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70~7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■ 不充实佛法的智慧,发心也难以纯净

   ■ 神秘感不消除,求不到神通又失望

   ■ 对武功痴迷的人,出了家还想拜个有武功的师

   ■ 以假像真迷惑人,引人惊叹为名利

   ■ 皈依是依法修行,搞神秘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

  不充实佛法的智慧,发心也难以纯净

  这怎么解决呢?唯一办法要充实他的智慧,还要让他看到事实,看到他周围的人确实是真诚的,很可亲的,他才慢慢会转变过来。所以皈依佛了,就要学佛的法。你不学法,总有一天会对佛教产生疑心,因为你没有充实的东西。天天这样,人也疲沓了,这就叫时久生疲厌。信仰的情绪慢慢会低落下去,慢慢就怀疑了。如果你不充实佛法的智慧,你当初的热情、发心,里边包含着很多不纯净的东西,也很难消除掉。

  神秘感不消除,求不到神通又失望

  比如说你对佛教的神秘感就很难消除。很多年前我在上海医科大学作佛学禅定的讲座,有张小纸条递上来,“傅老师,请你露一手。”就是叫我露一点神通给他看看,这就是因为他头脑里充满了神秘感。许多人看了米勒日巴的传记,米勒日巴后来在天空中飞行,他们也想飞一圈,所以信佛了。那么一听到某个地方可以出神通,大家都去了。假如什么也没看到,什么也没有得到,日子一长又失望了。

  当年四川成都有个老居士跟我有缘,约我到九寨沟去,在山上的小庙里,咱们在门口观山景。他跟我说“你在这儿住三年,从这个山峰飞到那个山峰”。所以这种心态广得很啊。这些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失望苦恼。

  对武功痴迷的人,出了家还想拜个有武功的师

  还有的人看了武打片也迷掉了。以前我办佛学院时,来一个小和尚,要我给他介绍一个有武功的师父。他说他出家就是为了练武功的,为什么对武功这么迷啊?因为现在电影里武功很神奇,很粗的一棵树,手臂一击,树就倒下去了,人一跳可以跳到几层楼的屋顶上去,甚至连头砍下来还会装上去,其实这都是假的,是分成两部分拍,然后拼起来。我年青时看过一部电影,一个黑猩猩突然到了大城市,能在很高的楼的外墙上爬上去,也不掉下来。你知道怎么拍的?其实这座高楼是铺在地上的布景,那只黑猩猩仍然在地上爬,摄影机拍下来,再竖着放,那不是往上爬了吗?拍武打片还不是这一套手法,可是社会上人着迷了,痴迷者以为真有这样的武功。

  以假像真迷惑人,引人惊叹为名利

  就是当场表演给你看,也有假的。马路上那些人打扮得像古代练武的,让观众随便到旁边去捡一块砖头来。果然有人去捡来一块,他就对着这块砖头用手指头去钻,真的粉末会掉下来,被他钻了一个洞。其实这个洞原来就已经挖好了,里边装的是砖头粉,再把它糊好,手指头一钻,砖头粉就掉下来了,看起来就像钻下来的。又拿块砖头,他在头上一敲,这个砖头成了两半。其实这也是假的,这块砖头是他预先用酸醋浸过的,酸醋一浸,砖头就不牢固了,再用小榔头轻轻地敲,敲到它没有碎,可是里边已经不行了。前一天晚上就放好了,去拿砖头的就是他的同党,所以一敲就碎。而且敲的部位一定要敲在很硬的部位,比如前额。假如观众中有一个说,“我拿块砖头来敲你,试试。”他就不让你试。

  电影拍练武功的人能用手掌把桌子劈成两半,这是马粪纸做的桌子,声音是配音。有的硬气功表演也是假的,用长枪刺喉咙,枪杆都弯了,喉咙却一点没伤,其实这个枪尖是圆钝的,刺不进去的。因为距离远你看不清楚,杆子是软的,稍微碰一碰就弯了。

  皈依是依法修行,

  搞神秘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

  这些都是武术界一个头头告诉我的。还有人求什么“快速成佛法”,如果这些追求神秘、迷信的心态不消除,也就失去了真正皈依的作用了。皈依是皈投依靠,佛智慧圆满,你皈依佛,你不学佛圆满的智慧,怎么叫皈依?咱们修行人当然依靠法去修行。

  其实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,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。娑婆世界释迦佛成佛了,他就化现菩萨来帮助释迦佛度众生。所以释迦佛极力赞叹文殊菩萨,以文殊菩萨为上首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6-3)(总第78)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6

  要以金刚智破金刚习气,

  故须以文殊为师

  提要:

  ■ 要以金刚智破金刚习气,故须以文殊为师

   ■ 佛菩萨都具足悲智,犹如彩色不同作用一样

   ■ 净土都一样,修行要修好平等、随和

   ■ 愚者竟然把东方净土称重点,西方净土称普通

   ■ 师代表三宝,在家菩萨持戒清净,也具足自性僧宝

  要以金刚智破金刚习气,故须以文殊为师

  成佛必须要靠金刚智。金刚是比喻智慧非常坚固锋利。为什么一定要金刚智才能圆满成佛?因为众生有个最难破的习气叫金刚习气。要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就需要用金刚智来破除金刚习气。四宏誓愿中说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那就必须以文殊菩萨为师。

  佛菩萨都具足悲智,

  犹如彩色不同作用一样

  有人也许会想,我又皈依释迦佛,又皈依文殊菩萨,我到底跟哪一个学?其实法全是释迦佛讲出来的,释迦佛不过是特别赞叹文殊菩萨,说文殊菩萨有种种功德、有大智慧。现在的佛弟子很容易提这样的问题,比如听到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里释迦佛赞叹琉璃世界,那么问题来了:到底是琉璃世界好还是极乐世界好?为什么《佛说阿弥陀经》里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?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里要我们往生琉璃世界?我这个人又不能一分两半,我到底往生琉璃世界还是往生极乐世界?阿弥陀佛称无量光,琉璃世界药师佛有没有无量光?问题越想越多,真是“箩里挑花,越挑越眼花”。假如问我,我就回答一样的。打个比方,到了夏天,衣服有各种各样颜色,我穿白的,你穿花的,是一样还是两样?(下答:一样)为什么是一样?(下答:因为原来的本色全是白的。)这是从本色上讲的,既然是一样,为什么挑衣服的时候,不要这一件,要那一件。如果是两样,我穿了这件不冷,你穿了那件也不冷啊,那不是一样吗?所以色彩可以两样,作用一样呀。

  净土都一样,修行要修好平等、随和

  世俗的人拼命往两样去发展,花样是越搞越多,人的分别心、贪心、比较心越来越大;修行人相反,越来越随和,越来越平等。修行人常说这话,“一样的一样的,都可以。”这件衣服也暖和,那件衣服也暖和,有什么两样?男装女装,也仅仅名词不同呀,那么一个叫东方净土,一个叫西方净土,还有南方净土,北方净土……,名词不一样啊!净土都是一样。

  愚者竟然把东方净土称重点,西方净土称普通

  有一个老居士说,“往生琉璃世界也很好”,这是对的,“不过往生极乐世界容易,往生琉璃世界不容易”,这么一说,大家都想往容易的地方跑了,他还打了一个比方,“好比考学校,普通中学250分录取,重点中学要400分。”好在阿弥陀佛不会生气,否则就会:“什么话,你把极乐世界说得这么低级,变了普通中学了。”其实他是想抬高阿弥陀佛。你看愚痴的人想赞叹都没水平,好比愚人想夸自己爸爸,说:“我爸爸从小就离欲啦。”(众笑)那么你这个儿子哪里来的了?(众笑)而且这个老居士还受到许多人的崇拜。所以要破除这种不正确的知见,皈依以后,赶快要端正思想,要以佛教的智慧去充实头脑。

  师代表三宝,在家菩萨持戒清净,

  也具足自性僧宝

  “此书讲以上师代表三宝。”四皈依,上师放在前面,因为上师代表三宝。佛教就是从释迦佛开始的,所以释迦佛就是最上的师,师师相承,上师有佛的智慧,有佛的觉悟,得到佛的传承,这就是佛宝。上师智慧广博,法理通达,能讲经说法,依法修持,依法度众生,这就是法宝。上师持戒清净,就是僧宝。在家菩萨持戒清净,具足自性僧宝也是僧宝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6-4)(总第79)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2.3.6

  修行初学很广,渐摄总,越学越略

  提要:

  ■ 文殊菩萨以般若经为心,以般若剑断烦恼

   ■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不舍掉,光头也成秃居士

   ■ 在家居士要心不染污,断除烦恼,即是心出家

   ■ 出家人对世俗留恋爱慕,就是心不出家

   ■ 出了家,生活用品过多,五欲享受充满,形同搬家

   ■ 修行初学很广,渐摄总,越学越略

  文殊菩萨以般若经为心,以般若剑断烦恼

  拿文殊菩萨来说,咱们一般看到的都是骑狮子现居士身的菩萨像。莲花上面是日轮,日轮上面是月轮,日轮红色,月轮白色,菩萨就坐在这个上面,这表什么法?莲花表清净,日轮表智慧,月轮表悲心,菩萨是住在悲心、智慧、清净上面的。文殊菩萨现十六岁童子相,非常圆满庄严,一手执宝剑,一手持《大般若经》,表示以大般若智慧为心,宝剑表示以大般若智慧断烦恼,发结五髻表示五佛的智慧。

 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不舍掉,

  光头也成秃居士

  有一尊文殊菩萨像,是骑在狮子上的比丘相。不管是现比丘相也好,现居士相也好,自性清净,就是自性僧宝。

  出家要染衣舍俗,世俗一套你都要舍掉,如果你不舍掉,那就不清净了,《大般涅槃经》上称为“秃居士”。如果光头就算僧,那么在家剃光头的都是僧了?要看实质,实质就是以清净为体。

  在家居士要心不染污,断除烦恼,即是心出家

  在家居士,身不出家心出家,心不染污,能断除烦恼,去除世俗的肮脏,他心出离世俗,体就是清净。静天法师讲,出家有四种,身不出家心出家胜过身出家心不出家。

  出家人对世俗留恋爱慕,就是心不出家

  出家为什么殊胜啊?因为出家的标准是离俗,心里要没有世俗心。假如老是想世俗上的一切,对世俗留恋羡慕,那就是心不出家。有一个时期,世俗上流行穿白旅行鞋,那个时候出家人很多都换白鞋子,心留恋世俗爱慕世俗,照世俗的去做,即使出家了,也叫心不出家。

  出了家,生活用品过多,五欲享受充满,形同搬家

  还有的人,出家时样样都不要了,没到三年,寮房里什么都有,以后变成样样都要,收音机、录音机,还带有链条,在头颈上晃来晃去的金丝边眼镜,寮房全是各种生活用品,能海上师说:“这不叫出家,叫搬家。”把世俗的家搬到庙里来了。真正照规定,出家人是三衣一钵。所以不论是出家菩萨还是在家菩萨,只要以清净为体,都具足自性僧宝。咱们法流的根本上师,就是能海上师,他自身就是一个出家人。在古印度,有不少都是居士上师,这就是依法不依人。他依法具足功德,被称为上师,这是根据功德说话。比如说广般若传承表中有位胜军祖师就是居士,玄奘法师还跟他学了两年。诸如此类的事很多。所以从功德上来说,上师代表三宝。

  修行初学很广,渐摄总,越学越略

  “修行初学很广,渐摄总,越学越略”。佛四十九年教法,总摄在戒定慧三学里,佛法广大,摄总就成略,仪轨中有略法,也是由广摄成,好比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摄成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又收成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能不能还略?《心经》最后几句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”就包含整部《心经》的意义。学文殊法,开始是略法,是为了给初学的人方便,再学是广法,广法没时间念,念略法也可以,再没有时间念,念文殊心咒就可以了,还要再略,就念一个“的”字,能不能再略?那就一个字也没有,你懂就行,你不懂就是胡闹!(众笑)今天下课。

  (2002.3.6)

  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70~7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