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修叁皈依(1~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尊者一直在佛的旁邊忙,很多大弟子都證了阿羅漢果,他還沒有證。所以佛涅槃後,五百阿羅漢結集經典,就不讓阿難參加。阿難說:“我在佛身邊聞法最多,爲什麼不讓我參加。”大迦葉說:“你沒有證阿羅漢果。”阿難尊者非常慚愧,就到樹下去禅定,很快就證阿羅漢果。所以基礎好,證果快得很,不吃虧的。據說,阿難尊者一出來,很多人覺得佛沒有涅槃,還在嘛,因爲阿難尊者一直在佛身邊,面相行動也就跟佛的樣子一模一樣。

  修行要精神抖擻,和合要面帶微笑,

  成就要學大般若

  這次學叁皈依,要求太高了也不現實,我們都是凡夫衆生,不可能沒有煩惱,但是有個要求:不能在老師同學面前起煩惱。即使你心裏起煩惱,你不能影響人,臉上還是要微笑。假如做不到臉上微笑,趕快抽兩叁分鍾到寮房裏自我調整,調整好了,再高高興興出來,這個要求要做到。

  時間不等人,你的煩惱影響了別人,也就拖了大家的後腿。所以氣量小、容易起煩惱、容易怄氣的,暫時不要參加,等你改好了,再參加。每個同學全是親人,我們要過六和生活,不能不和。我們法流不說空話,你學了,這一輩子就要成就,生命時光極其珍貴,千萬不要浪費。我們法流曆代祖師沒有一個不是大成就,能海上師,他就是生死自在,他是大般若的成就。

  佛弟子要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,

  供養一切衆生

  我們這兒吃飯不要錢,住宿不要錢,什麼都不要錢。佛弟子要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,還要供養一切衆生,所以我們不賣門票、不賣香,居士燒香就自己去大殿裏拿。如果你住滿一個月,每天食宿收你五元錢,生活用品我們全部供應。你們來這兒學習,不會餓你一天肚子,只希望你們個個成就。(掌聲)

  學修叁皈依中的戒定慧,就能成就法報化叁身

  這次學修叁皈依,要在戒定慧中成就,在叁皈依的禅定修法裏就能成就法報化叁身。學修叁皈依能同時修文殊法,成就就更有把握。能海上師講過:一本文殊法就能使你從凡夫修成佛。因爲文殊法是大般若的法,大般若是圓滿成佛的法,所以《大般若經》又稱《佛母經》。如果搞片面,就好比拐子一條腿走路,所以學法修行一定要學圓滿的法,那才會有圓滿的成就。

  叁皈依觀攝叁十七道品,沒有道谛的斷煩惱,就沒有滅谛的成就

  今天再略微介紹一下叁皈依觀的殊勝,昨天講到能海上師說:“叁皈依觀能攝一切佛法,一,攝叁十七道品”,修好叁十七道品就能證阿羅漢果。苦集滅道四谛法,關鍵還在叁十七道品,沒有道谛的斷煩惱修行,就沒有滅谛的成就。

  學修叁皈依3-3 (8)

  傅味琴講于吉祥寺法雨山佛學苑 2010年5月17日

  經文: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皈依戒

  皈依佛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

  皈依法,永不皈依外道典籍

  皈依僧,永不皈依外道邪衆

  皈依願

  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

  自皈依法,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

  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

  雖得聞思,但不修觀作用不大,

  生根就産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提要:

   ·叁皈依觀攝一切禅法,包括次第非次第及聲聞、菩薩乘的種種禅法

   ·雖得聞思,但不修觀作用不大,生根就産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 ·一切觀境皆由尋伺生起喜樂,修行不離欲就不可能成就初禅行

   ·由修皈依叁寶及戒,並觀四谛理得內證淨,即入二禅,二禅名“定生喜樂

   定”

   ·引生妙樂,即入叁禅,叁禅名“離喜妙樂定”

  叁皈依觀攝一切禅法,

  包括次第非次第及聲聞、菩薩乘的種種禅法

  今天講第二:“攝一切禅法”,所有的禅包括次第禅、一心禅,全在叁皈依觀裏面。中國禅宗是從達摩祖師開始,是一心禅,又叫祖師禅。我們學的是次第禅,又稱如來禅,是釋迦佛四十九年教法裏戒定慧的定學,所以包括了聲聞乘、菩薩乘、佛乘的種種禅定,全皆完善。

  雖得聞思,但不修觀作用不大,

  生根就産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聲聞乘叁十七道品以四念處爲總綱,菩薩乘裏也有各種修禅定的方法,比如禅定中修四無量心,要觀一切衆生皆父母。“雖得聞思,但不修觀作用不大”,因爲光是聽法,聽聽就過去了,修了禅定你就定在菩薩法裏,那就生根了,就進入了五根五力。假如走上菩提大道,就是佛乘。佛的法報化叁身的修法也在叁皈依觀裏,所以說“攝一切禅法”。

  一切觀境皆由尋伺生起喜樂,

  修行不離欲就不可能成就初禅行

  能海上師說:“一切觀境皆所以修尋伺”,尋是粗相,伺是細相,尋在前面,伺在後面,我們如今修的禅定,全在修尋伺,等講初禅二禅的時候再詳細跟你們講尋伺。

  “由尋伺生起喜樂”,通過尋伺,心越磨越細,心細了,四大也細了,毛細血管、中脈左脈右脈容易通暢,一舒暢,就産生喜樂,就進入初禅。初禅叫離生喜樂定,離是離欲樂。

  我們佛弟子不能學儒教的追求功名、財富、女人、追求榮華富貴、光耀門庭,這都是在追求欲樂。過去受儒教思想影響的人,都以一妻二妾爲榮,能斷煩惱嗎?所謂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顔如玉”,還愛喝酒,酒色財氣全具備,反而助長了貪瞋癡的發展,就會影響我們修行,也就斷不了煩惱,修行不離欲就不可能成就。

  離開財色名食睡的貪欲,從清淨的生活中産生喜樂了,由這個喜樂而入定,叫離生喜樂定。

  “成就初禅行”,初禅有五個支分,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這些我從前有講過,你們可以去看菩提心網站裏有。

  由修皈依叁寶及戒,並觀四谛理得內證淨,

  即入二禅,二禅名“定生喜樂定”

  能海上師說:“由修皈依叁寶及戒,並觀四谛理得內證淨,即入二禅”。叁皈依觀裏,有修皈依叁寶及戒,還有觀四谛的道理,得了內證淨,就進入二禅了。二禅又叫定生喜樂定,有四個支分,叫內淨信、喜、樂、一心。初禅已經入定了,所以二禅是從定中産生的喜樂來成就二禅行。

  引生妙樂,即入叁禅,叁禅名“離喜妙樂定”

  叁禅呢?能海上師說:“引生妙樂,即入叁禅”,你們將來修叁皈依觀,妙樂無窮,時間都會忘光的。八叁年我辭了醫院裏的工作,天天在上海龍華公園修禅定,每天早上十點鍾坐下去,修完禅定一看表,下午叁點鍾。修的就是叁皈依觀,還是簡單的修,我就奇怪,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?而且不覺得累,不覺得時間長,真能體會到達摩祖師面壁九年,妙樂無窮啊,到這個程度你還會要老婆嗎?(衆笑)

  叁禅是離開了二禅的喜,再進入妙樂,叫離喜妙樂,那是更細了,有五相:離喜、舍行、念正智、身受樂、如諸聖人解。到了叁禅,你差不多已經靠近聖人的邊緣了,一切都能如意,所有的結都解得開來。

  學修叁皈依3-4 (9)

  傅味琴講于吉祥寺法雨山佛學苑 2010年5月17日

  經文: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皈依戒

  皈依佛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

  皈依法,永不皈依外道典籍

  皈依僧,永不皈依外道邪衆

  皈依願

  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

  自皈依法,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

  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

  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

  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提要:

   ·修空觀等,舍念清淨,即入四禅

   ·四禅要成就不苦不樂舍,要舍掉禅定中的苦與樂

   ·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 ·修禅定要無所求,難得平靜自然,是無明習氣故

   ·應在此怖苦與愛樂上著眼,則不動。大動常動就是生死輪回

   ·叁皈依觀裏有修內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無邊處。修諸觀境,即修識無邊處。

   心境俱空,即無所有處

  修空觀等,舍念清淨,即入四禅

  從叁禅進入四禅,能海上師說:“修空觀等,舍念清淨,即入四禅”,這些都在叁皈依觀裏邊,你修好就進入四禅。四禅的總相有叁:斷苦樂、先滅憂喜、不苦不樂舍,先把憂跟喜滅掉,還要舍掉不苦不樂,這些修法叁皈依觀裏都有,所以能進入四禅定。

  四禅要成就不苦不樂舍,要舍掉禅定中的苦與樂

  所謂“不苦不樂舍,苦者微微恐怖”,有微微的恐怖都要去掉,如果你盲修瞎練出了恐怖境界,你一起恐怖心,入恐怖魔;你出現了好的境界,歡喜得意,入歡喜魔。所以你們不要盲修瞎練,要照釋迦佛的教導去修。

  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有人說修禅定容易入魔,禅定是降魔的,怎麼說成入魔呢?你一知半解,去修禅定,是你自己搞錯了嘛。

  從前上海有個外道的地方,有個趙先生經常給人用“仙水”治病。他點叁支香,在一杯水上比比劃劃,念念有詞,再吹口氣,把香灰吹在杯裏,說喝了能治病。從不要錢,也不吃你飯,什麼都不要。

  後來聽說趙先生閉關了,過一個時期說趙先生能看到南天門了,再過一個時期問:趙先生怎麼樣了?說“趙先生變了一堆白骨。”(衆笑)外道都是這麼亂搞的。

  修禅定要無所求,難得平靜自然,是無明習氣故

  “樂者小小希望”,也要去掉,我常講修禅定要無所求。“難得平靜自然,無明習氣故”,爲什麼做不到平靜?我們的根子就是無明習氣。儒教《叁字經》裏說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這個初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,從沒人說清楚過。佛教十二因緣就講清楚了,人是從無明開始的。孟子有句話“天作孽猶可活,人作孽不可活”,天是指誰,也說不出來,佛教就講清楚了,天是指天人,而且講得非常具體細致。

  應在此怖苦與愛樂上著眼,則不動。

  大動常動就是生死輪回

  “應在此怖苦與愛樂上著眼,則不動”,如果你能在這一點上著眼,修成沒有愛沒有苦,就不動了,不動就是定。

  “還應在大動常動上磨練經過”,咱們凡夫衆生,都在大動常動裏,大動常動就是生死輪回。有人不相信有生死輪回,你們現在不是來了嗎?過幾天又回去,下次再來,再去,這不是輪回嗎?動得這麼厲害,怎麼脫離輪回?在這兒常住就不動了嘛。

  如果你證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,命終就生初禅天,二禅天,叁禅天,四禅天,因爲修禅定的福報大,人間沒辦法享受,所以要到色界天去享受。

  叁皈依觀裏有修內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無邊處。

  修諸觀境,即修識無邊處。心境俱空,即無所有處

  叁皈依觀裏有“修內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無邊處”,首先修內空,內空空六處;再修外空,外空空六塵;再進入內外空,空十八界。

  還要修大空,不修大空怎麼成就法身呢?大空,就是修空無邊處,那是無色界天。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天,四空天的壽命極長,長到你究竟哪一年死,不知道。(衆笑)“修諸觀境,即修識無邊處。心境俱空,即無所有處”,這些修法全在叁皈依觀裏。

  

《學修叁皈依(1~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