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差別智如燈下能作衆事
“根本智如燈光,差別智如燈下能作衆事。根本智既發,則後得智易起。”根本智好比燈光,必須先有燈光,然後才能在燈下做種種事情,才能修差別智,我們今天以聞思修在修差別智,這只能算是學習、培養,也勉強可以叫修。
離開了聞思,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
聞思修的修,不僅僅是燒香、拜佛、唸佛、做兩堂功課。不懂法義,這些都只是宗教儀式。如果你把佛教當成宗教來修,就不可能成就。信宗教的人沒有一個成佛,因此佛教不是宗教。所以離開了聞思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0-5)(總第55)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1.6.27
從根本智入手,也離不開差別智,再再思維曰修
提要:
■ 能見形象的能,這是根本智的作用
■ 禅定唯參本來面目,是從根本智入手也
■ 非上根上智學經教者應廣學多聞
■ 先學次第禅,再修一心禅較爲妥當
■ 從根本智入手,也離不開差別智,再再思惟曰修
■ 深廣般若猶如蝸牛二角,要伸全伸,要縮全縮
能見形象的能,這是根本智的作用
差別智很容易明白,打個比方:你現在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有形象,所以能分辨出這是書,這是茶杯,這是桌子,這種分別智就是差別智,差別智是來自于根本智。差別智要通過眼睛、耳朵等六根來攝取,用意根去辨別它,根本智可不用眼睛,耳朵之類,你眼睛所看到的種種形象,眼睛閉起來,你照樣能想得起來。有的人如果能力強,還能夠想得清清楚楚,一模一樣,這是什麼作用?你離開了眼睛的作用啊,可心作觀想的能力並沒有消失,這個通過意根能作觀想的能,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。
禅宗唯參本來面目,是從根本智入手也
“禅宗不學經教,唯參本來面目,蓋從根本智入手也。”禅宗是一心禅,攝上根上智。它的特點就是避開衆生的執著心。只有禅宗才是一個特別法門,其它的法門,都需要學經教。禅宗起源“靈山拈花笑”,釋迦佛手拿一朵花,沒講一句話,只有迦葉尊者微笑了,釋迦佛就把花交給他,所以叫“不立文字”,唯參本來面目,是從根本智入手,一門深入。
非上根上智學經教者應廣學多聞
我們現在不論修什麼法門,就要照法門的要求去學,佛教我們發大願,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男衆有位老師在日記中說有個同學學了叁年,方才明白過來,如果不廣學多聞,光靠一句佛號是不行的,他以前就是不喜歡多學。
先學次第禅,再修一心禅較爲妥當
禅宗“不立文字”是個特殊法門,如果不是上根上智,要先學好次第禅,要廣學多聞,先把根機轉利,那個時候再修一心禅就比較合適,現在多學一點,知識廣博一點有什麼錯呢?還是按步驟上去比較好,因爲咱們在家庭、在小廟跟世俗的人打交道太久,染汙太重了,所以根機也就差了。
從根本智入手,也離不開差別智,再再思惟曰修
“唯參本來面目”,本來面目只有一個,你參到本來面目,你就是悟到本來面目。但話說回來,雖從根本智入手,也離不開差別智,不過是方式巧妙罷了,好比頓悟離不開漸悟是一個道理,只不過主張頓悟的人不說這個話。比如說,你參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?”你就去想,父母未生前我是胎兒,又想一想“不對吧”,就這麼肯定否定,肯定否定,……其實還是在思惟,不過他的思惟是只朝這一個問題去想罷了,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這句話:“再再思維曰修。”要一再一再去想,等到你想通了就悟了,這才叫修。
從前在打禅七時法師問:“念佛是誰?”一個人舉手回答,“念佛是某某人。”另外一個人回答,“念佛即非念佛,是名念佛。”……還不是每個人通過思惟說出來的?所以思惟是必要的過程,必要的方法。
深廣般若猶如蝸牛二角,要伸全伸,要縮全縮
但是你有思維就不是真正悟,那不過是理悟罷了,真正悟要擺脫語言文字的思維,這才是真正的開悟。你即使擺脫了,可是你講經說法的時候,仍然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你悟出來的智慧,所以能海上師說過:“沒有文字般若,什麼也沒有。”既不能自己了生死,也不能廣度衆生,所以深般若和廣般若,要有兩者都有,要沒有兩者都沒有。好比蝸牛的兩只角,要伸全伸,要縮全縮,千萬不能分家,分家是錯誤的。今天講到這裏。(2001.6.27 第十八講完)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0-6)(總第56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1.6.27
念誦得其大要,如刻字,後愈刻愈深
提要:
■ 念誦得其大要,如刻字,後愈刻愈深
■ 念誦如刻字,初刻不宜深,如下刀即偏,就報廢了
■ 講法的人不成才,猶如寫字弄花巧
念誦得其大要,如刻字,後愈刻愈深
能海上師說:“念誦如鑄模型,得其大要。又如刻字,愈刻愈深。”
這是能海上師講解念誦儀軌時打的兩個比方。造模型,先要用模具鑄出粗坯,然後再進行精細的雕刻修飾,就能表現出種種的形態,坯雖然不細,但必須要有這個東西,否則模型做不出來。美術雕塑也是這樣,開頭僅僅是塑個大概的樣子,以後就越雕越細,甚至能雕出種種的線,能夠細到眼睛有神。這個意思是說,儀軌念熟了就能把整個儀軌修法的大綱弄明白,以後你再聽法也好懂,思考起來也容易深入。即使你沒有聽法,有的地方,你念久了,自己也明白。這樣由淺入深,一步一步上去,等到你基礎都已經熟了,那麼講法的時候,在要點上稍微點一下,你就更容易悟到這個境界,那可不僅僅是理論上,或者文字上的東西。所以修佛法這條道路不光是越修越高深,而且越高越簡單,禅宗就是靠畫龍點睛的話開悟的,但是必須要有基礎啊,你好高骛遠,一下子想抓精要的高深的法,有是有,給了你,你也不消化呀,對你不起作用,那就白費時間。
念誦如刻字,初刻不宜深, 如下刀即偏, 就報廢了
“又如刻字,愈刻愈深”,刻字的人,第一刀下去,都不會很深的,要一刀一刀逐漸加深,第一刀你刻得深了,如果偏了一點,你這個東西就報廢了,第一刀刻得不太深,即使你稍微偏一點也容易修改,而且以後也不容易偏,因爲你第二刀再下去的時候,第一刀的線條已經刻好了,第二刀可以順著這根線路走。那麼第二刀深一點,第叁刀再深一點,到後來你閉著眼睛刻,也不會往旁邊拐了,因爲前面刻的線路很深了。我們學佛法、修行也是這樣,第一步沒有搞熟,不要著急,基礎先打好,第一步學學通,在第一步的基礎上,再進行第二步,有了一個比較深的基礎,你以後學起來,就不會走彎路了,而搞花巧那是永遠不會成才的。
講法的人不成才,猶如寫字弄花巧
前一個時期,我看到一封來信,字寫得花得蟲不像蟲,蝴蝶不像蝴蝶,沒辦法形容。再加上潦草,更難看得懂了,也許只有他自己認得。從前還有給人寫對聯的,他的字更花巧了,比如字上一點,他畫成一個蝴蝶,橫豎撇捺他抖成一個個曲曲,這種字能上書畫展嗎?即使這一段字畫得像幅山水畫,也看不懂啊。人家也有買的,買一個好玩新鮮。
不成才的講法人,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成才,僅僅是給沒聽過講經的人一個新鮮,看看講經啥玩藝。那一年我在某個寺廟的大講堂講菩提心,有個年青的出家人舉手,“傅老師,能不能允許我講一講”,我說“可以”。我請他上臺來,他也不上去,就在臺下講,“從來也沒有人請我講過法,所以這是我頭一次講法,希望大家鼓鼓掌,讓我也高興高興。”講的人不成才,還不如老老實實,像刻字那樣,一步步來,不要好高骛遠,也不要搞花巧。
釋迦佛把我們修行的路,早就安排好了,我們就老老實實一步步走,由淺入深,不要怕麻煩,基礎越刻越深,肯定會成才。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
講記(20-7)(總第5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◎ 傅味琴 講于 2001.6.27
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
提要:
■ 凡夫之體即是顛倒
■ 顛倒體上很難産生正知正見
■ 要修行成就,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
■ 看經所得智慧,不成熟,記不住,故須念誦
■ 夢見劫火洞然,進洞但聞念誦聲
■ 佛教的悲心與智慧是一物的兩面,悲智圓滿就成佛
凡夫之體即是顛倒
能海上師說:“凡夫之體即是顛倒,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,看經所得之慧,不能成校,故須念誦,使之熏習成種,然後遇事能起作用。”
“凡夫之體即是顛倒,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。”不正就是歪,稍微歪一點,就已經不正了,顛倒就更不正了。現在有人把“福”字倒貼在門上,“福”顛倒了不是“禍”嗎?真是愚癡啊。說“福字倒貼,表示福來到。”這豈不是20世紀的迷信?就這麼倒貼一下,福就會來了?那麼你寫個“明”字,朝瞎子的眼睛上倒貼上去,他眼睛就亮了?真是自說自話。顛倒的“倒”可不是來到的“到”。衆生都在迷信裏尋求精神安慰,簡直無聊透頂。所以說“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。”
顛倒體上很難産生正知正見
顛倒不顛倒,根據什麼標准呢?要根據佛法的標准,佛說過,衆生大顛倒,凡夫的體就是顛倒的,你怎麼能再根據他爲標准?凡夫如果不顛倒,怎麼會六道輪回,生死流轉?怎麼會經常做錯事情?怎麼會在人生路上,常摔跟頭?多少人在人生路上一失足就掉下萬丈深淵,摔得粉身碎骨,就因爲知見不正,走的道路也不正,路上充滿著危險他也不知道。所以不脫離凡夫知見,在凡夫的顛倒體上,很難産生正知正見。
要修行成就,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
我們講的無正知正見,不是說一般人連一點對的也沒有。這個正知正見是指修行成就說…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50~5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