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来圆融人事。
开口动舌,无不是因、无不是业;学佛若想得正果,对于「因」的造作必须非常谨慎!所以对人说话要审慎思量,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制宜,不可得意忘形,随便乱说。
「不妄语者,不慕信而信扬」,一个人若谨慎于言语,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,则不必刻意去呈现「信」,信的德行自然能弘扬起来。
不饮酒者,不行智而智明
众生皆有佛性,原本具足无量的清净智慧,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众生都是昏昧无明呢
原因在于迷乱了心性,使智慧之光被层层心垢掩盖,以致隐晦不显。
什么最容易迷乱人的本性呢
就是酒。心性一乱,智慧就迷了!所以要开显明睿的智慧,首先必须守不饮酒戒,保持本性的清明。
或许有人会说:「我根本不喝酒,为什么智慧仍然很浅薄
」今生今世是没有喝酒,但是可能在过去生中有这种习气,致使今生不能拥有真正清朗的心性。过去生中既然有这种习气,此生一定要好好守持戒律,绝对不可饮酒乱性;如此一来,智慧自然能慢慢地开显、明朗。
如斯修因,不期果而果证
以上是五戒,也就是五常、五德——仁德、义德、礼德、智德、信德。要得五德,必须先持五戒;戒是因,德是果,只要好好修因,自然能证果。
可是修因不是一开始便能得果,我们应以农夫耕种的精神,专心一意地用心修持五戒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!不能存着还没种因,就想结果的心理。只要我们时时刻刻将全部精神放在眼前应该做的事情上,不执着过去、不妄想未来,自然能够身心轻安,将来必有所得——获得真诚而深厚的品德涵养。
十善是为人的根本
大家知道学佛根基乃由持守「五戒」做起,「五戒」就是防止我们犯错;持守了「五戒」,等于是力行了「十善」。
「十善」是五戒的延伸,乃身、口、意三业所行的十种善法,与「十恶」是相对的,离十恶则成十善。
十善包括:「身」三善法——以「护生」离「杀生」、以「布施」离「偷盗」、以「戒淫」离「邪淫」;「口」四善法——以「诚实语」离「妄言」、以「柔软语」离「恶口」、以「调和语」离「两舌」、以「质直语」离「绮语」;「意」三善法——以「不净观」离「贪欲」、以「慈悲观」离「瞋恨」、以「因缘观」离「愚痴」。
身、口、意朝善的方向,则可以行十善法,累积福德智慧;若偏向恶的方向就造十恶业,将来苦果难免。所以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行动、语言及心思,远离十恶,成就十善。
护生、布施、戒淫
「身」三善法,就是五戒中的不杀生戒、不偷盗戒及不邪淫戒。
「不杀生」是不伤害众生的生命,因为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每个人的本性原都具有「慈悲」,犹如明月常在虚空中,可惜往往被乌云——「无明」习气遮蔽,不仅对众生的苦难视而不见,甚至为了私欲残害众生的性命。如何才能让本性中的慈悲显现出来呢
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、体会众生的痛苦,就能逐渐启发心中的慈悲——大爱,不仅不忍心伤害众生,更会积极地救生、护生,这就是仁心、菩萨心。
「不偷盗」是不取不义之财,除了不偷、不抢之外,对社会人群有害的事业也不能去做;并且取之于社会,用之于社会,积极地布施行善,造福人群。
「不邪淫」是比丘、比丘尼须守清净不淫戒,一般社会人士应遵守一夫一妻制,妻子恪守妇道、丈夫忠于妻子,彼此相互敬重,共同负担家庭责任。只要社会大众重视男女之情操、礼节,就能减少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。
以「诚实语」离「妄言」
凡夫容易因「声」与「色」的迷惑而心乱,「声」就是语言声音,所以必须修口的善业,以免自误误人。
「口」四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妄语戒,即不妄言,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。
妄言是虚假、欺骗的话;自己不曾做过或没有办法做到的事,却说得天花乱坠,就是妄言。
佛陀在法华会上,鞭策一些「未得谓得」的弟子,说这种行为是最大的妄言。所以大家应该时常反省:告诉别人的事,确实有做到吗
有没有夸大、虚伪的成分
希望别人做到的事,自己做得到吗
平时有没有鞭策自己身体力行
做承诺之前,可曾深思熟虑是否自己确实可以做到
是不是信口开河
除了平日待人处事必须「口出有实」——说诚实语之外,讲经说法也必须如理如法,并且身体力行。古言: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真正体悟并力行佛陀的教法之后,才能谈论自己的经验,不可「未得谓得」,自欺欺人。
总而言之,能够做到「能说能行,言出必行」,才是诚信负责的人。
以「柔软语」离「恶口」
恶口就是口出粗鄙不善之语,使对方感到苦恼;柔软语则是温柔和善之语,能安抚人心,使人衷心喜悦而真诚地信服。
许多人都知道谩骂、侮辱别人是不对的,却时常「得理不饶人」而不自觉。如果因为自己的见解比对方正确或自以为有理,就「理直气壮」,愈说愈大声,随意批评人,甚至开口骂人,这也是恶口!
此外,也不能「自我诅咒」。例如人家如果说:「你真好命啊!」一般人就会回答:「没有啊!我哪有多好命
」这是自我诅咒!大家应自我祝福、自我鼓励,朝善的方向好好努力。
口出莲花度人入善门,或口吐毒蛇与人结恶缘,只在一念之间。若能改掉说话大声、言词粗鄙的习惯,以柔言爱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谊,并且「理直气和,得理饶人」,自然所说的话都能得到别人的信任,所说的道理也能使别人欢喜接受。
以「调和语」离「两舌」
心怀仁厚,以「调和语」连系人的感情,圆满人间的事相,就是口的善业;若搬弄是非、到处加油添醋,破坏别人的感情,或使原本单纯的事变得复杂、难以解决,就是口的恶业。
种了搬弄是非的因,将来会得到烦恼的果报——子女不听话,周遭的眷属时常争斗……,因此若希望将来得到善果,必须非常谨慎,多种好因,不可离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制造是非。
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牢牢地记住因果观念,时刻圆融善解别人的过失、隐恶扬善,促进人与人之间良性的互动;如此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,并且协助团体维持清净祥和的气氛。
以「质直语」离「绮语」
绮语是好听却不真实、不诚恳或没有意义的话;质直语则是朴实正直的语言。
如今社会中许多人迷恋于声色之乐,喜好谈论风花雪月、玄奇神妙之事,不喜欢听正直纯朴的言论,也不喜欢听朴实无华的道理;如此不但误了自己,也会影响到周遭的人,形成恶的循环。
其实,很多人习于「绮语」而不自觉。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:平日与人相处时,是否经常随口说些好听的话来讨人欢心,可是内心并不真诚
是否经常以男女情爱、美色名利……,作为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
别人谈论鬼怪神通之事时,自己也曾去凑热闹
是否曾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随口说些不真实的话来敷衍甚至欺骗别人
……这些行为,都是误人又误己啊!
「四摄法」中的「爱语」,与绮语完全不同。爱语是温和慈爱的言语,发自于内心的慈悲与智慧,目的在于引导众生走上光明善良的道路;绮语则是为了满足私欲,以甜蜜而不诚恳的话语来迷惑别人。
开口动舌,无不是因、无不是业,希望大家以「开口即是纯良正直之言,动舌即是温和慈爱之语」来自我期许,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用心!
以「不净观」离「贪欲」
「意」三善法包括——以不净观离贪欲;以慈悲观离瞋念;以因缘观离愚痴。
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,在于「明争暗斗」——不仅是明处争权夺利,暗地里也勾心斗角;民间如此,官场也是一样,多数人都在争斗中求生存,实在令人感到心痛!为什么争
为什么斗呢
原因只有一个字——「贪」。因为贪图财色、名利、地位,所以你争我夺,不得安宁!
世间大部份人都是为了满足「身躯」的享受而产生贪念——吃要吃好的、穿要穿好的、用要用好的;为了这个污臭不净的身躯,不知造了多少恶业
为什么说身躯不净呢
《水忏文》中有一段话:「九孔常流不净物」,人身是由一层皮肤包着骨肉脓血,从九孔流出来的都是屎尿痰涕。大家想一想,人身有哪一处是干净的呢
何必为了它与别人斤斤计较、造作恶业
身躯虽是不净物,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分非常清净的宝物,那就是「佛性」。此身能造恶,亦能修习善法,所以大家应该时常「观身不净」来摒除贪念,并且利用这个身躯积极地布施行善,开启心中的「佛性」。
除了身外财物的布施,这个身躯也能布施。佛陀《本生经》中有割肉喂鹰的故事,在《无量义经》中也说「头目髓脑悉施人」。现在医学非常进步,不只可以在往生后捐赠器官或遗体,活着时就能捐血或捐髓,既能救人又不损害自己的健康。我一直在呼吁器官捐赠、骨髓捐赠,以及遗体捐赠,因为这个身躯迟早会败坏,何不在它还有用的时候赶紧布施出来帮助别人呢
学佛要看淡名利、地位,修行是为了众生,一切劳动也都是为了利益众生;心中常存此念,就不会产生贪欲。
若执着于此不净之身而造作种种恶业,实在可悲可悯!唯有善加利用此身,积极行善、精进修行,才能提升人格、增进道业,不枉来此人间走一回。
以「慈悲观」离「瞋念」
佛陀说:「当知瞋心,甚于猛火。」人时常因为瞋怒而乱了行为,一发脾气就六亲不认,损人又害己。如果希望自己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动怒,时时予人亲切和蔼的感觉,则必须拥有非常柔和的心念,而柔和的心源自于「慈悲」。
有一天,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和罗睺罗出去托钵,受到一群…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