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的本来面目!
所以,学道应以最纯诚的一念心追求道理,设若只是成为装饰自己的名利,道则不纯、不诚;要以发自内心的单纯和真诚精进向道,方能培养出纯诚厚德,故知「道学行仪,纯诚厚德」,即是找回自我最重要的一条轨道。
什么样的人最可爱
什么样的人最可亲
「人性之美莫过于诚」,以诚存心、以诚待人的人,最得人喜爱,也最值得人亲近!自无始劫以来,我们清明的本性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薫染而污浊,直到认识佛陀所教导的道理、了解人生的宗旨后,才学习去掉无明,回归纯真本性;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机缘「学行合一」,战战兢兢地行于诚、精于道。
希望人人都能为自己开创一个可亲、可敬、可爱的人生;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——回归自我清净的本性。
团体美来自个人的美
我常常提醒并鼓励大家,要时时刻刻抱着一分感恩心诚恳地和人相处,以诚信待人。彼此若能守信重诺和信赖,则任何人我是非,都不会造成问题!
学道,一定要反求诸己。一个团体,乃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,人人对自己都有责任,若能常常坚固「诚心」,一个团体有十个人,就有十分诚心;有二十个人,就有二十分诚心;整个团体若能同心发扬「诚」字,这个团体就是最美、最清净的团体。所以说团体的风气和形象,是每一个人的责任。
宇宙虽然广大,但是我们不可自认渺小,无法发生任何作用,我们应该要有自信,相信自己这个渺小的点,也能够影响无数个点。我们是慈济的一分子,一定要身体力行,检视自我的诚意,恢复清净的本性;人人若能恢复清净的本性,就能转娑婆世界为极乐净土。
道学行仪,纯诚厚德
要得到幸福的人生,达到真、善、美的境界,一定要依正道而行;人生的道路若能行得正、不脱轨,便是真善美的境界。孔子说: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!」早上若能听到一句真理,并体会其真义,即使当晚咽下最后一口气,也能了无遗憾,可见「道」对于人生是多么重要啊!因为唯有识得真理,才能建设有意义的人生。
因此学佛一定要用心追求正道,充实内在修养,并且表现于行动威仪中;若能如此,即是厚德——德行厚重。
坦诚待人,则一切举动皆能受人赞美、肯定。孔子说: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
」人若无信,就无法立身处世,有如一辆马车欠缺了马与车之间的连接杆,车子就无法运行前进!所以,做人一定要有诚信。
佛门「六和敬」的重点在于「和睦」,而和睦最重要的条件是:相互坦诚。心存坦白、诚意,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;彼此信任,则一切行动皆能和敬——和而敬之。因此,我们的内心与行动要非常坦诚,才能彼此敬重,相互信赖。
以诚以信,深蓄厚养
灵源禅师说:「衲子虽有见道之资,若不深蓄厚养,发用必峻暴,非特无补教门,将恐有招祸辱。」圜悟禅师曰:「学道存乎信,立信存乎诚。存诚于中,然后俾众无惑。存诚于己,可以教人无欺。惟信与诚,有补无失。若诚不一,则心莫能保,信不一,则言莫能行。」
灵源禅师的意思是说:看人不可只看皮毛——不能只看他的聪明、谈论佛法头头是道,就以为很好;也不可因为他的学问广博,就以为很好;若不能真正地深蓄厚养——长久累积内在的德行、真诚的修养,而只是凭着世智辩聪,利用佛法搬弄口才,这样的人不但无法利益人群、教导众生,甚至还会污染佛门。
圜悟禅师则强调:学道最主要是心存信、诚——要有正确的心思、正确的见解及正确的道念;这些都发自于我们的正信——正确的信仰。有些佛教徒但凭一股热心,只知道要尊重佛、法、僧「三宝」,对于教法却不求甚解,只是一味盲从,无法分辨是非;由于观念偏差,而造成错误的见解与行为,这种错误的观念害人不浅!
例如有些人自称信佛、学佛,但却忽略家庭的照顾,每天跑道场,执着于打佛七、赶法会,或者受戒之后回来就说:「这件事我不能做,那件事我也不能做。」使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不得安宁!像这样的人,尽管讲经说法再怎么好,又如何能圆融地负起人生应尽的责任。
学佛要力行、合群
学佛并非要脱离人群;能与人和睦相处,才是真正的学佛!我常强调:每个慈济委员都必须从自身做起,从自我修养开始,渐进影响家庭,然后净化社会;这是我三十几年来,一直努力推行的佛教精神。
处于现今社会,觉得人生茫茫,不知道做人目的而耽于纸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!
我们非常幸福,不但既得人身,又能听闻正法;社会上有些人虽然有心追求道理,但是现在的宗教很复杂,若无法正确地选择,往往会迷途而不知返。我们应该要心中存「诚」,不是为私「我」信仰,要为利益大地众生,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。
所以,学佛一定要学得内心纯诚厚德,不可只学得表面能说善道。只对文字认识深入,对佛法并无助益;总之,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。
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
「诚信」,是学道的根源。一个人要成就事业或道业,不能离开诚与信。凡夫心之所以会迷茫,就是因为彼此少了一分「诚」意,「一念无明起,三细六粗(烦恼)生」,相互欺瞒、诈骗的事也就屡见不鲜!
孔子的弟子曾参常常警惕自己:「君子慎其独。」——在众目睽睽下能够保持君子风度没什么稀奇!因为人多时,会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;最容易疏忽的是个人独处时,以为没有人看见,自己的缺点及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便不经意显露出来。所以做为一个君子,在四下无人时,更要提醒自己威仪端正。
孔子的弟子修身养性,就是这么谨慎!他们不单是训练自己的文学和辩才,更注重心性的修养。我们学佛者的目标是超凡入圣,所以要更加谨慎,清净心地。
说话时,不论对很多人说话,或只对一个人说话,态度同样要有诚意。「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」,一个人讲话非常有诚意,且这个诚是扎根于义的,则说话的人必能确实力行佛陀讲经「不增不减」的精神——对众人说法不增,对一人说法不减。这就是「信近于义」,也就是「发自于诚」。
闻思修要发于诚
想要心无杂染,就要有一分真「诚」的修养。佛法中「闻、思、修」——意指听经不是为了与人辩论,而是要好好用心地听;听了以后,深入地思考,悟透人生时间短暂,体会生命的宝贵;思考以后,将经中的道理表现在行动上,启发良知,发挥良能,该做的事积极去做,不该做的事要戒止;这一切都是发自「诚」心。
善的法门要勤修,恶的心念要息灭。所谓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戒定慧就是出于真诚的闻思修;我们学道要好好地培养这个「诚」字,设若缺乏诚心,任凭你说法说得再好,也只能暂时吸引人;然而如果言行不一,则无法使众生信服,反而侮辱了佛门。因此,会不会说法不重要,老实修行、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!
信是诚的起步
圜悟禅师说:「学道存乎信,立信存乎诚。」我们要以诚来学道,但是起步一定要从信开始;「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」,要学道、成就功德,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;若无法让人信任,则连做人的根基都欠缺,何况是学道、识理呢
因此,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好好维守信用。
慈济志业任重道远,这一条长远的路,最初也是起源于「信」。当初创建慈济医院时,没有寸土片瓦,我只不过说一句话:「我想盖医院。」全省慈济委员就以我的意愿为意愿,努力护持建院志业。也因为这么一句话,虽然遭遇很多困难,但为了「言出必有信」,还是力行建院志业,这就是守信用、负责任。总之,「信」是做人的基本,建立信用后才能达到诚的境界。
圜悟禅师又说:「存诚于中,然后俾众无惑;存诚于己,可以教人无欺。」一个人内心若能常存一个「诚」字,则开口动舌、举手动足,一切行为举止就可得到大众的信赖。做人常常存着一分诚心,才得以教导别人不可欺骗;自己若不诚实,常常欺骗别人,搬弄口舌是非,却要教诲别人不欺骗,那就很难了!
记得我计画创建医院时,有一次到土城拜见广钦老和尚。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语,那天却对我说了许多话。有位委员问他:「老师父!我们想建医院,您说盖得起来吗
」他拍拍我的肩膀说:「你心无欺,医院一定建得成!」当时,我体会到「欺」就是「诚」的相反;若有一分诚,医院一定建得成。如今,这句话已经应验了!
诚信是做人的基础
道业唯有以「诚」方能成就,人间的事业也是一样;若时常存心欺骗他人,说话欠缺可信度,这样的人无论到哪一个地方,都是窒碍难行。希望诸位记住「唯信与诚,有补无失」。
修行者要能善体人意,不能只顾到自己的感受,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着想。我们应该学习善体人意:不要当一个常常需要别人来善解自己行为的人,而是要当一个能够常常善解他人的人。
我曾说过,什么人我都可以原谅,唯有「不诚」与「不信」这两种人,我比较不能原谅;但我不会放弃他们。平时说话不诚实的人,有时我就当他没说,有时会将他的话打折扣,十分只能信几分。至于无信的人,我不会重用他,不过,我同样不会舍弃他,我会让他有机会好好反省、改过。总之,「事相」上我必须去分别人的诚信与否,而「理相」上则不放弃任何人。
举手投足都在下种
我们要相信佛教所说的因果,不要以为此生结束后就什么都没有了!种如是因,将得如是果。慈济之所以有今天,全靠众人护持,这个缘是累生累世结来的,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「因缘果报」,一定要有耐心,不但在发菩提心,还要有长远心,好好照顾我们的善缘种子。
开口动舌无不是因,你今天…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