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(40~52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們幾位出家同學,你們出家了,你說:“我覺得我出家修得好”,那麼你就不會還俗。假如你說,“還是在家修得好”,你就會去還俗去成家,這不是在鼓勵出家人還俗嗎?

  

  普賢行願品(8-6) (總第50)

  ─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

 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 2009.5.12

  

  如果對真實語也起反感,

  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

  提要:

  ■ 如果對真實語也起反感,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

  ■ 我們有規章製度,有紀律上的種種管理,我們天天講經說法,就是靠的

   依戒依法,我們才能發展到這麼多人

  ■ 以戒來攝持僧團,就有十種利益,把衆生凝聚起來,那就要依戒依法

  ■ 要令僧歡喜,要使大衆六和相親,四緣調順,身心無違

  ■ 僧團要使大衆歡喜不诤,乳水相融

  

  如果對真實語也起反感,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

  如果你們認爲在家修得好,你們千裏迢迢到我這兒來學法修行幹什麼?你應該呆在家裏呀。我擺的是事實,假如有人聽了,心裏仍有反感,可能他對這句話産生了盲目崇拜的感情作用吧?不要感情勝過理智,而應理智勝過感情。

  我們有規章製度,有紀律上的種種管理,我們天天講經說法,

  就是靠的依戒依法,我們才能發展到這麼多人

  依戒依法組織僧團,僧團組織起來,就要天天講經說法。拿我們來說,我們有規章製度,有紀律上的種種管理,我們又在天天講經說法,就是靠的依戒依法,我們才能發展到這麼多人。

 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我們這些人不好理解,還說“你們的老師凝聚力很強”。對我們這些學生也奇怪,差不多都是大學畢業生,還有碩士博士,在社會上工資又很大,竟然工資不要了,女朋友、男朋友也不要了,會跟傅老師學佛法,學了幾年還不走,怪!不好理解。有人說了一句閑話,“這些人都給傅老師迷住了。”(衆笑)

  現在外邊很多大廟蓋得富麗堂皇,裏邊坐幾百個人都不在話下。進去一看,最多十幾個人,還不是固定的。就是留不住人,凝聚不起來。現在當師父的身邊只有幾個徒弟,也凝聚不起來,師父天天苦惱,要忙著給他們做和事佬。

  不是我凝聚力大,我也一樣是人,一樣是佛弟子,人有什麼作用啊?是靠法發揮作用的。是戒的凝聚力、法的凝聚力,不是我這個老師的凝聚力。假如我這個老師既不懂法,又沒有規章製度、紀律,也沒有組織的能力,要麼人都走光,要麼人留下來打架。(笑聲)佛弟子發心弘揚佛法、樹立法幢,搞好佛教事業,能不依戒依法嗎?

  以戒來攝持僧團,就有十種利益,

  把衆生凝聚起來,那就要依戒依法

  所以製戒的意義很大,戒的作用很大,佛製定戒律,以戒來攝持僧團,就有十種利益。第一種利益“攝取于僧”,攝取就是把衆生凝聚起來,那就要依戒依法喽。打個比方你要把散亂的大頭針吸在一起,哪怕你把高級的茶杯放在大頭針中間,也不能攝持。假如放一塊吸鐵石,就全都吸過來。反過來說,糞缸的糞便只能吸引蒼蠅,吸引不住佛弟子。

  要令僧歡喜,要使大衆六和相親,

  四緣調順,身心無違

  怎樣攝取于僧呢?能海上師說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”,最要緊是戒,要在戒上達到和合。

  第二“令僧歡喜”,能海上師說:“如法知事”,你們在這個團體裏分擔著各種各樣的工作,做這些工作必須要“如法”,而且要“知事”,你必須要知道該怎麼做。“如法羯摩”,要有民主作風,要經常開會研究討論。

  “增德除罪,六和相親,四緣調順”,衣、食、臥具、醫藥要安排好,不要熱天吃火鍋,冬天吃冰淇淋,你憑著個人喜好亂搞,四緣怎麼調順啊?“身心無違”,不要做擾亂身心的事情,要保持身體健康,心理健康。

  僧團要使大衆歡喜不诤,乳水相融

  “歡喜不诤”,大家都要歡歡喜喜,有一個人心裏不歡喜,就會你說我、我說你,爭起來了。“猶如水乳”,好比牛奶放在水裏,就能夠融合在一起。說,“我在這個團體裏怎麼老是融合不起來?”因爲你是油,油跟水怎麼融合了?世俗人有句話:“我就是我,叫我跟你們一樣,辦不到。”那你就是油,(笑聲)叫油頭小光棍,只好到社會上去找女阿飛,這是打打比方。

  

  普賢行願品(8-7) (總第51)

  ─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

 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 2009.5.12

  

  你來學法,種下菩提心的因,會得到成佛的果,

  這在狹隘的世俗觀念裏當然會産生障礙

  提要:

  ■ 能使大衆都滿意,才能“後令入佛智”

  ■ 你來學法,種下菩提心的因,會得到成佛的果,這在狹隘的世俗觀念裏

   當然會産生障礙

  ■ 能在弘揚正法的修行道場裏留得住,這才是主流

  

  能使大衆都滿意,才能“後令入佛智”

  昨天新來的同學,提了些問題,你們對我的解答都很歡喜吧?歡喜就好,長期的歡喜,還要靠依戒依法。我昨天給你們布施歡喜,這叫“先以欲勾牽”,讓你們歡歡喜喜的,把你們牽過來。怎麼讓使你們歡喜?我都同意你,你還會不歡喜嗎?滿足你的欲,給你歡喜,爲的是“後令入佛智”,使你得到佛的智慧,那才是真正長期的和合共住、歡歡喜喜。

  你們昨天說:有些老同學起煩惱,或者某些做法不恰當,你們看不慣。我同意你們,我也看不慣,所以大家對我沒意見,因爲咱們是同行。(衆笑)

  你來學法,種下菩提心的因,會得到成佛的果,

  這在狹隘的世俗觀念裏當然會産生障礙

  昨天有人說:“我來這兒學習,家裏人因感情放不下,有點苦惱,我會不會背因果?會不會有障礙?”我說,“是有因果,是有障礙。”我同意你,你還跟我爭什麼呢?

  什麼因果?你種下了菩提心的因,將來得到快快成佛的果,這就是因果。世俗家庭裏是世俗觀念、儒教思想,非常自私狹隘,他們希望你聽他的。你今天發菩提心,要來學法,他們當然要有阻礙喽。

  能在弘揚正法的修行道場裏留得住,這才是主流

  再比如說,從福鼎開始,很多人都說傅老師的學生個個好。當時的宗教局局長也說:“老師,你這些學生挺乖的,你就少批評批評。”另外一面我也聽到有人說:“這些老同學像什麼樣子?”他是看不慣。你說我學生好,我也同意,你說我學生不好,我也同意。我不能不同意啊,我不同意,他聽了不高興:傅老師不尊重事實,明明好說不好;明明不好,包庇學生。所以我來一個巧妙,雙方說法我都同意。

  再給你們提一個問題,爲什麼有人說我們的學生好,又有人說我學生不好?說好說不好的根據什麼?你不弄清事實,何時才能明理呢?我老師做教育的工作,要幫助你們認清楚一切啊。你們能回答嗎?(男:眼光不同,用高要求看問題,就覺得什麼都不好,用低要求看問題,就覺得什麼都好。)喔,要求不同。(女:看問題的角度不同,這方面人看到他這個方面,那方面人看到是那方面!)

  還有人能回答嗎?(女:我們都走在學佛的道路上,大家的煩惱習氣都沒有斷盡,這些人煩惱表現在這件事情上,那些人的煩惱習氣表現在那件事情上。)就是各人根據各人的觀點來看問題,但是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習氣。

  你說。(男:事物是一分爲二的)事物一分爲二,有好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?是不是那個意思?(男:要看主流)要看主流就是不要去計較他的好壞,只要大家走在一條主流上就好,這話也對。(衆笑)

  爲什麼我說他對呢?因爲聽了這話我有種感想,你們這些老同學經常犯錯誤,可是你們聽了批評訓話,還在這兒留得住。人家想不通,“傅老師這麼罵你,你還不走啊?”偏偏不走,(笑聲)這就是主流:即使我有些地方不好,但是我不走,我還是能合得起來的,咱們還是一個團體,對于規章製度紀律我是全部同意,願意遵守規章製度,僅僅是我現在沒做到,我今後改正,這就是主流。因爲抓到了主流了,那些被大家看成不好的學生,到今天還留著。

  

  普賢行願品(8-8) (總第52)

  ─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

 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 2009.5.12

  

  不要帶情緒看人好壞,

  要從法上看同學們的功德

  提要:

  ■ 不要帶情緒看人好壞,要從法上看同學們的功德

  ■ 哪怕這棵樹上有鳥拉屎,但種樹的人總是有功德的

  ■ 要以理智全面的觀點來保持僧團的和合團結

  ■ 過失是要通過教育幫助才能改正,何必老盯著人家缺點看

  ■ 見功德起歡喜心,見過失會退心,都不能因此而不幫助同學

  

  不要帶情緒看人好壞,要從法上看同學們的功德

  還有人要說嗎?(女:說這話的人,他內心歡喜的時候就說這些同學很好,不高興了他就說這些同學不好)就是說話的人是帶著個人情緒。

  還有什麼要說嗎?我呢,從法上來給你們解答問題,就會很好理解。說我們同學好的人,他看到了我們同學的功德,沒有看到我們同學的過失;感覺到這些老同學不像樣,這是看到了過失,而沒有看到功德。應該公正平等地看問題,希望看同學過失的人也要看看同學的功德,看同學功德的人也要看看他們有什麼錯,找找他們的缺點,幫助他們改正。

  哪怕這棵樹上有鳥拉屎,但種樹的人總是有功德的

  從功德方面來講,沒有這些老同學辛辛苦苦做貢獻,咱們今天誰也來不了。他們是種樹的人,我們今天是乘涼的人,哪怕這棵樹上有兩只鳥,拉屎拉到我頭上,但種樹總是有功德啊。

  要以理智全面的觀點來保持僧團的和合團結

  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是優點沒有缺點,也不可能完全是缺點沒有優點。我常講,要在好人身上找缺點,要在壞人身上找優點,不要一棍子打死人,也不要片面看問題。全面看問題,至少可以保持理智、全面的觀點,能保持咱們的和合團結。你有缺點,我看到了,我不討厭你,我來幫助你,或者我向領導提出來,幫你解決一下;你有優點,也不見得是完人,我還是要幫助你,看看你還有什麼毛病,幫你改進。

  過失是要通過教育幫助才能改正,

  何必老盯著人家缺點看

  爲了使僧團達到令僧歡喜,就要照佛說的去做,你們能做到佛的話,就能令僧歡喜。佛主張“要看同學的功德,不看同學的過失”。

  人沒有證阿羅漢果之前都會有過失,我們有眼睛有耳朵,總不見得把眼睛戳瞎,耳朵打聾。從前佛門就有這麼一個傳統的主張,你看見了做瞎子,聽到了做聾子。我對這句話想不通,應該是你看見了不要起厭惡心,不要讓自己起不歡喜心,而是發發菩提心,幫助他改正一下。過失要通過教育幫助才能改正,你光盯著他過失看,他還是不會改正的。假如你對他無能爲力,提到領導那兒,讓領導處理。

  見功德起歡喜心,見過失會退心,

  都不能因此而不幫助同學

  假如看到這個同學好,你蠻高興的,他本人請你提意見,或者開會請大家提意見,每個人都說:沒意見。都沒意見,可是他還是一個煩惱衆生呀!有缺點還是要幫助他。看了同學過失還要看同學的功德,看了功德你會起歡喜心;看了過失你會退心的,對你沒好處。

  總的希望咱們這個團體要做到,令僧安樂,要多看大家的功德。但是,不等于不幫助同學。今天就講到兒。

  

  

《普賢行願品(40~52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