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3
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學佛就跟佛學,
佛在法裏,就要學佛講的法
提要:
■ 什麼也不懂,無知得很,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
■ 受了刺激就糊塗了,糊塗的人,見人排隊也跟著去排隊,要有正確的發心,
才有正確的行動
■ 四皈依乃佛親口所說,師放第一位,師能代表叁寶故
■ 世俗人奔向名利,古代名高財富的人,幾十年一過,什麼也沒有了
■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學佛就跟佛學,佛在法裏,就要學佛講的法
■ 學佛要既學佛的形象,更要學佛圓滿的悲心智慧
什麼也不懂,無知得很,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
現在佛門外的人也愛好佛教文化,他沒有發什麼心,是把佛教的書籍當小說書,消遣消遣。佛門裏現在也出現這種不正常現象,皈依了,也不懂得皈依的道理,出家了爲啥要出家?也講不出來。或者“皈依麼,就是來拜個師父。”什麼也不懂,無知得很,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。
受了刺激就糊塗了,糊塗的人,
見人排隊也跟著去排隊,要有正確的發心,才有正確的行動
不正常的人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受刺激,糊裏糊塗;一種雖然沒有受刺激,可他一向是糊裏糊塗的。從前蘇聯電影裏,有個人受了刺激,糊裏糊塗、毫無目的地東走西走,看見人家排隊,他也站在後面。這是什麼地方,爲什麼要排隊,他不知道。
輪到他了,窗口裏的人問他,“你去哪兒?”他才醒過來,一看是火車站,其實他什麼地方也不想去,就隨口問,“這班車到哪裏?”“到西伯利亞。”“我就買張西伯利亞的票。”就這麼糊裏糊塗地上了火車到了西伯利亞。
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,首先要有正確發心,然後才有正確行動。
四皈依乃佛親口所說,師放第一位,師能代表叁寶故
“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”,“此句乃皈依上師”,四皈依是釋迦佛親口說,我們現在念四皈依就是按照釋迦佛當時唸的原音,“南無古”是皈依師。古就是上師,“布達耶”是佛,“達摩耶”是法,“桑耶”是僧。爲什麼先皈依上師,因爲師能代表叁寶,叁寶的功德總的歸納在師那裏,所以把師放在前面。我們最高最高的師就是釋迦佛,釋迦佛本身是佛;講了49年法,這是法;自身是個比丘僧,是僧,所以佛法僧集中在師身上。
世俗人奔向名利,古代名高財富的人,
幾十年一過,什麼也沒有了
有了皈依才有方向,才有目的,世俗上有句話,叫有奔頭,意思這條路他看准了:往這條路上奔大有希望。世俗上人無非是奔向名利,其實名利到後來什麼都沒有,古代那些名望高的人、能用黃金鋪地的富翁,現在全都不見了。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,幾十年一過,什麼也沒有。
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
學佛就跟佛學,佛在法裏,就要學佛講的法
“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”,我們的目標是成佛,佛道是我們邁向目標的正道,要成佛,必須要皈依佛,你不跟佛學,怎麼成佛?好比你想當老師,得先入師範學院跟老師學,你想當醫生總得跟醫生學。女兒將來要當媽必須跟媽學,媽當初抱你,你現在抱洋娃娃,先從抱洋娃娃學起來。
要跟佛學,佛剃頭,你也剃頭;佛剃胡須的,你也把胡須剃掉;佛披著袈裟,你也披袈裟。這是學佛的形象,還不能叫佛。佛不是在剃頭上,也不是在剃胡須披袈裟上,佛是在法裏,你就得學佛講的法。
學佛既要學佛的形象,更要學佛圓滿的悲心智慧
現在人講究莊嚴,袈裟也不像當年佛的袈裟,佛當年的袈裟是用很粗糙、很不講究的碎布拼成的,所以袈裟往左肩一搭,不會掉下來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不知哪個年代開始采用質料高貴的新布製成,因爲質料細滑,容易滑掉下來,後來人就搞了搭鈎挂上。佛的袈裟沒有搭鈎,搭在肩上,真莊嚴啊。出家人形象要莊嚴,即使形象很像,也不過是形象,成佛要靠悲心智慧圓滿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30-3)(總第98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3
要懂得皈依的法義,從佛法上産生正信
提要:
■ 佛法是度衆生成佛的方法,沒有法,講得再好也是空想
■ 要懂得皈依的法義,從佛法上産生正信
■ 我們皈依後,聽佛的話就很安全,能脫離生死輪回
佛法是度衆生成佛的方法,沒有法,講得再好也是空想
佛把自己悟到的智慧講出來,來度衆生,就是法。你想成佛,就得學法呀,因爲法就是成佛的方法,沒有方法一切都是空想。現在科學發達,對于病檢查得非常詳細,X光、驗血、B超,還能知道這個病是由于什麼原因引起的,但很多病到現在還沒有辦法。所以沒有法,隨便你講得怎麼好都是空想。
佛是智慧圓滿,佛法能使人粗心變細心,還能培養種種的觀察能力。可是現在佛門裏的人,你問他,“我爲什麼這麼苦?”“業障啊。”“什麼業障?”不知道。遠遠比不上醫院裏醫生,還能說出爲什麼得病。
在人生路上真是困難重重,所謂人生坎坷,一下子就老了,老後面就是死,死了還要六道輪轉,怎麼脫離這些苦呢?要有辦法啊,有了辦法就有希望跳出六道輪回,還有希望成佛哩,哪可以進了佛門不要法?
今天看了一張報紙挺有趣,有個大氣功師爲人治病,騙的錢不知道多少。被判刑25年,還要罰他800多萬。報上有幅漫畫,一只鳥飛到鐵窗口取笑他,“當年你說你能使地球停止轉動,現在怎麼一點辦法沒有了?”可是當年是有這麼多人受騙上當。
中國人有種根深蒂固的神秘感,好像神仙來到人間了,從前叫半仙,算命的稱鐵口。這種迷信思想在民間紮根很深,明明是迷信,卻信得厲害,有時他自己也承認,“我信的是迷信”,既然知道是迷信,就別信了,他還要信。
有的不懂燒香的意義,以爲點香是通神,不燒香,佛菩薩不知道,像這種人,香到他手上就成了迷信品。當年佛在人間,燒的是檀香,到佛那裏聽法的人多了,空氣不好,有人買了檀香在講堂燒,檀香能去除空氣的汙染,能醒腦,以此做供養。從法上講,香表戒,以清淨戒律的修持來供養佛。
要懂得皈依的法義,從佛法上産生正信
“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”,你要真正照法上去實踐,真正起法上的作用,非但形式上要皈依叁寶,更要懂得皈依的法義,從佛法上産生正信,這樣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。所以皈依了就要學佛法,你不學成佛的法,怎麼成佛?好比學生有了學生證,當然要上課,不上課究竟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?又怎麼畢業?
現在佛門裏每個人都會說“我皈依了,是佛弟子”,可是這個佛弟子從不上課,對佛法既不了解也不實踐。實踐要照法義去實踐,他法義都不懂,實踐什麼?
我們皈依後,聽佛的話就很安全,能脫離生死輪回
“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”,皈依是皈投依靠,孩子離不開娘,佛弟子離不開佛,孩子心裏總想著娘,佛弟子心裏總想著佛,孩子遇到苦惱,開口就叫“媽”。所以皈依就好比小孩投入到媽媽的懷抱,這個懷抱充滿著愛,充滿著溫暖,充滿著安全感。
爲什麼父母子女感情深?說起來有天性,實際上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感情。有的孩子哭起來,眼睛還朝著爸媽,意思叫父母去抱他,一抱他就不哭了,因爲這麼一抱,他就得到了愛,得到了溫暖,而且媽媽的懷抱很溫暖,有安全感,在媽媽的懷抱裏他什麼也不怕了。
我們皈依佛,就像孩子有了父母的愛、父母的溫暖、父母的安全感。佛菩薩都是愛衆生;佛使我們離苦得樂,這就是給我們溫暖;佛使我們不下叁惡道,我們皈依了以後,聽佛的話就很安全,乃至能脫離生死輪回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30-4)(總第99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3
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,
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
提要:
■ 皈依有法身意義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
■ 金剛智慧能破一切煩惱
■ 無上乘以菩提心爲主體,修大乘不能沒有菩提心
■ 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,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
■ 佛弟子是釋迦種姓,不必在名號上多加裝飾
■ 修行人學勇猛智,就象修行人,不再散漫拖拉
皈依有法身意義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
“皈依有法身意義”,佛有叁個身體: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真正皈依是皈依佛的法身。《金剛經》說“不能以叁十二相見如來”,“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是名如來”,“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,你見到相,能悟到一切相皆虛妄,你就見到了如來的法身。法身是以法爲身,哪有什麼相?所以叫法身無相。
皈依就有法身的意義。皈依是皈依如來的覺悟、如來的寂靜、如來的清淨,這個覺悟、寂靜、清淨全從法上出生。真正懂得皈依的人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來了,你不懂嘛當然不起作用。
金剛智慧能破一切煩惱
“南無皈依金剛上師”,金剛最鋒利,一切堅固的東西都能破掉。只要一小粒的金剛鑽,在玻璃上一劃,玻璃就自動地分成兩半,所以金剛鑽比玻璃還要硬,硬碰硬,玻璃就碰不過它。在佛法裏就用金剛來比喻文殊菩薩的智慧,這個智慧像金剛那樣堅固鋒利,有了金剛智慧,能破一切煩惱,哪怕是最牢固的煩惱也照樣能破掉。
無上乘以菩提心爲主體,修大乘不能沒有菩提心
上師全稱是“無上大寶師”,既然是無上乘,就是以菩提心爲主體,修大乘的人不能沒有菩提心。菩提心力量最大,菩提心能破一切煩惱,能消一切業障、罪障。所以菩提心極其鋒利。要培養菩提心,還要使菩提心堅固。
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,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
文殊菩薩的智慧是勇猛智,勇,勇敢,獅子是森林之王,小獅子是獅子種姓,從不膽怯;小貓就兩樣了,走路也是軟綿綿,叫聲也是軟綿綿,而且總是在你腳邊繞來繞去,表示和你親熱,繞得你路也不好走了,真像南方人的性格,多情的很。(衆笑)在《天下奇聞》裏,還有小貓被大老鼠吃掉的事。還比不上雞,母雞保護小雞,它伸著頭要跟老鷹拼命的。佛弟子應該是小獅子,佛稱佛弟子爲勇敢的士兵,這個勇敢是從法上來,因爲我們是釋迦種姓,我們是釋迦佛的傳統。可是現在不懂法的佛弟子實在不像樣,口上說自己是佛弟子,其實早就走了樣。
佛弟子是釋迦種姓,不必在名號上多加裝飾
昨天我聽說,有人問一個出家人,“師父,你的上下是什麼?”他聽不懂,說“什麼上下?”那人只好說:“請問師父的法名?”“我姓釋。”去掉了在家的姓,他加了一個姓“釋”,因爲是釋迦佛的弟子。
佛在世的時候,佛弟子可沒有姓釋,舍利弗就是舍利弗,封建社會不可以隨便稱人家的名字,否則就是不尊敬人。所以稱師父的名字要加“上下”,封建社會講話都喜歡加一些修飾。
我從前受了影響也學會一點,少年時在昆山錢莊裏當學徒,禮拜天和同事出去走走,路上我問他:“令尊大人身體可好啊?”他眼睛朝我看看,“那一天我看到的是不是令妹啊?”他哈哈笑,“你怎麼來這一套?”我文化初中二年級,寫信寫不好,買了一本尺牍,我給媽寫信,“母親大人近來睡眠可好?飲食有加?”母親說:“我又沒有生病。”
現在我不搞這一套了,所以我稱我師父就稱“能海上師”,你即使把“能”字是擡高了,上,“海”擡低了,下。如果這是必要的話,咱們應該這樣念佛號,上“釋迦”下“牟尼佛”。(衆笑)咱們念佛都是“南無釋迦牟尼佛”。中國佛門條條框框已經加得太多喽,希望今後不要再加喽。
修行人學勇猛智,就象修行人,不再散漫拖拉
“勇猛智”,勇是勇敢,不怕煩惱,不要對自己灰心失望。猛不是叫你拼著命幹,有人發心磕大頭,頭一天磕14個,第二個磕50個,磕了兩天,骨頭疼,床上躺了叁個月。猛是猛斷,煩惱起來了,立即覺悟,馬上切斷,不要今天拖明天,明天拖後天。而且切斷的時候要有大決心,大力氣,拖延時間沒好處的,那就要勇猛。
猛還有快的意思,打起仗來速戰速決。否則演戲都發生困難。演戲時前臺爸爸在喊,“兒啊,”本來一喊就要出來,怎麼還沒出來呢?只好再喊,“兒啊。”方才聽到裏面“哎”,還不出來,“兒呀,你快出來吧。”裏邊說,“我還沒睡醒哩。”
現在舞臺上都是轉臺的,前臺演戲,後臺在准備下一幕的布置。等到這一幕演完了,幕簾一拉,臺一轉,第二幕的布景就是在前面,開幕就可以演,用不著等時間。假如幕老是不拉開,可能這個轉臺的機器沒加油。
人生猶如演戲,佛早就說過實無衆生可度,演場戲嘛,可是演戲還要演得像樣一點,演佛弟子就要演得像佛弟子的樣,別給旁人看了說閑話。演修行人,就像修行人的樣。咱們是學文殊菩薩的勇猛智,就像學文殊菩薩勇猛智的樣。有了勇猛智之後,就不會軟綿綿,軟綿綿,散漫拖拉。
今天講到這兒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90~9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