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50~5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,凡是符合佛法的,能了生脱死到彼岸的,能证果成佛的知见,就是我们修行人的正知正见。从世间法来说,也有很多正确知见,那是世间法的正知正见,比如人懂得吃白米饭,他不去学狗吃大便,这就是人的正知正见,如果要修行成就,那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。

  看经所得智慧,不成熟,记不住,故须念诵

  “看经所得智慧,不能成校,故须念诵。”看经,看的时候懂得里边的道理,但不成熟,看后就忘记了。加上一般人不大有耐心,一本好书也不会一直看下去,最多看完,也就不想看了,看过也就忘记了。我年轻时花三个月时间诵600卷《大般若经》,现在全忘了,即使几句话也想不出来,倒还不如,我唸由大般若摄成的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,非但能够想得起来而且法义全懂,遇到什么困难,仪轨里的句子自己就会跳出来,跳出来的这一句恰好能解决眼前的矛盾,很妙。

  梦见劫火洞然,进洞但闻念诵声

  文殊仪轨一千座我早就修满了,后来又修了三、四年,十年动乱时,我又修了一千座,所以很难忘记。我还记得我初学文殊法时梦到的一个境界,我朝着一个喷出烈火的洞口走了进去,竟然一点不怕,当时观念也转变了,明知是火,但是没有火不能靠近的观念,很自然地走了进去,我也一点没有被烧着,反而感到很清凉,刚刚穿过火,只听到里边一片念诵文殊法的诵经声,“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……”醒过来才知道,这是文殊菩萨给我的加持。所以修文殊法的人,真的碰到地狱火,也会听到“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……”,全会变清凉,所以念诵很重要,这是我由这个梦所联想到的。

  佛教的悲心与智慧是一物的两面,悲智圆满就成佛

  佛教讲智慧,智慧中就包含着悲心,从智慧中出生的悲心才是圆满的。所以佛教的智慧悲心是一个东西,一个东西有两个方面,好比一个人有两只脚,悲智圆满就成佛,佛就叫两足尊。

  所以,通过念诵的成熟,在心里种下了种子,遇到事情,就能够发挥作用,该出生智慧就出生智慧,该出生悲心就出生悲心,而且文殊菩萨悲心不离智慧,智慧不离悲心,因为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,所以是悲智圆满。能海上师对经题的开示到此完了。底下就要讲仪轨了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1-1)(总第58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1.7.4

  一、加行八法

 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

  提要:

  ■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

   ■ 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

   ■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

  ■ 修长寿法往生极乐世界更稳当

   ■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 ■ 师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财产,因为他是佛弟子

 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

  这部《文殊法仪轨》的组织分两部分。第一部分叫加行,第二部分叫正行。加行就是为正行做准备,打基础。修《文殊法仪轨》,必须先修加行。

     能海上师说:加行为预备,凡修诸法均须先具加行。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。此八加行,修余法者亦可通过。

  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

  现在我们要讲的八法,全是加行法,这八个加行法,无论修哪部仪轨都可以通用。比如我们学观世音菩萨的《大悲仪轨》,《大悲仪轨》也有这八加行。

 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

  你们心里可能会想:老师怎么不讲《大悲仪轨》?因为来不及讲啊。而且先讲开智慧的法比较妥当,所以先讲《文殊法》。妥当在哪里?有两点,你学了《文殊法》,大智慧上成就大悲心就没有错,否则就是没有智慧的慈悲,仅仅是世俗上人的好心,或者叫做软心肠,没有原则的好心经常会办坏事。第二,你们女众先学《文殊法》,也格外合适,因为你们女众心里有个愿望,希望来世女转男身,那么先把文殊菩萨十六岁童真相印进心里,天天想文殊菩萨,脸也慢慢就变得像文殊菩萨的脸了。现在先下种子嘛,印象就是种子。

  修长寿法往生极乐世界更稳当

  以后还要教你们修《长寿法》,修《长寿法》很有必要,自己长寿了,能够多修一点,多度些众生,多报一点佛的恩。而且修了《长寿法》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,因为《长寿法》就是阿弥陀佛的法。我是天天修的。

  现在事情多了,但是忙管忙,忙也要修,方便不能丢掉原则,烦管烦,修还是要修,哪怕打妄想,还是要抓紧用功。同样,你们修禅定,打妄想管打妄想,坐还是要尽可能多坐。能海上师说修个妄想定也好,总比不修好。末法时期只能要求放低一些,对善知识要求也低一些,对自己要求也低一些,操之过急不是个办法。比如有人看到自己不好,就想打自己嘴巴,假如打肿了脸,也出不了门,打狠了自己也受不了,所以要善巧方便啊,门该开时开,该关时关。吃下饭,撑得难受自己松松腰带,里边消化掉了,再束束紧,要活一点。我最反对死板,但是我更主张严肃,不能把原则做交易,原则是决不能做交易的。

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加行就是加工用行。加行第一个法是皈依。学佛修行以皈依为首。没有皈依,不能称佛弟子,好比居士没有剃度,就不能称出家人,这些都是佛门的规矩。自己剃的不能算数,否则那些自己到理发店把头发剃光的岂不也能称出家人了?

  师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财产,因为他是佛弟子

  皈依必须是三皈依,皈依了就有三条戒,叫三皈依戒,给你授三皈依戒的比丘叫皈依师,他是代表释迦佛给你授皈依的。可要明白你皈依的是释迦佛,所以称佛弟子,你没有皈依释迦佛怎么称佛弟子呢?当师父的对皈依弟子也应该尊重,他是佛的弟子,这个观念不能搞错,如果观念一错,“他是我的弟子”,就搞不好了。怪不得有些师父把徒弟抓在手里,抓得紧紧的不肯放,这是不对的,他是释迦佛的弟子,你有责任把他教育好,你没有权利把他当成你养老的依靠,正好比一个父亲不能把儿子看成私有财产,师父也不能把徒弟看成私有财产。徒弟还很年轻,好像早上八、九点钟的太阳,新时代的青年跟老一辈多多少少有点两样,也许他走进大丛林,听了讲经说法,他能发大心,而你在小庙里几十年,从来也没有发过大心,你把他拖住干什么?你应该鼓励他皈依了就要学佛法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1-2)(总第59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1.7.4

 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

  提要:

  ■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,五戒有卷伸

   ■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过

   ■ 通信皈依,代人皈依均无效

  ■ 要在清净比丘僧前受皈依,否则就不如法

   ■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

   ■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

 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,五戒有卷伸

  “具足三皈依”,三皈依戒没有开许只皈依两宝的。受五戒“受时有卷伸”,一只手伸开来叫伸,握起来叫卷,你某条戒做不到,这一条就暂时别受,预先跟授戒的师父说明白,师父授戒的时候每一条都会问你“能持否?”问到这一条时你就不要回答“能持”。你一回答“能持”,你就受了,所以戒不是强迫的,全是自己请求的,自己回答的,你不想受这条戒,你就不吭声。你可以受四戒,三戒,两戒都可以,也称你五戒居士,名称一样,但酒戒一定要受的,酒戒是放逸戒,虽然不是根本戒,但是不受酒戒,其它的戒难保。

 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过

  受皈依戒的时候,一定要具足三皈依,没有皈依佛宝,不皈依法宝的,也没有皈依法宝,不皈依僧宝的。如果受了三皈戒,你没有做到三皈依戒的要求,你就犯戒了,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早就破戒了,还到处讲“我是受过三皈依的”。所以说不懂佛法的人真可怜,好像不懂法的法盲,自己已经犯了罪,还认为自己没犯罪,即使判刑了还大喊冤枉,“我又不是存心这样,我是不懂啊。”不懂就不判刑了?还是要判的。所以你即使不懂,你犯了皈依戒,仍是有犯戒罪过的。

  通信皈依,代人皈依均无效

  现在还搞新名堂,叫“通信皈依”,人不用到,写封信来他给你取个法名,就寄一张皈依证给你,一次要卖多少钱,这如法吗?清净吗?哪有通信皈依的?皈依的原则,要面对面,照片也没有用。有人又想个办法:“我代他皈依”,你是你,他是他,皈依不能代表,搞错了没有功德,反而背罪过。

  要在清净比丘僧前受皈依,否则就不如法

  问:“皈依要多少次?”皈依只要一次,你就是佛弟子了。说:“我多拜几个师父”,皈依是皈依释迦佛,娑婆世界哪有那么多释迦佛?说:“我多皈依一次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你意思可能第一次作用不大,不能算数,那你就是皈依十次也作用不大。说:“皈依一定要找一个著名的大法师”,还有的说,“只有庙里的当家可以皈依”,佛说在清净的比丘僧那里都可以皈依。如果是假和尚、劣比丘名望再大也不能皈依,即使你去皈依了,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、不如法。

  (一)皈依

  能海上师说“皈依,为崇敬供养义,以我有漏身口意业奉献本尊,本尊即以无漏身口意业加持于我,尔时,即与本尊清净之体,合而为一。

 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

  “皈依为崇敬供养义”,皈依佛就是崇敬佛供养佛。出家就是身口意供养。供养谁?供养释迦佛,把整个生命的时光以及所有身口意的造作,全都供养佛,比如,身礼拜,口唸经,耳听法,这就是以身口意供养释迦佛。你们出家了,分别心不要太大,要知道佛法是圆融的,执着于分别就不好。并不是一定要修密教才有身口意供养,显教也有方便。佛法是平等的,你佛法越懂得多,悟得也越多,自然地就会出生无分别慧。别以为丢掉了分别慧,才能够求得一个无分别慧,无分别慧是在分别慧的基础上产生的,你多悟一点,多懂一点,明白了诸法平等还分别什么呀?看看现实生活,多思考思考,只要思考的不错,你也会明白过来的。

  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50~5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