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來圓融人事。
開口動舌,無不是因、無不是業;學佛若想得正果,對于「因」的造作必須非常謹慎!所以對人說話要審慎思量,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製宜,不可得意忘形,隨便亂說。
「不妄語者,不慕信而信揚」,一個人若謹慎于言語,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,則不必刻意去呈現「信」,信的德行自然能弘揚起來。
不飲酒者,不行智而智明
衆生皆有佛性,原本具足無量的清淨智慧,可是爲什麼大多數衆生都是昏昧無明呢
原因在于迷亂了心性,使智慧之光被層層心垢掩蓋,以致隱晦不顯。
什麼最容易迷亂人的本性呢
就是酒。心性一亂,智慧就迷了!所以要開顯明睿的智慧,首先必須守不飲酒戒,保持本性的清明。
或許有人會說:「我根本不喝酒,爲什麼智慧仍然很淺薄
」今生今世是沒有喝酒,但是可能在過去生中有這種習氣,致使今生不能擁有真正清朗的心性。過去生中既然有這種習氣,此生一定要好好守持戒律,絕對不可飲酒亂性;如此一來,智慧自然能慢慢地開顯、明朗。
如斯修因,不期果而果證
以上是五戒,也就是五常、五德——仁德、義德、禮德、智德、信德。要得五德,必須先持五戒;戒是因,德是果,只要好好修因,自然能證果。
可是修因不是一開始便能得果,我們應以農夫耕種的精神,專心一意地用心修持五戒,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!不能存著還沒種因,就想結果的心理。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將全部精神放在眼前應該做的事情上,不執著過去、不妄想未來,自然能夠身心輕安,將來必有所得——獲得真誠而深厚的品德涵養。
十善是爲人的根本
大家知道學佛根基乃由持守「五戒」做起,「五戒」就是防止我們犯錯;持守了「五戒」,等于是力行了「十善」。
「十善」是五戒的延伸,乃身、口、意叁業所行的十種善法,與「十惡」是相對的,離十惡則成十善。
十善包括:「身」叁善法——以「護生」離「殺生」、以「布施」離「偷盜」、以「戒淫」離「邪淫」;「口」四善法——以「誠實語」離「妄言」、以「柔軟語」離「惡口」、以「調和語」離「兩舌」、以「質直語」離「绮語」;「意」叁善法——以「不淨觀」離「貪欲」、以「慈悲觀」離「瞋恨」、以「因緣觀」離「愚癡」。
身、口、意朝善的方向,則可以行十善法,累積福德智慧;若偏向惡的方向就造十惡業,將來苦果難免。所以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行動、語言及心思,遠離十惡,成就十善。
護生、布施、戒淫
「身」叁善法,就是五戒中的不殺生戒、不偷盜戒及不邪淫戒。
「不殺生」是不傷害衆生的生命,因爲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。每個人的本性原都具有「慈悲」,猶如明月常在虛空中,可惜往往被烏雲——「無明」習氣遮蔽,不僅對衆生的苦難視而不見,甚至爲了私欲殘害衆生的性命。如何才能讓本性中的慈悲顯現出來呢
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、體會衆生的痛苦,就能逐漸啓發心中的慈悲——大愛,不僅不忍心傷害衆生,更會積極地救生、護生,這就是仁心、菩薩心。
「不偷盜」是不取不義之財,除了不偷、不搶之外,對社會人群有害的事業也不能去做;並且取之于社會,用之于社會,積極地布施行善,造福人群。
「不邪淫」是比丘、比丘尼須守清淨不淫戒,一般社會人士應遵守一夫一妻製,妻子恪守婦道、丈夫忠于妻子,彼此相互敬重,共同負擔家庭責任。只要社會大衆重視男女之情操、禮節,就能減少許多家庭和社會問題。
以「誠實語」離「妄言」
凡夫容易因「聲」與「色」的迷惑而心亂,「聲」就是語言聲音,所以必須修口的善業,以免自誤誤人。
「口」四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妄語戒,即不妄言,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。
妄言是虛假、欺騙的話;自己不曾做過或沒有辦法做到的事,卻說得天花亂墜,就是妄言。
佛陀在法華會上,鞭策一些「未得謂得」的弟子,說這種行爲是最大的妄言。所以大家應該時常反省:告訴別人的事,確實有做到嗎
有沒有誇大、虛僞的成分
希望別人做到的事,自己做得到嗎
平時有沒有鞭策自己身體力行
做承諾之前,可曾深思熟慮是否自己確實可以做到
是不是信口開河
除了平日待人處事必須「口出有實」——說誠實語之外,講經說法也必須如理如法,並且身體力行。古言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真正體悟並力行佛陀的教法之後,才能談論自己的經驗,不可「未得謂得」,自欺欺人。
總而言之,能夠做到「能說能行,言出必行」,才是誠信負責的人。
以「柔軟語」離「惡口」
惡口就是口出粗鄙不善之語,使對方感到苦惱;柔軟語則是溫柔和善之語,能安撫人心,使人衷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。
許多人都知道謾罵、侮辱別人是不對的,卻時常「得理不饒人」而不自覺。如果因爲自己的見解比對方正確或自以爲有理,就「理直氣壯」,愈說愈大聲,隨意批評人,甚至開口罵人,這也是惡口!
此外,也不能「自我詛咒」。例如人家如果說:「你真好命啊!」一般人就會回答:「沒有啊!我哪有多好命
」這是自我詛咒!大家應自我祝福、自我鼓勵,朝善的方向好好努力。
口出蓮花度人入善門,或口吐毒蛇與人結惡緣,只在一念之間。若能改掉說話大聲、言詞粗鄙的習慣,以柔言愛語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情誼,並且「理直氣和,得理饒人」,自然所說的話都能得到別人的信任,所說的道理也能使別人歡喜接受。
以「調和語」離「兩舌」
心懷仁厚,以「調和語」連系人的感情,圓滿人間的事相,就是口的善業;若搬弄是非、到處加油添醋,破壞別人的感情,或使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、難以解決,就是口的惡業。
種了搬弄是非的因,將來會得到煩惱的果報——子女不聽話,周遭的眷屬時常爭鬥……,因此若希望將來得到善果,必須非常謹慎,多種好因,不可離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或製造是非。
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牢牢地記住因果觀念,時刻圓融善解別人的過失、隱惡揚善,促進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;如此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,並且協助團體維持清淨祥和的氣氛。
以「質直語」離「绮語」
绮語是好聽卻不真實、不誠懇或沒有意義的話;質直語則是樸實正直的語言。
如今社會中許多人迷戀于聲色之樂,喜好談論風花雪月、玄奇神妙之事,不喜歡聽正直純樸的言論,也不喜歡聽樸實無華的道理;如此不但誤了自己,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人,形成惡的循環。
其實,很多人習于「绮語」而不自覺。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:平日與人相處時,是否經常隨口說些好聽的話來討人歡心,可是內心並不真誠
是否經常以男女情愛、美色名利……,作爲茶余飯後閑談的話題
別人談論鬼怪神通之事時,自己也曾去湊熱鬧
是否曾經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,隨口說些不真實的話來敷衍甚至欺騙別人
……這些行爲,都是誤人又誤己啊!
「四攝法」中的「愛語」,與绮語完全不同。愛語是溫和慈愛的言語,發自于內心的慈悲與智慧,目的在于引導衆生走上光明善良的道路;绮語則是爲了滿足私欲,以甜蜜而不誠懇的話語來迷惑別人。
開口動舌,無不是因、無不是業,希望大家以「開口即是純良正直之言,動舌即是溫和慈愛之語」來自我期許,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用心!
以「不淨觀」離「貪欲」
「意」叁善法包括——以不淨觀離貪欲;以慈悲觀離瞋念;以因緣觀離愚癡。
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的原因,在于「明爭暗鬥」——不僅是明處爭權奪利,暗地裏也勾心鬥角;民間如此,官場也是一樣,多數人都在爭鬥中求生存,實在令人感到心痛!爲什麼爭
爲什麼鬥呢
原因只有一個字——「貪」。因爲貪圖財色、名利、地位,所以你爭我奪,不得安甯!
世間大部份人都是爲了滿足「身軀」的享受而産生貪念——吃要吃好的、穿要穿好的、用要用好的;爲了這個汙臭不淨的身軀,不知造了多少惡業
爲什麼說身軀不淨呢
《水忏文》中有一段話:「九孔常流不淨物」,人身是由一層皮膚包著骨肉膿血,從九孔流出來的都是屎尿痰涕。大家想一想,人身有哪一處是幹淨的呢
何必爲了它與別人斤斤計較、造作惡業
身軀雖是不淨物,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,那就是「佛性」。此身能造惡,亦能修習善法,所以大家應該時常「觀身不淨」來摒除貪念,並且利用這個身軀積極地布施行善,開啓心中的「佛性」。
除了身外財物的布施,這個身軀也能布施。佛陀《本生經》中有割肉喂鷹的故事,在《無量義經》中也說「頭目髓腦悉施人」。現在醫學非常進步,不只可以在往生後捐贈器官或遺體,活著時就能捐血或捐髓,既能救人又不損害自己的健康。我一直在呼籲器官捐贈、骨髓捐贈,以及遺體捐贈,因爲這個身軀遲早會敗壞,何不在它還有用的時候趕緊布施出來幫助別人呢
學佛要看淡名利、地位,修行是爲了衆生,一切勞動也都是爲了利益衆生;心中常存此念,就不會産生貪欲。
若執著于此不淨之身而造作種種惡業,實在可悲可憫!唯有善加利用此身,積極行善、精進修行,才能提升人格、增進道業,不枉來此人間走一回。
以「慈悲觀」離「瞋念」
佛陀說:「當知瞋心,甚于猛火。」人時常因爲瞋怒而亂了行爲,一發脾氣就六親不認,損人又害己。如果希望自己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動怒,時時予人親切和藹的感覺,則必須擁有非常柔和的心念,而柔和的心源自于「慈悲」。
有一天,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和羅睺羅出去托缽,受到一群…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