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冷靜下來思考,就會發現自己原是「庸人自擾」。
萬境生滅,皆起于心的造作。若能了解、看清楚事物的本,透徹明了「真締」的道理,就能體悟根本沒什麼值得我們大驚小怪、喜怒無常,也沒什麼值得我們起貪瞋癡等念頭,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是非,但是非可以升華成教育,這就是智慧的妙用。
要放下煩惱其實很簡單,只是觀念一轉,心自然能放開,面對事物便能時時歡喜平安。
大樹
用心思惟,身體力行,
就能將佛法的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某天,莊周和朋友聊天時,說了一篇大道理,朋友聽了,覺得他說的大道理不曉得能運用在何處?就舉了一個例子說:「我家門口有一棵大樹,那棵大樹長在馬路邊,大得足夠很多人合抱,但是,沒有人會去砍伐,因爲這棵大樹的幹長滿了凹凸不平的樹瘤,無法製成器具。剛才你說的那些話,就像那棵大樹一樣,大而無用,徒令人煩惱!」
莊周說:「其實,你並不需煩惱大樹大而無用。如果將大樹移植到較寬闊的曠野中,它可以爲人遮陽,讓大家在樹下逍遙自在的乘涼,如此大樹能躲過斧頭的砍伐,也可以轉無用爲有用。」
很多人常覺得佛法很深奧,不知如何將那些大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;其實,只要懂得善用,短短的幾句話,即可受用無窮。但是,如何才能體會佛法的要義,將它的功能發揮在日常生活中呢?必須擴大心量,用心思維,並且身體力行。
葫蘆
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
人來世間,都有各自的禀賦。
戰國時代有位哲學家莊周,某天,莊周的朋支惠施告訴他:「魏惠王送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,我把它們拿去種,結出的葫蘆果然很大,可以容納五石的米糧;但是拿它來盛水,它的硬度卻不能負荷水的重量。既然無法用來盛水,于是我將葫蘆剖成兩半製成瓢子,可是因爲它的底太寬,深度又淺,所以也無法容納多少東西,使用不方便,我一氣之下就把它砸破了。」
莊周聽了,惋惜地說:「哎呀!多可惜,既然不能用來裝水,那你爲何不編一個網把葫蘆網住,然後系在腰間,這說不就可以在水上載浮載沈、悠哉遊哉,多逍遙自在啊!若懂得便用它,它就是很好的東西,可惜你不會用,竟然把它毀壞了。」
莊周說的這番話,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,人各有優、缺點,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裏。所謂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人來世間,都有各自的禀賦,唯有盡量了揮自己的優點,爲人群服務,才能展現生命的妙用。所以,能夠真正認識自己,才是最有用的人生。所謂「欲知人,先知已」,若不認識自己,只想了解別人,是本末倒置,也是很痛苦的事。相認識自己,就應常常反觀自心!
求救的魚
行善,貴在誠意,
量力而爲,隨緣布施。
《莊子》一書中有個故事——
莊周生活貧困,家裏經常欠缺米糧。所以向朋友監河侯借米糧,監河侯說:「可以啊!不過我家裏現在沒有那麼多米糧,你稍等一段時間,等我向佃農收了租稅後,再借你叁百金。」
聽了監河侯的話,莊周很不高興地說:「我昨天來你家的途中,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吸、求救,我回頭一看,發現 在車子走過的輪溝中,裏面有一條魚,那魚兒希望我能用升鬥的水救牠。」
于是我對魚兒說:「我先到南方向吳王、越王商討借水,靖他們將西江的水引來迎接你,讓你能回到東海,可以嗎?」
那魚很生氣地說:「我失去了藉以活命的水,已沒有容身之處,現在只求升鬥的水就可以活命了,你卻這麼回答我,不如你早點去吃幹魚市場找我吧!等到你引來西江的水,那時候我的身體早已變成魚幹了!」莊周對朋友說了這些話之後,立即轉頭離開了。
莊周的生活非常貧困,家中沒米可吃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,所需要的不過是果腹充饑的米糧罷了!根本不多求,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叁百金。
所謂「救命在救急」,莊周以魚兒作諷喻,魚兒已命在旦夕,若時間拖太長,就算給牠再多的水,也發揮不了效用、救不了命啊!
在生活中,有些人所欠缺,也許只是一杯水、一個微笑,或是舉手之勞的協助;若能及時付出,不僅自己覺得歡喜,對方也會很感恩。假如吝于布施,或想等到擁有更多財物或能力時再拖矛,往往已經緩不濟急了。
佛法說: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」行善,貴在誠意和量力而爲,也貴在隨緣布施。學佛是要學習簡單、樸實的人生真理,唯有身體力行,將「佛法生活化」,才能落實慈悲喜舍的精神,造福人類。
總之,行善在及時,「渴時點滴如甘露」;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,或因善小而不爲,只想行大善,甚至拖延等待,不伸出緩手,這種錯誤的觀念,將會誤人誤已,甚至誤事,對個人、家庭、社會都會造成損害。「不因善小而不爲,不爲惡小而爲之」: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,關懷他人、幫助他人,如此才會的美好幸福的人生。
聰明善良的小太郎
有錢與否並不是幸福的標准,
愛與善念能使人知足常樂。
大約兩百年前,在日本有個小村莊,住在這裏的人大多是貧困的佃農。其中有一戶人家,住著一位婆婆和一對夫妻。夫妻倆對母親非常孝順,他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。雖然貧窮,一家人還是知足和樂地度過每一天。
經過一段時間後,年輕的媳婦生下一子。但因爲她向來營養不良,加上産後失血過多,身體變得非常虛弱,叁個月後就往生了。留下叁個月大的小寶寶——小太郎。
母親往生了,小太郎什麼都不知道,也許是因爲肚子餓吧!小太郎哇哇地大哭起來。
祖母抱著孫子,憂慮著嬰兒吃奶的問題。不過由于平時他們待人很和善,所以鄰人也都樂意幫助解決小太郎吃奶的問題。
小太郎的父親每天要出門時,總是一再回頭對老母親說:「您辛苦了!還得再麻煩您帶著小太郎去乞奶水。」
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,小太郎在祖母和父親辛苦地撫養下漸漸成長。
小太郎叁歲時就很討人喜歡,會跟祖母玩,逗祖母開心。小太郎的父親爲了養育孩子、侍奉母親,除了田裏的工作之外,還得送貨到城裏。
當小太郎六歲時,有一天,他聽到外面馬嘶的聲音,就獨自跑到馬廏去,踮著腳尖拍拍馬背,叫著馬的名字說:「小栗呀!你們今天要進城,我也很想去耶!」
那時他父親也跟來了,說:「怎樣啊
你是不是跟小栗說你也要進城
那小栗怎麼說
」
小太郎機智地說:「小栗說:好啊!」
父親說:「既然如此,那我們一起進城去吧!」
那天,小太郎就跟著出門了。送完貨物之後,爸爸問小太郎:「你想吃什麼東西呢
」
小太郎很懂事地說:「我什麼都不要,但是我希望買一祖母喜歡吃的糖。」于是他們就買了祖母最喜歡吃的甜點「鹭鸶糖」。
爸爸對小太郎說:「你也可以買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啊!」小太郎這時才挑選一樣最便宜的樂器——小笛子。小太郎非常滿足地把鹭鸶糖放在包包裏,雙手拿著小笛子快樂地吹了起來。
回程時已經是黃昏,小太郎騎在馬背上,看到一群群的麻雀飛過去,襯著晚霞的余輝,看著這麼美麗的景色,小太郎說:「看,小鳥多自在!紅紅的太陽,好美麗呀!」
父親說:「是啊!這是個很美的世界。」
又走了一段路,小太郎突然叫了一聲,並拉住馬的繩子,馬兒及時停住腳步。
小太郎說:「父親,您看!路上有一只小麻雀,好像脫隊了。」
原來小麻雀正在吃農夫遺留下來的稻谷,而且吃得渾然忘我,根本不知道要躲避;馬兒如果再向前走一步,小麻雀立刻就會慘死于馬蹄下。
小太郎探頭向麻雀說:「小麻雀,走開!快走開呀!」
這時,小麻雀才趕緊拍拍翅膀,振翅高飛。父親看到小太郎如此聰明、善良,感到非常欣慰。
回到家時,祖母聽到馬蹄聲,知道他們父子回來了。趕緊從茅屋裏出來,叁人歡歡喜喜地相聚在一起。雖然屋子十分簡陋,家境又貧困;但是,因爲有濃厚的親情和善念,使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幸福和溫馨。
可見有錢與否並不是幸福的分界線,最重要的是愛和善念;若有真誠的愛,雖然家境不寬裕,也能過得滿足、快樂,這才是真正和樂的家庭。
求法的老人
人的壽命,長與短並沒有多大的意義,
最大的意義在于:如何體會生命的價值。
時日不斷地過去,歲月也接續地消逝。人生就在四季輪回中不斷地生滅,所以我們必須好好把握時間。
人的壽命,長與短並沒有多大的意義,最大的意義是生命的價值。我們該用什麼角度來看待生命的價值呢
佛世時代,佛陀在摩伽陀國爲弟子說法時,山門外來了一位瘦小的老人,年齡已經二百歲了,背痀瘘、體力衰微。他在山門外面,一直要求想見佛陀。可是,卻被人阻擋著說:「佛陀正在開示,這時候不要去打擾他。」但是,這位老人在外面不斷地哀求叩頭,企盼能早一分鍾見到佛陀。
佛陀知道外面有動靜,就向弟子說:「去外面看看,如果有人要進來,就請他進來吧!」弟子就出去將這位老人帶進來。
來到佛陀的面前,這位老人五體投地、叩頭,淚流滿面地說:「佛啊!好不容易今天能夠見到佛,我實在很興,我年紀這麼大了,卻求死不得啊!到底我曾造了什麼業呢
爲何這輩子如此貧窮、困苦!佛陀,我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能成爲您的弟子,能夠出家,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要求。」
佛陀說:「你有這個心願很好,人的生命,是長或短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在于這念心。人生來去是由業因而來,由緣而成就;帶著你的業因,而與有緣的父母和合,造就了你。生命的長短,也是依你過去生中所做的業而定;是富或貧也是如此。」
這位老者又問:「佛陀啊!我過去到底造了什麼業呢
」佛陀說:「你過去生中重富欺貧,沒有同情心;而且殘忍缺慈、貪得無厭……」佛陀說了很多他過去生中所欠缺的德行,比如:看人貧苦、受害,看到殺、盜而沒有起一分警惕自己、憐憫他人的心,這都是貧困受苦之因。
這位老者說:「真是可怕的因果啊!過去生中我竟然造了那麼多的業,所以此生受盡種種的苦難折磨。」他就在佛前求哀忏悔,但願這輩子能夠趕快得解脫。
他又說:「我願意接受過去生所帶來的果報,現在懇求佛陀能讓我出家,讓我成爲一個具足戒圓滿的修行人」。佛陀帶著微笑,慈悲地說:「可以!善來比丘,此時此刻你內心清淨,現在就是具足戒完成之時。」
這位老人聽到佛陀爲他皈依,允許他出家,甚至爲他祝福——此時便是清淨具足戒完成之時!他很歡喜,覺得一輩子的幸福就在這一刹那間,此時此日是他生命最有意義的時候,因爲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他非常慶幸自己還能有聞法、修行的機會。
《遠古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