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50~5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,凡是符合佛法的,能了生脫死到彼岸的,能證果成佛的知見,就是我們修行人的正知正見。從世間法來說,也有很多正確知見,那是世間法的正知正見,比如人懂得吃白米飯,他不去學狗吃大便,這就是人的正知正見,如果要修行成就,那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。

  看經所得智慧,不成熟,記不住,故須念誦

  “看經所得智慧,不能成校,故須念誦。”看經,看的時候懂得裏邊的道理,但不成熟,看後就忘記了。加上一般人不大有耐心,一本好書也不會一直看下去,最多看完,也就不想看了,看過也就忘記了。我年輕時花叁個月時間誦600卷《大般若經》,現在全忘了,即使幾句話也想不出來,倒還不如,我唸由大般若攝成的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,非但能夠想得起來而且法義全懂,遇到什麼困難,儀軌裏的句子自己就會跳出來,跳出來的這一句恰好能解決眼前的矛盾,很妙。

  夢見劫火洞然,進洞但聞念誦聲

  文殊儀軌一千座我早就修滿了,後來又修了叁、四年,十年動亂時,我又修了一千座,所以很難忘記。我還記得我初學文殊法時夢到的一個境界,我朝著一個噴出烈火的洞口走了進去,竟然一點不怕,當時觀念也轉變了,明知是火,但是沒有火不能靠近的觀念,很自然地走了進去,我也一點沒有被燒著,反而感到很清涼,剛剛穿過火,只聽到裏邊一片念誦文殊法的誦經聲,“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……”醒過來才知道,這是文殊菩薩給我的加持。所以修文殊法的人,真的碰到地獄火,也會聽到“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……”,全會變清涼,所以念誦很重要,這是我由這個夢所聯想到的。

  佛教的悲心與智慧是一物的兩面,悲智圓滿就成佛

  佛教講智慧,智慧中就包含著悲心,從智慧中出生的悲心才是圓滿的。所以佛教的智慧悲心是一個東西,一個東西有兩個方面,好比一個人有兩只腳,悲智圓滿就成佛,佛就叫兩足尊。

  所以,通過念誦的成熟,在心裏種下了種子,遇到事情,就能夠發揮作用,該出生智慧就出生智慧,該出生悲心就出生悲心,而且文殊菩薩悲心不離智慧,智慧不離悲心,因爲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,所以是悲智圓滿。能海上師對經題的開示到此完了。底下就要講儀軌了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1-1)(總第58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1.7.4

  一、加行八法

  修加行是爲修正行打好基礎

  提要:

  ■ 修加行是爲修正行打好基礎

   ■ 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

   ■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

  ■ 修長壽法往生極樂世界更穩當

   ■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 ■ 師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財産,因爲他是佛弟子

  修加行是爲修正行打好基礎

  這部《文殊法儀軌》的組織分兩部分。第一部分叫加行,第二部分叫正行。加行就是爲正行做准備,打基礎。修《文殊法儀軌》,必須先修加行。

     能海上師說:加行爲預備,凡修諸法均須先具加行。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。此八加行,修余法者亦可通過。

  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

  現在我們要講的八法,全是加行法,這八個加行法,無論修哪部儀軌都可以通用。比如我們學觀世音菩薩的《大悲儀軌》,《大悲儀軌》也有這八加行。

 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

  你們心裏可能會想:老師怎麼不講《大悲儀軌》?因爲來不及講啊。而且先講開智慧的法比較妥當,所以先講《文殊法》。妥當在哪裏?有兩點,你學了《文殊法》,大智慧上成就大悲心就沒有錯,否則就是沒有智慧的慈悲,僅僅是世俗上人的好心,或者叫做軟心腸,沒有原則的好心經常會辦壞事。第二,你們女衆先學《文殊法》,也格外合適,因爲你們女衆心裏有個願望,希望來世女轉男身,那麼先把文殊菩薩十六歲童真相印進心裏,天天想文殊菩薩,臉也慢慢就變得像文殊菩薩的臉了。現在先下種子嘛,印象就是種子。

  修長壽法往生極樂世界更穩當

  以後還要教你們修《長壽法》,修《長壽法》很有必要,自己長壽了,能夠多修一點,多度些衆生,多報一點佛的恩。而且修了《長壽法》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,因爲《長壽法》就是阿彌陀佛的法。我是天天修的。

  現在事情多了,但是忙管忙,忙也要修,方便不能丟掉原則,煩管煩,修還是要修,哪怕打妄想,還是要抓緊用功。同樣,你們修禅定,打妄想管打妄想,坐還是要盡可能多坐。能海上師說修個妄想定也好,總比不修好。末法時期只能要求放低一些,對善知識要求也低一些,對自己要求也低一些,操之過急不是個辦法。比如有人看到自己不好,就想打自己嘴巴,假如打腫了臉,也出不了門,打狠了自己也受不了,所以要善巧方便啊,門該開時開,該關時關。吃下飯,撐得難受自己松松腰帶,裏邊消化掉了,再束束緊,要活一點。我最反對死板,但是我更主張嚴肅,不能把原則做交易,原則是決不能做交易的。

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加行就是加工用行。加行第一個法是皈依。學佛修行以皈依爲首。沒有皈依,不能稱佛弟子,好比居士沒有剃度,就不能稱出家人,這些都是佛門的規矩。自己剃的不能算數,否則那些自己到理發店把頭發剃光的豈不也能稱出家人了?

  師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財産,因爲他是佛弟子

  皈依必須是叁皈依,皈依了就有叁條戒,叫叁皈依戒,給你授叁皈依戒的比丘叫皈依師,他是代表釋迦佛給你授皈依的。可要明白你皈依的是釋迦佛,所以稱佛弟子,你沒有皈依釋迦佛怎麼稱佛弟子呢?當師父的對皈依弟子也應該尊重,他是佛的弟子,這個觀念不能搞錯,如果觀念一錯,“他是我的弟子”,就搞不好了。怪不得有些師父把徒弟抓在手裏,抓得緊緊的不肯放,這是不對的,他是釋迦佛的弟子,你有責任把他教育好,你沒有權利把他當成你養老的依靠,正好比一個父親不能把兒子看成私有財産,師父也不能把徒弟看成私有財産。徒弟還很年輕,好像早上八、九點鍾的太陽,新時代的青年跟老一輩多多少少有點兩樣,也許他走進大叢林,聽了講經說法,他能發大心,而你在小廟裏幾十年,從來也沒有發過大心,你把他拖住幹什麼?你應該鼓勵他皈依了就要學佛法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
  講記(21-2)(總第59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講于 2001.7.4

  皈依爲崇敬供養義

  提要:

  ■ 皈依要具足叁皈依,五戒有卷伸

   ■ 犯了叁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過

   ■ 通信皈依,代人皈依均無效

  ■ 要在清淨比丘僧前受皈依,否則就不如法

   ■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 ■ 皈依爲崇敬供養義

  皈依要具足叁皈依,五戒有卷伸

  “具足叁皈依”,叁皈依戒沒有開許只皈依兩寶的。受五戒“受時有卷伸”,一只手伸開來叫伸,握起來叫卷,你某條戒做不到,這一條就暫時別受,預先跟授戒的師父說明白,師父授戒的時候每一條都會問你“能持否?”問到這一條時你就不要回答“能持”。你一回答“能持”,你就受了,所以戒不是強迫的,全是自己請求的,自己回答的,你不想受這條戒,你就不吭聲。你可以受四戒,叁戒,兩戒都可以,也稱你五戒居士,名稱一樣,但酒戒一定要受的,酒戒是放逸戒,雖然不是根本戒,但是不受酒戒,其它的戒難保。

  犯了叁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過

  受皈依戒的時候,一定要具足叁皈依,沒有皈依佛寶,不皈依法寶的,也沒有皈依法寶,不皈依僧寶的。如果受了叁皈戒,你沒有做到叁皈依戒的要求,你就犯戒了,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早就破戒了,還到處講“我是受過叁皈依的”。所以說不懂佛法的人真可憐,好像不懂法的法盲,自己已經犯了罪,還認爲自己沒犯罪,即使判刑了還大喊冤枉,“我又不是存心這樣,我是不懂啊。”不懂就不判刑了?還是要判的。所以你即使不懂,你犯了皈依戒,仍是有犯戒罪過的。

  通信皈依,代人皈依均無效

  現在還搞新名堂,叫“通信皈依”,人不用到,寫封信來他給你取個法名,就寄一張皈依證給你,一次要賣多少錢,這如法嗎?清淨嗎?哪有通信皈依的?皈依的原則,要面對面,照片也沒有用。有人又想個辦法:“我代他皈依”,你是你,他是他,皈依不能代表,搞錯了沒有功德,反而背罪過。

  要在清淨比丘僧前受皈依,否則就不如法

  問:“皈依要多少次?”皈依只要一次,你就是佛弟子了。說:“我多拜幾個師父”,皈依是皈依釋迦佛,娑婆世界哪有那麼多釋迦佛?說:“我多皈依一次,心裏就踏實了。”你意思可能第一次作用不大,不能算數,那你就是皈依十次也作用不大。說:“皈依一定要找一個著名的大法師”,還有的說,“只有廟裏的當家可以皈依”,佛說在清淨的比丘僧那裏都可以皈依。如果是假和尚、劣比丘名望再大也不能皈依,即使你去皈依了,你得到的戒體也不清淨、不如法。

  (一)皈依

  能海上師說“皈依,爲崇敬供養義,以我有漏身口意業奉獻本尊,本尊即以無漏身口意業加持于我,爾時,即與本尊清淨之體,合而爲一。

  皈依爲崇敬供養義

  “皈依爲崇敬供養義”,皈依佛就是崇敬佛供養佛。出家就是身口意供養。供養誰?供養釋迦佛,把整個生命的時光以及所有身口意的造作,全都供養佛,比如,身禮拜,口唸經,耳聽法,這就是以身口意供養釋迦佛。你們出家了,分別心不要太大,要知道佛法是圓融的,執著于分別就不好。並不是一定要修密教才有身口意供養,顯教也有方便。佛法是平等的,你佛法越懂得多,悟得也越多,自然地就會出生無分別慧。別以爲丟掉了分別慧,才能夠求得一個無分別慧,無分別慧是在分別慧的基礎上産生的,你多悟一點,多懂一點,明白了諸法平等還分別什麼呀?看看現實生活,多思考思考,只要思考的不錯,你也會明白過來的。

  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50~5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