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我们不可任意毁伤自己的身体。自杀不但是杀生,而且还背负了「不孝」之罪。
自杀所犯的罪业有三:
一、造杀业之罪。
二、犯不孝罪,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。
三、犯遗弃父母、丈夫(或妻子)、子女之罪。
死,是带着今生所做的业,开始另一段生命,并不是就此一了百了。所以,自杀而死的人,如果业报未尽,来世仍会继续受苦!
我们既然来到世间,就要珍惜生命的「使用权」,勇于面对现实,不可轻易放弃自己,任何身病、心病都要勇于化解,不可逃避。
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什么是孝
孔子答道:「父母唯其疾之忧。」父母最关心的是子女身体的疾病,不让父母操心烦恼就是孝顺。想想,「杀害生命」就已是造杀业了;更何况「自杀」又加上毁伤父母的心,真是罪上加罪!
人身难得,有了人身的良能就必须为社会付出,不管多大的苦也要忍耐!愈是奋斗出来的人生越有价值,如果动不动就为情、为名、为利寻死,真是太不尊重生命了,也抹煞掉自己的良能。
人生的「乐」与「苦」皆视心念而异,能知足就会知福;以感恩心为人群付出,就能欢喜自在。总之,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良能,把握分秒尽力付出,以大勇大爱来突破心灵困境!
仁心爱物而仁着
做人以仁爱为自己的本分,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心,对有生命、有气息的众生,我们应该付出爱心,更要尊重其生命。一如与我们生命共同体的地球,它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健康、需要呼吸,地球的呼吸仰赖于树木,因为树木能吐新纳垢、过滤空气中的浊气,转化清新的氧气供给人类吸收;所以为了人类健康,就必须好好照顾地球、保护山林,维持地球的良能。
最近我在杂志上看到一桩令人欣慰的真人实事,这是一个大自然「起死回生」的故事——
在南部嘉义地区有个农场,它的农地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,使得土地呈现一片死寂,感觉不到任何的生命迹象。因为如果不使用农药会引来更多的虫害,这些虫害就会影响周围农作的生长,而招来邻地农夫的抗议。
所以,这位学佛的农场经营者从前一任的经营者手中接手后十分困扰,眼见不使用农药的蔬菜被虫子吃得一塌糊涂,所有的辛苦全都泡汤,内心真是矛盾和懊恼!但是他的师父告诫:「唯有坚持不杀的理念,业才有转变的机会。」每当他对虫子啃蚀蔬菜的瞋恨心生起时,师父的话就在耳际响起;心渐渐平静下来,他用大悲水灌溉蔬菜,并试着以平等心、爱心去对待虫子,代他们皈依、祈求、回向,无形中消弭了自己与虫子对立的心。就这样,虫害情形减少了,种的菜也有所改善。
才半年,小小的农地恢复了生机。首先出现的是蚜虫,慢慢的又有了瓢虫、蚂蚁,不久又见草螟蛉、蜘蛛,最后布谷鸟、麻雀、白头翁都跑来作客,田蛙也在菜园呱呱呱,六百多坪的农场鸟叫虫鸣,花香、菜香,生气盎然!自然界的生命现象,又在这土地上重新活跃。
这一切的转变,令这位学佛者对佛法更具信心,对师父的大悲心更加赞叹!也令附近的农夫加入这种「有机」农作的耕种行列。
世间万物皆有生命,也各有良能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爱惜天地间的一花、一草、一木。
除了有生命者,甚至连一切无生命的物质,我们都要有一分爱心,小如你周遭身边的随身用品,大如公共场合的公物,因为你爱惜物品,自然动作轻柔,能用心地好好维持它的寿命;例如开门、关门这件事,在公共场所出入的门很容易损坏,为什么
因为大家没有好好的使用它。如果人人在日常生活中,皆抱持着「手在动作时,心就在手上」的态度,轻轻开关门户,自然能维持它的使用度,善加发挥它的功能。
所以,在平常时日我们就应该学习培养对人、对物的爱心与仁念,如果对一切无生命的物质都能轻柔细心,更何况是对人呢
若能如此,你就是仁者,不需要求仁而得仁,仁心自然显著!
四.修十善业
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
十善是为人的根本
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
珍惜得以听闻佛法的福缘
世间的苦难灾厄,总是诉说不尽啊!透过传播媒体,我们知道——有的国家经年战乱,人命如草芥;有的国家旱潦连年,饥馑困顿;或是突遭灾变,人民生命、财产毁于片刻之间。相较之下,台湾地区可说是丰衣足食、物质不缺。
所以,希望大家在爱护尊重一切生命同时,也能够知福、惜福—— 珍惜生于富足国度并得以听闻佛法的福缘,赶紧发菩提心、修菩萨行,直往成佛目标迈进,令过去所种的福因开花结果,绵延不尽。
人生多苦,众生皆受业力牵引,迷茫流转。我们既发菩提心,就要及时依照佛陀教理了彻人生之苦,抛开欲念、贪爱、瞋恨、疑惑、愚痴等等使觉性迷乱的因素,力行菩萨道,堪忍世间的苦难及折磨,为众生付出,藉人与事的磨练来洗炼心地。
修菩萨行,须先「皈依三宝」——佛、法、僧;次持「五戒」——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;渐修「十种善法」——身三善法、口四善法、意三善法;圆满「三聚净戒」——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戒。
首先,谈谈皈依三宝与持守五戒的意义。
一心皈依佛、法、僧
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,必须精勤持戒,而持戒之前须先皈依三宝——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皈依的「皈」字是两个字组合而成,一字是反,一字是白。「反」是「返」的古字,两者意义相通;「白」代表清净、光明、善良。「依」是依靠的意思。所以「皈依」就是舍弃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不正当的行为,一心依靠佛、法、僧,诚恳勤勉地修习善法,回归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。
为什么每位佛弟子都应该皈依佛、法、僧呢
因为——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,是了彻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觉者,他所宣说的教法,能作为我们身心的依靠;我们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修练心性,遵循佛陀所定的戒规,就能启发本具的佛性,具足大慈悲与大智慧。所以,佛陀是我们身心所皈依的人。
虽然佛陀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,但是他所开示的教法仍然留传于人间;只要我们衷心信受,就等于佛陀亲自教导我们。这就是皈依法。
佛陀的教法精深,一般在家学佛者为了生活忙忙碌碌,无法全心全意修学佛法,所以必须依靠专门研究佛陀教理,而且过着严格修行生活的僧伽来引导;更何况僧伽是佛陀法脉承续者,担负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的使命,所以应该要皈依僧。
能受三皈依,才是真正发菩提心、修菩萨行的正信佛弟子;之后,必须进而持守五戒——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饮酒、不妄语,也就是儒家的「五常」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这是每位学佛者应守的戒规,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。
持戒不杀,不求仁而仁着
在前面的篇章中,我们已将「慈心不杀」的因果剖析明白,知道「不杀」乃「五戒」之首要,「不杀生」即是「仁」。
人皆怕死,难道其它的生灵不怕死
人知道痛苦、害怕痛苦,难道其他生灵不知痛、不怕痛
孟子曾说:「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」不忍见众生承受惊忧、恐怖、惧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,就是「恻隐之心」,也就是「仁心」。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心护惜生灵,就是仁者,不需求仁而自然得仁。
持戒不盗,不忻义而义敷
「不偷盗」即是「义」,如果能守好不偷盗戒,则不需刻意追求,义理自然显现在言行举止中。
学佛的人应该看淡物质享受,专心修习佛法。平日生活能够吃得饱、穿得暖、住得安稳就可以了,还有什么可贪求的
何必为了名闻利养去做不义之事
学佛者若能调伏欲念,简朴度日,并进而喜舍布施,利益人群,不需要刻意追求,即能将义理广泛地流布弘扬。
不淫者,不忻礼而礼立
儒家五常中的「礼」即是佛教五戒中的「不邪淫」,也就是男女之间的礼节。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须守清净不淫戒;在家学佛的男、女居士,则应遵守一夫一妻制,丈夫忠于妻子,妻子恪守妇道,彼此负责,并且共同担负教养子女的责任。
如今社会上男女之礼衰微,造成很多社会问题。报纸上曾经登载,一个年仅九岁的孩童,原本跟随父亲在台东生活,后来自己流浪到花莲,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而学会偷盗。一日被警察抓到,询问之后,才知道他流浪来花莲是为了寻找母亲——他的母亲原是有夫之妇且育有子女,后来与他的父亲发生了不正当的感情,同居而生下他后,将他丢给他父亲抚养,自己回花莲与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。
像这样的例子,在社会中真是时有所闻啊!这就是废弃了男女之礼,才会造成家庭及社会问题。若学佛之人个个守好不邪淫戒,而社会大众也重视男女之礼,则我们的社会就能礼立义扬,清净祥和。
不妄语者,不慕信而信扬
一般人说话常常不负责任,不考虑后果;我们必须了解,一个人在世间,必定要言而有信、守好口德,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、敬仰与爱护。所以只要守好「不妄语戒」——不妄言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,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诚信的品格与名誉,受人信任与尊敬。
不妄言是不说虚假、欺骗的话,也就是「能说能行,言出必行」。不恶口是怀仁厚之心,口说和雅温柔之语,使人内心喜悦而真诚地信服。绮语是好听却不诚恳的话,就是所谓的「巧言令色」,《论语》学而篇中有言:「巧言令色,鲜矣仁!」《论语》卫灵公篇也提到:「巧言乱德」,可见说了动听却不诚恳、不切实际的话,会丧失操守、惑乱人心!两舌则是曲解事实、搬弄是非,将原本单纯的事变得复杂,不但伤害别人的心,使别人起冲突,更会造成人心不安,破坏团体和谐的气氛;所以希望诸位莫有「两舌」的行为,并进而以…
《净因三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