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修三皈依(1~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尊者一直在佛的旁边忙,很多大弟子都证了阿罗汉果,他还没有证。所以佛涅槃后,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典,就不让阿难参加。阿难说:“我在佛身边闻法最多,为什么不让我参加。”大迦叶说:“你没有证阿罗汉果。”阿难尊者非常惭愧,就到树下去禅定,很快就证阿罗汉果。所以基础好,证果快得很,不吃亏的。据说,阿难尊者一出来,很多人觉得佛没有涅槃,还在嘛,因为阿难尊者一直在佛身边,面相行动也就跟佛的样子一模一样。

  修行要精神抖擞,和合要面带微笑,

  成就要学大般若

  这次学三皈依,要求太高了也不现实,我们都是凡夫众生,不可能没有烦恼,但是有个要求:不能在老师同学面前起烦恼。即使你心里起烦恼,你不能影响人,脸上还是要微笑。假如做不到脸上微笑,赶快抽两三分钟到寮房里自我调整,调整好了,再高高兴兴出来,这个要求要做到。

  时间不等人,你的烦恼影响了别人,也就拖了大家的后腿。所以气量小、容易起烦恼、容易怄气的,暂时不要参加,等你改好了,再参加。每个同学全是亲人,我们要过六和生活,不能不和。我们法流不说空话,你学了,这一辈子就要成就,生命时光极其珍贵,千万不要浪费。我们法流历代祖师没有一个不是大成就,能海上师,他就是生死自在,他是大般若的成就。

  佛弟子要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僧,

  供养一切众生

  我们这儿吃饭不要钱,住宿不要钱,什么都不要钱。佛弟子要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僧,还要供养一切众生,所以我们不卖门票、不卖香,居士烧香就自己去大殿里拿。如果你住满一个月,每天食宿收你五元钱,生活用品我们全部供应。你们来这儿学习,不会饿你一天肚子,只希望你们个个成就。(掌声)

  学修三皈依中的戒定慧,就能成就法报化三身

  这次学修三皈依,要在戒定慧中成就,在三皈依的禅定修法里就能成就法报化三身。学修三皈依能同时修文殊法,成就就更有把握。能海上师讲过:一本文殊法就能使你从凡夫修成佛。因为文殊法是大般若的法,大般若是圆满成佛的法,所以《大般若经》又称《佛母经》。如果搞片面,就好比拐子一条腿走路,所以学法修行一定要学圆满的法,那才会有圆满的成就。

  三皈依观摄三十七道品,没有道谛的断烦恼,就没有灭谛的成就

  今天再略微介绍一下三皈依观的殊胜,昨天讲到能海上师说:“三皈依观能摄一切佛法,一,摄三十七道品”,修好三十七道品就能证阿罗汉果。苦集灭道四谛法,关键还在三十七道品,没有道谛的断烦恼修行,就没有灭谛的成就。

  学修三皈依3-3 (8)

  傅味琴讲于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10年5月17日

  经文: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皈依戒

  皈依佛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

  皈依法,永不皈依外道典籍

  皈依僧,永不皈依外道邪众

  皈依愿

  自皈依佛,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

  自皈依法,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

  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

  虽得闻思,但不修观作用不大,

  生根就产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提要:

   ·三皈依观摄一切禅法,包括次第非次第及声闻、菩萨乘的种种禅法

   ·虽得闻思,但不修观作用不大,生根就产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 ·一切观境皆由寻伺生起喜乐,修行不离欲就不可能成就初禅行

   ·由修皈依三宝及戒,并观四谛理得内证净,即入二禅,二禅名“定生喜乐

   定”

   ·引生妙乐,即入三禅,三禅名“离喜妙乐定”

  三皈依观摄一切禅法,

  包括次第非次第及声闻、菩萨乘的种种禅法

  今天讲第二:“摄一切禅法”,所有的禅包括次第禅、一心禅,全在三皈依观里面。中国禅宗是从达摩祖师开始,是一心禅,又叫祖师禅。我们学的是次第禅,又称如来禅,是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里戒定慧的定学,所以包括了声闻乘、菩萨乘、佛乘的种种禅定,全皆完善。

  虽得闻思,但不修观作用不大,

  生根就产生力,走上菩提大道就是佛乘

  声闻乘三十七道品以四念处为总纲,菩萨乘里也有各种修禅定的方法,比如禅定中修四无量心,要观一切众生皆父母。“虽得闻思,但不修观作用不大”,因为光是听法,听听就过去了,修了禅定你就定在菩萨法里,那就生根了,就进入了五根五力。假如走上菩提大道,就是佛乘。佛的法报化三身的修法也在三皈依观里,所以说“摄一切禅法”。

  一切观境皆由寻伺生起喜乐,

  修行不离欲就不可能成就初禅行

  能海上师说:“一切观境皆所以修寻伺”,寻是粗相,伺是细相,寻在前面,伺在后面,我们如今修的禅定,全在修寻伺,等讲初禅二禅的时候再详细跟你们讲寻伺。

  “由寻伺生起喜乐”,通过寻伺,心越磨越细,心细了,四大也细了,毛细血管、中脉左脉右脉容易通畅,一舒畅,就产生喜乐,就进入初禅。初禅叫离生喜乐定,离是离欲乐。

  我们佛弟子不能学儒教的追求功名、财富、女人、追求荣华富贵、光耀门庭,这都是在追求欲乐。过去受儒教思想影响的人,都以一妻二妾为荣,能断烦恼吗?所谓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还爱喝酒,酒色财气全具备,反而助长了贪瞋痴的发展,就会影响我们修行,也就断不了烦恼,修行不离欲就不可能成就。

  离开财色名食睡的贪欲,从清净的生活中产生喜乐了,由这个喜乐而入定,叫离生喜乐定。

  “成就初禅行”,初禅有五个支分,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,这些我从前有讲过,你们可以去看菩提心网站里有。

  由修皈依三宝及戒,并观四谛理得内证净,

  即入二禅,二禅名“定生喜乐定”

  能海上师说:“由修皈依三宝及戒,并观四谛理得内证净,即入二禅”。三皈依观里,有修皈依三宝及戒,还有观四谛的道理,得了内证净,就进入二禅了。二禅又叫定生喜乐定,有四个支分,叫内净信、喜、乐、一心。初禅已经入定了,所以二禅是从定中产生的喜乐来成就二禅行。

  引生妙乐,即入三禅,三禅名“离喜妙乐定”

  三禅呢?能海上师说:“引生妙乐,即入三禅”,你们将来修三皈依观,妙乐无穷,时间都会忘光的。八三年我辞了医院里的工作,天天在上海龙华公园修禅定,每天早上十点钟坐下去,修完禅定一看表,下午三点钟。修的就是三皈依观,还是简单的修,我就奇怪,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?而且不觉得累,不觉得时间长,真能体会到达摩祖师面壁九年,妙乐无穷啊,到这个程度你还会要老婆吗?(众笑)

  三禅是离开了二禅的喜,再进入妙乐,叫离喜妙乐,那是更细了,有五相:离喜、舍行、念正智、身受乐、如诸圣人解。到了三禅,你差不多已经靠近圣人的边缘了,一切都能如意,所有的结都解得开来。

  学修三皈依3-4 (9)

  傅味琴讲于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10年5月17日

  经文: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皈依戒

  皈依佛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

  皈依法,永不皈依外道典籍

  皈依僧,永不皈依外道邪众

  皈依愿

  自皈依佛,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

  自皈依法,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

  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

  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

  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提要:

   ·修空观等,舍念清净,即入四禅

   ·四禅要成就不苦不乐舍,要舍掉禅定中的苦与乐

   ·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 ·修禅定要无所求,难得平静自然,是无明习气故

   ·应在此怖苦与爱乐上着眼,则不动。大动常动就是生死轮回

   ·三皈依观里有修内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无边处。修诸观境,即修识无边处。

   心境俱空,即无所有处

  修空观等,舍念清净,即入四禅

  从三禅进入四禅,能海上师说:“修空观等,舍念清净,即入四禅”,这些都在三皈依观里边,你修好就进入四禅。四禅的总相有三:断苦乐、先灭忧喜、不苦不乐舍,先把忧跟喜灭掉,还要舍掉不苦不乐,这些修法三皈依观里都有,所以能进入四禅定。

  四禅要成就不苦不乐舍,要舍掉禅定中的苦与乐

  所谓“不苦不乐舍,苦者微微恐怖”,有微微的恐怖都要去掉,如果你盲修瞎练出了恐怖境界,你一起恐怖心,入恐怖魔;你出现了好的境界,欢喜得意,入欢喜魔。所以你们不要盲修瞎练,要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。

  禅定是降魔,外道一知半解去修禅,容易入魔

  有人说修禅定容易入魔,禅定是降魔的,怎么说成入魔呢?你一知半解,去修禅定,是你自己搞错了嘛。

  从前上海有个外道的地方,有个赵先生经常给人用“仙水”治病。他点三支香,在一杯水上比比划划,念念有词,再吹口气,把香灰吹在杯里,说喝了能治病。从不要钱,也不吃你饭,什么都不要。

  后来听说赵先生闭关了,过一个时期说赵先生能看到南天门了,再过一个时期问:赵先生怎么样了?说“赵先生变了一堆白骨。”(众笑)外道都是这么乱搞的。

  修禅定要无所求,难得平静自然,是无明习气故

  “乐者小小希望”,也要去掉,我常讲修禅定要无所求。“难得平静自然,无明习气故”,为什么做不到平静?我们的根子就是无明习气。儒教《三字经》里说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这个初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,从没人说清楚过。佛教十二因缘就讲清楚了,人是从无明开始的。孟子有句话“天作孽犹可活,人作孽不可活”,天是指谁,也说不出来,佛教就讲清楚了,天是指天人,而且讲得非常具体细致。

  应在此怖苦与爱乐上着眼,则不动。

  大动常动就是生死轮回

  “应在此怖苦与爱乐上着眼,则不动”,如果你能在这一点上着眼,修成没有爱没有苦,就不动了,不动就是定。

  “还应在大动常动上磨练经过”,咱们凡夫众生,都在大动常动里,大动常动就是生死轮回。有人不相信有生死轮回,你们现在不是来了吗?过几天又回去,下次再来,再去,这不是轮回吗?动得这么厉害,怎么脱离轮回?在这儿常住就不动了嘛。

  如果你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,命终就生初禅天,二禅天,三禅天,四禅天,因为修禅定的福报大,人间没办法享受,所以要到色界天去享受。

  三皈依观里有修内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无边处。

  修诸观境,即修识无边处。心境俱空,即无所有处

  三皈依观里有“修内外空、大空,即修空无边处”,首先修内空,内空空六处;再修外空,外空空六尘;再进入内外空,空十八界。

  还要修大空,不修大空怎么成就法身呢?大空,就是修空无边处,那是无色界天。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天,四空天的寿命极长,长到你究竟哪一年死,不知道。(众笑)“修诸观境,即修识无边处。心境俱空,即无所有处”,这些修法全在三皈依观里。

  

《学修三皈依(1~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