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80~8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在顯的基礎上去修各種法門

   ■ 修文殊法以文殊菩薩爲本尊,並要修好觀想

   ■ 師都要對弟子擔負責任,收弟子不能收錢,更不能收了錢不負責任

   清定上師說:何師爲我師,何佛爲我佛,無一定標准。以文殊爲本尊。本尊即是我的世尊,本人的世尊。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,未發心者令發心,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,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最後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衆生不固定在一個地方,因緣也不相同,

  所以“何師爲我師”無一定標准

  “何師爲我師,何佛爲我佛,無一定標准。以文殊爲本尊。本尊即是我的世尊,本人的世尊。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,未發心者令發心,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,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最後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這一段話也是清定上師講解時,我做的筆記。爲什麼說“何師爲我師”無一定標准?因爲衆生不是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,他是在六道裏輪回。而且還有各個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琉璃世界有藥師佛,娑婆世界有釋迦佛,還有菩薩在六道裏度衆生,你跟哪一位佛菩薩有緣,你就會在哪一位佛菩薩那裏得度,你就以他爲師。你修文殊法,就以文殊菩薩爲師,文殊菩薩爲本尊;你修觀世音菩薩法,就以觀世音菩薩爲師,以觀世音菩薩爲本尊。

  顯密二教,都主張根據理論去實踐,

  密要在顯的基礎上去修各種法門

  佛法分顯密二教,都主張要根據理論去實踐。密教在顯教基礎上,又有各種修行的法門,講到修行,那就必須要有一個師。佛法裏修智慧,有智慧法門,修悲心有慈悲法門,還有修忏悔的法門,修忏悔一般都是修普賢菩薩的法。而且菩薩還有化身,比如綠度母、白度母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大威德怖畏金剛是文殊菩薩化身,菩薩化身還不少呢,所以要看當時的因緣。

  修文殊法以文殊菩薩爲本尊,並要修好觀想

  “以文殊爲本尊,本尊即是我的世尊”。顯密二教都是釋迦佛說的,所以我們是以釋迦佛爲本師。顯教基礎打好了,那時就可以專修一個法門,你修哪位本尊的法都可以。今天講的文殊修法就是以文殊菩薩爲本尊,同時也要修好對文殊菩薩的觀想。我年輕時就聽說,修念佛法門也要把阿彌陀佛觀起來,稱觀想念佛。這樣修容易對佛菩薩産生親切感、恭敬心,也容易專心。

  師都要對弟子擔負責任,收弟子不能收錢,

  更不能收了錢不負責任

  “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”。師都要對弟子們擔負責任。老師非但要給學生教育,使他功課好,不懂的要給他輔導,有問題要給他解答,還要把學生的品德培養好。如果老師不負責任,肯定這個學校學風不好,培養的學生也不行,到後來學校也不像學校,老師也不像老師,學生也不像學生。古人說,上梁不正下梁歪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看看今天佛門裏的師呢,不客氣的說,不負責任的很多,收了弟子,也沒有想過:我應該去教導他,我應該給他說法,該讓他先學哪一部法。收了就不聞不問了。說起來社會上的學校收學費,老師拿工資,因爲錢的力量,不得不負責;佛門很崇高,不收學費,師也不拿工資,更應負責任。而現在佛門收弟子也收錢了,收了錢還不負責任,也不知道收的是啥錢?如果說是學費,卻又不上課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8-2)(總第88)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9

  師父送徒弟來學法,真是稀有難得,

  極好極好,師要關心弟子的智慧增長

  提要:

  ■ 難道沒錢就不能皈依了

   ■ 收了徒弟不教育,居士供養培福,卻聽不到幾句法語

   ■ 師父送徒弟來學法,真是稀有難得,極好極好,師要關心弟子的智慧增長

   ■ 有善根的孩子投生到佛弟子家,父母要引導他學佛法,忙于請客打牌、

   看電視,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

   ■ 孩子從小拜佛,長大後卻變得吃喝玩樂,那不是敗壞了他的善根?

   ■ 爲孩子做生日去殺生,孩子傷心大哭,長了個瘤走了

  難道沒錢就不能皈依了

  要大家皈依叁寶,說得對,這沒錯,皈依叁寶還要付錢嗎?佛涅槃以戒爲師,我們都應該受戒,沒錯,受戒還要收費嗎?那麼沒錢的人,連皈依也皈依不了,佛門的菩提心慈悲心體現在什麼地方?釋迦佛有沒有講錢?

  收了徒弟不教育,居士供養培福,

  卻聽不到幾句法語

  社會上講了錢還負責任。有人說“我進佛門叁年了,經常去恭敬供養,就是學不到法。”還有的人皈依了好幾位師父,卻沒有一位師父給他學法。十年動亂以後,國家落實宗教政策,出家人又回到廟裏來,還收了徒弟,可是沒給徒弟什麼教育。領導就說:收了徒弟要教育,你不教育好,徒弟在外面幹壞事,要影響你師父的聲譽啊。尤其是對作居士的皈依弟子,當師的可沒有教育他的念頭,想的就是:你們居士只要來供養培福。寺院能夠修建起來,有的還修得富麗堂皇,這些錢都是居士供養的。有的居士對師父非常恭敬,可是師父就沒有想給他學點法的心。有人告訴我,有的師父一見面開口就是:“你最近生意做得很好吧?”從來也沒有對居士講幾句法語。

  師父送徒弟來學法,真是稀有難得,

  極好極好,師要關心弟子的智慧增長

  你們原在小廟裏的出家同學,也包括住在寺廟裏的居士,尤其是年輕人,你們師父能夠送你們來學法,這位師父真是稀有難得,極好極好啊。當師的就必須要對弟子的善根負責任,要關心弟子的智慧增長,尤其是咱們這個法流,弟子學什麼法,都要師給他安排好,要有步驟,還要有各種善巧方便,使他將來能有成就,“悉地安排”就這個意思。悉地就是成就。他將來的成就要靠你,師收了徒弟不負責任,浪費他的時光,敗壞他的善根,這個罪過可大了。

  有善根的孩子投生到佛弟子家,父母要引導他學佛法,

  忙于請客打牌、看電視,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

  也好比在家的居士,生了孩子,這個孩子爲什麼會投生到你家來?因爲他有善根,他要找一個信佛的父母,所以投生到你家呀。結果你不引導他,他這個善根不是被你敗壞了嗎?很多父母怕孩子學了佛法,會影響他功課。哪會影響呢?我幾個孩子,我講法他們都自發的來聽,我也沒有規定他們什麼,他們總是自覺地先念經,再吃早飯,再背書包上學。你家裏開電視、請客、打牌,那樣孩子就不安心做功課了,他也要看電視、打牌,這才會影響他學習,而且孩子還會受到不好的影響。

  孩子從小拜佛,長大後卻變得吃喝玩樂,

  那不是敗壞了他的善根?

  有些信佛家庭裏的孩子,小時候看見佛像就會拜,有的孩子從小不喜歡吃葷,這都是善根啊。父母也很得意,“我們家孩子可有善根啦,看見佛菩薩就拜。”可是從不教導,慢慢他長大全變掉了,變得吃喝玩樂,連佛都不信了,那不是敗壞他的善根嘛。

  爲孩子做生日去殺生,

  孩子傷心大哭,長了個瘤走了

  前一個時期,我聽說有一家居士生了一個兒子,非常聰明,結果父母有錢,要請客給他做生日。那天全是殺活的,這個孩子一到就哭。後來孩子腦子裏長了一個瘤就死了。大人這麼搞,善根很厚的孩子看不慣啊,爲了我殺死了那麼多生命,他走了,投到別人家去了。所以孩子有善根,投生到信佛的家庭來,如果你不以佛法去教育他,那他何必投生到你家裏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8-3)(總第89)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9

  未發心者令發心,文殊十大願,

  願願勸衆生令發菩提之心

  提要:

  ■ 佛教家庭要有佛教思想,要保護家庭免受外道的影響

   ■ 未發心者令發心,文殊十大願,願願勸衆生令發菩提之心

   ■ 菩薩的責任就是度衆生,衆生在夢裏,罵你打你何必生氣

   ■ 正義感還得講點智慧,當事人願意接受,又何必你多管閑事

   ■ 只要你發菩提心,你誹謗我,我還是喜歡你

   ■ 對未發心者要抓住機緣令其發心,已發心者要經常爲他說法,令他安住

   菩提心中

  佛教家庭要有佛教思想,

  要保護家庭免受外道的影響

  我叁個孩子全信佛,咱們是信佛的家庭,非但我們思想是佛教思想,生活也跟社會上不同,我們有共同信仰、有共同語言。我對整個家庭都負起保護他們不受外道的影響的責任。

  未發心者令發心,文殊十大願,

  願願勸衆生令發菩提之心

  文殊菩薩對“未發心者令發心,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”,安住就是不要退,還沒有發菩提心的,令發菩提之心。文殊十大願,願願都勸衆生發菩提心,目的就是希望衆生快快成佛。文殊十大願,你們細細地看看就會很受感動。裏面有說:不管你恭敬我不恭敬我,喜歡我不喜歡我,誹謗我不誹謗我,我都跟你有緣,有了緣以後,我勸你發菩提心。

  菩薩的責任就是度衆生,

  衆生在夢裏,罵你打你何必生氣

  這就是菩薩的責任,菩薩的責任就是度衆生,如果你對衆生沒有菩提心,你這個“菩薩”不負責任的。不管是什麼樣的衆生,好的壞的,各種煩惱的,乃至于用煩惱來對付你的,他們都有佛性。又不是他自己願意幹壞事,是煩惱在指揮他啊,即使起煩惱了,他的佛性並沒有死亡,你何必生氣?因爲你是發菩提心的人啊。

  打個比方供大家笑笑,我晚上做夢,有時候手會動的,假如我做夢的時候,手一動,剛好打在老婆身上,她絕不會跟我怄氣:“你做夢就做夢,打我幹什麼?”衆生對你不好,他在夢裏啊,你生什麼氣?他醒過了,他自己也會後悔呀。所以我們學文殊菩薩,是有具體內容的,十大願就是具體內容。

  只要你發菩提心,你誹謗我,我還是喜歡你

  以前我曾受到誣蔑誹謗,可能有叁十多年了,有些傳到年輕人耳朵裏,其實這些年輕人也不知道我是年輕人還是老頭子,是男的還是女的,也跟著背後說我閑話。可是從不記恨,只要你能發菩提心,我就歡喜你。

  正義感還得講點智慧,

  當事人願意接受,又何必你多管閑事

  還有一種情況,有正義感的人,有的事情看不慣他就要說話。我年輕時候也是那樣,有次我走路,看到商店裏服務員在跟顧客吵架,我在旁邊聽了一會,我就說話了:“你剛才說過這兩句話,現在你把這兩句話吃進去了。”

  正義感還得講點智慧,別用錯了地方,假如當事人已經不計較了,你就別開口了。例如有的家庭裏,女的回家心情不好,說話粗聲粗氣,乃至于冒火,鄰居就來管閑事了,“你這樣不對。”這個丈夫卻說:“你不了解情況,她今天在領導那裏受了委屈,肚裏有氣,我是他老公,當然要讓她出出氣,她就不會生病了嘛。有時候我在外面受了點氣,回家也起煩惱,她也不計較。”

  對未發心者要抓住機緣令其發心

  有很多的機會,很多的因緣,不要錯過了,要抓住這些機會令衆生發菩提心。昨天蒼南來了五、六個居士想聽法,其中有幾個男居士。這兒是女衆部,本來男居士不能進來的,“令發菩提之心”嘛,也得開一開,我就同意了。我昨天講的時間還特別長,爲了多講一點給他們聽。講完法我陪他們去看看小佛堂。在小佛堂裏他們又提問題,我又給他們解答。按照我的生活規律,下課後吃一點晚飯就睡覺了,因爲講課很辛苦。爲什麼肯這麼做啊?要抓住這個緣令發菩提之心嘛。

  回寮房的路上,我上一下廁所,在教務部門口又碰到他們,又跟我提問題,我又給他們解答。要不是有人勸導的話,我還會講下去,但是我已經感覺講不動了,聲音只剩了一點點,發音都感覺到有點困難。所以對有緣的衆生不要忘記:令發菩提之心。

  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80~8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