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因三要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也可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琢磨、鼓励、启发。所以,不要把人事当是非,应该将是非当作修练的机会。

   凡夫大多太爱自己,所以事事多疑,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批评自己

  别人所做的事是不是对自己不利

  把人与事当作是非而处处起疑心,以这种心态来生活会很痛苦。所以修行时,即使是真正对己不利的是非,也要将其善解,化是非为修行,决不可将人事当成是非。

   所以「闻、思、修」就是听闻佛法后,对佛法有了认识,再深入去思考。如同孔子所说「温故而知新」,一再温习、反复思考,一面听、一面思考,自然融合成为我们的智识,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智慧。

   而且一切佛法一定要身体力行,因为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。水到底是热的

  还是冷的

  你要自己喝才知道。修行也是一样,要体悟佛法、开悟证道,一定要身体力行,才能真正觉悟,故称闻、思、修为三慧学。

   六度则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如果精进修持就能将我们从凡夫的此岸度到圣人的彼岸。做菩萨必须具备这六种善法,这些善法全部包含在摄善法戒里。

   慈悲喜舍,善导众生

   众生心非常复杂,有人心善,有人心恶。

   「摄众生戒」就是将一切众生不同的习气、心念,导向同一个目标——止恶行善、转迷成智。

   例如「慈济」将近几千位的委员与数百万会员的心,聚集在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——「为佛教、为众生」,这就叫做「摄众生戒」。将众生的心凝聚朝向同一目标,故称为摄一切众生。

   摄持众生有四种方法——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
   「慈」就是予乐,发挥爱心与智慧,使一切众生快乐!

   所谓「施比受更有福」、「助人为快乐之本」,唯有贡献人生良能、为众生服务,才能感受到深刻而恒久的快乐。所以,不但要解除众生身体上的痛苦,使他们获得健康安乐,更要启发他们慈爱的心念,使他们获得欢喜、安详的心境。

   「悲」就是怜悯;拔除众生的痛苦,即是悲悯众生。

   若没有怜悯心,就会认为别人生病是别人的事,与我何干呢

  穷是他穷、寒是他寒、饿是他饿,这些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

  这样漠视众生的态度,实在很残忍。大家应该要发挥不忍、恻隐之心,也就是怜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!

   悲也是「济」的意思——弥补、救济众生所缺少的。所以,「慈济」两个字就是予乐、拔苦,以慈爱、悲悯之心,弥补众生的缺陷——例如缺乏物资者,就济助他物资;如果心灵空虚者,就启发他的爱心。从表相上看起来是在造福众生,而实际上拔苦予乐者却从身体力行中开启智慧;所以慈即修慧,济即修福,同步并行称为「福慧双修」,故知「慈悲」就是慈济的基本精神,故称慈济人是福慧双修、悲智双运。

  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,今天能付出力量为人群服务,就要及时去做,莫待明年,更不能等到自己的家庭、事业责任结束时才开始做,因为人生的责任结束时,就是生命功能停止之时。虽然现在很平安,但是谁知道几分钟之后又是如何呢

  

   总而言之,既知人生无常,就要赶紧行善、修行。而且,若能起怜悯心,悯念一切众生的苦,自然会好好把握时间、积极从事救度众生的工作,而不会浪费任何时间于无意义的事上。因为时间可以累积道业、累积功德。

   慈悲是观音,喜舍名势至

   「喜」即喜庆,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

   慈济人济贫教富很辛苦,但也非常欢喜自在!当贫穷、饥寒、病苦的众生,由于我们付出的爱心帮助,而能吃得饱、穿得暖、摆脱病痛折磨时,不仅他们离苦厄得安乐,我们也会感到非常高兴;这分温暖而深刻的喜悦,不是任何世俗玩乐的短暂快乐所能比拟的。

   至于富有的众生,我们将慈济精神介绍给他们,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救济贫病的工作——「取诸社会,用诸社会」,以佛陀的教育引导他们舍迷得智,转烦恼为菩提。

   引导这些富有的人发挥爱心与良能,帮助世间苦难众生,如此就是教他们种福、修慧,并且让他们得到心灵的踏实感与欢喜轻安,我们当然深感庆幸啊!

   天下事一个人做不完,世间布施行善的人当然愈多愈好!所以我们不但要尽心尽力服务众生,见到他人发心行善也要鼓励、赞叹,并随分随力助他成功,这就是「随喜功德」。

   有一句话是「喜舍名为势至,慈悲就是观音」,意即人人都可以做菩萨,以慈悲心利益众生,当下就是观世音菩萨!众生需要什么,我们能付出多少,就尽量付出多, 少,以精进勇猛的毅力喜舍布施,则当下就是大势至菩萨!

   为了帮助众生,除了要舍财、舍力、舍时间,同时必须具备「三轮体空」的精神;不能做了一件好事就常常放在心上,以为自己很善良,布施的东西很多、很珍贵,或者认为对方欠自己一分恩情。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做,做了以后也不要以为有什么,这才是「无量」的功德。

   舍弃执着,无憎无爱

   人与人之间相处,难免有投缘或不投缘的人。与自己不投缘的人,不论他说什么或做什么,都觉得听不顺耳、看不顺眼。若有这种分别、执着之心,就无法平等普利一切众生。

   学佛就是要学得「众生平等」、「无憎无爱」之心,不特别喜爱某人,也不特别排斥某人,而以平等、平常心来帮助众生,并且「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——除了自己以平等心为众生付出外,还要教育众生与我们一样舍弃执着、无憎无爱。

   如何舍弃执着

  例如「持戒」,修行人不可有执着之心,修行持戒固然非常好,但是切莫执戒;若持戒又执戒,就会产生很多痛苦和烦恼!比如佛陀制戒「日中一食」,是因为印度当时出家人托钵乞食,路途遥远、无车可乘,步行往返浪费了很多时间;而且修行时去除了杂念,没有烦恼少费心神,也极少消耗热量,所以一日之中吃一餐足以维持身体所需;此乃因时因地所制戒。

   但是很多佛教徒听戒之后,因害怕犯戒而过午不食,结果饿出胃溃疡等毛病,引起家人先生、子女的反感。所以持戒一定要适合目前所处的环境,符合正常生活的规范,不可因为执戒「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吃」。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,要善加珍惜和利用,发挥救人的良能,才是正确、智慧的持戒。

   有的人常不舍烦恼,什么事都舍不得放下,我就告诉他:「你的心不如你的脚!你的脚不管踩了多脏多污秽的东西,洗一洗就干净了!可是你的心听法之后无法消化,一直积压变成烦恼,这样你的心就不如脚了!」

   所以我们学佛若要进步,一定要舍,要持戒但不执戒就是「舍」。

   若能以此四字——「慈悲喜舍」,做到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随一切善事而喜,持戒而不执戒,人与人之间以平等心相对待,即以诸善法摄诸众生,此即「摄众生戒」。我们如果想度化众生,一定要做到这四大: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如此,不但能摄持人,甚至一切的蠢动含灵众生,也都能被我们感化。

   以大悲大勇担负众生苦难

   总而言之,学佛要禁止做一切恶事,奉行一切善事;「诸恶莫作」就是摄律仪戒,「众善奉行」就是摄善法戒。摄律仪戒是以严防为体,不去犯戒;摄善法戒与摄众生戒皆以勤勇为本,必须精进,具备毅力、勇气。

   三聚净戒可以摄持大乘一切戒法,如能力行此三种戒法,当下就是菩萨!

   因为众生的根机参差不齐,所以佛陀开示很多方便法门,先描述三界六道中种种险恶与痛苦,根机较低的人听了之后害怕六道轮回,为了避免痛苦,就会赶快修行;此乃趋向了脱生死的修为,称为小乘。

   然而佛陀在法华会上,鞭策只为自己修行,而不知发大乘心度众生的声闻小乘弟子,说他们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,不能延续佛陀救世的精神。现在的社会,不是独善其身的小乘佛教能够改善的,若不随顺人群,根本没机会度化众生。因此,学佛一定要趋向大乘佛法,这才是佛陀来人间教育我们的本怀。

   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;种下菩萨心、佛心的种子,将来必定成就佛果。我每天为大家开示,一再鼓励诸位好好利用身体、时间来利益人群,我期望人人,不论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,皆能学习佛陀的精神,以大慈悲心及勇猛精进的毅力、勇气与信心,从凡夫地走入菩萨的道路,担负起众生的苦难,勇往直前、不退不惧,直往成佛的目标迈进!

   (编者按:《法苑珠林》内容读者可参阅《大正藏》第53册之受戒篇第87的戒相部)

   三.不犯威仪

   人性之美,莫过于诚

   能受天磨方铁汉

   人性之美,莫过于诚

   「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;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

  」这是《普贤菩萨警策文》中的句子。圣人贤者有高超的见地与智慧,能透彻人生真相,所以常时时刻刻自我反省——昨日已逝,自己是否已成就了些什么

  

   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,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、懵懂迷糊地空过时日,就叫颠倒的人生。所以修行者要随时自我警惕、检讨,不要迷失了自我,也不可浪费时日。

   去伪归真,还我本来面目

   自我最可贵,本性最纯真,若能认清自己,就是最完美的人生!而我们要如何认清自我呢

  因此自我省思与检讨非常的重要!人生的道路从何而来

  目标又何在

  想要走正确的道路,必定要诚心学道,想找回自我,也唯有学道。「道学行仪纯诚厚德,人性之美莫过于诚,人性之贵莫过于信。」所谓「诚于中、形于外」,就是将所学的道理摄受于心,表现于外,亦即心念诚正则行动显现威仪。一切举动,如何与「道」相契合呢

  必先具足「纯」、「诚」的心念。

   纯就是纯真、单纯,没有杂染。凡夫由于受到后天的污染,一心直向欲境奔驰,所以多心、多欲。一切的罪恶以及业力,皆由欲念所致。要寻回真如本性,唯有去杂返纯,去伪归真,回归到自…
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