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50~59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

  “根本智如灯光,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。根本智既发,则后得智易起。”根本智好比灯光,必须先有灯光,然后才能在灯下做种种事情,才能修差别智,我们今天以闻思修在修差别智,这只能算是学习、培养,也勉强可以叫修。

  离开了闻思,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

  闻思修的修,不仅仅是烧香、拜佛、唸佛、做两堂功课。不懂法义,这些都只是宗教仪式。如果你把佛教当成宗教来修,就不可能成就。信宗教的人没有一个成佛,因此佛教不是宗教。所以离开了闻思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0-5)(总第55)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1.6.27

  从根本智入手,也离不开差别智,再再思维曰修

  提要:

  ■ 能见形象的能,这是根本智的作用

   ■ 禅定唯参本来面目,是从根本智入手也

   ■ 非上根上智学经教者应广学多闻

   ■ 先学次第禅,再修一心禅较为妥当

   ■ 从根本智入手,也离不开差别智,再再思惟曰修

   ■ 深广般若犹如蜗牛二角,要伸全伸,要缩全缩

  能见形象的能,这是根本智的作用

  差别智很容易明白,打个比方:你现在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有形象,所以能分辨出这是书,这是茶杯,这是桌子,这种分别智就是差别智,差别智是来自于根本智。差别智要通过眼睛、耳朵等六根来摄取,用意根去辨别它,根本智可不用眼睛,耳朵之类,你眼睛所看到的种种形象,眼睛闭起来,你照样能想得起来。有的人如果能力强,还能够想得清清楚楚,一模一样,这是什么作用?你离开了眼睛的作用啊,可心作观想的能力并没有消失,这个通过意根能作观想的能,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。

  禅宗唯参本来面目,是从根本智入手也

  “禅宗不学经教,唯参本来面目,盖从根本智入手也。”禅宗是一心禅,摄上根上智。它的特点就是避开众生的执着心。只有禅宗才是一个特别法门,其它的法门,都需要学经教。禅宗起源“灵山拈花笑”,释迦佛手拿一朵花,没讲一句话,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了,释迦佛就把花交给他,所以叫“不立文字”,唯参本来面目,是从根本智入手,一门深入。

  非上根上智学经教者应广学多闻

  我们现在不论修什么法门,就要照法门的要求去学,佛教我们发大愿,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男众有位老师在日记中说有个同学学了三年,方才明白过来,如果不广学多闻,光靠一句佛号是不行的,他以前就是不喜欢多学。

  先学次第禅,再修一心禅较为妥当

  禅宗“不立文字”是个特殊法门,如果不是上根上智,要先学好次第禅,要广学多闻,先把根机转利,那个时候再修一心禅就比较合适,现在多学一点,知识广博一点有什么错呢?还是按步骤上去比较好,因为咱们在家庭、在小庙跟世俗的人打交道太久,染污太重了,所以根机也就差了。

  从根本智入手,也离不开差别智,再再思惟曰修

  “唯参本来面目”,本来面目只有一个,你参到本来面目,你就是悟到本来面目。但话说回来,虽从根本智入手,也离不开差别智,不过是方式巧妙罢了,好比顿悟离不开渐悟是一个道理,只不过主张顿悟的人不说这个话。比如说,你参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?”你就去想,父母未生前我是胎儿,又想一想“不对吧”,就这么肯定否定,肯定否定,……其实还是在思惟,不过他的思惟是只朝这一个问题去想罢了,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这句话:“再再思维曰修。”要一再一再去想,等到你想通了就悟了,这才叫修。

  从前在打禅七时法师问:“念佛是谁?”一个人举手回答,“念佛是某某人。”另外一个人回答,“念佛即非念佛,是名念佛。”……还不是每个人通过思惟说出来的?所以思惟是必要的过程,必要的方法。

  深广般若犹如蜗牛二角,要伸全伸,要缩全缩

  但是你有思维就不是真正悟,那不过是理悟罢了,真正悟要摆脱语言文字的思维,这才是真正的开悟。你即使摆脱了,可是你讲经说法的时候,仍然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你悟出来的智慧,所以能海上师说过:“没有文字般若,什么也没有。”既不能自己了生死,也不能广度众生,所以深般若和广般若,要有两者都有,要没有两者都没有。好比蜗牛的两只角,要伸全伸,要缩全缩,千万不能分家,分家是错误的。今天讲到这里。(2001.6.27 第十八讲完)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0-6)(总第56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1.6.27

  念诵得其大要,如刻字,后愈刻愈深

  提要:

  ■ 念诵得其大要,如刻字,后愈刻愈深

   ■ 念诵如刻字,初刻不宜深,如下刀即偏,就报废了

   ■ 讲法的人不成才,犹如写字弄花巧

  念诵得其大要,如刻字,后愈刻愈深

     能海上师说:“念诵如铸模型,得其大要。又如刻字,愈刻愈深。”

  这是能海上师讲解念诵仪轨时打的两个比方。造模型,先要用模具铸出粗坯,然后再进行精细的雕刻修饰,就能表现出种种的形态,坯虽然不细,但必须要有这个东西,否则模型做不出来。美术雕塑也是这样,开头仅仅是塑个大概的样子,以后就越雕越细,甚至能雕出种种的线,能够细到眼睛有神。这个意思是说,仪轨念熟了就能把整个仪轨修法的大纲弄明白,以后你再听法也好懂,思考起来也容易深入。即使你没有听法,有的地方,你念久了,自己也明白。这样由浅入深,一步一步上去,等到你基础都已经熟了,那么讲法的时候,在要点上稍微点一下,你就更容易悟到这个境界,那可不仅仅是理论上,或者文字上的东西。所以修佛法这条道路不光是越修越高深,而且越高越简单,禅宗就是靠画龙点睛的话开悟的,但是必须要有基础啊,你好高骛远,一下子想抓精要的高深的法,有是有,给了你,你也不消化呀,对你不起作用,那就白费时间。

  念诵如刻字,初刻不宜深, 如下刀即偏, 就报废了

  “又如刻字,愈刻愈深”,刻字的人,第一刀下去,都不会很深的,要一刀一刀逐渐加深,第一刀你刻得深了,如果偏了一点,你这个东西就报废了,第一刀刻得不太深,即使你稍微偏一点也容易修改,而且以后也不容易偏,因为你第二刀再下去的时候,第一刀的线条已经刻好了,第二刀可以顺着这根线路走。那么第二刀深一点,第三刀再深一点,到后来你闭着眼睛刻,也不会往旁边拐了,因为前面刻的线路很深了。我们学佛法、修行也是这样,第一步没有搞熟,不要着急,基础先打好,第一步学学通,在第一步的基础上,再进行第二步,有了一个比较深的基础,你以后学起来,就不会走弯路了,而搞花巧那是永远不会成才的。

  讲法的人不成才,犹如写字弄花巧

  前一个时期,我看到一封来信,字写得花得虫不像虫,蝴蝶不像蝴蝶,没办法形容。再加上潦草,更难看得懂了,也许只有他自己认得。从前还有给人写对联的,他的字更花巧了,比如字上一点,他画成一个蝴蝶,横竖撇捺他抖成一个个曲曲,这种字能上书画展吗?即使这一段字画得像幅山水画,也看不懂啊。人家也有买的,买一个好玩新鲜。

  不成才的讲法人,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成才,仅仅是给没听过讲经的人一个新鲜,看看讲经啥玩艺。那一年我在某个寺庙的大讲堂讲菩提心,有个年青的出家人举手,“傅老师,能不能允许我讲一讲”,我说“可以”。我请他上台来,他也不上去,就在台下讲,“从来也没有人请我讲过法,所以这是我头一次讲法,希望大家鼓鼓掌,让我也高兴高兴。”讲的人不成才,还不如老老实实,像刻字那样,一步步来,不要好高骛远,也不要搞花巧。

  释迦佛把我们修行的路,早就安排好了,我们就老老实实一步步走,由浅入深,不要怕麻烦,基础越刻越深,肯定会成才。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

  讲记(20-7)(总第57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◎ 傅味琴 讲于 2001.6.27

  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

  提要:

  ■ 凡夫之体即是颠倒

   ■ 颠倒体上很难产生正知正见

   ■ 要修行成就,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

  ■ 看经所得智慧,不成熟,记不住,故须念诵

   ■ 梦见劫火洞然,进洞但闻念诵声

   ■ 佛教的悲心与智慧是一物的两面,悲智圆满就成佛

  凡夫之体即是颠倒

     能海上师说:“凡夫之体即是颠倒,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,看经所得之慧,不能成校,故须念诵,使之熏习成种,然后遇事能起作用。”

  “凡夫之体即是颠倒,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。”不正就是歪,稍微歪一点,就已经不正了,颠倒就更不正了。现在有人把“福”字倒贴在门上,“福”颠倒了不是“祸”吗?真是愚痴啊。说“福字倒贴,表示福来到。”这岂不是20世纪的迷信?就这么倒贴一下,福就会来了?那么你写个“明”字,朝瞎子的眼睛上倒贴上去,他眼睛就亮了?真是自说自话。颠倒的“倒”可不是来到的“到”。众生都在迷信里寻求精神安慰,简直无聊透顶。所以说“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。”

  颠倒体上很难产生正知正见

  颠倒不颠倒,根据什么标准呢?要根据佛法的标准,佛说过,众生大颠倒,凡夫的体就是颠倒的,你怎么能再根据他为标准?凡夫如果不颠倒,怎么会六道轮回,生死流转?怎么会经常做错事情?怎么会在人生路上,常摔跟头?多少人在人生路上一失足就掉下万丈深渊,摔得粉身碎骨,就因为知见不正,走的道路也不正,路上充满着危险他也不知道。所以不脱离凡夫知见,在凡夫的颠倒体上,很难产生正知正见。

  要修行成就,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

  我们讲的无正知正见,不是说一般人连一点对的也没有。这个正知正见是指修行成就说…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50~5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