么是「菩提心」呢

  菩提就是「觉道」,觉悟人间的苦难,发心求取正觉成就佛道,普度众生离苦得乐。然而发了「菩提心」之后,想要达到成佛的目标,一定要修「菩萨行」——精进持净戒,慈悲度众生;这是成就佛果唯一的途径。

   佛陀教育我们,希望我们能够发菩萨心,菩萨的心怀就是《法华经》中「法师品」的偈言:「大慈悲为室,柔和忍辱衣,诸法空为座,处此为说法。」

   佛陀平等说法,普施一切众生,而因为众生根机不同,接受的心得不同,所以佛陀必须苦口婆心地教化再教化。但是不论何种根机的人,都一定会感受到佛陀的心怀,那就是——「慈悲」。

   《法华经》中佛陀教育我们——普天之下需要佛法流传,佛法由谁来流传呢

  法师。何谓「法师」

  就是拥有与佛同样的志向,行如来之行,与佛同样舍俗出家,担起如来家业的「出家僧众」。

   法师必须能够将佛陀的教法完全吸收、内化,成为自己的精神、心怀;吸收佛陀的精神,体验佛陀的心怀,然后再以身作则、教化众生,这样才堪称「法师」。一位法师必定是经过佛法的洗炼,洗得心清净,练得志坚强,而且具足外柔内刚的气息。

   心存大慈大悲接引众生

   在「法师品」有言:「大慈悲为室,柔和忍辱衣」,这是一个比喻——将我们的心比喻成「室」。如古人用「宅心仁厚」来形容很有爱心的人;…
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