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何乐而不为呢?
修行身口意相应才好
念诵要做到口诵、心念,还要做手印,身、口、意在修行上相应起来了,汉语叫相应,印度叫瑜伽。所谓瑜伽行者,那也就是说做为一个身、口、意要相应的修行者。无论显教密教,修行都要身、口、意相应才好,密教,称“三密相应。” 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一起修那就快了。
乱教,会把佛法搞坏了
这本文殊念诵法,是一本极其殊胜圆满的法。能海上师说过:“就一本文殊法,能够使你从凡夫一直修到成佛。”可是,凡是无上的法,你能得到得不到,修得起来修不起来,就看你自己的福气了。佛法不能随便乱教。甘露有时候也会害人的,用错了地方,药不是治病是害人,所以要有一个福报的基础。还要经过观察,师父要观察弟子,他的基础够不够,乱教,会把佛法搞坏了。
对法要有恭敬心
这不是一部密教的法,是一部显教的法,是属于显密修行的显教,每个人都可学,有讲法义,居士来都可以听,但是你真要发心修这部法,里边种种修法,为师的要负责跟你讲清楚,不懂的要问,修到什么程度,随时随刻都要给你指导。我说这些话主要叫大家不要随随便便,要坚定信心,首先要修好戒定慧,打好自己的基础,培养好自己的素质。这部文殊法,希望大家以恭敬心,至诚心好好地发心,千万不要把你学的法贬低了,如果你没有恭敬心,必然有傲慢心。
傲慢心易着魔
魔最容易钻的空子是佛弟子的傲慢,把自己看得越高,魔越钻空子。你不着魔才怪呢!魔坏佛教最厉害的手段就是破坏师弟关系,你对师看不起,亲近不起来,心就远离了,你也学不成,师要培养你也培养不出来,佛法不就完了!今天讲到这里,希望大家好好发心,下课。
(第二讲完 2001.3.14)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》(4)~(6)
——傅味琴
解题
文殊法是断烦恼,度众生,成佛的法
文殊法是断烦恼,度众生,成佛的法
上次我们讲了学文殊法的重要性。有烦恼,还得要有方法把它去掉。佛门的方法就是求智慧。文殊菩萨是大智慧,所以要修行断烦恼证果,就应该学文殊菩萨智慧,我们要弘法,度众生也必须要有智慧与辩才。要求智慧辩才,就要学文殊法。乃至我们最高的目标,要成佛,也要学文殊法,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啊!文殊菩萨的法就是成佛的法。
开了智慧,学起来就快了
这本《文殊五字真言念诵法》,不论谁都可以学。它通显通密。如果从显教上来讲,它就是显教的法。如果你把其中的密义理解了,那么它也是学密者应修的法。所以无论修显修密,第一步最好学文殊法。学了文殊法,开了智慧,作为一个佛弟子,作为一个学生来说,学起来就快了。世间上的人都懂得,聪明的孩子学起来快,愚笨的孩子学起来慢。有的孩子放学回来,学校布置的作业,很快就完成了。有的孩子温课到12点钟,考试还不如前面一个,这是大有区别的。
读书十三年,水平小学一年级
像从前我在上海讲佛学禅定。有一个大学生学了禅定,学了文殊法后,同时能够完成两系的功课,后来很快就被一位教授看中,把他收作培养的学生,这位教授就成了他的导师了。相反,前几个月,我收到一封信,写信的父母请求我能够把他的孩子收进来,他孩子念了十三年的书,文化水平小学一年级,笨得这样子。
自力不足,应求文殊菩萨加被
一个修行人,如果自己能力不够,要求佛菩萨的加被。但自力为主,也不可忽视他力的作用。所以在文殊菩萨的加被下,在文殊菩萨智慧的教导下,就能够获得智慧辩才,是自利、利他所完全必要的。
能海上师开示:
“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,为戒定慧,乃十地法中初、二、三、四地之基础。讲经有科释文释,观点不同则科判异,或以六度,或以十地,均可作本书之科判,程度高者,即以科判解释之,不必文释也。”
(此乃七十年前能海上师讲于渝金刚道场之讲录,年代无记载)
欢喜最难修
菩萨法,初地最难修
能海上师说:“文殊五字真言大科为戒定慧,乃十地法中初、二、三、四地之基础。”科就是大纲,以戒定慧为大纲。菩萨地一共十地,超九地就成佛地。凡事开头难,修初地最难,乃至到第二地,第三地,第四地也不容易。如果基础打得好,以后就容易了,基础打不好,你爬不上去。
起了烦恼,就欢喜不起来
比如说我们经常看见人在笑,觉得笑是很容易的,他只要心里一高兴就笑了。或者人们去引他,他就笑了。说一件好笑的事情,说几句幽默的话,他就笑了,但是那种笑有什么作用呢?最多使自己心情舒畅一点,也维持不长的,一会儿就起烦恼了。就谈这个三年来,有这么多的大学文化的年青人到这儿来学习弘扬佛法,从事菩提心事业。其实这些人过去大都跟我学过佛法的。当生活在一起时,就了解到,要获得一个欢喜啊,可难了。这三年来,这些算老学生了,有时候起了烦恼,心里也欢喜不出来。所以想登初地啊,也很难的。
初地又名欢喜地
初地又叫欢喜地,大家都是同学,生什么气呢?生了气还不容易忘记。欢喜倒一会儿没了,一气却气得很长。你说这样子要到哪一年才成就?也就是说进步很慢,退步很快。有的人,你很高兴,他也没有什么高兴。个性孤僻,你引他高兴也很难引得起来。如果说一句话惹得他生气,他马上生气。所以众生如果不照佛的话去做是很难成就的,不听话,智慧少,就应该多学一点,学得多,错得就少。
不要把老师当沙发靠
有人说听傅老师讲法,越听越欢喜。傅老师有一天没讲法,这天就不高兴。人有时候疲劳了,看到一个沙发就笑了。可以坐了,一坐就舒服,心里欢喜。所以这样的学生把老师当沙发了。没有沙发,他就不顶事了。
对同学常不欢喜,能对众生欢喜吗?
初地是欢喜地,你对自己的同学经常不欢喜,你能对别的众生欢喜吗?同学之间,相聚在一起,应该互相关怀,互相帮助。比如你们没来之前,有先来的住在佛协文教部。我知道,出家人习惯住在寺庙里,所以赶快把这儿装修好。你们来的前一天,晚上墙壁的粉饰都是男众部的学生在搞,搞得很辛苦。连铺床的被子,全是他们扛上来的。你们听到了,觉得心里有点感动吧。那么假如这些墙,是先来的女同学在粉刷,你来了也会很受感动。可是当大家住在一起时,要不了两天却常为一点小事相互怄气。
忘恩是众生特性
众生的特性就是忘恩负义。专听烦恼话,做不该做的事。我这个老师有经验,我经常被人家背后诽谤,乃至听我讲法暗地里骂我“放屁”,当然我是没听见,后来知道骂我的人恰恰是我最关心的一个新同学。一个佛弟子具备了这样不好的素质,他还修什么行啊?
不要知因果而不信因果
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。佛教是什么主义?后来想通了,我说佛教是报恩主义,忘恩负义的行为连一个下等人都不应该有,何况是佛弟子?这么辛苦地办佛学苑,把你们培养成才。教你去度众生,你对众生尽起烦恼,动瞋恨心,尽做一些忘恩负义的事情,变成跟释迦佛捣乱了。因为你是代表佛教去度众生的,你这么搞不是在捣乱吗?为什么不害怕呢?就是不信因果。信因果的人怎么会不害怕呢?
自己不高兴,不要影响别人
我们都是在一个地方修行,谁给其他同学制造了不欢喜,不愉快,谁就要背过失。你自己心里不高兴,千万不要影响别人。尤其不能够挑拨离间,在别人的耳朵里做小动作,说悄悄话,专门议人长短,弄得人家对这个人也有看法。从此以后看见这个人心里就不喜欢了。在修行上搞破坏,这个过失是很大的啊!你们至少要做到自己心里不高兴,不要影响别人。
菩萨行是智慧行
应该表现好一点。受了点委屈忍一忍,“眼泪往自己肚里吞,把微笑送给别人”,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。有智慧的人才会快乐,愚蠢的人总是起烦恼而痛苦。学菩萨法修菩萨行全是智慧的修行。
要使愉快永久住,常把愉快赠别人
要让自己登上欢喜地,只有一个办法:使别人欢喜。你光让自己欢喜,这个欢喜维持不长的。如果你使别人苦恼了,你刚刚得到的欢喜马上消失了。蠢人都是在做蠢事。比如说你拉长了脸,那别人也笑不出来。如果你出现一个微笑的脸,别人也报答你一个微笑。哪怕别人正在忙着,他也会回你一个微笑。我年青时喜欢写诗,可惜54年全给我烧了。我现在还记得两句:“若要愉快永久住”,假使你要使愉快永久住在你这儿,“常把愉快赠别人”,你要常常把愉快送给人家,你自己的愉快就不会失去。
觉悟才是真正的快乐
送礼常会送出烦恼来
我常使很多人都高兴,哪怕在痛苦中的人,我也会使他高兴,靠的是我一张嘴巴。靠送礼常会送出烦恼来,你不高兴,我送你一样东西,他面上笑笑,其实是冷冰冰的笑,皮笑肉不笑的笑。他不稀罕你的,有时候还退还给你,“你自己吃吧,我家里的东西还送不掉哩。”有时候看他的脸很尴尬,似乎在动脑筋,“这么贵重的东西,我又不需要,我拿了你的,倒增加了一份人情,给我添了一份麻烦。”所以世俗上的这种礼节,送礼啊,什么的,不一定会引起人家的高兴,有时候人家一肚子的苦,说不出来。
受了个人情,背了个包袱
有人结婚,亲戚送了他一块小桌子的尼龙台布,尼龙就是现在的塑料,当时可高级啦!价值昂贵。送这台布的人还经常提到,“我送给他的是尼龙台布啊!”他只好背后发牢骚,“我又不需要,他送给我,我也只好接受了,反而成了我一个精神负担。”受了一个人情,背了一个包袱。
觉悟才是真正的快乐
所以一切世间法,都叫有漏法,有漏洞的,有时候会引起欢乐,有时候会引起苦恼。我们真正的欢乐要从佛法中来,学佛法,主要使人思想觉悟…
《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(1~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