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起便稱爲僧。僧也代表衆的意思;一、兩個出家衆住在一起不能稱爲僧,要叁人以上才能稱爲僧衆。
在一個叢林團體裏,人人都是來自十方,各有各的不同生活和家庭背景,以及不同的心念、修養;而不同習氣的人要聚在一起修行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「僧乃六和上士」——上士是表示無上、崇高的人格者,亦即「人上人」的意思,要如何才能做到人上人呢
一定要彼此和敬。
中國大陸有不少叢林聚集了幾百、幾千人以上的僧衆,而佛陀在世時,僧團人數更是數以萬計。要集合幾百、幾千、幾萬人在一起,並且能讓大家真正和睦相處,就是靠一分學德的修養;而這分學德修養最重要的即是「和敬」——彼此和氣,彼此敬重。
古德說:「禮之用,和爲貴,先王之道,斯爲美。」人際關系最美的形態,就在一個「和」字。和也可以說是愛敬之意,若能秉持佛陀教法,以大愛的胸懷普愛一切衆生,這分寬闊的悲心、慈念,無形中化解了人我是非的計較;若沒有計較之心,彼此間自然也就沒有紛爭的産生。因此大家若能心念一致,和睦、融洽,彼此就會相互敬重、關愛對方;有了愛與敬,就能更加和氣,在良性的互動中成就「和」。
團體中要做到六和敬
生活在同一個團體裏,不管是在靜思精舍修行的同修,或是投入「濟貧教富」志業工作的慈濟人,都是爲了「予樂拔苦」的共同目標和使命,期望苦難衆生能離苦得樂!因此,我們一定要和合在這分同敬、互愛而和睦相處的行動中。
能使我們同敬互愛而和睦的,即是「六和敬」。「外同他善謂之和」,一個人若能外表與內心和齊,就叫做「和」。在一個團體中,最容易讓他人感受的即是聲與色的表現。比如今天我有一件特別繁重的工作,就可以互相提議說:「我這邊的工作很忙,您是否可以幫忙我呢
」那麼,另外一邊的人就要衡量輕重緩急,暫緩一下不急的工作,幫忙比較急切繁重的工作,彼此分工合作。若執守「我做我的事,我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,我不管別人的事。」這樣是不行的!一定要身體、工作、行動皆一致,這才是和。
好的事我們要響應,叫做「善之和」;而對于不好的、錯誤的事,則要善盡提醒與勸勉之責,趕快共同停止它,這也叫做「和」。
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意見不和,若別人不順我意,我就馬上顯露在外表上,將會影響了團體的和睦。在大家歡笑、慈愛的一團和氣中,只要有一個人的形態不好看,就好像一張白紙上有了黑點,這種不愉悅的面容,在和睦歡笑的團體中,顯得極爲不協調。
總之,一個團體就是要大衆和敬、互愛,將心中和善之念顯露于外。所以,每一個人都要自我警惕,如果感覺自己與別人格格不入,就要趕緊自我反省、修正,才可以做到「和」。
處處有「我」便無「人」
學佛者常言「功德」。何謂功德
內能自謙謂之功。「功」字,一個「工」、一個「力」,兩字合寫爲功,就是要我們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下功夫將貢高我慢心去除,內心常常保持謙虛。
一個人如果驕慢,即會産生排斥別人的心理。如此表現于外的言行態度,當然也會成爲別人排擠的對象。
世間比我們賢能、有德的人,比比皆是。因爲學無止境,德無止境,道也無止境,所以更要時時刻刻自謙。
有的人說:「這是我的習氣。」你、我、他各有不同的習氣——有我見、我思與我行;不思反省而全部歸納爲「我」的習氣,這就是不肯用功,任貢高我慢、瞋恨的心理繼續産生,終致不能自製。
前面曾說過,一畦田在耕耘播種前,一定要下功夫去除雜草、亂石;而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,必定要先清除心田中最容易使我們陷于罪惡深淵的「貢高我慢心」,將自我縮小到得以進入別人的眼裏,而不礙到別人的眼睛,進而能鑲入別人的心中而不礙到任何人。想要有那分可愛與可敬,一定要自謙自卑。我們能做到對人有敬愛之心,自然回報于我們的,也是別人對我們的尊敬。
希望鏡中人笑,自己要先笑;要鏡中人可愛,自己要先表現可愛。所以,我們要外同他善——和;內要自謙自卑、對人敬重,這樣才可稱爲六和僧,這也是學佛的初步。
總之,要和合大衆,外在的身體行動要與人和,內在也要時時自我警惕,用功去除貢高我慢,時時縮小自我,擴大心胸,如此人際間才能一團和氣。
佛門六和敬的意義
「僧乃六和上士」,佛教依靠僧伽延續慧命,而僧伽團體中,出家弟子共同生活,不能缺少六種和敬——據《法界次第初門》六和敬初門第五十之記載:「外同他善,謂之爲和;內自謙卑,名之爲敬;菩薩與物共事,外則同物行善,內則常自謙卑,故名和敬。」六和敬又作:
戒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,而無有乖诤。
見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,而無有乖诤。
行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,而無有乖诤。
身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身,常與衆生一切樂事,而無有乖诤。
口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口,常與衆生說一切法,令其得樂,而無有乖诤。
意慈和敬——平等大慈以修其意,常知衆生諸根性欲,與衆生樂,而無有乖诤。
(另據《祖庭事苑卷五》列舉「六和」爲:一、戒和同修;二、見和同解;叁、身和同住;四、利和同均;五、口和無诤;六、意和同悅。)
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
首先說「戒同和敬」——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,而無有乖诤。
「戒」是佛陀爲弟子製定的規矩,大衆之間彼此要能夠共同持守,方能成立一個清淨和睦的教團;所以佛陀製戒,用意之一即在和合大衆。在家弟子一定要持守五戒,而出家弟子更要持守戒律——比丘應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則有五百戒;戒律確實繁多,但若用兩個字來概括,就是「勤、息」——「勤」是殷勤,「息」是息滅,亦即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。人我之間所以爭長論短、斤斤計較、不能和氣相處的原因,在于凡夫貪、瞋、癡叁毒熾盛。既然志願修學向道,首要功課就在于息滅貪、瞋、癡這叁種造成人我不和睦的毒火,如此才能免去人我是非的爭鬥。
因此,不論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,若能持守戒法,就能通達人事習俗,同時亦能透徹了解佛陀所說的真理。看開一切,那麼人我之間還有什麼是非對錯可計較的呢
曾經有兩位年輕的比丘尼問我:「在修行期間是否遇過任何困難或煩惱阻撓道心
」我回答:「我不曾想過自己有什麼煩惱。因爲我在出家前已先看清目標——明白自己爲什麼要出家;既然認清目標,也了解從凡夫的起點要追求聖人的境界,其間的道路一定非常坎坷,必定要經曆人事的磨練;而人事的磨練,正是開創康莊道路的基石。既然遇到困難是理所當然,自然也可順藉逆境以增上緣,哪還有什麼煩惱阻撓呢
」
所以,一般人的煩惱皆來自不能「看開」,若能夠明白真理、看開一切,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!「乖」字是相互違背的意思,大家志同道合追求佛陀教法,既然目標相同,彼此間的意見不相違背紛爭,即能同心、同道、同志,相互勉勵,彼此沒有違背乖離的情形,這就稱作「戒同和敬」——同持戒品,而無有乖诤。
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
須知衆生與我們平等,不只我們可以修行、可以成就,其實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同樣能證得菩提。所以,我們應該敬重一切衆生如敬諸佛。這就是「亦知衆生同此戒善,未來必得菩提大果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爲同戒和敬」。
《法華經》提到,「常不輕菩薩」每見到人就恭敬禮拜,有人覺得他非常奇怪,因此輕視他、辱罵他,甚至認爲他好欺負,還以腳踢他、用杖打他、拿石頭丟他……。但是他仍然以歡喜心接受,口中常說:「我不敢輕視汝等,汝等將來皆得作佛……。」即使面對欺負他的衆生,他也恭敬如是。
我們應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——常禮敬衆生,則無名利「貪」著心;不輕視一切衆生,尊重人人皆能成佛,則無「瞋」恨心;任人打罵而不計較,則無「癡」迷念。這就是息滅貪瞋癡,亦是修忍辱戒,此即僧團和睦的泉源。
學佛的目標是修得智慧,而想得到與佛同等的智慧,就必須努力下功夫!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,持戒之道,莫過于息滅貪瞋癡,勤修戒定慧。我們一定要相互鼓勵、彼此尊敬,「同持戒品,而無有乖诤」,才能成就一個聖潔和睦的宗教團體。
見解一致,相互尊重
其次是「見同和敬——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,而無有乖诤。
一個聖潔的教團首重和睦與融洽,同修間因爲同受教法、同持戒品,所以道理透徹、目標專一,見解也不會紛歧;見解一致則能相互尊敬,相互贊歎;彼此寬恕與禮讓,這分和合的氣氛自然讓人生出恭敬心,也能吸引大衆加入這個團體。
出家衆的責任非常重大!除了自度以外,更要度人;除了教育自己之外,還要能令他人對僧團産生歡喜心!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表現出和睦的氣氛,使身形、動態與聲音皆能度人。
既然要教育他人,就必須「揚善」。人與人之間相處,不可一天到晚言說是非,應該多贊歎、多表揚善事,常常贊揚他人的長處,藉此以鼓勵大家多做好事。
只是凡夫皆有「我能勝人,人不能勝我」、「只想贏人,不讓人贏」的心理——他人比我優秀,我便盡量遮掩他的優點,而極盡所能去渲染他的缺點,以表示他不比我好;這就是凡夫。聖人則不然,他能忍一切惡、看淡一切惡,而且能拳拳服膺良善之事,認真推動,此即是聖者之所以爲聖者啊!
我們既然是佛的弟子,當然也要學習聖者的行誼,以善巧方便的言談舉止度化衆生;無論是相互對話或彼此相處,總要表現溫柔和善的態度,廣結衆生緣,作爲佛教度人向善的橋梁。這就是「同一切知見,而…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