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远古篇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冷静下来思考,就会发现自己原是「庸人自扰」。

   万境生灭,皆起于心的造作。若能了解、看清楚事物的本,透彻明了「真缔」的道理,就能体悟根本没什么值得我们大惊小怪、喜怒无常,也没什么值得我们起贪瞋痴等念头,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是非,但是非可以升华成教育,这就是智慧的妙用。

   要放下烦恼其实很简单,只是观念一转,心自然能放开,面对事物便能时时欢喜平安。

  大树

   用心思惟,身体力行,

   就能将佛法的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   某天,庄周和朋友聊天时,说了一篇大道理,朋友听了,觉得他说的大道理不晓得能运用在何处?就举了一个例子说:「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树,那棵大树长在马路边,大得足够很多人合抱,但是,没有人会去砍伐,因为这棵大树的干长满了凹凸不平的树瘤,无法制成器具。刚才你说的那些话,就像那棵大树一样,大而无用,徒令人烦恼!」

   庄周说:「其实,你并不需烦恼大树大而无用。如果将大树移植到较宽阔的旷野中,它可以为人遮阳,让大家在树下逍遥自在的乘凉,如此大树能躲过斧头的砍伐,也可以转无用为有用。」

   很多人常觉得佛法很深奥,不知如何将那些大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;其实,只要懂得善用,短短的几句话,即可受用无穷。但是,如何才能体会佛法的要义,将它的功能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呢?必须扩大心量,用心思维,并且身体力行。

  葫芦

   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

   人来世间,都有各自的禀赋。

   战国时代有位哲学家庄周,某天,庄周的朋支惠施告诉他:「魏惠王送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,我把它们拿去种,结出的葫芦果然很大,可以容纳五石的米粮;但是拿它来盛水,它的硬度却不能负荷水的重量。既然无法用来盛水,于是我将葫芦剖成两半制成瓢子,可是因为它的底太宽,深度又浅,所以也无法容纳多少东西,使用不方便,我一气之下就把它砸破了。」

   庄周听了,惋惜地说:「哎呀!多可惜,既然不能用来装水,那你为何不编一个网把葫芦网住,然后系在腰间,这说不就可以在水上载浮载沉、悠哉游哉,多逍遥自在啊!若懂得便用它,它就是很好的东西,可惜你不会用,竟然把它毁坏了。」

   庄周说的这番话,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,人各有优、缺点,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在哪里。所谓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人来世间,都有各自的禀赋,唯有尽量了挥自己的优点,为人群服务,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。所以,能够真正认识自己,才是最有用的人生。所谓「欲知人,先知已」,若不认识自己,只想了解别人,是本末倒置,也是很痛苦的事。相认识自己,就应常常反观自心!

  求救的鱼

   行善,贵在诚意,

   量力而为,随缘布施。

   《庄子》一书中有个故事——

   庄周生活贫困,家里经常欠缺米粮。所以向朋友监河侯借米粮,监河侯说:「可以啊!不过我家里现在没有那么多米粮,你稍等一段时间,等我向佃农收了租税后,再借你三百金。」

   听了监河侯的话,庄周很不高兴地说:「我昨天来你家的途中,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吸、求救,我回头一看,发现 在车子走过的轮沟中,里面有一条鱼,那鱼儿希望我能用升斗的水救牠。」

   于是我对鱼儿说:「我先到南方向吴王、越王商讨借水,靖他们将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,让你能回到东海,可以吗?」

   那鱼很生气地说:「我失去了藉以活命的水,已没有容身之处,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,你却这么回答我,不如你早点去吃干鱼市场找我吧!等到你引来西江的水,那时候我的身体早已变成鱼干了!」庄周对朋友说了这些话之后,立即转头离开了。

   庄周的生活非常贫困,家中没米可吃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,所需要的不过是果腹充饥的米粮罢了!根本不多求,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金。

   所谓「救命在救急」,庄周以鱼儿作讽喻,鱼儿已命在旦夕,若时间拖太长,就算给牠再多的水,也发挥不了效用、救不了命啊!

   在生活中,有些人所欠缺,也许只是一杯水、一个微笑,或是举手之劳的协助;若能及时付出,不仅自己觉得欢喜,对方也会很感恩。假如吝于布施,或想等到拥有更多财物或能力时再拖矛,往往已经缓不济急了。

   佛法说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」行善,贵在诚意和量力而为,也贵在随缘布施。学佛是要学习简单、朴实的人生真理,唯有身体力行,将「佛法生活化」,才能落实慈悲喜舍的精神,造福人类。

   总之,行善在及时,「渴时点滴如甘露」;若不能时时刻刻把握因缘,或因善小而不为,只想行大善,甚至拖延等待,不伸出缓手,这种错误的观念,将会误人误已,甚至误事,对个人、家庭、社会都会造成损害。「不因善小而不为,不为恶小而为之」:能适时付出点点滴滴的爱,关怀他人、帮助他人,如此才会的美好幸福的人生。

  聪明善良的小太郎

   有钱与否并不是幸福的标准,

   爱与善念能使人知足常乐。

   大约两百年前,在日本有个小村庄,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贫困的佃农。其中有一户人家,住着一位婆婆和一对夫妻。夫妻俩对母亲非常孝顺,他们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。虽然贫穷,一家人还是知足和乐地度过每一天。

   经过一段时间后,年轻的媳妇生下一子。但因为她向来营养不良,加上产后失血过多,身体变得非常虚弱,三个月后就往生了。留下三个月大的小宝宝——小太郎。

   母亲往生了,小太郎什么都不知道,也许是因为肚子饿吧!小太郎哇哇地大哭起来。

   祖母抱着孙子,忧虑着婴儿吃奶的问题。不过由于平时他们待人很和善,所以邻人也都乐意帮助解决小太郎吃奶的问题。

   小太郎的父亲每天要出门时,总是一再回头对老母亲说:「您辛苦了!还得再麻烦您带着小太郎去乞奶水。」

  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,小太郎在祖母和父亲辛苦地抚养下渐渐成长。

   小太郎三岁时就很讨人喜欢,会跟祖母玩,逗祖母开心。小太郎的父亲为了养育孩子、侍奉母亲,除了田里的工作之外,还得送货到城里。

   当小太郎六岁时,有一天,他听到外面马嘶的声音,就独自跑到马廏去,踮着脚尖拍拍马背,叫着马的名字说:「小栗呀!你们今天要进城,我也很想去耶!」

   那时他父亲也跟来了,说:「怎样啊

  你是不是跟小栗说你也要进城

  那小栗怎么说

  」

   小太郎机智地说:「小栗说:好啊!」

   父亲说:「既然如此,那我们一起进城去吧!」

   那天,小太郎就跟着出门了。送完货物之后,爸爸问小太郎:「你想吃什么东西呢

  」

   小太郎很懂事地说:「我什么都不要,但是我希望买一祖母喜欢吃的糖。」于是他们就买了祖母最喜欢吃的甜点「鹭鸶糖」。

   爸爸对小太郎说:「你也可以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啊!」小太郎这时才挑选一样最便宜的乐器——小笛子。小太郎非常满足地把鹭鸶糖放在包包里,双手拿着小笛子快乐地吹了起来。

   回程时已经是黄昏,小太郎骑在马背上,看到一群群的麻雀飞过去,衬着晚霞的余辉,看着这么美丽的景色,小太郎说:「看,小鸟多自在!红红的太阳,好美丽呀!」

   父亲说:「是啊!这是个很美的世界。」

   又走了一段路,小太郎突然叫了一声,并拉住马的绳子,马儿及时停住脚步。

   小太郎说:「父亲,您看!路上有一只小麻雀,好像脱队了。」

   原来小麻雀正在吃农夫遗留下来的稻谷,而且吃得浑然忘我,根本不知道要躲避;马儿如果再向前走一步,小麻雀立刻就会惨死于马蹄下。

   小太郎探头向麻雀说:「小麻雀,走开!快走开呀!」

   这时,小麻雀才赶紧拍拍翅膀,振翅高飞。父亲看到小太郎如此聪明、善良,感到非常欣慰。

   回到家时,祖母听到马蹄声,知道他们父子回来了。赶紧从茅屋里出来,三人欢欢喜喜地相聚在一起。虽然屋子十分简陋,家境又贫困;但是,因为有浓厚的亲情和善念,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温馨。

   可见有钱与否并不是幸福的分界线,最重要的是爱和善念;若有真诚的爱,虽然家境不宽裕,也能过得满足、快乐,这才是真正和乐的家庭。

  求法的老人

   人的寿命,长与短并没有多大的意义,

   最大的意义在于:如何体会生命的价值。

   时日不断地过去,岁月也接续地消逝。人生就在四季轮回中不断地生灭,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把握时间。

   人的寿命,长与短并没有多大的意义,最大的意义是生命的价值。我们该用什么角度来看待生命的价值呢

  

   佛世时代,佛陀在摩伽陀国为弟子说法时,山门外来了一位瘦小的老人,年龄已经二百岁了,背痀瘘、体力衰微。他在山门外面,一直要求想见佛陀。可是,却被人阻挡着说:「佛陀正在开示,这时候不要去打扰他。」但是,这位老人在外面不断地哀求叩头,企盼能早一分钟见到佛陀。

   佛陀知道外面有动静,就向弟子说:「去外面看看,如果有人要进来,就请他进来吧!」弟子就出去将这位老人带进来。

   来到佛陀的面前,这位老人五体投地、叩头,泪流满面地说:「佛啊!好不容易今天能够见到佛,我实在很兴,我年纪这么大了,却求死不得啊!到底我曾造了什么业呢

  为何这辈子如此贫穷、困苦!佛陀,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成为您的弟子,能够出家,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要求。」

   佛陀说:「你有这个心愿很好,人的生命,是长或短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在于这念心。人生来去是由业因而来,由缘而成就;带着你的业因,而与有缘的父母和合,造就了你。生命的长短,也是依你过去生中所做的业而定;是富或贫也是如此。」

   这位老者又问:「佛陀啊!我过去到底造了什么业呢

  」佛陀说:「你过去生中重富欺贫,没有同情心;而且残忍缺慈、贪得无厌……」佛陀说了很多他过去生中所欠缺的德行,比如:看人贫苦、受害,看到杀、盗而没有起一分警惕自己、怜悯他人的心,这都是贫困受苦之因。

   这位老者说:「真是可怕的因果啊!过去生中我竟然造了那么多的业,所以此生受尽种种的苦难折磨。」他就在佛前求哀忏悔,但愿这辈子能够赶快得解脱。

   他又说:「我愿意接受过去生所带来的果报,现在恳求佛陀能让我出家,让我成为一个具足戒圆满的修行人」。佛陀带着微笑,慈悲地说:「可以!善来比丘,此时此刻你内心清净,现在就是具足戒完成之时。」

   这位老人听到佛陀为他皈依,允许他出家,甚至为他祝福——此时便是清净具足戒完成之时!他很欢喜,觉得一辈子的幸福就在这一刹那间,此时此日是他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,因为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他非常庆幸自己还能有闻法、修行的机会。

  

《远古篇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溯今篇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