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8-4)(總第90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9
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,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,
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!
提要:
■ 已發心者要經常爲他說法,令其安住菩提心中
■ 起了煩惱,還能幫助他;心腸谄曲的人,連佛都度不了
■ 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,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
■ 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,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,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!
■ 慈悲心不是無上心,菩提心的力量最大,能消除衆生的業障罪障
■ 我們以釋迦佛的佛法去度衆生,就能度衆生成佛
已發心者要經常爲他說法,令其安住菩提心中
“已發心者令安住”,安住就是不要退。凡夫衆生發了心經常要退心,好人人人想做,有做好人的機會,高興了;碰到冷風冷雨,就想“咱們回家吧。”刮風也要退心,下雨也要退心,頭疼也要退心,連打個噴嚏,也說我有點傷風感冒,也要退心。(衆笑)所以修行成就不難,難在不能常繼:維持時間不長,難以繼續下去。那就應該“常繼方便應當說”,要使衆生菩提心能夠繼續下去,要有方便善巧,這個方便就是常常跟他說法,令衆生安住在修行上。
起了煩惱,還能幫助他;
心腸谄曲的人,連佛都度不了
最最難度的衆生就是心腸谄曲的人,陽奉陰違,當面一套,背後一套。對于退心的人來說,他知道大家會勸他不要退心,所以他表面上沒什麼,一會兒人不見了,這叫不告而別。對這種人連佛都度不了,衆生不要佛度,不要菩薩度,不要善知識度,這有什麼辦法?只要他心腸不谄曲,菩提心還能保留,起了煩惱了,這是有辦法的。要幫助他,令他安住于菩提心,安住于修行。
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,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
修行最要緊的是先修一顆菩提心,把基礎打好。我們法流是成佛的法流,是佛乘,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。以前阿底峽尊者到西藏,講來講去講菩提心,後來大家才明白菩提心最重要,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,發無上心就是發菩提心嘛。無上乘不是看表面,恭敬時兩只手舉在頂上,看見人卻動瞋恨心,那是胡鬧。
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,文殊菩薩是
諸佛之師,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!
我們女衆班剛開始辦學的時候,在我印象中有一個是以無上乘自居,極爲傲慢,經常動瞋恨心。還說:“如果不讓我退學,我就要搗亂。”還沒有辦退學,她已經開始搗亂了。發菩提心的人應該是:你能發心當老師很好,我來當你學生,因爲老師必須要有學生啊,就算老師難免也有過錯,我仍然當你學生,演場戲。老師沒有學生作爲鍛煉,老師的能力咋培養起來呢?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,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!
慈悲心不是無上心,菩提心的力量最大,
能消除衆生的業障罪障
有人說:“傅老師的慈悲心,我怎麼也學不像。”因爲你沒有修好菩提心。慈悲心可不是無上心,只有菩提心才是無上心。媽媽也有慈悲心,有時候冒起火來,對子女也會失去慈悲心。只有菩提心力量最大,大到能使你成佛。有的業障罪障很難消除,可是在寂天菩薩的《入菩薩行論》裏說:極大的業障、罪障,只有菩提心能消除,力量大到這樣。
我們是釋迦佛的佛法去度衆生,就能度衆生成佛
“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最後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菩薩對衆生負責任一直要負責到衆生成佛。如果是聲聞乘,以出離生死爲目的,那麼度衆生一直要度到他出離生死,度到彼岸;如果是大乘的話,度衆生一直要度到他成佛。你即使自己沒有成佛,可是釋迦佛成佛了,他有經驗,我們是以釋迦佛的佛法去度衆生,就能度衆生成佛。你當師的,即使自己沒有大成就,你可以啓發學生,鼓勵學生依釋迦佛的教導去修行。
發菩提心能除魔障,起了世俗心,
他還會修行嗎?
提要:
■ 發菩提心能除魔障,起了世俗心,他還會修行嗎?
■ 到末法後期,五欲泛濫,佛法就度不了衆生了
■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,只要衆生有需要,就有你個人的前途
■ 得了魔加持,魔障就産生,有了正法,魔就鑽不了空子
發菩提心能除魔障,
起了世俗心,他還會修行嗎?
“有魔障者,即除魔障”,魔障可厲害了。別的都不講,講一個普遍存在,也容易懂的現象,修行人世俗心一起來,修行的意志就要動搖,這就是魔障。世俗上人都追求五欲,你看世間上的雜志封面上大都是女人,內容極少數是比較嚴肅的,大都是講究吃喝玩樂、飲食男女,如果起了世俗心,他會修行嗎?聽法都聽不進去了!瞋恨心起來了盡是鬥爭。
到末法後期,五欲泛濫,佛法就度不了衆生了
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時,有個“人才學校”請我辦班。開頭一期,就聽到些反映,有個學生說,“老師有什麼功法就拿出來,講啊講啊講不完的講,叫我們不要鬥爭,不要喝酒,男女感情不能太貪愛。我這個人就是講究刀光劍影,要我不喝酒、沒女人,簡直是要我的命。”所以到末法後期五欲泛濫,佛法就度不了衆生了。
佛教有修行的前途,
只要衆生有需要,就有你個人的前途
其實從我在佛門辦學開始,前後走的幾個人,也是由于世俗心起來了,世俗心一起來,各種念頭都出來了。咱們在莫幹山的時候,有人說“傅老師這些女學生,沒一個漂亮的。”沒多久這個人就回去了。有的想想,佛教沒有前途,又動了做生意發財的念頭。佛教是沒有世俗的前途,可有修行的前途。只要有衆生需要,怎麼會沒前途?還有的偷偷在看男女情愛的雜志,後來這個學生留不長,也走了。
得了魔加持,魔障就産生,
有了正法,魔就鑽不了空子
這些起了世俗心而離開修行的人,自然不會把真正原因講出來,因爲在我們這個環境裏,這種理由是搬不出來的,他就搬其它的理由。或者說管得太嚴了,或者說某個同學使他起了煩惱,說來說去全是別人不好。我們聽了也就老實裏帶一點愚蠢,虛心中帶一點糊塗,以爲他們講的全是真的,就認真地檢查自己,可疏忽了他的假相。他自己有問題,心腸谄曲,他還不如從前禅定班社會上的那個小夥子,實話實說:我離不開酒和女人。
所以這種影響千萬不能擴大,擴大了就形成了魔加持。有魔加持,障礙就産生,修行修不下去了,這就是魔的破壞。所以我們天天說法,天天學習,有了正法,魔就鑽不了空子。今天講到這裏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9-1)(總第91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2
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,
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提要:
■ 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,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■ 內魔是煩惱,外魔是引誘,中斷是退墮,一退即墮
■ 離開修行就是退心,修行中斷是由于時久生疲厭
■ 放不下開悟的念頭就開悟不了
■ 像探求奇迹那樣的狂熱,都是不切實際
■ 靠詩來美化,修飾名詞美,這跟修行沒關系,反使人思想觀念脫離現實
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,未發心者令發心,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,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 最後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(清定上師說)
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,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今天我們講“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,未發心者令發心”,這個發心是指的菩提心。“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”,使他不要退心,而且在菩提心基礎上能夠修得起來。“有魔障者即除魔障”,凡是擾亂修行的都是魔障,有魔障的求文殊菩薩加被,去除魔障。“最後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在成佛這條路上,文殊菩薩一直在保護著我們,在指導我們修行。文殊菩薩對我們負責任,一直到我們成佛爲止。
內魔是煩惱,外魔是引誘,中斷是退墮,一退即墮
魔障有內魔外魔,還有一個跟魔障同樣的嚴重的障礙就是中斷。內魔是煩惱魔,外魔是外境的引誘,中斷是懈怠,這叁個障礙使我們在修行路上非但進步很慢,拖泥帶水,不能輕裝上陣,而且常會退心。有人總認爲自己不會退心,其實細細地觀察,我們經常在退,一退即墮,所以叫退墮。古人也說,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
離開修行就是退心,修行中斷是由于時久生疲厭
從前有人想離開,說:“我不會退菩提心的。”實際上他已經退了,就算你到別的地方又發心了,至少你在這兒,你這個階段發的菩提心退掉了。
退心的原因很多,無非是內魔外魔以及中斷,怎麼會中斷?時久生疲厭,開始時對修行充滿希望,有希望當然好,可是他這個希望有點不切實際,要求太高太快,最好能天天起變化,看看沒有什麼動靜,就沒勁了。其實我們是在天天起變化。
放不下開悟的念頭就開悟不了
從前蘇州禅定班有個學生,由于經常跟外面來往,腦子裏的觀念很複雜,他說他叁個月之內要開悟。這真是不懂佛法,你心中放不下“我要開悟”的念頭,你還開悟得了呀?
像探求奇迹那樣的狂熱,都是不切實際
有的人整天東跑西跑,聽到什麼地方有名氣,再遠也去,像探求奇迹那樣。這副樣子勇猛得很,真好像從前說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,想法不切實際,像是到蓬萊仙島去找仙人了。
靠詩來美化,修飾名詞美,
這跟修行沒關系,反使人思想觀念脫離現實
有人覺得修行很神秘、很高級,好像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樣。有人看看文學的描繪,尤其是人寫的詩,寫得很好啊,看了以後使人精神會感到升華,因爲通過詩的美化,佛門裏生活真像美麗的圖畫一樣。來到佛門一看還是過平常的生活,慢慢就沒勁了。
比如詩上有“晨鍾暮鼓”,到佛門一看就是打打鼓,敲敲鍾嘛。有首詩,“姑蘇城外寒山寺”,姑蘇已經夠美的了,城外還有個寒山寺;“夜半鍾聲”,半夜聽到鍾聲“到客船”,其實你真的住在寒山寺,夜半鍾聲你還嫌煩了,吵得你沒法睡覺。
…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90~9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