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賴漢戲弄,有人把泥沙放進舍利弗的缽內,有人打了羅睺羅一拳,血從面頰流了下來,但他倆都不理會那些無賴漢的欺侮,迳自走了。舍利弗告訴羅睺羅:「你不要生氣,我們要憐憫衆生,起慈忍心,這是佛陀教我們的:這是我們修行的逆增上緣。」
羅睺羅流著淚回答說:「我沒有生氣,也不埋怨!我很感謝佛陀,教導我慈悲的心念與忍耐的功夫。佛陀一生爲了衆生辛勤地教化,而衆生卻仍如此頑劣,心中充滿憎恨,逞強欺弱。社會的動亂與天下的災禍,就是起因于衆生缺少慈忍心。我是因爲悲憫他們才流淚啊!」
大家若像舍利弗與羅睺羅一樣,以慈悲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自然擁有非常柔和、清明的心念,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忍耐,不現怒容、不出惡言;並且憐憫那些造作惡業的人,而不生瞋怒之心。
若社會上人人都以慈悲心與忍辱行相互對待,哪還會有動亂與災禍呢
必然是人人幸福、處處吉祥啊!
以「因緣觀」離「愚癡」
世間一切現象,皆由因緣和合而成。迷于因緣,則隨著業力流轉于六道之間;覺察因緣,則能放下執著,解脫煩惱纏縛;把握因緣——珍惜並善加運用修學佛法與救度衆生的因緣,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。
許多人學佛只爲了自己,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脫生死,卻疏忽應該學習佛陀的慈悲與勇氣——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,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難衆生爲修行的目標。如果每位學佛的人都只想自利而不願利他,則如來家業就無法延續下去,苦難衆生也就無法得度。
唯有啓發心中的長情大愛,把握幫助衆生的因緣,才能徹底遠離愚癡,得到真正的智慧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持戒律、嚴護戒根,不要因爲小善就不願意做,小善積多了也是大善啊!也不可以認爲小惡無所謂,只要忏悔就沒事了!大家要知道,悔而不改,一犯再犯,罪業永遠無法消除,而且「墜露成河」——小惡積多了也就成大惡啊!
總而言之,種了善因,不怕得不到善果;所以除了守好五戒,還要用心行十善。如果人心清淨、社會祥和,就能呈現一片萬善和融的景象,如此,娑婆世界與佛的淨土還有什麼差別呢
「用心」行十善
以上就是身、口、意所行的善業與惡業。身、口、意奉行善法,則智慧福德與日具增;造作惡業,則苦果業報逐日累積。人生方向應該向善還是向惡,相信大家心中都明白。
遠離十惡,奉行十善,會很困難嗎
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,關鍵在于日常生活中必須「多用心」——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動、言語及思想,審慎思惟是善還是惡
若有惡的成分,趕緊改正過來,朝善的方向去做;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努力,身、口、意就會愈來愈誠正、清淨。
一個真正肯用心的人,才能深切體會佛陀的教法,並且以堅強的決心與毅力身體力行,逐漸「超凡入聖」;而不肯用心的人,日子過得迷迷茫茫,造了什麼業自己都不曉得,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嗎
所以,我平時總是一再提醒大家,日常生活中一定要「多用心」啊!
律己防非,嚴護戒根
我們如果精進修行,切實持五戒、行十善,除了自律之外,還可以助國弘揚禮義文化。
社會是由衆多個體組合而成,想要社會和睦安定,一定要從人人本身開始做起。一個人若是亂了行爲,一家就亂了!若是家家亂了,社會也跟著亂了!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輕視自己,只要每個人都守好規矩,就是幫助社會國家弘揚禮義。
整個佛教的前途,與我們每個佛教徒息息相關!身爲佛弟子,必定要善加注重自己的身、口、意業,好好保持自己的氣質和品德,自我修持、端正行爲,待人接物謹慎誠懇,如此周遭的人就會受到我們感化,也趨往善的方向;如果每位佛弟子都能這麼自我要求,何懼我們的社會不能清淨祥和呢
淨因第二要
一.愛持叁皈
僧是佛陀嗣法人
佛門六和敬的意義
僧是佛陀嗣法人
修淨因首先要做到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——有孝養父母的心,就有孝悌、恭敬與慈愛的心,自然可以培養「不殺」的慈心,進而能夠「修十善業」。
除了做到以上所說之第一要因之外,還必須:「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想要入佛的法門、學佛的規矩,就必須修學這第二要因。
皈依叁寶是入佛之基
正信的佛弟子,入佛門的基礎就是「叁皈依」,亦即「皈依叁寶」。
「皈」這個字,是由一個「白」、一個「反」字所組成,就是反黑歸白。白代表無邪的清淨業,黑則指染汙的業;也可以說白就是良善、光明正大的心,黑就是暗昧、不清淨的心。
既然要學佛,就應該消除暗昧之心,朝向光明正大、清淨的道業精進。而清淨道業的第一個階段,必定要反黑歸白——去除過去的黑暗,面對光明的一面,這叫做「皈」。
「依」就是依靠,我們要向良善、光明的道路走,就應先依止「佛、法、僧」叁寶——「佛」是人天導師;「法」是佛陀的教法;「僧」是延續佛陀慧命法身的出家宗教師;唯有皈依叁寶,才能從凡夫地直趨聖人的境界。
皈依佛——佛是指引衆生的眼目
佛陀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聖人,他是應衆生之需而示現人間;他示現與衆生相同的形態、相同的生活,然後出家、修行,說法四十九年而成就;以凡夫的形態進取聖賢的果位,指引衆生。
他是叁界導師——可以引導叁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衆生離苦得樂。因爲不只生活在世間的人感到痛苦,其實叁界六道的衆生皆是苦啊!人間只是叁界中「欲界」裏的一道,在叁界中皆有不能斷除的無明染著;不能去除無明染著,自然無法從輪回中解脫,仍要受業力的牽引而去來。我們若能回歸清淨無汙染的本性,才是成就真正的佛性,也才能跳脫叁界輪回。
衆生之所以沈淪六道中,就是因爲欠缺一分清淨心,多了一點汙染心。佛是覺醒者,爲衆生倒駕慈航來到人間,引導我們如何起步、如何行菩薩道、如何體會宇宙人生實相,達到修行成佛的目標。
學佛離不開菩薩道,這條路非常長遠,一定要有一位真正的覺者與智慧的導師來指引,才不致有所偏差,才不會在叁界六道中輪回不息、不得解脫!而佛陀是真正的叁界導師、衆生的眼目,我們若依照佛陀的指引行走,一定能朝向光明的道路邁進。
皈依法——依佛陀教法進取慧命
佛教有四衆弟子:即出家男女二衆和在家男女二衆弟子。出家有出家的戒法和應積極進取的慧命,從過去延續到現在,從無間斷。在家男女二衆,同樣要守在家人的戒規——受叁皈依、持守五戒,善盡本分與責任,進取成佛的慧命。
佛陀所說的教法和所製定的戒規,兩千多年來皆無間斷,雖然佛于人間入滅,但這不過是物質的消滅、軀體的消失。其實,佛陀的精神——法身慧命,還是存在我們心中,因此要皈依法——依照佛陀教法,進取恒長的慧命和常存的法身。
衆生常常是知此不知彼,看近而不能見遠,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無法將心比心,忽略因緣果報的循環,于是人我之間的計較、紛爭也隨之産生,這都是因爲我們尚未透徹真正的道理。只是一味的口頭上長篇大論,卻無法真正力行、貫徹,一旦面臨真人實事,就無法以正知、正見相對待,以致迷失自己的方向而導致迷茫的人生。
佛陀以超然的見解和觀念,明白、正確地辨別人生方向、道路的正或邪,所以是衆生的「眼目」,我們要以佛陀的教法作爲正確道路的指引。
許多人都認爲自己是佛陀的弟子,要用功學佛。然而,常常只在書本、叁藏十二部經等文字上了解很多,卻在人事上無法依照佛陀的教法——舍棄我執,汎愛衆生。
我們若能依照佛陀的教法、叁藏十二部經的法理力行,棄執我見、隨順衆生,才是真正精進于佛陀所指引的道路。學佛一定要有這分胸襟,不可執著我知我見、我行我素。
皈依僧——僧寶耕耘衆生心地
僧,即是出家人,舍名、舍利、辭親、割愛,以佛陀的精神、教法作爲依止,延續佛陀的慧命。所以我們要以敬佛、奉佛、拜佛的精神與恭敬心,同樣的敬僧、奉僧。
僧,顯現出家相,荷擔如來家業,佛法能否正確的弘揚人間,全視于僧衆所肩擔的弘法利生責任,因此說「僧乃六和上士,並爲真淨福田」。
僧的日常作爲就像農夫耕田一樣——雜亂的土地,無法栽種出優良的作物。于是農夫在滿布亂石雜草的土地上,一定要先拔除雜草、剔除亂石;將荒土開墾成純良的土質,才能播下種子。
而僧即爲「福田僧」——耕作衆生的心田。每個人的心像一畦田地,當雜念産生時,就像雜草萌生一樣。雜草乃園地中一大患,就如同我們的心有雜念,就會破壞道心慧命,所以修行人常將用功稱爲「耕作心田」。
人應該時時刻刻清除心田雜念,若常常停滯于過去,則無法向前邁進。過往的人生,要像我們兩腳行走一般,踏出了前腳馬上再舉起後腳,才能一步接一步往前行進,否則便會寸步難行!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沖突,而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畫虛空,畫過無痕;要讓所發生的煩惱事,片刻都不停留于心,過去的就讓它過去,留下好的種子、去除壞的種子,這就是「耕耘心田」。
反之,好事不常顧念,壞事卻停滯心中,就如他人對我們的恩惠我們不知報答,然而對他人稍感不稱意,我們便常常記恨在心,這叫做邪見,易生煩惱心;也就是好的種子不留下,雜草卻任其亂生。
所以如果能依照教法,努力奉行、精進修持,則內心的精誠會發出一股威德力量,就好比孔子「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」。這種神聖的威力,看起來很溫和卻含有懾服衆生的德行。
以愛以敬成就「和」
「僧」是梵語「僧伽」的略稱,意思是和合衆——人群和合在一…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