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海上師根據佛的教導編的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有說,佛不主張修飾名詞美。把文句修飾得很美,名字取得很好聽,這跟修行沒有關系,反而使人思想觀念容易脫離現實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9-2)(總第92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2
迷遇外境,心就退下,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,
內魔外魔合起來,障礙就大了
提要:
■ 有人在現實生活裏修行感到沒勁,最好白光來、紫光去
■ 不脫離現實倒不會退心,哪有不通過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
■ 迷遇外境,心就退下,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,內魔外魔合起來,障礙就大了
■ 戒煙的去抽煙,住茅篷的睡大覺,在精舍裏打牌,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
■ 來到佛學苑,每天讀經又聽課,既離開五欲又得到智慧,豈不更好
有人在現實生活裏修行感到沒勁,最好白光來、紫光去
進了佛門,也吃飯睡覺;天氣暖了,看看佛門裏的人,也是昏昏沈沈打瞌睡;外面人有煩惱,修行人也有煩惱。這種新鮮感神奇感,自己所盼望的東西慢慢給現實生活都打破了,就沒勁了。
常有人一聽佛法,馬上熱情高漲,差不多都發心:我這輩子要證個阿羅漢果,老師到哪裏我就追到哪裏,哪怕老師去閉關,我給他護關。日子一長了,也覺得無聊了,沒有刺激,每天煮飯煮菜,這叫啥個修行生活?修行生活最好像老道士那樣整天打坐,坐到後來,一道白光過來,自己一下子化成紫光走了,這才夠勁了。
不脫離現實倒不會退心,
哪有不通過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
所以我講經說法,一開始就招呼打在前面,佛教是現實,不要脫離現實。你不脫離現實,倒不會退心,脫離了現實,你生活又離不開現實,你這個人的煩惱也離不開現實,那會退心的。真像從前有一支歌挺有意思,“放學回家,老是在想山上有沒有神仙?到了晚上才想起功課沒做完。”有的人也是這樣,想想打坐能不能看到釋迦佛,望望蔚藍色天空有沒有飛天飛過,盡打妄想,臨睡了才想起今天還有一座儀軌沒念。
不要幻想了,幻想雖有推動的作用,可是你真要在幻想裏求到東西,那就要失望了。科學家的幻想很多都實現不了,實現的也是靠自己實實在在去努力實現的,哪有靠空想就能成就?
迷遇外境,心就退下,
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,內魔外魔合起來,障礙就大了
內魔外魔經常裏應外合,一下子就把你迷住了,一遇到外境,心就不由自主地退下來,一回家就會被家庭的氣氛套住。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全生活在那種環境裏,心底裏的種子很多啊,一碰到這個環境,馬上勾起這種種子,否則魔障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,內魔外魔合起來障礙就大了。
戒煙的去抽煙,住茅篷的睡大覺,
在精舍裏打牌,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
比如很多人想戒煙,可只要看見煙,心裏抽煙的種子馬上就發動了。你們回到家裏,第一天第二天不習慣,第叁天第四天也沒有什麼,再過兩天,生活就是這麼回事,再過兩天睡到八點鍾起來。
末法時期衆生,如果沒有一定水平就去住茅篷,十個倒有八九個在睡大覺,反正沒有人打鍾把你叫醒。尤其是條件好一點的,周圍風景好,住的是精舍,就像住在療養院裏,整天搓麻將也沒人管。住茅篷主要是爲了好好修持,可是你沒有學到法,就憑知道的一點一滴盲修瞎練,起了魔障就倒下,還會有什麼成就?
來到佛學苑,每天讀經又聽課,
既離開五欲又得到智慧,豈不更好
古時候是有人閉關讀藏經,可是現在人的古文能跟古人比嗎?有人花了3個月去讀大藏經,得到些什麼?我整天讀《大般若經》,讀了3個月,不要說我現在全忘了,就是當時唸的時候也是一懂也不懂,我不是在唸經,我是在唸字了。
可能也有一點好處吧,叁個月不往外跑,心就慢慢離開五欲了,但是法義不懂。還不如到咱們佛學苑來,也是每天讀經,還每天聽課能使你懂,既能離開五欲,又能得到智慧,豈不更好?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9-3)(總第93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2
佛弟子樂善好施,也要救救衆生煩惱上的痛苦,
佛弟子不做教育家,那佛陀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
提要:
■ 有了智慧,能看得破站得正,不被魔迷惑,不被邪動搖
■ 聽了世俗話,人心惶惶,四面楚歌,佛法也學不下去了
■ 如今養兒難防老,就讓他去從事偉大事業爲衆生做貢獻吧
■ 佛弟子樂善好施,也要救救衆生煩惱上的痛苦,佛弟子不做教育家,那佛陀
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?
有了智慧,能看得破站得正,不被魔迷惑,不被邪動搖
可是有人總對修行有神秘感,總有個印象:古時候的大德,都是閉關閱藏經,現在咱們這種方法比古人好得多呢,最要緊是要有智慧。魔跟邪是合在一起的,有了智慧以後就能看得破,就能站得正,不會被魔迷惑,不會被邪動搖。
聽了世俗話,人心惶惶,
四面楚歌,佛法也學不下去了
你們到這兒來學習工作,也不容易啊,種種動搖你信心的話都聽到,“你是在浪費青春!你要爲將來著想,你學出來了怎麼在社會上找工作啊?宗教是沒有前途的,你不結婚,沒有子女,將來誰管你啊?”說得來四面楚歌,人心惶惶。假如這個人內心有一顆很濃厚的想成家的種子,那更容易感應了:十年後我都老了,找什麼對象?佛法也學不下去了。
如今養兒難防老,就讓他去從事偉大事業爲衆生做貢獻吧
擺擺事實,別說平時,就是我生病很危險的時候,都是我的學生在照顧我,子女來看看我就走了。那次我病重,他們來蘇州看我一次,我跟兒子說,“你在我這兒住幾天,照顧照顧我,扣工資就扣了。”我病稍微好一點,打電話給他媽:“我叫他來,他怎麼不來啦?”“哎,不是來看過你了?”原來兒女的照顧就是看一看。
有的家長非常自私,頭腦封建,滿腦子養兒防老的思想,所以把兒女拖在身邊不肯放。想得倒好,現在社會上呆在老人身邊的孩子有幾個,如果有,這個孩子肯定是沒地方去的,有地方去,親戚朋友都說,“孩子有孩子的前途,你讓他走吧。如果孩子想來佛學苑,父母就讓他去從事偉大的事業爲衆生做貢獻吧。”
上次在九峰寺,來了一個信佛的老太太,她平時喜歡跑名山道場,聽不到法,所以講出來話挺滑稽,一方面贊歎:“你們這個地方很清淨,很講修行,這些年輕人挺可愛。”可是背後特地找個別年輕人講話,“你怎麼能辭了工作到這兒來呢?你將來怎麼辦啊?你要爲自己考慮。”我就爲此事召集大衆講話,她對我說,“因爲我剛才說錯話了,你在消毒。”
佛弟子樂善好施,也要救救衆生煩惱上的痛苦,
佛弟子不做教育家,那佛陀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?
還有的信佛的,忙著做善事,做善事是好啊,無論走到哪兒都說你好,可是我們佛門度衆生也是善事,你怎麼不來幫幫忙,救救衆生煩惱上的痛苦呢?有個信佛人,人挺好,可是講話太誇張了,總覺得自己做了很多的善事,開口就說,“佛教講慈悲,我們才是真正在幹實事。”後來講習慣了,在法師面前也這麼講,法師就對她說,“佛是教育家,不是慈善家。”
我從年輕時就開始爲佛教教育事業做貢獻,因爲我是佛弟子。佛弟子只做慈善家,不做教育家,那佛的教育事業誰做啊?沒有智慧的人,做了好事就容易陶醉。做好事即使不賺錢,名氣也大,而且別人總是笑臉朝著你,成了雞窩裏的鳳凰,傲慢的心很容易起來,也會增加自己的煩惱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9-4)(總第94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12
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裏,
得到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,就能成就佛道
提要:
■ 咱們每天保持精進修行,賴床也該有個慚愧心
■ 能海上師整夜打坐,他出門卻很隨和,要躺就躺
■ 我年輕時天天睡覺,晚年得了高血壓,想不倒單也不行了
■ 精進就是不中斷,只要不停地走,多走一步,情況就不一樣了
■ 外道對佛法盲無所知,邪道已經從邪角上偏過去了,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沒有
智慧
■ 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裏,得到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,就能成就佛道
■ 我們法流是大般若,最主張修好菩提心,般若智慧的修法,就是叫你在迷惑
裏不受迷惑?
咱們每天保持精進修行,賴床也該有個慚愧心
別人看我們都很好,經常贊歎我們每天保持著精進修行,不動不搖。可是你離開了這兒,能不能隨時隨刻保持修行的風格而不退,看你了。拿早上起床來說,你想床上多躺一會,這個時間你已經退了,總算還有點慚愧心,那麼就起來吧。
能海上師整夜打坐,
他出門卻很隨和,要躺就躺
最近我們雜志在轉載能海上師的傳記裏說:能海上師整晚打坐,最多旁邊被子上靠一靠。這我可不知道,我沒有做過上師侍者,不過有一次,我跟能海上師一起上五臺山,坐的是驢轎,就是兩匹驢子中間搭個篷篷,叫驢轎。晚上住在村莊裏,我和上師睡在一張炕上,我看他還是躺下去的。可見得能海上師很隨和,要坐就坐,要躺就躺。
我年輕時天天睡覺,晚年得了高血壓,想不倒單也不行了
我年輕時問過清定上師,不倒單怎麼修?他說:“你兩邊放兩疊被子,如果你實在要倒了,就在被子上靠一靠,那邊倒就往那邊靠,這邊倒就往這邊靠。”(衆笑)我現在很後悔,年輕時我還是天天睡覺,現在想要不倒單也做不到了,因爲得了高血壓,少睡一點,血壓就升高。
精進就是不中斷,只要不停地走,
多走一步,情況就不一樣了
精進就是不中斷。不要求什麼成就,不要求得到什麼,能得到一個不中斷就行了。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的,隨便你走得多慢,只要肯一步一步走,不停下來,總會走到目的地,多走一步情況就不一樣了。比如煮飯,如果火不熄…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90~9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