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70~7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■ 不充實佛法的智慧,發心也難以純淨

   ■ 神秘感不消除,求不到神通又失望

   ■ 對武功癡迷的人,出了家還想拜個有武功的師

   ■ 以假像真迷惑人,引人驚歎爲名利

   ■ 皈依是依法修行,搞神秘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

  不充實佛法的智慧,發心也難以純淨

  這怎麼解決呢?唯一辦法要充實他的智慧,還要讓他看到事實,看到他周圍的人確實是真誠的,很可親的,他才慢慢會轉變過來。所以皈依佛了,就要學佛的法。你不學法,總有一天會對佛教産生疑心,因爲你沒有充實的東西。天天這樣,人也疲沓了,這就叫時久生疲厭。信仰的情緒慢慢會低落下去,慢慢就懷疑了。如果你不充實佛法的智慧,你當初的熱情、發心,裏邊包含著很多不純淨的東西,也很難消除掉。

  神秘感不消除,求不到神通又失望

  比如說你對佛教的神秘感就很難消除。很多年前我在上海醫科大學作佛學禅定的講座,有張小紙條遞上來,“傅老師,請你露一手。”就是叫我露一點神通給他看看,這就是因爲他頭腦裏充滿了神秘感。許多人看了米勒日巴的傳記,米勒日巴後來在天空中飛行,他們也想飛一圈,所以信佛了。那麼一聽到某個地方可以出神通,大家都去了。假如什麼也沒看到,什麼也沒有得到,日子一長又失望了。

  當年四川成都有個老居士跟我有緣,約我到九寨溝去,在山上的小廟裏,咱們在門口觀山景。他跟我說“你在這兒住叁年,從這個山峰飛到那個山峰”。所以這種心態廣得很啊。這些人最後的結果就是失望苦惱。

  對武功癡迷的人,出了家還想拜個有武功的師

  還有的人看了武打片也迷掉了。以前我辦佛學院時,來一個小和尚,要我給他介紹一個有武功的師父。他說他出家就是爲了練武功的,爲什麼對武功這麼迷啊?因爲現在電影裏武功很神奇,很粗的一棵樹,手臂一擊,樹就倒下去了,人一跳可以跳到幾層樓的屋頂上去,甚至連頭砍下來還會裝上去,其實這都是假的,是分成兩部分拍,然後拼起來。我年青時看過一部電影,一個黑猩猩突然到了大城市,能在很高的樓的外牆上爬上去,也不掉下來。你知道怎麼拍的?其實這座高樓是鋪在地上的布景,那只黑猩猩仍然在地上爬,攝影機拍下來,再豎著放,那不是往上爬了嗎?拍武打片還不是這一套手法,可是社會上人著迷了,癡迷者以爲真有這樣的武功。

  以假像真迷惑人,引人驚歎爲名利

  就是當場表演給你看,也有假的。馬路上那些人打扮得像古代練武的,讓觀衆隨便到旁邊去撿一塊磚頭來。果然有人去撿來一塊,他就對著這塊磚頭用手指頭去鑽,真的粉末會掉下來,被他鑽了一個洞。其實這個洞原來就已經挖好了,裏邊裝的是磚頭粉,再把它糊好,手指頭一鑽,磚頭粉就掉下來了,看起來就像鑽下來的。又拿塊磚頭,他在頭上一敲,這個磚頭成了兩半。其實這也是假的,這塊磚頭是他預先用酸醋浸過的,酸醋一浸,磚頭就不牢固了,再用小榔頭輕輕地敲,敲到它沒有碎,可是裏邊已經不行了。前一天晚上就放好了,去拿磚頭的就是他的同黨,所以一敲就碎。而且敲的部位一定要敲在很硬的部位,比如前額。假如觀衆中有一個說,“我拿塊磚頭來敲你,試試。”他就不讓你試。

  電影拍練武功的人能用手掌把桌子劈成兩半,這是馬糞紙做的桌子,聲音是配音。有的硬氣功表演也是假的,用長槍刺喉嚨,槍杆都彎了,喉嚨卻一點沒傷,其實這個槍尖是圓鈍的,刺不進去的。因爲距離遠你看不清楚,杆子是軟的,稍微碰一碰就彎了。

  皈依是依法修行,

  搞神秘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

  這些都是武術界一個頭頭告訴我的。還有人求什麼“快速成佛法”,如果這些追求神秘、迷信的心態不消除,也就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了。皈依是皈投依靠,佛智慧圓滿,你皈依佛,你不學佛圓滿的智慧,怎麼叫皈依?咱們修行人當然依靠法去修行。

  其實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,因爲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尊佛。娑婆世界釋迦佛成佛了,他就化現菩薩來幫助釋迦佛度衆生。所以釋迦佛極力贊歎文殊菩薩,以文殊菩薩爲上首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6-3)(總第78)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6

  要以金剛智破金剛習氣,

  故須以文殊爲師

  提要:

  ■ 要以金剛智破金剛習氣,故須以文殊爲師

   ■ 佛菩薩都具足悲智,猶如彩色不同作用一樣

   ■ 淨土都一樣,修行要修好平等、隨和

   ■ 愚者竟然把東方淨土稱重點,西方淨土稱普通

   ■ 師代表叁寶,在家菩薩持戒清淨,也具足自性僧寶

  要以金剛智破金剛習氣,故須以文殊爲師

  成佛必須要靠金剛智。金剛是比喻智慧非常堅固鋒利。爲什麼一定要金剛智才能圓滿成佛?因爲衆生有個最難破的習氣叫金剛習氣。要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那就需要用金剛智來破除金剛習氣。四宏誓願中說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那就必須以文殊菩薩爲師。

  佛菩薩都具足悲智,

  猶如彩色不同作用一樣

  有人也許會想,我又皈依釋迦佛,又皈依文殊菩薩,我到底跟哪一個學?其實法全是釋迦佛講出來的,釋迦佛不過是特別贊歎文殊菩薩,說文殊菩薩有種種功德、有大智慧。現在的佛弟子很容易提這樣的問題,比如聽到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裏釋迦佛贊歎琉璃世界,那麼問題來了:到底是琉璃世界好還是極樂世界好?爲什麼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裏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?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裏要我們往生琉璃世界?我這個人又不能一分兩半,我到底往生琉璃世界還是往生極樂世界?阿彌陀佛稱無量光,琉璃世界藥師佛有沒有無量光?問題越想越多,真是“籮裏挑花,越挑越眼花”。假如問我,我就回答一樣的。打個比方,到了夏天,衣服有各種各樣顔色,我穿白的,你穿花的,是一樣還是兩樣?(下答:一樣)爲什麼是一樣?(下答:因爲原來的本色全是白的。)這是從本色上講的,既然是一樣,爲什麼挑衣服的時候,不要這一件,要那一件。如果是兩樣,我穿了這件不冷,你穿了那件也不冷啊,那不是一樣嗎?所以色彩可以兩樣,作用一樣呀。

  淨土都一樣,修行要修好平等、隨和

  世俗的人拼命往兩樣去發展,花樣是越搞越多,人的分別心、貪心、比較心越來越大;修行人相反,越來越隨和,越來越平等。修行人常說這話,“一樣的一樣的,都可以。”這件衣服也暖和,那件衣服也暖和,有什麼兩樣?男裝女裝,也僅僅名詞不同呀,那麼一個叫東方淨土,一個叫西方淨土,還有南方淨土,北方淨土……,名詞不一樣啊!淨土都是一樣。

  愚者竟然把東方淨土稱重點,西方淨土稱普通

  有一個老居士說,“往生琉璃世界也很好”,這是對的,“不過往生極樂世界容易,往生琉璃世界不容易”,這麼一說,大家都想往容易的地方跑了,他還打了一個比方,“好比考學校,普通中學250分錄取,重點中學要400分。”好在阿彌陀佛不會生氣,否則就會:“什麼話,你把極樂世界說得這麼低級,變了普通中學了。”其實他是想擡高阿彌陀佛。你看愚癡的人想贊歎都沒水平,好比愚人想誇自己爸爸,說:“我爸爸從小就離欲啦。”(衆笑)那麼你這個兒子哪裏來的了?(衆笑)而且這個老居士還受到許多人的崇拜。所以要破除這種不正確的知見,皈依以後,趕快要端正思想,要以佛教的智慧去充實頭腦。

  師代表叁寶,在家菩薩持戒清淨,

  也具足自性僧寶

  “此書講以上師代表叁寶。”四皈依,上師放在前面,因爲上師代表叁寶。佛教就是從釋迦佛開始的,所以釋迦佛就是最上的師,師師相承,上師有佛的智慧,有佛的覺悟,得到佛的傳承,這就是佛寶。上師智慧廣博,法理通達,能講經說法,依法修持,依法度衆生,這就是法寶。上師持戒清淨,就是僧寶。在家菩薩持戒清淨,具足自性僧寶也是僧寶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6-4)(總第79)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2.3.6

  修行初學很廣,漸攝總,越學越略

  提要:

  ■ 文殊菩薩以般若經爲心,以般若劍斷煩惱

   ■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不舍掉,光頭也成禿居士

   ■ 在家居士要心不染汙,斷除煩惱,即是心出家

   ■ 出家人對世俗留戀愛慕,就是心不出家

   ■ 出了家,生活用品過多,五欲享受充滿,形同搬家

   ■ 修行初學很廣,漸攝總,越學越略

  文殊菩薩以般若經爲心,以般若劍斷煩惱

  拿文殊菩薩來說,咱們一般看到的都是騎獅子現居士身的菩薩像。蓮花上面是日輪,日輪上面是月輪,日輪紅色,月輪白色,菩薩就坐在這個上面,這表什麼法?蓮花表清淨,日輪表智慧,月輪表悲心,菩薩是住在悲心、智慧、清淨上面的。文殊菩薩現十六歲童子相,非常圓滿莊嚴,一手執寶劍,一手持《大般若經》,表示以大般若智慧爲心,寶劍表示以大般若智慧斷煩惱,發結五髻表示五佛的智慧。

 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不舍掉,

  光頭也成禿居士

  有一尊文殊菩薩像,是騎在獅子上的比丘相。不管是現比丘相也好,現居士相也好,自性清淨,就是自性僧寶。

 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一套你都要舍掉,如果你不舍掉,那就不清淨了,《大般涅槃經》上稱爲“禿居士”。如果光頭就算僧,那麼在家剃光頭的都是僧了?要看實質,實質就是以清淨爲體。

  在家居士要心不染汙,斷除煩惱,即是心出家

  在家居士,身不出家心出家,心不染汙,能斷除煩惱,去除世俗的肮髒,他心出離世俗,體就是清淨。靜天法師講,出家有四種,身不出家心出家勝過身出家心不出家。

  出家人對世俗留戀愛慕,就是心不出家

  出家爲什麼殊勝啊?因爲出家的標准是離俗,心裏要沒有世俗心。假如老是想世俗上的一切,對世俗留戀羨慕,那就是心不出家。有一個時期,世俗上流行穿白旅行鞋,那個時候出家人很多都換白鞋子,心留戀世俗愛慕世俗,照世俗的去做,即使出家了,也叫心不出家。

  出了家,生活用品過多,五欲享受充滿,形同搬家

  還有的人,出家時樣樣都不要了,沒到叁年,寮房裏什麼都有,以後變成樣樣都要,收音機、錄音機,還帶有鏈條,在頭頸上晃來晃去的金絲邊眼鏡,寮房全是各種生活用品,能海上師說:“這不叫出家,叫搬家。”把世俗的家搬到廟裏來了。真正照規定,出家人是叁衣一缽。所以不論是出家菩薩還是在家菩薩,只要以清淨爲體,都具足自性僧寶。咱們法流的根本上師,就是能海上師,他自身就是一個出家人。在古印度,有不少都是居士上師,這就是依法不依人。他依法具足功德,被稱爲上師,這是根據功德說話。比如說廣般若傳承表中有位勝軍祖師就是居士,玄奘法師還跟他學了兩年。諸如此類的事很多。所以從功德上來說,上師代表叁寶。

  修行初學很廣,漸攝總,越學越略

  “修行初學很廣,漸攝總,越學越略”。佛四十九年教法,總攝在戒定慧叁學裏,佛法廣大,攝總就成略,儀軌中有略法,也是由廣攝成,好比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攝成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又收成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能不能還略?《心經》最後幾句“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”就包含整部《心經》的意義。學文殊法,開始是略法,是爲了給初學的人方便,再學是廣法,廣法沒時間念,念略法也可以,再沒有時間念,念文殊心咒就可以了,還要再略,就念一個“的”字,能不能再略?那就一個字也沒有,你懂就行,你不懂就是胡鬧!(衆笑)今天下課。

  (2002.3.6)

  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70~7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