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因三要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赖汉戏弄,有人把泥沙放进舍利弗的钵内,有人打了罗睺罗一拳,血从面颊流了下来,但他俩都不理会那些无赖汉的欺侮,迳自走了。舍利弗告诉罗睺罗:「你不要生气,我们要怜悯众生,起慈忍心,这是佛陀教我们的:这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。」

   罗睺罗流着泪回答说:「我没有生气,也不埋怨!我很感谢佛陀,教导我慈悲的心念与忍耐的功夫。佛陀一生为了众生辛勤地教化,而众生却仍如此顽劣,心中充满憎恨,逞强欺弱。社会的动乱与天下的灾祸,就是起因于众生缺少慈忍心。我是因为悲悯他们才流泪啊!」

   大家若像舍利弗与罗睺罗一样,以慈悲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自然拥有非常柔和、清明的心念,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忍耐,不现怒容、不出恶言;并且怜悯那些造作恶业的人,而不生瞋怒之心。

   若社会上人人都以慈悲心与忍辱行相互对待,哪还会有动乱与灾祸呢

  必然是人人幸福、处处吉祥啊!

   以「因缘观」离「愚痴」

   世间一切现象,皆由因缘和合而成。迷于因缘,则随着业力流转于六道之间;觉察因缘,则能放下执着,解脱烦恼缠缚;把握因缘——珍惜并善加运用修学佛法与救度众生的因缘,就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。

   许多人学佛只为了自己,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脱生死,却疏忽应该学习佛陀的慈悲与勇气——发菩提心、修菩萨行,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为修行的目标。如果每位学佛的人都只想自利而不愿利他,则如来家业就无法延续下去,苦难众生也就无法得度。

   唯有启发心中的长情大爱,把握帮助众生的因缘,才能彻底远离愚痴,得到真正的智慧。

  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持戒律、严护戒根,不要因为小善就不愿意做,小善积多了也是大善啊!也不可以认为小恶无所谓,只要忏悔就没事了!大家要知道,悔而不改,一犯再犯,罪业永远无法消除,而且「坠露成河」——小恶积多了也就成大恶啊!

   总而言之,种了善因,不怕得不到善果;所以除了守好五戒,还要用心行十善。如果人心清净、社会祥和,就能呈现一片万善和融的景象,如此,娑婆世界与佛的净土还有什么差别呢

  

   「用心」行十善

   以上就是身、口、意所行的善业与恶业。身、口、意奉行善法,则智慧福德与日具增;造作恶业,则苦果业报逐日累积。人生方向应该向善还是向恶,相信大家心中都明白。

   远离十恶,奉行十善,会很困难吗

  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,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必须「多用心」—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动、言语及思想,审慎思惟是善还是恶

  若有恶的成分,赶紧改正过来,朝善的方向去做;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,身、口、意就会愈来愈诚正、清净。

   一个真正肯用心的人,才能深切体会佛陀的教法,并且以坚强的决心与毅力身体力行,逐渐「超凡入圣」;而不肯用心的人,日子过得迷迷茫茫,造了什么业自己都不晓得,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吗

  所以,我平时总是一再提醒大家,日常生活中一定要「多用心」啊!

   律己防非,严护戒根

   我们如果精进修行,切实持五戒、行十善,除了自律之外,还可以助国弘扬礼义文化。

   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合而成,想要社会和睦安定,一定要从人人本身开始做起。一个人若是乱了行为,一家就乱了!若是家家乱了,社会也跟着乱了!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轻视自己,只要每个人都守好规矩,就是帮助社会国家弘扬礼义。

   整个佛教的前途,与我们每个佛教徒息息相关!身为佛弟子,必定要善加注重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业,好好保持自己的气质和品德,自我修持、端正行为,待人接物谨慎诚恳,如此周遭的人就会受到我们感化,也趋往善的方向;如果每位佛弟子都能这么自我要求,何惧我们的社会不能清净祥和呢

  

  净因第二要

   一.爱持三皈

   僧是佛陀嗣法人

   佛门六和敬的意义

   僧是佛陀嗣法人

   修净因首先要做到「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——有孝养父母的心,就有孝悌、恭敬与慈爱的心,自然可以培养「不杀」的慈心,进而能够「修十善业」。

   除了做到以上所说之第一要因之外,还必须:「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想要入佛的法门、学佛的规矩,就必须修学这第二要因。

   皈依三宝是入佛之基

   正信的佛弟子,入佛门的基础就是「三皈依」,亦即「皈依三宝」。

   「皈」这个字,是由一个「白」、一个「反」字所组成,就是反黑归白。白代表无邪的清净业,黑则指染污的业;也可以说白就是良善、光明正大的心,黑就是暗昧、不清净的心。

   既然要学佛,就应该消除暗昧之心,朝向光明正大、清净的道业精进。而清净道业的第一个阶段,必定要反黑归白——去除过去的黑暗,面对光明的一面,这叫做「皈」。

   「依」就是依靠,我们要向良善、光明的道路走,就应先依止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宝——「佛」是人天导师;「法」是佛陀的教法;「僧」是延续佛陀慧命法身的出家宗教师;唯有皈依三宝,才能从凡夫地直趋圣人的境界。

   皈依佛——佛是指引众生的眼目

   佛陀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圣人,他是应众生之需而示现人间;他示现与众生相同的形态、相同的生活,然后出家、修行,说法四十九年而成就;以凡夫的形态进取圣贤的果位,指引众生。

   他是三界导师——可以引导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众生离苦得乐。因为不只生活在世间的人感到痛苦,其实三界六道的众生皆是苦啊!人间只是三界中「欲界」里的一道,在三界中皆有不能断除的无明染着;不能去除无明染着,自然无法从轮回中解脱,仍要受业力的牵引而去来。我们若能回归清净无污染的本性,才是成就真正的佛性,也才能跳脱三界轮回。

   众生之所以沉沦六道中,就是因为欠缺一分清净心,多了一点污染心。佛是觉醒者,为众生倒驾慈航来到人间,引导我们如何起步、如何行菩萨道、如何体会宇宙人生实相,达到修行成佛的目标。

   学佛离不开菩萨道,这条路非常长远,一定要有一位真正的觉者与智慧的导师来指引,才不致有所偏差,才不会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、不得解脱!而佛陀是真正的三界导师、众生的眼目,我们若依照佛陀的指引行走,一定能朝向光明的道路迈进。

   皈依法——依佛陀教法进取慧命

   佛教有四众弟子:即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弟子。出家有出家的戒法和应积极进取的慧命,从过去延续到现在,从无间断。在家男女二众,同样要守在家人的戒规——受三皈依、持守五戒,善尽本分与责任,进取成佛的慧命。

   佛陀所说的教法和所制定的戒规,两千多年来皆无间断,虽然佛于人间入灭,但这不过是物质的消灭、躯体的消失。其实,佛陀的精神——法身慧命,还是存在我们心中,因此要皈依法——依照佛陀教法,进取恒长的慧命和常存的法身。

   众生常常是知此不知彼,看近而不能见远,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无法将心比心,忽略因缘果报的循环,于是人我之间的计较、纷争也随之产生,这都是因为我们尚未透彻真正的道理。只是一味的口头上长篇大论,却无法真正力行、贯彻,一旦面临真人实事,就无法以正知、正见相对待,以致迷失自己的方向而导致迷茫的人生。

   佛陀以超然的见解和观念,明白、正确地辨别人生方向、道路的正或邪,所以是众生的「眼目」,我们要以佛陀的教法作为正确道路的指引。

  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佛陀的弟子,要用功学佛。然而,常常只在书本、三藏十二部经等文字上了解很多,却在人事上无法依照佛陀的教法——舍弃我执,汎爱众生。

   我们若能依照佛陀的教法、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力行,弃执我见、随顺众生,才是真正精进于佛陀所指引的道路。学佛一定要有这分胸襟,不可执着我知我见、我行我素。

   皈依僧——僧宝耕耘众生心地

   僧,即是出家人,舍名、舍利、辞亲、割爱,以佛陀的精神、教法作为依止,延续佛陀的慧命。所以我们要以敬佛、奉佛、拜佛的精神与恭敬心,同样的敬僧、奉僧。

   僧,显现出家相,荷担如来家业,佛法能否正确的弘扬人间,全视于僧众所肩担的弘法利生责任,因此说「僧乃六和上士,并为真净福田」。

   僧的日常作为就像农夫耕田一样——杂乱的土地,无法栽种出优良的作物。于是农夫在满布乱石杂草的土地上,一定要先拔除杂草、剔除乱石;将荒土开垦成纯良的土质,才能播下种子。

   而僧即为「福田僧」——耕作众生的心田。每个人的心像一畦田地,当杂念产生时,就像杂草萌生一样。杂草乃园地中一大患,就如同我们的心有杂念,就会破坏道心慧命,所以修行人常将用功称为「耕作心田」。

   人应该时时刻刻清除心田杂念,若常常停滞于过去,则无法向前迈进。过往的人生,要像我们两脚行走一般,踏出了前脚马上再举起后脚,才能一步接一步往前行进,否则便会寸步难行!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,而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画虚空,画过无痕;要让所发生的烦恼事,片刻都不停留于心,过去的就让它过去,留下好的种子、去除坏的种子,这就是「耕耘心田」。

   反之,好事不常顾念,坏事却停滞心中,就如他人对我们的恩惠我们不知报答,然而对他人稍感不称意,我们便常常记恨在心,这叫做邪见,易生烦恼心;也就是好的种子不留下,杂草却任其乱生。

   所以如果能依照教法,努力奉行、精进修持,则内心的精诚会发出一股威德力量,就好比孔子「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」。这种神圣的威力,看起来很温和却含有慑服众生的德行。

   以爱以敬成就「和」

   「僧」是梵语「僧伽」的略称,意思是和合众——人群和合在一…
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