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90~99)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8-4)(总第90)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9

 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,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,

  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!

  提要:

  ■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,令其安住菩提心中

   ■ 起了烦恼,还能帮助他;心肠谄曲的人,连佛都度不了

   ■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,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

   ■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,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,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!

   ■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,菩提心的力量最大,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

   ■ 我们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,就能度众生成佛

 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,令其安住菩提心中

  “已发心者令安住”,安住就是不要退。凡夫众生发了心经常要退心,好人人人想做,有做好人的机会,高兴了;碰到冷风冷雨,就想“咱们回家吧。”刮风也要退心,下雨也要退心,头疼也要退心,连打个喷嚏,也说我有点伤风感冒,也要退心。(众笑)所以修行成就不难,难在不能常继:维持时间不长,难以继续下去。那就应该“常继方便应当说”,要使众生菩提心能够继续下去,要有方便善巧,这个方便就是常常跟他说法,令众生安住在修行上。

  起了烦恼,还能帮助他;

  心肠谄曲的人,连佛都度不了

  最最难度的众生就是心肠谄曲的人,阳奉阴违,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。对于退心的人来说,他知道大家会劝他不要退心,所以他表面上没什么,一会儿人不见了,这叫不告而别。对这种人连佛都度不了,众生不要佛度,不要菩萨度,不要善知识度,这有什么办法?只要他心肠不谄曲,菩提心还能保留,起了烦恼了,这是有办法的。要帮助他,令他安住于菩提心,安住于修行。

 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,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

  修行最要紧的是先修一颗菩提心,把基础打好。我们法流是成佛的法流,是佛乘,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。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,讲来讲去讲菩提心,后来大家才明白菩提心最重要,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,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嘛。无上乘不是看表面,恭敬时两只手举在顶上,看见人却动瞋恨心,那是胡闹。

 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,文殊菩萨是

  诸佛之师,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!

  我们女众班刚开始办学的时候,在我印象中有一个是以无上乘自居,极为傲慢,经常动瞋恨心。还说:“如果不让我退学,我就要捣乱。”还没有办退学,她已经开始捣乱了。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是:你能发心当老师很好,我来当你学生,因为老师必须要有学生啊,就算老师难免也有过错,我仍然当你学生,演场戏。老师没有学生作为锻炼,老师的能力咋培养起来呢?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,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!

 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,菩提心的力量最大,

  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

  有人说:“傅老师的慈悲心,我怎么也学不像。”因为你没有修好菩提心。慈悲心可不是无上心,只有菩提心才是无上心。妈妈也有慈悲心,有时候冒起火来,对子女也会失去慈悲心。只有菩提心力量最大,大到能使你成佛。有的业障罪障很难消除,可是在寂天菩萨的《入菩萨行论》里说:极大的业障、罪障,只有菩提心能消除,力量大到这样。

  我们是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,就能度众生成佛

  “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菩萨对众生负责任一直要负责到众生成佛。如果是声闻乘,以出离生死为目的,那么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出离生死,度到彼岸;如果是大乘的话,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成佛。你即使自己没有成佛,可是释迦佛成佛了,他有经验,我们是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,就能度众生成佛。你当师的,即使自己没有大成就,你可以启发学生,鼓励学生依释迦佛的教导去修行。

 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,起了世俗心,

  他还会修行吗?

  提要:

   ■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,起了世俗心,他还会修行吗?

   ■ 到末法后期,五欲泛滥,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

   ■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,只要众生有需要,就有你个人的前途

   ■ 得了魔加持,魔障就产生,有了正法,魔就钻不了空子

 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,

  起了世俗心,他还会修行吗?

  “有魔障者,即除魔障”,魔障可厉害了。别的都不讲,讲一个普遍存在,也容易懂的现象,修行人世俗心一起来,修行的意志就要动摇,这就是魔障。世俗上人都追求五欲,你看世间上的杂志封面上大都是女人,内容极少数是比较严肃的,大都是讲究吃喝玩乐、饮食男女,如果起了世俗心,他会修行吗?听法都听不进去了!瞋恨心起来了尽是斗争。

  到末法后期,五欲泛滥,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

  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时,有个“人才学校”请我办班。开头一期,就听到些反映,有个学生说,“老师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,讲啊讲啊讲不完的讲,叫我们不要斗争,不要喝酒,男女感情不能太贪爱。我这个人就是讲究刀光剑影,要我不喝酒、没女人,简直是要我的命。”所以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,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。

 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,

  只要众生有需要,就有你个人的前途

  其实从我在佛门办学开始,前后走的几个人,也是由于世俗心起来了,世俗心一起来,各种念头都出来了。咱们在莫干山的时候,有人说“傅老师这些女学生,没一个漂亮的。”没多久这个人就回去了。有的想想,佛教没有前途,又动了做生意发财的念头。佛教是没有世俗的前途,可有修行的前途。只要有众生需要,怎么会没前途?还有的偷偷在看男女情爱的杂志,后来这个学生留不长,也走了。

  得了魔加持,魔障就产生,

  有了正法,魔就钻不了空子

  这些起了世俗心而离开修行的人,自然不会把真正原因讲出来,因为在我们这个环境里,这种理由是搬不出来的,他就搬其它的理由。或者说管得太严了,或者说某个同学使他起了烦恼,说来说去全是别人不好。我们听了也就老实里带一点愚蠢,虚心中带一点糊涂,以为他们讲的全是真的,就认真地检查自己,可疏忽了他的假相。他自己有问题,心肠谄曲,他还不如从前禅定班社会上的那个小伙子,实话实说:我离不开酒和女人。

  所以这种影响千万不能扩大,扩大了就形成了魔加持。有魔加持,障碍就产生,修行修不下去了,这就是魔的破坏。所以我们天天说法,天天学习,有了正法,魔就钻不了空子。今天讲到这里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9-1)(总第91)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12

 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,

  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
  提要:

  ■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,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
   ■ 内魔是烦恼,外魔是引诱,中断是退堕,一退即堕

   ■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,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

   ■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

   ■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,都是不切实际

   ■ 靠诗来美化,修饰名词美,这跟修行没关系,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 

  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,未发心者令发心,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,有魔障者即除魔障, 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(清定上师说)

 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,安住修行,消除魔障,直至成佛

  今天我们讲“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,未发心者令发心”,这个发心是指的菩提心。“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”,使他不要退心,而且在菩提心基础上能够修得起来。“有魔障者即除魔障”,凡是扰乱修行的都是魔障,有魔障的求文殊菩萨加被,去除魔障。“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在成佛这条路上,文殊菩萨一直在保护着我们,在指导我们修行。文殊菩萨对我们负责任,一直到我们成佛为止。

  内魔是烦恼,外魔是引诱,中断是退堕,一退即堕

  魔障有内魔外魔,还有一个跟魔障同样的严重的障碍就是中断。内魔是烦恼魔,外魔是外境的引诱,中断是懈怠,这三个障碍使我们在修行路上非但进步很慢,拖泥带水,不能轻装上阵,而且常会退心。有人总认为自己不会退心,其实细细地观察,我们经常在退,一退即堕,所以叫退堕。古人也说,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
 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,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

  从前有人想离开,说:“我不会退菩提心的。”实际上他已经退了,就算你到别的地方又发心了,至少你在这儿,你这个阶段发的菩提心退掉了。

  退心的原因很多,无非是内魔外魔以及中断,怎么会中断?时久生疲厌,开始时对修行充满希望,有希望当然好,可是他这个希望有点不切实际,要求太高太快,最好能天天起变化,看看没有什么动静,就没劲了。其实我们是在天天起变化。

 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

  从前苏州禅定班有个学生,由于经常跟外面来往,脑子里的观念很复杂,他说他三个月之内要开悟。这真是不懂佛法,你心中放不下“我要开悟”的念头,你还开悟得了呀?

 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,都是不切实际

  有的人整天东跑西跑,听到什么地方有名气,再远也去,像探求奇迹那样。这副样子勇猛得很,真好像从前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,想法不切实际,像是到蓬莱仙岛去找仙人了。

  靠诗来美化,修饰名词美,

  这跟修行没关系,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

  有人觉得修行很神秘、很高级,好像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样。有人看看文学的描绘,尤其是人写的诗,写得很好啊,看了以后使人精神会感到升华,因为通过诗的美化,佛门里生活真像美丽的图画一样。来到佛门一看还是过平常的生活,慢慢就没劲了。

  比如诗上有“晨钟暮鼓”,到佛门一看就是打打鼓,敲敲钟嘛。有首诗,“姑苏城外寒山寺”,姑苏已经够美的了,城外还有个寒山寺;“夜半钟声”,半夜听到钟声“到客船”,其实你真的住在寒山寺,夜半钟声你还嫌烦了,吵得你没法睡觉。

  …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90~9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