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因叁要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們不可任意毀傷自己的身體。自殺不但是殺生,而且還背負了「不孝」之罪。

   自殺所犯的罪業有叁:

   一、造殺業之罪。

   二、犯不孝罪,殺害父母所賜的身體。

   叁、犯遺棄父母、丈夫(或妻子)、子女之罪。

   死,是帶著今生所做的業,開始另一段生命,並不是就此一了百了。所以,自殺而死的人,如果業報未盡,來世仍會繼續受苦!

   我們既然來到世間,就要珍惜生命的「使用權」,勇于面對現實,不可輕易放棄自己,任何身病、心病都要勇于化解,不可逃避。

   孔子的弟子曾問孔子什麼是孝

  孔子答道: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父母最關心的是子女身體的疾病,不讓父母操心煩惱就是孝順。想想,「殺害生命」就已是造殺業了;更何況「自殺」又加上毀傷父母的心,真是罪上加罪!

   人身難得,有了人身的良能就必須爲社會付出,不管多大的苦也要忍耐!愈是奮鬥出來的人生越有價值,如果動不動就爲情、爲名、爲利尋死,真是太不尊重生命了,也抹煞掉自己的良能。

   人生的「樂」與「苦」皆視心念而異,能知足就會知福;以感恩心爲人群付出,就能歡喜自在。總之,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良能,把握分秒盡力付出,以大勇大愛來突破心靈困境!

   仁心愛物而仁著

   做人以仁愛爲自己的本分,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心,對有生命、有氣息的衆生,我們應該付出愛心,更要尊重其生命。一如與我們生命共同體的地球,它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健康、需要呼吸,地球的呼吸仰賴于樹木,因爲樹木能吐新納垢、過濾空氣中的濁氣,轉化清新的氧氣供給人類吸收;所以爲了人類健康,就必須好好照顧地球、保護山林,維持地球的良能。

   最近我在雜志上看到一樁令人欣慰的真人實事,這是一個大自然「起死回生」的故事——

   在南部嘉義地區有個農場,它的農地因爲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,使得土地呈現一片死寂,感覺不到任何的生命迹象。因爲如果不使用農藥會引來更多的蟲害,這些蟲害就會影響周圍農作的生長,而招來鄰地農夫的抗議。

   所以,這位學佛的農場經營者從前一任的經營者手中接手後十分困擾,眼見不使用農藥的蔬菜被蟲子吃得一塌糊塗,所有的辛苦全都泡湯,內心真是矛盾和懊惱!但是他的師父告誡:「唯有堅持不殺的理念,業才有轉變的機會。」每當他對蟲子啃蝕蔬菜的瞋恨心生起時,師父的話就在耳際響起;心漸漸平靜下來,他用大悲水灌溉蔬菜,並試著以平等心、愛心去對待蟲子,代他們皈依、祈求、回向,無形中消弭了自己與蟲子對立的心。就這樣,蟲害情形減少了,種的菜也有所改善。

   才半年,小小的農地恢複了生機。首先出現的是蚜蟲,慢慢的又有了瓢蟲、螞蟻,不久又見草螟蛉、蜘蛛,最後布谷鳥、麻雀、白頭翁都跑來作客,田蛙也在菜園呱呱呱,六百多坪的農場鳥叫蟲鳴,花香、菜香,生氣盎然!自然界的生命現象,又在這土地上重新活躍。

   這一切的轉變,令這位學佛者對佛法更具信心,對師父的大悲心更加贊歎!也令附近的農夫加入這種「有機」農作的耕種行列。

   世間萬物皆有生命,也各有良能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愛惜天地間的一花、一草、一木。

   除了有生命者,甚至連一切無生命的物質,我們都要有一分愛心,小如你周遭身邊的隨身用品,大如公共場合的公物,因爲你愛惜物品,自然動作輕柔,能用心地好好維持它的壽命;例如開門、關門這件事,在公共場所出入的門很容易損壞,爲什麼

  因爲大家沒有好好的使用它。如果人人在日常生活中,皆抱持著「手在動作時,心就在手上」的態度,輕輕開關門戶,自然能維持它的使用度,善加發揮它的功能。

   所以,在平常時日我們就應該學習培養對人、對物的愛心與仁念,如果對一切無生命的物質都能輕柔細心,更何況是對人呢

  若能如此,你就是仁者,不需要求仁而得仁,仁心自然顯著!

  四.修十善業  

   叁皈五戒是學佛根基

   十善是爲人的根本 

   叁皈五戒是學佛根基

   珍惜得以聽聞佛法的福緣

   世間的苦難災厄,總是訴說不盡啊!透過傳播媒體,我們知道——有的國家經年戰亂,人命如草芥;有的國家旱潦連年,饑馑困頓;或是突遭災變,人民生命、財産毀于片刻之間。相較之下,臺灣地區可說是豐衣足食、物質不缺。

   所以,希望大家在愛護尊重一切生命同時,也能夠知福、惜福—— 珍惜生于富足國度並得以聽聞佛法的福緣,趕緊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,直往成佛目標邁進,令過去所種的福因開花結果,綿延不盡。

   人生多苦,衆生皆受業力牽引,迷茫流轉。我們既發菩提心,就要及時依照佛陀教理了徹人生之苦,抛開欲念、貪愛、瞋恨、疑惑、愚癡等等使覺性迷亂的因素,力行菩薩道,堪忍世間的苦難及折磨,爲衆生付出,藉人與事的磨練來洗煉心地。

   修菩薩行,須先「皈依叁寶」——佛、法、僧;次持「五戒」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;漸修「十種善法」——身叁善法、口四善法、意叁善法;圓滿「叁聚淨戒」——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攝衆生戒。

   首先,談談皈依叁寶與持守五戒的意義。

   一心皈依佛、法、僧

   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,必須精勤持戒,而持戒之前須先皈依叁寶——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
   皈依的「皈」字是兩個字組合而成,一字是反,一字是白。「反」是「返」的古字,兩者意義相通;「白」代表清淨、光明、善良。「依」是依靠的意思。所以「皈依」就是舍棄過去不正確的觀念和不正當的行爲,一心依靠佛、法、僧,誠懇勤勉地修習善法,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。

   爲什麼每位佛弟子都應該皈依佛、法、僧呢

  因爲——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是了徹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覺者,他所宣說的教法,能作爲我們身心的依靠;我們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練心性,遵循佛陀所定的戒規,就能啓發本具的佛性,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。所以,佛陀是我們身心所皈依的人。

   雖然佛陀已經離開人間兩千多年,但是他所開示的教法仍然留傳于人間;只要我們衷心信受,就等于佛陀親自教導我們。這就是皈依法。

   佛陀的教法精深,一般在家學佛者爲了生活忙忙碌碌,無法全心全意修學佛法,所以必須依靠專門研究佛陀教理,而且過著嚴格修行生活的僧伽來引導;更何況僧伽是佛陀法脈承續者,擔負弘揚佛法、普度衆生的使命,所以應該要皈依僧。

   能受叁皈依,才是真正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的正信佛弟子;之後,必須進而持守五戒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,也就是儒家的「五常」——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;這是每位學佛者應守的戒規,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則。

   持戒不殺,不求仁而仁著

   在前面的篇章中,我們已將「慈心不殺」的因果剖析明白,知道「不殺」乃「五戒」之首要,「不殺生」即是「仁」。

   人皆怕死,難道其它的生靈不怕死

  人知道痛苦、害怕痛苦,難道其他生靈不知痛、不怕痛

  孟子曾說: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不忍食其肉。」不忍見衆生承受驚憂、恐怖、懼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,就是「恻隱之心」,也就是「仁心」。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心護惜生靈,就是仁者,不需求仁而自然得仁。

   持戒不盜,不忻義而義敷

   「不偷盜」即是「義」,如果能守好不偷盜戒,則不需刻意追求,義理自然顯現在言行舉止中。

   學佛的人應該看淡物質享受,專心修習佛法。平日生活能夠吃得飽、穿得暖、住得安穩就可以了,還有什麼可貪求的

  何必爲了名聞利養去做不義之事

  學佛者若能調伏欲念,簡樸度日,並進而喜舍布施,利益人群,不需要刻意追求,即能將義理廣泛地流布弘揚。

   不淫者,不忻禮而禮立

   儒家五常中的「禮」即是佛教五戒中的「不邪淫」,也就是男女之間的禮節。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須守清淨不淫戒;在家學佛的男、女居士,則應遵守一夫一妻製,丈夫忠于妻子,妻子恪守婦道,彼此負責,並且共同擔負教養子女的責任。

   如今社會上男女之禮衰微,造成很多社會問題。報紙上曾經登載,一個年僅九歲的孩童,原本跟隨父親在臺東生活,後來自己流浪到花蓮,結交了一些不良少年而學會偷盜。一日被警察抓到,詢問之後,才知道他流浪來花蓮是爲了尋找母親——他的母親原是有夫之婦且育有子女,後來與他的父親發生了不正當的感情,同居而生下他後,將他丟給他父親撫養,自己回花蓮與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。

   像這樣的例子,在社會中真是時有所聞啊!這就是廢棄了男女之禮,才會造成家庭及社會問題。若學佛之人個個守好不邪淫戒,而社會大衆也重視男女之禮,則我們的社會就能禮立義揚,清淨祥和。

   不妄語者,不慕信而信揚

   一般人說話常常不負責任,不考慮後果;我們必須了解,一個人在世間,必定要言而有信、守好口德,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、敬仰與愛護。所以只要守好「不妄語戒」——不妄言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绮語,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誠信的品格與名譽,受人信任與尊敬。

   不妄言是不說虛假、欺騙的話,也就是「能說能行,言出必行」。不惡口是懷仁厚之心,口說和雅溫柔之語,使人內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。绮語是好聽卻不誠懇的話,就是所謂的「巧言令色」,《論語》學而篇中有言: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!」《論語》衛靈公篇也提到:「巧言亂德」,可見說了動聽卻不誠懇、不切實際的話,會喪失操守、惑亂人心!兩舌則是曲解事實、搬弄是非,將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,不但傷害別人的心,使別人起沖突,更會造成人心不安,破壞團體和諧的氣氛;所以希望諸位莫有「兩舌」的行爲,並進而以…

《淨因叁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