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因叁要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慧根仁宅」則是說一個人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心。

   佛陀曾把叁界譬喻成一個火宅,將宇宙比喻成一間大房子。人間就像一個大宅,若要大宅內充滿溫暖的氣氛,則必須我們的內心——「心宅」時時刻刻抱持佛陀的教育與精神。所以佛陀教導弟子,若要引導衆生,首要條件必須自己先有這分大慈悲心,以開闊的慈悲心包容一切衆生,此即「大慈悲爲室」,也是佛陀明白的教誨。在教化別人之前,自己要先以「大慈悲爲室」。

   「慈」是指「無緣大慈」,俗語說:「天下慈母心」,媽媽疼愛孩子的心,與佛陀愛普天下衆生如己子的心是相同的。所不同的是,凡夫愛的範圍很狹隘,只限于愛自己的孩子——孩子快樂母親就快樂,孩子成功母親就覺得光榮;而佛陀則是以慈母一樣的心,去愛普天之下的衆生,視普天下衆生如己子,普天下的衆生安樂佛陀就安樂,所以稱爲「無緣大慈」。

   「悲」是指「同體大悲」,意即佛菩薩對衆生的苦,感同身受!就如一般世俗現象,社會大衆攜家帶眷到動物園去,以欣賞關在籠裏的動物爲樂事。但佛陀則不然,當佛陀看到動物被囚時,是滿懷的悲心啊!因爲若拿人類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相比較,看到牠們被囚禁籠內不得自由之苦,還怎麼忍心視牠們的苦爲我們的樂呢

  佛陀與凡夫不同的心境就在于此。

   衆生的苦就是佛陀的苦,看到那些動物時,佛陀悲憫牠們的不得解脫,悲憫牠們的愚癡,無法領悟佛法的境界。也因此,佛陀曾明示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今天我們能夠投生人間,就應該趕緊把握機緣、時間聽聞佛法。

   以「柔和忍辱」爲衣

   「大慈悲爲室,柔和忍辱衣」,是佛陀提醒我們要好好看清天下萬事,啓發本具慈悲心,堅定行菩薩道的意志,以便施教衆生。而想要施教衆生,必定要先具備一分讓衆生喜于親近的形態。衆生喜歡親近什麼樣的人呢

  柔和有禮的人。一個人外表讓人感觸最直接的就是聲與色。聲,就是言語;人們講話的語調有柔和,也有粗犷。同樣一句話,若聲調過高,人家聽了就會不順耳;若說得柔一些、軟一些,聽起來,就會令人覺得入耳又入心,所以聲音要柔和。

   除了聲音柔和之外,形態一定要有禮貌。

   人之所以稱爲「萬物之靈」,在于識「禮、義」、知「廉、恥」。孟子曾說:「人之異于禽獸者,幾希!」以衣服爲例,所有畜生都不必穿衣,披毛帶角就是牠們的形象;但是人就不一樣了!人必須穿衣蔽體以遮羞恥。一般人大都注重服飾穿著,紅、黑、白、長、短,千姿百態都有。維持社會安甯的警察、警官,或是憲兵,海、陸、空軍等,也各有各的製服,以表示他們的崗位、職守,讓人一看便知。還有宗教家,若是正信且受社會敬仰、公認的崇高宗教家,也一樣有整齊的製服——例如天主教的神父、修女以及佛教的比丘、比丘尼,一看即知其身分。

   然而,什麼衣服穿起來最美呢

  其實,真正的美無法用衣服裝飾得出來;真正美好的人生,也不是靠有形物質經營出來的。普天之下最美的一件衣服是無形的,那就是「柔和忍辱」衣。人人都喜歡柔和忍辱的人,一位柔和善順的人即使身穿粗衣粗布,也會由他內在散發出來的修養,讓人一看就心生歡喜,被他柔和敦厚的氣質所吸引!

   更何況我們佛教徒,大多數是在家居士,很難由衣著上分辨我們的身分,但是有一項可以讓人看出我們是佛教徒,那就是「修養」。用你的修養、形態和平時講話、待人接物的「形色」,來表示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——也就是以「柔和忍辱」作爲你的衣服。

   透徹世間諸法

   我們要怎樣才能忍辱、如何才會柔和

  就是要透徹一切道理;若能透徹道理,看開世間的名利、地位,自然會有寬大的度量來容納世間的人與事。如此,態度就自然柔和了!

   人人皆有佛性,但是受了後天社會各種形態的熏染,而有了不同的習氣和心態。

   我曾在報上看到一則報導。兩個親兄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,平時在家就常常因意見不合而吵架;在公司也爲了職位問題互相明爭暗鬥。兩兄弟時時抱著一種怨恨、嫉妒的不平衡心理,積怨甚久!一直到除夕夜圍爐,因酒後起沖突,大哥殺死了弟弟,再服毒自殺。

   這是現代社會所發生的家庭悲劇!同胞兄弟一起相處了二、叁十年,怨恨不斷地累積,到最後竟然以恨相對,毀了彼此終生。這就是凡夫心——看不透道理。學佛,就是要學看得開世間一切名利,透徹道理;在理中處世,則「有道行千裏」,自然能事事皆通、包容一切,並時時廣度衆生,爲衆生說法。因此講經、說法教導別人之前,一定要先以身作則,首先要有慈悲心——「大慈悲爲室」,然後表現柔和忍辱——「柔和忍辱衣」;這都必須先體悟「諸法空爲座」的道理,才能表現以身作則、領導衆生的行爲——「處此爲說法」。

   諸法空爲座

   學佛最要緊的是菩提心,所以修行必須發菩提心。

   出家人名爲「沙門」,沙門有叁種意思,其中一種叫「怖魔」。

   什麼是魔

  就是「障礙」。想要出家的人有許多障礙,有的是外境起障礙——也就是個人外在的業力使自己不能很順利出家;有的人是內心起障礙——若沒有受外境阻撓,出家之後內心的心魔也會作怪。所以我常常說,非常順利出家的人,不見得能夠成功;而在出家之前,曆經千辛萬苦仍不受環境折服的人,出家一定成功。這就是說,能經得起社會人事的磨練而發大心的人,才是真正能成功的人。

   所以,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。唯有發菩提心的人,才能堅定信心、堅定毅力而産生勇氣,如此才能脫離魔掌。

   前面已經說過什麼是菩提心

  菩提就是「覺道」。從凡夫地到聖賢的境域,必定要有一條通路,即是覺悟的道路,而菩提心就是覺悟的道心。

   「學佛」不同于「佛學」。學佛是學做佛,要學習佛陀的精神、慈悲的心念,學習佛陀爲衆生吃一切苦的心,如此學佛才能成佛;而佛學只是研究其中的教理,推究其文字,在文字、名相上打轉,這只不過是世間的學者。佛教中有一句話說「所知障」——若只想研究佛學,不肯真正發菩提心學佛,對自己而言是很大的障礙;因爲知道得多,往往容易生起我慢心,無法真正謙卑誠懇、發名揚實。

   若能發菩提心,一定可以成佛,這是真正的學佛。培養內心的大慈悲,視普天下衆生如我們的親眷,用柔和忍辱的態度待人接物,了解一切道理,透徹菩提的道路,那麼世間名利就沒有什麼可以計較的!

   例如慈濟醫院的籌建,即不以營利爲目標,而以救人爲目的。

   記得慈院啓業之初,花蓮有一位貧困的勞工患了胃疾,到花蓮一家醫院住院治療。住了將近一個月,由于醫療設備不足,醫生們無法醫治,所以向慈濟醫院請求支援。了解病況之後,慈院認爲有辦法處理,所以建議患者轉院到慈濟醫院。

   但是,患者認爲慈濟醫院當時尚無勞保,盡管他的病體已經非常危急,還是遲遲不肯轉院過來,最後慈院院長與醫師討論後,認爲人命關天、救人第一,所以將醫師和儀器整個轉移到那家醫院的手術室,爲患者開刀治療。

   一切無代價的奉獻,完全以救人爲第一。這就是我們的目標——不求名、不求利,只要能夠救人,不管患者住在哪一家醫院,都能爲他服務,這就是人事上的「諸法空爲座」。

   我們的日常生活,時時處在人與事之間,離開了人與事,就沒有佛法可修了!所以,要時時開擴心胸爲一切衆生工作,爲一切人群服務,這就是發菩提心,也就是「諸法空爲座」。

   運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

   每個人都想得到真正的幸福,而內心能夠真正甯靜才是最幸福的人。那麼什麼樣的人心境最甯靜呢

  就是佛菩薩和聖賢人!他們的心境最甯靜。他們不會被惡劣的環境所侵擾,不會受世間的事相而亂了心,永遠擁有毅力和信心,不管是面臨大風大浪,不管是道路崎岖不平,他們總是安然自在、莊敬自強。

   究竟佛菩薩和聖賢們是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心甯靜呢

  ——「諸法空爲座」,即運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,不執著法就叫做「法空」;他們看得透世間、看得透人生——人生幾何呢

  只不過在呼吸間罷了!有什麼好計較呢

  

   重要的是應把握因緣,借由服務衆生而隨順度化衆生。因此,不但要能施教,還要能夠身體力行;不但能身體力行,還要能無所執著。除了不自認比別人高明,也不會分別衆生比自己愚癡,所做的一切,都是爲衆生而做——說法是爲衆生而說,修行是爲衆生而修,一切皆歸功于衆生。

   煥發慈悲的真善美人生

   古人說: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

  」由于梅花能夠耐寒,才能在冬天開花;所以,我們必須學梅花及松柏的精神,遇到任何境界都要歡喜接受磨練。學佛,就是學習鍛煉自己得以「大慈悲爲室」,身著「柔和忍辱衣」,而成爲一位具足仁心仁宅的覺者,如寒冬中的暖流,給人溫暖。

   「諸法空爲座」,人生唯有從佛法中才能夠真正徹底了解生理、心理、物理等現象所蘊涵的道理,也才能了解到所謂「一切法皆空」的道理。

   希望大家盡量體會、培養自己慈悲的內涵;當具足慈悲的內涵時,自然就能以柔和忍辱爲衣,也自然能透徹了解世間一切道理,而內心不起絲毫執著的自利利他;若能做到這樣,就是最清淨、最美好的真善美人生了。

   五濁即淨土

   心淨則土淨

   學佛注重的是實踐,要身體力行。一個修行人若只「想」參禅學道,心卻定不下來,沒有明確的目標,則徒然空過時日。所謂一理通則萬理徹,我們一定要把握時間,不要浪費人生。菩提覺道是要我們向前邁進,不是站在十字路口,用嘴巴呼叫或問過路人,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。

   《淨行法門》曰:

   「凡修淨土須善發心,若爲自己厭五濁、忻九品,則違菩提心,是聲聞行,不應發也。…
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