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起便称为僧。僧也代表众的意思;一、两个出家众住在一起不能称为僧,要三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众。
在一个丛林团体里,人人都是来自十方,各有各的不同生活和家庭背景,以及不同的心念、修养;而不同习气的人要聚在一起修行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「僧乃六和上士」——上士是表示无上、崇高的人格者,亦即「人上人」的意思,要如何才能做到人上人呢
一定要彼此和敬。
中国大陆有不少丛林聚集了几百、几千人以上的僧众,而佛陀在世时,僧团人数更是数以万计。要集合几百、几千、几万人在一起,并且能让大家真正和睦相处,就是靠一分学德的修养;而这分学德修养最重要的即是「和敬」——彼此和气,彼此敬重。
古德说:「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」人际关系最美的形态,就在一个「和」字。和也可以说是爱敬之意,若能秉持佛陀教法,以大爱的胸怀普爱一切众生,这分宽阔的悲心、慈念,无形中化解了人我是非的计较;若没有计较之心,彼此间自然也就没有纷争的产生。因此大家若能心念一致,和睦、融洽,彼此就会相互敬重、关爱对方;有了爱与敬,就能更加和气,在良性的互动中成就「和」。
团体中要做到六和敬
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,不管是在静思精舍修行的同修,或是投入「济贫教富」志业工作的慈济人,都是为了「予乐拔苦」的共同目标和使命,期望苦难众生能离苦得乐!因此,我们一定要和合在这分同敬、互爱而和睦相处的行动中。
能使我们同敬互爱而和睦的,即是「六和敬」。「外同他善谓之和」,一个人若能外表与内心和齐,就叫做「和」。在一个团体中,最容易让他人感受的即是声与色的表现。比如今天我有一件特别繁重的工作,就可以互相提议说:「我这边的工作很忙,您是否可以帮忙我呢
」那么,另外一边的人就要衡量轻重缓急,暂缓一下不急的工作,帮忙比较急切繁重的工作,彼此分工合作。若执守「我做我的事,我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,我不管别人的事。」这样是不行的!一定要身体、工作、行动皆一致,这才是和。
好的事我们要响应,叫做「善之和」;而对于不好的、错误的事,则要善尽提醒与劝勉之责,赶快共同停止它,这也叫做「和」。
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意见不和,若别人不顺我意,我就马上显露在外表上,将会影响了团体的和睦。在大家欢笑、慈爱的一团和气中,只要有一个人的形态不好看,就好像一张白纸上有了黑点,这种不愉悦的面容,在和睦欢笑的团体中,显得极为不协调。
总之,一个团体就是要大众和敬、互爱,将心中和善之念显露于外。所以,每一个人都要自我警惕,如果感觉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,就要赶紧自我反省、修正,才可以做到「和」。
处处有「我」便无「人」
学佛者常言「功德」。何谓功德
内能自谦谓之功。「功」字,一个「工」、一个「力」,两字合写为功,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自己,下功夫将贡高我慢心去除,内心常常保持谦虚。
一个人如果骄慢,即会产生排斥别人的心理。如此表现于外的言行态度,当然也会成为别人排挤的对象。
世间比我们贤能、有德的人,比比皆是。因为学无止境,德无止境,道也无止境,所以更要时时刻刻自谦。
有的人说:「这是我的习气。」你、我、他各有不同的习气——有我见、我思与我行;不思反省而全部归纳为「我」的习气,这就是不肯用功,任贡高我慢、瞋恨的心理继续产生,终致不能自制。
前面曾说过,一畦田在耕耘播种前,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、乱石;而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,必定要先清除心田中最容易使我们陷于罪恶深渊的「贡高我慢心」,将自我缩小到得以进入别人的眼里,而不碍到别人的眼睛,进而能镶入别人的心中而不碍到任何人。想要有那分可爱与可敬,一定要自谦自卑。我们能做到对人有敬爱之心,自然回报于我们的,也是别人对我们的尊敬。
希望镜中人笑,自己要先笑;要镜中人可爱,自己要先表现可爱。所以,我们要外同他善——和;内要自谦自卑、对人敬重,这样才可称为六和僧,这也是学佛的初步。
总之,要和合大众,外在的身体行动要与人和,内在也要时时自我警惕,用功去除贡高我慢,时时缩小自我,扩大心胸,如此人际间才能一团和气。
佛门六和敬的意义
「僧乃六和上士」,佛教依靠僧伽延续慧命,而僧伽团体中,出家弟子共同生活,不能缺少六种和敬——据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六和敬初门第五十之记载:「外同他善,谓之为和;内自谦卑,名之为敬;菩萨与物共事,外则同物行善,内则常自谦卑,故名和敬。」六和敬又作:
戒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,而无有乖诤。
见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,而无有乖诤。
行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,而无有乖诤。
身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身,常与众生一切乐事,而无有乖诤。
口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口,常与众生说一切法,令其得乐,而无有乖诤。
意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意,常知众生诸根性欲,与众生乐,而无有乖诤。
(另据《祖庭事苑卷五》列举「六和」为:一、戒和同修;二、见和同解;三、身和同住;四、利和同均;五、口和无诤;六、意和同悦。)
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
首先说「戒同和敬」——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,而无有乖诤。
「戒」是佛陀为弟子制定的规矩,大众之间彼此要能够共同持守,方能成立一个清净和睦的教团;所以佛陀制戒,用意之一即在和合大众。在家弟子一定要持守五戒,而出家弟子更要持守戒律——比丘应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则有五百戒;戒律确实繁多,但若用两个字来概括,就是「勤、息」——「勤」是殷勤,「息」是息灭,亦即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。人我之间所以争长论短、斤斤计较、不能和气相处的原因,在于凡夫贪、瞋、痴三毒炽盛。既然志愿修学向道,首要功课就在于息灭贪、瞋、痴这三种造成人我不和睦的毒火,如此才能免去人我是非的争斗。
因此,不论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,若能持守戒法,就能通达人事习俗,同时亦能透彻了解佛陀所说的真理。看开一切,那么人我之间还有什么是非对错可计较的呢
曾经有两位年轻的比丘尼问我:「在修行期间是否遇过任何困难或烦恼阻挠道心
」我回答:「我不曾想过自己有什么烦恼。因为我在出家前已先看清目标——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出家;既然认清目标,也了解从凡夫的起点要追求圣人的境界,其间的道路一定非常坎坷,必定要经历人事的磨练;而人事的磨练,正是开创康庄道路的基石。既然遇到困难是理所当然,自然也可顺藉逆境以增上缘,哪还有什么烦恼阻挠呢
」
所以,一般人的烦恼皆来自不能「看开」,若能够明白真理、看开一切,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!「乖」字是相互违背的意思,大家志同道合追求佛陀教法,既然目标相同,彼此间的意见不相违背纷争,即能同心、同道、同志,相互勉励,彼此没有违背乖离的情形,这就称作「戒同和敬」——同持戒品,而无有乖诤。
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
须知众生与我们平等,不只我们可以修行、可以成就,其实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同样能证得菩提。所以,我们应该敬重一切众生如敬诸佛。这就是「亦知众生同此戒善,未来必得菩提大果,是以敬之如佛,故称为同戒和敬」。
《法华经》提到,「常不轻菩萨」每见到人就恭敬礼拜,有人觉得他非常奇怪,因此轻视他、辱骂他,甚至认为他好欺负,还以脚踢他、用杖打他、拿石头丢他……。但是他仍然以欢喜心接受,口中常说:「我不敢轻视汝等,汝等将来皆得作佛……。」即使面对欺负他的众生,他也恭敬如是。
我们应学习常不轻菩萨的精神——常礼敬众生,则无名利「贪」着心;不轻视一切众生,尊重人人皆能成佛,则无「瞋」恨心;任人打骂而不计较,则无「痴」迷念。这就是息灭贪瞋痴,亦是修忍辱戒,此即僧团和睦的泉源。
学佛的目标是修得智慧,而想得到与佛同等的智慧,就必须努力下功夫!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,持戒之道,莫过于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。我们一定要相互鼓励、彼此尊敬,「同持戒品,而无有乖诤」,才能成就一个圣洁和睦的宗教团体。
见解一致,相互尊重
其次是「见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,而无有乖诤。
一个圣洁的教团首重和睦与融洽,同修间因为同受教法、同持戒品,所以道理透彻、目标专一,见解也不会纷歧;见解一致则能相互尊敬,相互赞叹;彼此宽恕与礼让,这分和合的气氛自然让人生出恭敬心,也能吸引大众加入这个团体。
出家众的责任非常重大!除了自度以外,更要度人;除了教育自己之外,还要能令他人对僧团产生欢喜心!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表现出和睦的气氛,使身形、动态与声音皆能度人。
既然要教育他人,就必须「扬善」。人与人之间相处,不可一天到晚言说是非,应该多赞叹、多表扬善事,常常赞扬他人的长处,藉此以鼓励大家多做好事。
只是凡夫皆有「我能胜人,人不能胜我」、「只想赢人,不让人赢」的心理——他人比我优秀,我便尽量遮掩他的优点,而极尽所能去渲染他的缺点,以表示他不比我好;这就是凡夫。圣人则不然,他能忍一切恶、看淡一切恶,而且能拳拳服膺良善之事,认真推动,此即是圣者之所以为圣者啊!
我们既然是佛的弟子,当然也要学习圣者的行谊,以善巧方便的言谈举止度化众生;无论是相互对话或彼此相处,总要表现温柔和善的态度,广结众生缘,作为佛教度人向善的桥梁。这就是「同一切知见,而…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