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13
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学佛就跟佛学,
佛在法里,就要学佛讲的法
提要:
■ 什么也不懂,无知得很,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
■ 受了刺激就糊涂了,糊涂的人,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,要有正确的发心,
才有正确的行动
■ 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,师放第一位,师能代表三宝故
■ 世俗人奔向名利,古代名高财富的人,几十年一过,什么也没有了
■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学佛就跟佛学,佛在法里,就要学佛讲的法
■ 学佛要既学佛的形象,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
什么也不懂,无知得很,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
现在佛门外的人也爱好佛教文化,他没有发什么心,是把佛教的书籍当小说书,消遣消遣。佛门里现在也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,皈依了,也不懂得皈依的道理,出家了为啥要出家?也讲不出来。或者“皈依么,就是来拜个师父。”什么也不懂,无知得很,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。
受了刺激就糊涂了,糊涂的人,
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,要有正确的发心,才有正确的行动
不正常的人只有两种人,一种是受刺激,糊里糊涂;一种虽然没有受刺激,可他一向是糊里糊涂的。从前苏联电影里,有个人受了刺激,糊里糊涂、毫无目的地东走西走,看见人家排队,他也站在后面。这是什么地方,为什么要排队,他不知道。
轮到他了,窗口里的人问他,“你去哪儿?”他才醒过来,一看是火车站,其实他什么地方也不想去,就随口问,“这班车到哪里?”“到西伯利亚。”“我就买张西伯利亚的票。”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上了火车到了西伯利亚。
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,首先要有正确发心,然后才有正确行动。
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,师放第一位,师能代表三宝故
“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”,“此句乃皈依上师”,四皈依是释迦佛亲口说,我们现在念四皈依就是按照释迦佛当时唸的原音,“南无古”是皈依师。古就是上师,“布达耶”是佛,“达摩耶”是法,“桑耶”是僧。为什么先皈依上师,因为师能代表三宝,三宝的功德总的归纳在师那里,所以把师放在前面。我们最高最高的师就是释迦佛,释迦佛本身是佛;讲了49年法,这是法;自身是个比丘僧,是僧,所以佛法僧集中在师身上。
世俗人奔向名利,古代名高财富的人,
几十年一过,什么也没有了
有了皈依才有方向,才有目的,世俗上有句话,叫有奔头,意思这条路他看准了:往这条路上奔大有希望。世俗上人无非是奔向名利,其实名利到后来什么都没有,古代那些名望高的人、能用黄金铺地的富翁,现在全都不见了。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,几十年一过,什么也没有。
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,
学佛就跟佛学,佛在法里,就要学佛讲的法
“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”,我们的目标是成佛,佛道是我们迈向目标的正道,要成佛,必须要皈依佛,你不跟佛学,怎么成佛?好比你想当老师,得先入师范学院跟老师学,你想当医生总得跟医生学。女儿将来要当妈必须跟妈学,妈当初抱你,你现在抱洋娃娃,先从抱洋娃娃学起来。
要跟佛学,佛剃头,你也剃头;佛剃胡须的,你也把胡须剃掉;佛披着袈裟,你也披袈裟。这是学佛的形象,还不能叫佛。佛不是在剃头上,也不是在剃胡须披袈裟上,佛是在法里,你就得学佛讲的法。
学佛既要学佛的形象,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
现在人讲究庄严,袈裟也不像当年佛的袈裟,佛当年的袈裟是用很粗糙、很不讲究的碎布拼成的,所以袈裟往左肩一搭,不会掉下来。佛教传到中国来,不知哪个年代开始采用质料高贵的新布制成,因为质料细滑,容易滑掉下来,后来人就搞了搭钩挂上。佛的袈裟没有搭钩,搭在肩上,真庄严啊。出家人形象要庄严,即使形象很像,也不过是形象,成佛要靠悲心智慧圆满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讲记(30-3)(总第98)
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13
要懂得皈依的法义,从佛法上产生正信
提要:
■ 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,没有法,讲得再好也是空想
■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,从佛法上产生正信
■ 我们皈依后,听佛的话就很安全,能脱离生死轮回
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,没有法,讲得再好也是空想
佛把自己悟到的智慧讲出来,来度众生,就是法。你想成佛,就得学法呀,因为法就是成佛的方法,没有方法一切都是空想。现在科学发达,对于病检查得非常详细,X光、验血、B超,还能知道这个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,但很多病到现在还没有办法。所以没有法,随便你讲得怎么好都是空想。
佛是智慧圆满,佛法能使人粗心变细心,还能培养种种的观察能力。可是现在佛门里的人,你问他,“我为什么这么苦?”“业障啊。”“什么业障?”不知道。远远比不上医院里医生,还能说出为什么得病。
在人生路上真是困难重重,所谓人生坎坷,一下子就老了,老后面就是死,死了还要六道轮转,怎么脱离这些苦呢?要有办法啊,有了办法就有希望跳出六道轮回,还有希望成佛哩,哪可以进了佛门不要法?
今天看了一张报纸挺有趣,有个大气功师为人治病,骗的钱不知道多少。被判刑25年,还要罚他800多万。报上有幅漫画,一只鸟飞到铁窗口取笑他,“当年你说你能使地球停止转动,现在怎么一点办法没有了?”可是当年是有这么多人受骗上当。
中国人有种根深蒂固的神秘感,好像神仙来到人间了,从前叫半仙,算命的称铁口。这种迷信思想在民间扎根很深,明明是迷信,却信得厉害,有时他自己也承认,“我信的是迷信”,既然知道是迷信,就别信了,他还要信。
有的不懂烧香的意义,以为点香是通神,不烧香,佛菩萨不知道,像这种人,香到他手上就成了迷信品。当年佛在人间,烧的是檀香,到佛那里听法的人多了,空气不好,有人买了檀香在讲堂烧,檀香能去除空气的污染,能醒脑,以此做供养。从法上讲,香表戒,以清净戒律的修持来供养佛。
要懂得皈依的法义,从佛法上产生正信
“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”,你要真正照法上去实践,真正起法上的作用,非但形式上要皈依三宝,更要懂得皈依的法义,从佛法上产生正信,这样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。所以皈依了就要学佛法,你不学成佛的法,怎么成佛?好比学生有了学生证,当然要上课,不上课究竟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?又怎么毕业?
现在佛门里每个人都会说“我皈依了,是佛弟子”,可是这个佛弟子从不上课,对佛法既不了解也不实践。实践要照法义去实践,他法义都不懂,实践什么?
我们皈依后,听佛的话就很安全,能脱离生死轮回
“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”,皈依是皈投依靠,孩子离不开娘,佛弟子离不开佛,孩子心里总想着娘,佛弟子心里总想着佛,孩子遇到苦恼,开口就叫“妈”。所以皈依就好比小孩投入到妈妈的怀抱,这个怀抱充满着爱,充满着温暖,充满着安全感。
为什么父母子女感情深?说起来有天性,实际上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。有的孩子哭起来,眼睛还朝着爸妈,意思叫父母去抱他,一抱他就不哭了,因为这么一抱,他就得到了爱,得到了温暖,而且妈妈的怀抱很温暖,有安全感,在妈妈的怀抱里他什么也不怕了。
我们皈依佛,就像孩子有了父母的爱、父母的温暖、父母的安全感。佛菩萨都是爱众生;佛使我们离苦得乐,这就是给我们温暖;佛使我们不下三恶道,我们皈依了以后,听佛的话就很安全,乃至能脱离生死轮回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讲记(30-4)(总第99)
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13
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,
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
提要:
■ 皈依有法身意义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
■ 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
■ 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,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
■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,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
■ 佛弟子是释迦种姓,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
■ 修行人学勇猛智,就象修行人,不再散漫拖拉
皈依有法身意义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
“皈依有法身意义”,佛有三个身体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真正皈依是皈依佛的法身。《金刚经》说“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”,“无所从来亦无所去,是名如来”,“见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你见到相,能悟到一切相皆虚妄,你就见到了如来的法身。法身是以法为身,哪有什么相?所以叫法身无相。
皈依就有法身的意义。皈依是皈依如来的觉悟、如来的寂静、如来的清净,这个觉悟、寂静、清净全从法上出生。真正懂得皈依的人,一皈依,自身的法身就生起来了,你不懂嘛当然不起作用。
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
“南无皈依金刚上师”,金刚最锋利,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能破掉。只要一小粒的金刚钻,在玻璃上一划,玻璃就自动地分成两半,所以金刚钻比玻璃还要硬,硬碰硬,玻璃就碰不过它。在佛法里就用金刚来比喻文殊菩萨的智慧,这个智慧像金刚那样坚固锋利,有了金刚智慧,能破一切烦恼,哪怕是最牢固的烦恼也照样能破掉。
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,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
上师全称是“无上大宝师”,既然是无上乘,就是以菩提心为主体,修大乘的人不能没有菩提心。菩提心力量最大,菩提心能破一切烦恼,能消一切业障、罪障。所以菩提心极其锋利。要培养菩提心,还要使菩提心坚固。
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,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
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勇猛智,勇,勇敢,狮子是森林之王,小狮子是狮子种姓,从不胆怯;小猫就两样了,走路也是软绵绵,叫声也是软绵绵,而且总是在你脚边绕来绕去,表示和你亲热,绕得你路也不好走了,真像南方人的性格,多情的很。(众笑)在《天下奇闻》里,还有小猫被大老鼠吃掉的事。还比不上鸡,母鸡保护小鸡,它伸着头要跟老鹰拼命的。佛弟子应该是小狮子,佛称佛弟子为勇敢的士兵,这个勇敢是从法上来,因为我们是释迦种姓,我们是释迦佛的传统。可是现在不懂法的佛弟子实在不像样,口上说自己是佛弟子,其实早就走了样。
佛弟子是释迦种姓,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
昨天我听说,有人问一个出家人,“师父,你的上下是什么?”他听不懂,说“什么上下?”那人只好说:“请问师父的法名?”“我姓释。”去掉了在家的姓,他加了一个姓“释”,因为是释迦佛的弟子。
佛在世的时候,佛弟子可没有姓释,舍利弗就是舍利弗,封建社会不可以随便称人家的名字,否则就是不尊敬人。所以称师父的名字要加“上下”,封建社会讲话都喜欢加一些修饰。
我从前受了影响也学会一点,少年时在昆山钱庄里当学徒,礼拜天和同事出去走走,路上我问他:“令尊大人身体可好啊?”他眼睛朝我看看,“那一天我看到的是不是令妹啊?”他哈哈笑,“你怎么来这一套?”我文化初中二年级,写信写不好,买了一本尺牍,我给妈写信,“母亲大人近来睡眠可好?饮食有加?”母亲说:“我又没有生病。”
现在我不搞这一套了,所以我称我师父就称“能海上师”,你即使把“能”字是抬高了,上,“海”抬低了,下。如果这是必要的话,咱们应该这样念佛号,上“释迦”下“牟尼佛”。(众笑)咱们念佛都是“南无释迦牟尼佛”。中国佛门条条框框已经加得太多喽,希望今后不要再加喽。
修行人学勇猛智,就象修行人,不再散漫拖拉
“勇猛智”,勇是勇敢,不怕烦恼,不要对自己灰心失望。猛不是叫你拼着命干,有人发心磕大头,头一天磕14个,第二个磕50个,磕了两天,骨头疼,床上躺了三个月。猛是猛断,烦恼起来了,立即觉悟,马上切断,不要今天拖明天,明天拖后天。而且切断的时候要有大决心,大力气,拖延时间没好处的,那就要勇猛。
猛还有快的意思,打起仗来速战速决。否则演戏都发生困难。演戏时前台爸爸在喊,“儿啊,”本来一喊就要出来,怎么还没出来呢?只好再喊,“儿啊。”方才听到里面“哎”,还不出来,“儿呀,你快出来吧。”里边说,“我还没睡醒哩。”
现在舞台上都是转台的,前台演戏,后台在准备下一幕的布置。等到这一幕演完了,幕帘一拉,台一转,第二幕的布景就是在前面,开幕就可以演,用不着等时间。假如幕老是不拉开,可能这个转台的机器没加油。
人生犹如演戏,佛早就说过实无众生可度,演场戏嘛,可是演戏还要演得像样一点,演佛弟子就要演得像佛弟子的样,别给旁人看了说闲话。演修行人,就像修行人的样。咱们是学文殊菩萨的勇猛智,就像学文殊菩萨勇猛智的样。有了勇猛智之后,就不会软绵绵,软绵绵,散漫拖拉。
今天讲到这儿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90~9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