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1~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何樂而不爲呢?

  修行身口意相應才好

  念誦要做到口誦、心念,還要做手印,身、口、意在修行上相應起來了,漢語叫相應,印度叫瑜伽。所謂瑜伽行者,那也就是說做爲一個身、口、意要相應的修行者。無論顯教密教,修行都要身、口、意相應才好,密教,稱“叁密相應。” 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一起修那就快了。

  亂教,會把佛法搞壞了

  這本文殊念誦法,是一本極其殊勝圓滿的法。能海上師說過:“就一本文殊法,能夠使你從凡夫一直修到成佛。”可是,凡是無上的法,你能得到得不到,修得起來修不起來,就看你自己的福氣了。佛法不能隨便亂教。甘露有時候也會害人的,用錯了地方,藥不是治病是害人,所以要有一個福報的基礎。還要經過觀察,師父要觀察弟子,他的基礎夠不夠,亂教,會把佛法搞壞了。

  對法要有恭敬心

  這不是一部密教的法,是一部顯教的法,是屬于顯密修行的顯教,每個人都可學,有講法義,居士來都可以聽,但是你真要發心修這部法,裏邊種種修法,爲師的要負責跟你講清楚,不懂的要問,修到什麼程度,隨時隨刻都要給你指導。我說這些話主要叫大家不要隨隨便便,要堅定信心,首先要修好戒定慧,打好自己的基礎,培養好自己的素質。這部文殊法,希望大家以恭敬心,至誠心好好地發心,千萬不要把你學的法貶低了,如果你沒有恭敬心,必然有傲慢心。

  傲慢心易著魔

  魔最容易鑽的空子是佛弟子的傲慢,把自己看得越高,魔越鑽空子。你不著魔才怪呢!魔壞佛教最厲害的手段就是破壞師弟關系,你對師看不起,親近不起來,心就遠離了,你也學不成,師要培養你也培養不出來,佛法不就完了!今天講到這裏,希望大家好好發心,下課。

  (第二講完 2001.3.14)

  

  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》(4)~(6)

  ——傅味琴

  解題

  

  文殊法是斷煩惱,度衆生,成佛的法

  文殊法是斷煩惱,度衆生,成佛的法

  上次我們講了學文殊法的重要性。有煩惱,還得要有方法把它去掉。佛門的方法就是求智慧。文殊菩薩是大智慧,所以要修行斷煩惱證果,就應該學文殊菩薩智慧,我們要弘法,度衆生也必須要有智慧與辯才。要求智慧辯才,就要學文殊法。乃至我們最高的目標,要成佛,也要學文殊法,因爲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啊!文殊菩薩的法就是成佛的法。

  開了智慧,學起來就快了

  這本《文殊五字真言念誦法》,不論誰都可以學。它通顯通密。如果從顯教上來講,它就是顯教的法。如果你把其中的密義理解了,那麼它也是學密者應修的法。所以無論修顯修密,第一步最好學文殊法。學了文殊法,開了智慧,作爲一個佛弟子,作爲一個學生來說,學起來就快了。世間上的人都懂得,聰明的孩子學起來快,愚笨的孩子學起來慢。有的孩子放學回來,學校布置的作業,很快就完成了。有的孩子溫課到12點鍾,考試還不如前面一個,這是大有區別的。

  讀書十叁年,水平小學一年級

  像從前我在上海講佛學禅定。有一個大學生學了禅定,學了文殊法後,同時能夠完成兩系的功課,後來很快就被一位教授看中,把他收作培養的學生,這位教授就成了他的導師了。相反,前幾個月,我收到一封信,寫信的父母請求我能夠把他的孩子收進來,他孩子念了十叁年的書,文化水平小學一年級,笨得這樣子。

  自力不足,應求文殊菩薩加被

  一個修行人,如果自己能力不夠,要求佛菩薩的加被。但自力爲主,也不可忽視他力的作用。所以在文殊菩薩的加被下,在文殊菩薩智慧的教導下,就能夠獲得智慧辯才,是自利、利他所完全必要的。

  能海上師開示:

  “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,爲戒定慧,乃十地法中初、二、叁、四地之基礎。講經有科釋文釋,觀點不同則科判異,或以六度,或以十地,均可作本書之科判,程度高者,即以科判解釋之,不必文釋也。”

  (此乃七十年前能海上師講于渝金剛道場之講錄,年代無記載)

  歡喜最難修

  菩薩法,初地最難修

  能海上師說:“文殊五字真言大科爲戒定慧,乃十地法中初、二、叁、四地之基礎。”科就是大綱,以戒定慧爲大綱。菩薩地一共十地,超九地就成佛地。凡事開頭難,修初地最難,乃至到第二地,第叁地,第四地也不容易。如果基礎打得好,以後就容易了,基礎打不好,你爬不上去。

  起了煩惱,就歡喜不起來

  比如說我們經常看見人在笑,覺得笑是很容易的,他只要心裏一高興就笑了。或者人們去引他,他就笑了。說一件好笑的事情,說幾句幽默的話,他就笑了,但是那種笑有什麼作用呢?最多使自己心情舒暢一點,也維持不長的,一會兒就起煩惱了。就談這個叁年來,有這麼多的大學文化的年青人到這兒來學習弘揚佛法,從事菩提心事業。其實這些人過去大都跟我學過佛法的。當生活在一起時,就了解到,要獲得一個歡喜啊,可難了。這叁年來,這些算老學生了,有時候起了煩惱,心裏也歡喜不出來。所以想登初地啊,也很難的。

  初地又名歡喜地

  初地又叫歡喜地,大家都是同學,生什麼氣呢?生了氣還不容易忘記。歡喜倒一會兒沒了,一氣卻氣得很長。你說這樣子要到哪一年才成就?也就是說進步很慢,退步很快。有的人,你很高興,他也沒有什麼高興。個性孤僻,你引他高興也很難引得起來。如果說一句話惹得他生氣,他馬上生氣。所以衆生如果不照佛的話去做是很難成就的,不聽話,智慧少,就應該多學一點,學得多,錯得就少。

  不要把老師當沙發靠

  有人說聽傅老師講法,越聽越歡喜。傅老師有一天沒講法,這天就不高興。人有時候疲勞了,看到一個沙發就笑了。可以坐了,一坐就舒服,心裏歡喜。所以這樣的學生把老師當沙發了。沒有沙發,他就不頂事了。

  對同學常不歡喜,能對衆生歡喜嗎?

  初地是歡喜地,你對自己的同學經常不歡喜,你能對別的衆生歡喜嗎?同學之間,相聚在一起,應該互相關懷,互相幫助。比如你們沒來之前,有先來的住在佛協文教部。我知道,出家人習慣住在寺廟裏,所以趕快把這兒裝修好。你們來的前一天,晚上牆壁的粉飾都是男衆部的學生在搞,搞得很辛苦。連鋪床的被子,全是他們扛上來的。你們聽到了,覺得心裏有點感動吧。那麼假如這些牆,是先來的女同學在粉刷,你來了也會很受感動。可是當大家住在一起時,要不了兩天卻常爲一點小事相互怄氣。

  忘恩是衆生特性

  衆生的特性就是忘恩負義。專聽煩惱話,做不該做的事。我這個老師有經驗,我經常被人家背後誹謗,乃至聽我講法暗地裏罵我“放屁”,當然我是沒聽見,後來知道罵我的人恰恰是我最關心的一個新同學。一個佛弟子具備了這樣不好的素質,他還修什麼行啊?

  不要知因果而不信因果

  我曾經想過一個問題。佛教是什麼主義?後來想通了,我說佛教是報恩主義,忘恩負義的行爲連一個下等人都不應該有,何況是佛弟子?這麼辛苦地辦佛學苑,把你們培養成才。教你去度衆生,你對衆生盡起煩惱,動瞋恨心,盡做一些忘恩負義的事情,變成跟釋迦佛搗亂了。因爲你是代表佛教去度衆生的,你這麼搞不是在搗亂嗎?爲什麼不害怕呢?就是不信因果。信因果的人怎麼會不害怕呢?

  自己不高興,不要影響別人

  我們都是在一個地方修行,誰給其他同學製造了不歡喜,不愉快,誰就要背過失。你自己心裏不高興,千萬不要影響別人。尤其不能夠挑撥離間,在別人的耳朵裏做小動作,說悄悄話,專門議人長短,弄得人家對這個人也有看法。從此以後看見這個人心裏就不喜歡了。在修行上搞破壞,這個過失是很大的啊!你們至少要做到自己心裏不高興,不要影響別人。

  菩薩行是智慧行

  應該表現好一點。受了點委屈忍一忍,“眼淚往自己肚裏吞,把微笑送給別人”,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。有智慧的人才會快樂,愚蠢的人總是起煩惱而痛苦。學菩薩法修菩薩行全是智慧的修行。

  要使愉快永久住,常把愉快贈別人

  要讓自己登上歡喜地,只有一個辦法:使別人歡喜。你光讓自己歡喜,這個歡喜維持不長的。如果你使別人苦惱了,你剛剛得到的歡喜馬上消失了。蠢人都是在做蠢事。比如說你拉長了臉,那別人也笑不出來。如果你出現一個微笑的臉,別人也報答你一個微笑。哪怕別人正在忙著,他也會回你一個微笑。我年青時喜歡寫詩,可惜54年全給我燒了。我現在還記得兩句:“若要愉快永久住”,假使你要使愉快永久住在你這兒,“常把愉快贈別人”,你要常常把愉快送給人家,你自己的愉快就不會失去。

  覺悟才是真正的快樂

  送禮常會送出煩惱來

  我常使很多人都高興,哪怕在痛苦中的人,我也會使他高興,靠的是我一張嘴巴。靠送禮常會送出煩惱來,你不高興,我送你一樣東西,他面上笑笑,其實是冷冰冰的笑,皮笑肉不笑的笑。他不稀罕你的,有時候還退還給你,“你自己吃吧,我家裏的東西還送不掉哩。”有時候看他的臉很尴尬,似乎在動腦筋,“這麼貴重的東西,我又不需要,我拿了你的,倒增加了一份人情,給我添了一份麻煩。”所以世俗上的這種禮節,送禮啊,什麼的,不一定會引起人家的高興,有時候人家一肚子的苦,說不出來。

  受了個人情,背了個包袱

  有人結婚,親戚送了他一塊小桌子的尼龍臺布,尼龍就是現在的塑料,當時可高級啦!價值昂貴。送這臺布的人還經常提到,“我送給他的是尼龍臺布啊!”他只好背後發牢騷,“我又不需要,他送給我,我也只好接受了,反而成了我一個精神負擔。”受了一個人情,背了一個包袱。

  覺悟才是真正的快樂

  所以一切世間法,都叫有漏法,有漏洞的,有時候會引起歡樂,有時候會引起苦惱。我們真正的歡樂要從佛法中來,學佛法,主要使人思想覺悟…
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(1~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